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影乐之声] 对历史失去共情的青年人,拯救不了《地久天长》的票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历史失去共情的青年人,拯救不了《地久天长》的票房

2019-03-29  刘远举  大家

导读

《地久天长》我大概看了2、3次手机,与此相对应的是,《流浪地球》看了7次,《惊奇队长》也差不多看了7、8次。





80.jpg

从柏林载誉而归的《地久天长》在国内上映了。这部电影,是一部跨度四十年的个人史诗,讲诉了一个失独家庭,在计划生育、严打、改革开放、下岗、下海等时代洪流中的认命与挣扎

当下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逐渐放松,但当初所有对生育率的乐观估计都已落空,生育率仍然低下。可以想见,未来,计划生育政策还会更加放松,甚至会推出一系列刺激生育的政策。

在这个背景之下,《地久天长》的上映别有一番意味。

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同时讲诉了两条时间线的故事。一条回顾了两个家庭的友谊,孩子的成长。另一条,是夫妻举家远迁福建,直到现在。

电影刚开始时,实际上有四条时间线,叙事有些混乱。电影开头,切入的是一个最关键的时刻——耀军夫妻的儿子星星在水库溺水身亡。这实际形成了第三条时间线。如果说这条时间线还好理解的话。在星星溺水之前,镜头又切到一家三口吃馒头,场景是内蒙家中。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没搞明白,这个场景中的孩子,到底是星星,还是后来收养的孩子。直到看到第一条时间线进行到夫妻俩离开内蒙,那时没有带孩子,才明白孩子是在离开内蒙后才收养的,那么,吃馒头的场景,应该是星星在溺水之前的事。

或许导演是想用“听话的星星”与紧接着切换到的第二条时间线中的叛逆的养子做一个对比。从场景上看,也的确形成了对比,前者光亮,后者阴暗。但这在电影前15分钟,实际上就形成了第四条时间线并行叙事,的确容易把观众搞糊涂。不过,在星星溺水之后,第一条时间线,从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展开,第二条时间线,从多年后夫妻在福建展开。两条时间线就比较清晰了。

电影非常克制。这并不是一部让你去哭的电影。

耀军夫妇在医院得知星星抢救无效那一段中,都是一些远距离的镜头,没有特写,观众只能穿过医院的长廊远远看到父母痛苦的身体在地上呼号,声音也是远远传来。在严打运动中,新建因参加黑灯舞会入狱,导演甚至都没有直接描述,仅用对话来完成。在丽云被强迫引产,引发大出血时,镜头也是从惊慌的护士直接跳到了丽云已经做完手术睡在病床上。

电影是克制的,电影中的人的情感也是压抑的。

81.jpg

在宣布下岗的时候,黑压压的人,麻木的听着领导宣读名单,丽云宣泄感情的方式,也仅仅是默默流泪。在得知妻子无法生育时,不管耀军内心的波澜如何,他也只是淡淡的安慰妻子。乃至后来,在海燕开玩笑式的要求丽云上环时,她也仅仅是笑着说:没有必要了,子宫壁很薄了,怀不上了。像在描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身体——身体已被异化,不再属于自己。

这部电影充满了压抑。这是一部用压抑逼迫出痛觉的电影,而痛觉是否可以引发思考呢?起码,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新建的妻子海燕,一个从事计划生育的干部,她有这种思考。这篇文章我想谈的不是主角,而是这个配角。

海燕最初形象的定位,是在她不顾众人意愿,关掉了录音机中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幕,由此,一个死板的、被完全体制化的形象树立起来了,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这一形象在她毫不犹豫地半强迫丽云去引产的时候发展到顶点

不要以为她可恨,后来,在她身上体现了惊人的道德觉醒。

在星星溺水之后,她发现,她的朋友一家成了失独家庭,且再无生育可能。她没有用这是工作来为自己开脱,虽然她的家人、朋友都这么告诉她。她一直为此充满负罪感、悲伤、愧疚、忏悔。多年之后,在明白自己患了癌症,时日不多,她的愿望也是见他们一面。直到她弥留之际,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有钱了,你可以生了”,不清醒的话,却是最深沉的忏悔在电影中出现如此形象的计划生育干部,其大背景还是压力巨大的人口结构现实,已经打散了某种治理结构。

82.jpg

在海燕的这种道德感的包围中,她儿子浩浩在成长过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心中始终有一棵树,要撑破他的身体”,促使他最终向耀军、丽云夫妇说出了当年的真相——其实,真相又哪里重要呢?当时都是孩子而已。于是说是浩浩说出真相,其实是替她妈妈与自己和解。

83.jpg

这是对平庸之恶的觉醒与忏悔。

1961年4月,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审判纳粹分子艾希曼,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当时,汉娜·阿伦特在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统治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阿伦特在她的另一本《反抗“平庸之恶”》中写道:“他们自问,在已犯下某种罪行之后,在何种程度上仍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电影展现出来的正是海燕,终其一生无法与自己和睦相处,连带她的儿子,浩浩也无法与自己和睦相处。那颗树代表着无法与自己和解。

她与自己无法相处,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有“抬高枪口一寸”的可能。如果当时她不说,替好朋友隐瞒,孩子一旦生下来,就无法杀死。夫妻肯定是丢工作、丢饭碗,她自然也会仕途受影响。但孩子会活下来。不过,这种枪口抬高一寸的空间其实也很悲观。怀胎7月是肯定瞒不住的,仍然可以用大月份引产的方式,把胎儿被杀死在腹中。

大月份引产,其实就是杀死一个婴儿。在孩子还没成型以前可以做人工流产,孩子成型以后就需要引产,需要住院,伤害更大,风险更大。引产的胎儿往往成型,有独立呼吸、心跳,在引产之前需要将药物从孕妇腹部注射到羊膜腔内杀死胎儿,然后,用药物刺激宫缩,排出婴儿,这还是最好的情况。有时候,需要再用抽吸导管吸出,胎儿可能被强大的吸力变成块状,不用抽取的话,医生会用钳子将孩子的身体、头颅一点点夹断取出。

艾希曼在辩护的时候,逻辑是“我只是在工作”、“我只是在执行命令”,所有人都采用这种逻辑,推卸自己的责任——直到成为受害者为止。阿伦特对这样的辩护逻辑予以痛击,指出“适应真正的恶时……(就被)有意利用了他们对小恶的认可”。从而,一个又一个小恶,组合起来,层层相扣、严丝合缝,组成了大恶。不过,我倒觉得,对小恶的认可,是一种自我合理化。而在自我合理化之前,其实是本能的对自身权威的维护,与其说是小恶环环相扣,不如说是,对自身权威的确认与维护层层相扣,最终组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权威体系,与此同时,借助这种“授权——权威”体系,小恶层层相扣。

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正如阿伦特所说,“依赖于自我内心对善恶、良心、责任的思考“,海燕承担了这份责任。所以,不要觉得她令人厌恶,我觉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海燕的这种道德感、这种自我道德约束给灵魂造成的炙痛感,超越了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人。

最近,在湘潭某个社区“扫黑除恶十类重点工作”的展板图片中,“失独家庭人员”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虽然工作人员表示内容不妥,将这些展板撤下,但这并不是事发偶然。山西省忻州市中心血站微信公众号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开展扫黑除恶治乱,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文章,罗列的扫黑摸排内容,失独家庭也包含其中。把失独人员与黑恶势力放在一起来防范,这才是我们身处其中的道德现实,平庸之恶,可谓登峰造极。

84.jpg

然而,影片最终忽略了这些现实。结尾时,耀军和丽云接到了因为叛逆而离家出走的养子打来的电话,养子不但回来了,还带回了女朋友。养子在心理意义上的“归家”,似乎给电影带来了一个光明的结局。但是,养子返家缺乏情节逻辑上的支撑,而且,这种结局把影片一直憋着的一股劲散掉了。

毕竟,一个完全替代性的养子,对于大多数失独家庭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也不是真实的人性。电影当然不需要高潮,不需要爆发,这种压抑、沉默、无法宣泄,既是艺术的,又是真切的生活。当电影强硬地抽掉它,情感与逻辑就飘在空中成为无根之木,于是,观众空荡荡地进电影院,又空荡荡地走出电影院。

最后值得顺带一提的是,导演王小帅在朋友圈的推销文案,的确让人感到违和感。从商业角度,电影真的太长了,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有观众提前走掉。联想到《大象席地而坐》的四个小时,以及王小帅与胡波之间的种种纠葛,让人不仅感叹冥冥之中的命运。

85.jpg

图注:最近导演王小帅朋友圈宣传《地久天长》时,因文案露骨引发大量争议。27日晚,王小帅在微博发文回应称:“看来我不适合搞营销。就是想说喜欢的一定要多转发推荐!谢谢朋友们支持。”某种程度上,这种“拼了”的营销,也侧面印证了票房的压力。

不过,电影虽然长,虽然有些沉闷,还大量应用近似静止的镜头,昏暗的场景,但沉闷、压抑、昏暗之中,始终有一股东西抓住我的注意力。我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判断指标,那就是看手机的次数。《地久天长》我大概看了2、3次手机,与此相对应的是,《流浪地球》看了7次,《惊奇队长》也差不多看了7、8次。

《地久天长》中的浩浩、星星,出生于1982年。这就是当下最主流的一代人。非常讽刺的是,很多中年人、年轻人,将《芳华》中的金丝雀生活——那些当时的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生活,自作多情地称为“父母一代的历史”,电影也因此而走红。但是,在《地久天长》中,他们在更真切的,乃至自己和自己父母共同亲历的沉重历史面前,却往往无动于衷。豆瓣高分,拯救不了票房。

一代人的共情如此淡薄,这有些悲哀。正如《绿皮书》中,托尼说错的那句肯尼迪名言:“人首先要为自己做点什么”。而在此之前,首先要为自己而激动、愤怒、呼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09:53 AM , Processed in 0.0768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