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7|回复: 3

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警惕“数码黑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31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3-31 04:17 PM 编辑

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警惕“数码黑帮”

搜狐>文化>
2019-04-01 00:22

考消息网4月1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网站3月26日刊登题为《如何阻止“数码黑帮”偷走你的时间》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我们现代大脑似乎很难专注于一项任务,而是不断地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

在英国的一项调查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走路分神出事的经历:低头盯着智能手机,一头撞到灯柱上。


r263.jpeg

智能手机提供了不同的刺激程序,让人放不下来。(视觉中国)

我们正面临着分心危机,但有没有思想不集中的“治疗方法”?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社交媒体、定向广告、YouTube、各种应用程序,一些科技企业已经学会了如何将拖延症变成钱, 并且正在系统性地、大规模窃取我们的注意力。

虽然许多数码产品可以免费使用,但它们占用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被迫分心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吴修铭表示,不停查看手机的需求归结于所谓“可变奖励计划”的诱惑。

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说,如果鸽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分发食物,那么就会变得更喜欢去啄投食按钮。

吴修铭说,这很好理解,不一致的奖励刺激最容易让人上瘾,就像老虎机一样。所以,跟那个啄食按钮的鸽子一样,我们会不停地点手机,虽然经常感到失望,但偶尔还是会得到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比如一篇好文章,这会让我们不停地刷手机。

他说:“这样一来,你就会把一天中的数小时、一周中的数天、一生中的数个月浪费在你根本不关心的事情上。”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阻止我们分心呢?

把时间收回来

研究习惯形成的畅销书作家、消费者行为专家埃亚勒深谙科技企业用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所有技巧。他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他说:你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把时间和精力夺回来。这取决于个人。他有一个四步方案,可以阻止科技产品分散注意力。

第一步:管理好你的内部诱因。当我们分心时,通常是希望摆脱不舒服的事情。试着把它找出来,并加以管理。

第二步:留出分散注意力的时间。每天留出一点时间让自己分心,这样就不会觉得你的时间被侵占了。给自己一个小时的“社交媒体时间”。

第三步:删除外部触发器。关闭通知以及各种提醒铃。

r264.jpeg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屏幕,可以说与电子产品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视觉中国)

第四步:立约以防止分心。获取一个科技应用程序,限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关键因素是自我意识:当意识到你被手机或平板电脑分散了注意力,你就会将它放下。

改变自己

澳大利亚记者莫斯哈特表示,儿童与成年人一样,“越来越离不开屏幕,可以说与电子产品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而牺牲了亲人之间的互动。科技正影响着我家人的注意力。”所以她决定抛开所有的电子设备,关闭六个月。

莫斯哈特说:“我希望家人能有眼神的交流和交谈。我想让他们围坐在餐桌旁,而不是吃饭狼吞虎咽,为的是继续回去发短信、发信息和上YouTube。我想要我的家人回来。”

那么,成功了吗?她说,跟人交谈的时间变多了,但也有很多无聊的时候。虽然这让她重新思考自己与各种屏幕的关系,但六个月后还是准备重启那些设备。她承认,重新启动电子设备的那一天,感觉就像是过节。

那么,如果关掉电子设备行不通,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有专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新的道德体系来治理“注意力产业”。比如让应用程序公司改变它们设计产品的方式。

但如果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而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呢?这需要改变的不是科技行业,而是我们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3-31 04:12 PM 编辑

【延伸阅读】
吸烟能上瘾,社交媒体也能让人上瘾吗?


考消息1月10日报道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2月31日刊登了题为《社交媒体是21世纪的烟草业吗?》的文章,作者为伊丽莎白·麦克布赖德,以下是文章摘要:

社交媒体引发键康担忧

还记得“万宝路男人”吗?那个健壮性感的牛仔,最后因为肺癌形容枯槁地躺在病床上,把生命的最后岁月投入反对烟草的运动。或者尤尔·布林纳,从坟墓里发出呼声,告诫人们不要吸烟(布林纳去世前拍摄一部宣传片,在片中说:现在我已经离开人世,就让我告诉各位,不要吸烟——本网注)?

最近,一些前脸书高管表示后悔自己在创建社交媒体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童年时熟悉的这些形象,大企业的持久影响力,以及涉及公共健康时是什么扭转了潮流。

一种使金钱源源不断流入精英腰包的成瘾行为很难打破:社交媒体引发的公共健康担忧开始加剧时别忘记这一点。

r265.jpeg

社交媒体让人成瘾(图片来自美国《福布斯》英文网站)


市场观察网站援引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首席执行官雪莉·克拉默的话说:“社交媒体被称作比烟酒更让人上瘾的东西。现在谈到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不可能再忽视社交媒体。”(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称,四分之一的千禧一代每天看手机超过100次,婴儿潮一代的这一比例为10%。)

回到1964年,当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正式指明烟草带来健康风险时,人们难以想象没有香烟的生活。那一年,42%的美国人吸烟。今天,这个比例为17.8%。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篇报道称,烟草公司赞助有奖竞赛节目和动画片,香烟广告有医生、牙医和名人代言。我们用了60多年的时间,加上各种信息、规章和诉讼才把吸烟率降下来。最重要的因素或许是那些动情的故事,就像万宝路男人或尤尔·布林纳的故事。

频繁遭遇公关危机

就像20世纪中期到晚期的烟草业一样,社交媒体也是危机不断,从它们在2016年大选丑闻中扮演的角色,到这个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再到显示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研究。2017年,《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上脸书越多感觉越糟》。

前脸书公司负责用户增长的副总裁查马思·帕利哈皮蒂亚说,社交媒体正在“侵蚀人们行为模式的核心基础”,他对创造出“撕裂社会经纬”的工具感到“巨大的内疚”。脸书为自己辩护,指出帕利哈皮蒂亚六年前就已经离职,可能意识不到脸书正在如何努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r266.jpeg

万宝路香烟(图片来自美国《福布斯》英文网站)


烟草存在如此之久的一个原因是背后有强大的游说集团。烟草业的广告和公共关系都做到了一流。相比之下,脸书和社交媒体浸泡在让产品自我销售的硅谷传统里发展起来,因此不具备这种良好的资源。事实上,这家公司的公关和危机沟通一直极其笨拙,以至于我怀疑这是不是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看不到滚滚而去的利润。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在波多黎各飓风之后令人恶心的虚拟现实之旅。《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黑客丑闻后,脸书承诺雇用人员审核网站内容,但这些员工却是低薪承包人员;文章称,这些承包人员在心理健康方面获得的支持极少。

就在社交媒体引发的公共健康担忧开始加剧时,脸书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自信宣布,推出针对儿童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Messenger Kids”。

r267.jpeg

社交媒体让人成瘾(图片来自美国《福布斯》英文网站)

说到社交媒体,目前尚未出现像尤尔·布林纳注视着镜头说“不要吸烟”这样直观刺激的画面。20世纪80年代,奄奄一息的万宝路男人和布林纳的形象给吸烟有害的研究和信息增加了情感力量。在社交媒体引发的对抗性反应中,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触动人心的画面,但这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下一个增长点在新兴市场

社交媒体公司当然可以进行反击,指出自己给世界带来的益处。这个发明对企业极其有用,给广告这个不科学的行业注入一点科学和数据测定。上千万小企业都有脸书网页,广告商也不计其数。销售方式变得更为便宜意味着创业的障碍降低了,从而帮助传统上较难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比如女性。社交媒体还帮助传播信息——很多好的信息,也有坏的信息和假新闻。

烟草也有自身的补偿性质。香烟销售提升了很多酒吧、餐馆和零售市场的收益。香烟还有著名的历史并且创造了大量就业。

当然,烟草也在其他国家找到了新市场。曾几何时,当烟草公司在发达市场奋力挣扎时,却得以在发展中和新兴市场销售产品。

社交媒体公司已经在发展中市场享有强大的存在,正把视线投到美国以外的地区以寻求最强劲的增长。在脸书的500万广告商当中,70%在美国以外地区。与2016年相比,广告商增加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巴西、泰国、墨西哥和英国;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印度、泰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

西方公司和国家有着剥夺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漫长历史。在下一个成长型市场,下一个可以利用的大资源就是新兴消费阶层的数据。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生活在新兴/成长型市场。这是一个等待开采的巨大数据宝库。

美国烟草公司在追求海外市场的时候合并为两大企业,以摆平官司,并在新技术中投入经费。这两家企业抵抗了最严厉的规章,并且提高香烟的价格。

说到底,这或许就是烟草企业与美国社交媒体业最大的相似之处:利润。

(2018-01-10 05:28:00)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3-31 04:11 PM 编辑

【延伸阅读】
四目交接时,这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台媒称,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了眼神交接如何抓住我们注意力的奥秘。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2月11日报道,眼神接触在生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自然而然便会习惯依据对话时目光转移、交接的习惯对对方的性格做出假设,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其实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对此研究,BBC也在近期整理了其中一些有趣的发现,从科学的角度来揭示眼神接触蕴含的力量。


r268.jpeg

图/视觉中国


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在拥挤的房间或街道上,你与另一个人四目交接,周遭的场景声音仿佛渐渐淡去,那一瞬间,你们的思绪好像联结在一起。

这样的文句尽管听来有些太过梦幻,但眼神接触确实会让我们不太能关注其他事情。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便是眼神交接是如何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的。

报道称,当双方眼神接触,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处理看着我们的另一个人心灵这件事时,满足他人目光的想法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大脑过程,而当我们对他人的存在越来越有意识、感受到他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也反过来使我们更加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认识到自己成为他人脑中正思考的对象,这种戏剧性是非常分散注意力的,也是为什么造成“周遭的场景声音仿佛渐渐淡去”的原因。

日本团队过去在研究中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在实验中,受试者必须同时看着拍摄人脸的影片并完成一个单词挑战,挑战包含选择正确的动词来匹配各种名词(像是“喝”牛奶),当影片中的人物与受试者进行目光接触,受试者在碰到那些更需要思考的名词时,明显在单词挑战中更为挣扎,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眼神接触的效果如此强烈,即使是影片中的陌生人也耗尽了我们的认知储备。

事实上,即使是在动物园中与动物的凝视,或甚至只是看到一幅像是与我们进行眼神接触的肖像画,我们也经常会产生被其他意识评判和审视的深刻感受,触发大脑中社会认知相关部分的活动。

其他类似的研究也发现,满足他人的直接凝视会干扰我们的工作记忆(短时间内掌握和使用讯息的能力)、想象力和精神控制力。虽然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们多少都亲身经历过这些影响,只要暂时断开和人的眼神接触,就能更好专注于你所说或思考的,一些心理学家甚至建议,将目光移转视为帮助幼儿回答问题的策略。

据报道,眼神接触的另一项影响,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时短暂的对上眼也会如此的强而有力。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相互凝视会导致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某种局部融合:在评价这些曾进行过眼神接触的陌生人时,我们会认为彼此在性格和外貌上更为相似,在正确的背景下,当周遭的人都在忙碌时,这种效果也增强了双方分享某种特殊时刻的感受。

眼神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只如此。如果你选择靠近,会发现双方的瞳孔会同步扩张或收缩,这种情况被称为“瞳孔模仿”或“瞳孔感染”,被解释为潜意识社交模仿的一种形式。

当然,一些怀疑理论认为这项说法只是针对对方眼睛亮度变化产生的反应。但至少过去的心理学家研究已经证实,当我们在生理意义上被刺激时,无论是出于智力、情感、美学还是性兴趣,我们的瞳孔都会扩张。

报道称,从生理角度来看,眼睛也不只有瞳孔的大小会发出讯息。最近的研究显示,角膜缘环(围绕虹膜的深色圆环)在年轻、更健康的人身上更为常见,而且注视者某种程度上能理解这一点,同时眼睛肌肉中也能够读出复杂的情绪;当你瞇起或睁大眼睛,这种眼神表达就像一个脸部表情一样,轻易地将我们的情绪传达给他人。

(2019-02-17 00:23:02)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3-31 04:10 PM 编辑

【延伸阅读】
美媒称智能手机促进文学变革:网络写手或成中国“罗林”


r269.jpeg

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图片来自彭博新闻网)

考消息网11月10日报道美媒称,在中国,智能手机可能正将印刷业置于死地,但它们正为文学带来变革。政府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3.33亿。一些作者是业余爱好者,还有一些是职业作家。但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为一个13亿美元的产业,这两者越来越难以区分。

据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11月6日刊登文章称,投资者已经对此给予关注。8日,中国第一大网络出版商阅文集团将在香港上市,市值预计超过60亿美元。它的成功应该令出版业其他成员注意到,图书的未来正在中国写就,并且它看起来与过去截然不同。

文章称,20世纪90年代末,作者们开始在网上论坛和公告板上发表连载小说。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基本上不受审查的出版方式,一些早期的作品、尤其是言情小说引起了轰动。让这些早期连载小说走红的因素还包括网上论坛本身。它们是那个时候的社交媒体,平行的评论和讨论有组织地出现在这种新文学中,成为阅读体验中与故事本身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评论影响了作者如何写作,从而吸引了更多渴望参与故事创作过程的读者。

文章称,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手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网络连载小说成为了一种成熟现象。2011年,两部备受好评的小说《后宫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在全国大受欢迎。自2012年以来,网络文学市场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文章称,尽管这些连载小说拥有很高人气,但它们并没有迅速赚到大钱。一些出版商尝试了付费墙。还有出版商尝试了出售广告和接受微支付。这些尝试都没有取得很大成功。然而,近年来,一些企业家找到了有关连载小说的一种新思维方式——将其作为一条碰巧开始于网络的娱乐产业链。

文章表示,这条产业链现在包括电影、电视、游戏……甚至是印刷书籍。2015年,fresh果果的《花千骨》被改编成热门视频游戏和网络电视连续剧。另一部连载小说《鬼吹灯》成为中国历史上票房第九高的电影,网络和纸质图书阅读量达到数百万。中国最畅销的网络作家张威2015年收入达到1680万美元,其中只有2%或3%来自那些直接为他的网络作品付费的人。

(2017-11-10 09:24:49)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7 11:25 AM , Processed in 0.0705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