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13|回复: 13

[百家杂谈] 知乎 · 2018 年度盘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5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一年又这么到头了。如果要你说出这一年来最让你难忘的,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也许,有某些深刻的变动发生在了你关心的领域和行业里,发生在了你留意过的人身上;或者,也有一些值得被述说的东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而你和我,都是它们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这些物、这些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2018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所见、所感。

2018 有哪些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大事件(或谣言),他们的后续如何?

 钱程,技术型吃货

这篇回答主要专注于【食品安全】领域。

在这一年,有哪些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 & 大事件,曾经震惊过我们呢?

【太长不看版】

  1. 星巴克咖啡所含的微量「丙烯酰胺」对健康没有影响,只要爱喝就可以喝。
  2. 黑色冰淇淋用的是「植物炭黑」,不是活性炭,对人体也没有伤害。
  3. 红糖馒头用甜蜜素确实违规,但合法合规使用的甜蜜素对人体无害。
  4. 虹鳟鱼不应该被归入三文鱼。生吃虹鳟鱼有食品安全隐患。
  5. 非洲猪瘟只传染猪不传染人,猪肉放心吃。
  6. 沙门氏菌很凶险,吃凉菜尤其要小心。
  7. 美国那些据说草甘膦超标的「毒麦片」其实都是符合标准的。这件事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8. 吃辣之后肚子疼不是辣椒精的锅。要么是因为你吃得太辣,要么是因为卫生问题。
  9. BBC 发布的「营养食物排行榜」不能信,猪油还是少吃点好。
  10. 料理包技术本身是行业发展趋势,但料理包需要更加规范化地发展。
  11. 所有「药酒」类产品,「药」的功效都不明确,但「酒」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

01. 关键词:丙烯酰胺

星巴克咖啡含丙烯酰胺可导致癌症?

今年 3 月的某一天,微信的朋友圈突然炸了……

「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全球媒体刷屏!我们喝进嘴里的咖啡,竟然都是这种东西…」

这篇文章被各种转发。

其实,它的源头是,加州通过了一个「ProPosition 65」法案。在加州销售的所有咖啡制品(包括星巴克),都需要贴上一个「致癌警告」标语。

加州政府认为,咖啡里的「丙烯酰胺」这种物质有致癌风险。

那么,星爸爸还能放心喝吗?

真相

其实「丙烯酰胺」这东西无处不在。

除了咖啡,烧烤、油炸制品、薯片等食物也有,而且含量比咖啡高得多。

这东西目前致癌的证据还不足,只能说「有致癌可能性」。

但,这个「致癌可能性」也需要摄入足够剂量。咖啡里面那一点点量,只能说,差得太远

美国 FDA 对丙烯酰胺的官方建议是「不用过分担心,只要按照膳食指南上来吃,该吃啥吃啥,就可以了」

对咖啡里面那一点点的丙烯酰胺恐慌,不如去戒烟戒酒

毕竟,烟酒都是一级致癌物。

【详情请阅读】

如何看待星巴克被指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Acrylamide)?


02. 关键词:黑色冰淇淋

国外禁售国内卖断货,黑色冰淇淋真的不能吃吗?

今年夏天,有一种叫做「椰子灰」的冰淇淋,成为了新晋网红,传遍大街小巷。「酷黑」概念的甜品、饮料也逐渐流行开来。

但是,有新闻说,纽约市禁售了「酷黑」概念的冰淇淋,因为它添加了「活性炭」而「活性炭」会阻碍营养素吸收,引起便秘等症状,有害身体健康。

这是真的吗?

真相

美国的黑色冰淇淋才会添加「活性炭」,这东西在中国是不合法的。中国冰淇淋加的是食用色素「植物炭黑」。

「活性炭」只要不大量摄入,对身体就没什么影响,冰淇淋里那一点点剂量不会有任何问题。

所以,美国的黑色冰淇淋,其实也可以放心吃。

【详情请阅读】

钱程:国外禁售国内卖断货:黑色冰淇淋真的不能吃吗?


03. 关键词:甜蜜素

红糖馒头用甜蜜素掺假,有食品安全隐患?

6 月,浙江破获了一个「问题馒头」案件。

「问题馒头」违法添加了甜蜜素,而且用酱油来代替红糖染色。

相关人员全部都被抓捕,全国各地也都开始了对红糖馒头的追查

甜蜜素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有关部门的判罚合理吗?

真相

「甜蜜素」是常规食品添加剂。只要按照剂量和范围使用,对人体无害。超剂量或者超范围使用

就会有食品安全风险。

甜蜜素的使用范围,不包括馒头。因此,在馒头里添加甜蜜素,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确实有食品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判罚是合理的。

甜蜜素以前被怀疑过有致癌效果,但最新的科学研究推翻了这个结论。

目前科学界主流观点是,正常使用的甜蜜素不会致癌。

【详情请阅读】

钱程:网红「红糖馒头」被查出致癌物?这事儿其实有点复杂……


04. 关键词:淡水三文鱼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虹鳟鱼被归入三文鱼大类?

今年 8 月,【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发布,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在这个标准中,被很多商贩称为「淡水三文鱼」的虹鳟,正式归于「三文鱼」大类中,和大西洋鲑平起平坐。

标准正式执行以后,商家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合法地把虹鳟鱼叫做「三文鱼」了。

这件事情应该怎么看呢?

解读

虹鳟虽然被商家称为「淡水三文鱼」,但它不是三文鱼。

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它归入「三文鱼」中。

因为它没有洄游特性,一辈子都在淡水环境里,造成了它身上会有很多对人类有威胁的寄生虫。

对于这种鱼类,根本就不适合生吃,做熟了吃才是最佳的选择。

但虹鳟鱼肉跟真正的三文鱼肉几乎一模一样,没有办法靠肉眼分辨。

所以这个标准,其实是给不法商家带来了可乘之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详情请阅读】

钱程:猫,其实是狗的一种,它又被称为「淡水狗」……


05. 关键词: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来袭,猪肉还能不能吃?

从今年 8 月开始,非洲猪瘟的疫情就没有停过。与此同时,朋友圈里也开始出现「XX 地区人民吃猪肉死亡」的新闻。

一时间人心惶惶。像这些新闻是真的吗?非洲猪瘟来了,猪肉还能安心吃吗?

真相

非洲猪瘟只传染猪,不传染人。

它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可能造成猪肉大量减产,但它威胁不到人们的健康。

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的疫情,猪瘟病猪会被扑杀,根本没有机会流向市场。

所以,你在菜场买到瘟猪肉的概率极低。

我们真正需要注意防护的是,猪肉里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如猪肉绦虫)和口蹄疫、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

【详情请阅读】

钱程:非洲猪瘟来袭,猪肉还能吃吗?


06. 关键词:食物中毒

一盘卤味拼盘,撂倒 200 多位专业大咖

8 月 25 日,中国图形学和几何设计领域最高会议在桂林市盛大召开。

晚宴过后,超过半数的参会者都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症状,250 多名与会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这是近期发生的规模最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幸好,在及时治疗下,所有人都脱离了危险。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中毒?

解读

经过监管部门的调查,这次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被锁定在「沙门氏菌」这种细菌上。

而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菜品,则是「卤味拼盘」。

监管部门在两名厨师的粪便中检测出了相同类型的沙门氏菌。

所以,他们很有可能是没有症状的病菌携带者,在操作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导致沙门氏菌污染了菜品。

而且,卤味拼盘是冷菜,如果放置很久又缺少加热,沙门氏菌更是会加速繁殖,最终酿成了这起惨剧。

【详情请阅读】

钱程:一盘小小的卤味拼盘,是如何让你食物中毒的?


07. 关键词:草甘膦

美国「毒麦片」草甘膦超标,吃了会有致癌风险?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的一系列早餐食品,像各种燕麦棒、即食麦片等,都被发现含有「危险剂量」的草甘膦。

这其中有一部分食品,也以进口的方式进入了中国。

所以很多人可能都会担心,吃了这样的麦片,会致癌或者中毒吗?

真相

「草甘膦」由大名鼎鼎的孟山都公司开发,是目前被最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它的毒性非常低,而且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认为,草甘膦致癌的可能性不大。

那些麦片里的草甘膦残留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根本达不到对人体产生影响的剂量。

而且这个事件的爆料者,之前也「爆料」过其他的很多谣言,比如说手机辐射致癌之类的。它实在无法称作「靠谱」。

【详情请阅读】

钱程:美国曝光「毒麦片」有致癌风险?又是谣言!


08. 关键词:辣椒精

吃辣椒肚子疼,是因为辣椒精的作用吗?

你有没有吃辣之后拉肚子的经历?

为什么吃辣拉肚子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常见了呢?

最近,在网上出现一种说法,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商家添加「辣椒精」的缘故。这是真的吗?

真相

辣椒精本质上就是辣椒的精油,是把辣椒中的辣椒素富集起来的产物。它属于天然食品添加剂,适量添加安全无害。

辣椒精只有单纯的辣味,没有香味,它不能完全代替辣椒的作用,餐馆不会用辣椒精完全替代辣椒。

如果吃辣超过肠胃承受限度,确实会拉肚子,但这是因为「吃得太辣」。这种辣度不管用没用辣椒精,你都会拉肚子。

而且,很多餐馆可能会用「辣」来掩盖食材问题。如果你因此吃到不新鲜、变质的食物当然会拉肚子,但这就是因为餐馆卫生问题了。

【详情请阅读】

钱程:吃辣之后拉肚子,都是「辣椒精」惹的祸?


09. 关键词:猪油

BBC 发布最营养食物排行榜,猪油排第八?

今年 7 月份,BBC 发布了一个新闻。

科学家对 1000 种食材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找到了 100 种「最有营养的食物」,按照「有营养程度」列了一个榜单。

其中排名第 8 的是猪油。

新闻一登出来,国内媒体就刷屏了。「肥猪肉打败牛油果」「别再说猪油不健康了」之类的标题开始充斥朋友圈。

猪油真的非常有营养,需要多吃吗?

真相

BBC 的「健康食物」榜单,来源于 2015 年发表的论文。这个论文只是一个理论模型,根本无法直接应用到生活中。

它建立的这个模型,也只是定义了某种食物「营养的全面程度」,不能当做膳食建议来用。

其实说到底,《最健康食物榜单》并不存在

因为在营养学里,没有绝对健康的食品,只有相对健康的食物搭配。

猪油还是要尽量少吃,因为很高的能量密度和饱和脂肪含量,吃过量的话,对健康不利。

【详情请阅读】

钱程:猪油被列为十大最营养食物?BBC 又在误导大家了……


10. 关键词:料理包

我们平常吃的外卖,都是用劣质料理包做的?

11 月 16 日,安徽一个做速食料理包的厂商,被曝光生产廉价劣质料理包,供应各种外卖连锁。

在流出的视频里可以看到,这家料理包工厂制作环境非常脏乱差,而且员工操作也非常不规范。

我们还能安心吃外卖吗?

解读

确实,目前很多外卖,都在使用料理包,而不是后厨现做。

其实,料理包本身并不代表劣质,很多高档的饭店也在大量使用它。

优质的料理包不仅能提供标准化的菜品,而且比起厨房现做,更能保证食品安全。

但是,视频里这个工厂,确实存在很多脏乱差,以及违规操作的情况。这样生产出来的料理包产品,食品安全确实没法保证。

涉事企业目前已经被责令停业整改。

我们真正恐慌的是,还有多少公司,也在生产这种劣质的料理包,只是没有被曝光出来?

这个事件折射出,食品安全,特别是外卖食品安全想做到 100% 让人放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关注:关键词:鸿茅药酒

虚假广告,千次嫌少;一篇科普,跨省抓捕

去年 12 月,谭秦东医生在网上写了一篇声称「鸿茅药酒是毒药」的文章,分析了鸿茅药酒的有害成分,规劝大家不要喝。

过了一个月左右,谭医生就在广州的家中被逮捕了,罪名是「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3 个多月以后,谭秦东才被取保候审。

这个事件最后以谭医生的「道歉声明」结束,谭医生「承认」自己的说法「用词不当」,公司收回了报案以及侵权起诉,事情终于告一段落。

解读

不管最后如何,希望大家明白,对于「药酒」类产品来说,「药」的部分的功效是没有完全得到验证的,而「酒」对身体的毒害和致癌作用,却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的。

这样的产品,到底如何,这里不做评判,大家心里自有一杆秤。

还有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是,鸿茅药酒这个品牌,因为发布违法广告,涉及虚假宣传,在十年间被通报了 2630 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款药酒的销量。

我们唯有向家人普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他们才能在下次见到虚假广告的时候,避免上当受骗。

【详情请阅读】

钱程:我们想要让家人和长辈们知道......钱程:一级致癌物就在你身边,现在知道还不晚!


后记

2018 年的很多谣言,都来自国外。比如丙烯酰胺,比如黑色冰淇淋,再比如毒麦片。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在美国,由于某些政治原因,确实会颁布一些看上去不太合理的政策;由于法规不同,有些中国不让用的添加剂、原料,美国可以使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食品谣言没有国界。在美国,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有一大批人会信谣、传谣。所以说,抵制谣言是全世界的事情,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

这方面的谣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夸大某种成分的危害,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其实这些危害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只有在极高的剂量下才会显现出来。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这次,除了辟谣之外,我也把今年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大事件放在了里面。大家可以一起回顾一下。

每当遇到这些大事时,在网上总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有靠谱的讨论,整个行业才会向前进步。

最后,谢谢各位读者又一年的陪伴。谣言不会消失,事件也不会停止,【技术型吃货】专栏和公众号也会继续努力,破除谣言,解读事件,带给大家靠谱、有趣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哪些经济学论文让你印象深刻?

 Manolo,只知逐胜忽忘寒

印象比较深的研究之一,是这篇讲“家族统治”的经济影响的文章:George, Siddharth Eapen, and Dominic Ponattu. "Like Father, Like S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litical Dynasties." (2018)。文章的研究范围是印度各地,内容大致可以概括成以下两个部分:首先,各地的在位议员有没有儿子,与这个家族的“政治王朝”的持续时间长短显著正相关;其次,在位议员的各项特征,和“有没有儿子”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联。结合以上两点及其它检验,两位作者以“在位议员有无儿子”作为工具变量,发现长期而言,“家族统治”对当地各项生活水平与公共品提供指标——包括脱贫率、拥有冰箱的比率、拥有砖房的比率、拥有手机的比率、教育水平、卫生间修建、等等——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如果只是得到以上结论,文章至多只是“比较有趣”,而难以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水准。接下来,利用印度各地区的边界变动,文章探讨了“家族统治”影响经济的两个渠道。其一是“奠基者效应”:与那些没有儿子的在位议员相比,育有儿子的在位议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更出色。对这一点的解释很自然——既然这一片之后仍由自家人掌管的概率很大,将经济搞起来,很大程度上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之二可以称之为“天潢贵胄效应”:出身“政治王朝”的议员,经济方面的表现比其它议员要更差。这一点的解释也很自然——对他们而言,当选太容易了。因此,地区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失却了其监督的作用。长期内,后者压倒了前者,故家族统治对经济显示出负面的影响。文章可能仍有一些可商榷、可完善之处,但使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都可谓颇具亮点。

参考文献:George, Siddharth Eapen, and Dominic Ponattu. "Like Father, Like S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litical Dynasties." 2018.

 司马懿,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六月份阿西莫格鲁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人类纷纷失业问题的论文。

Acemoglu, Daron, and Pascual Restrepo.2018."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8 (6): 1488-1542.

内容我在之前的两篇答案中已经介绍过了:

科学技术和科技公司的发展,与社会产生了哪些矛盾?未来将如何解决?未来三十年内,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这里谈谈文章本身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之处。

AI 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本身是大热点,也反映了人类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欣喜之余的一点焦虑和不安——我的创造物不会把我自己也取代了吧?但是为什么印象深刻, 并不仅仅是因为问题本身。

首先,AI 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学学者,就是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或者在业界工作的,没事也能说上两句。而恰恰是这种研究题目要写好是真正有难度的——因为要写出来让人信服的新意是很难的。大家已经在脑海中存在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文章结果和读者想法一致,读者会认为没新意,如果相反,读者会下意识的去反驳。

而相比之下,冷门或者专业的话题这方面反而难度要少一些,因为话题本身没有太多外行人关心,自然也不会有太多人存在「成见」,那么别人在看文章的时候,就更加的是「接受者」。比如同样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

Hastings, Justine, and Jesse M. Shapiro.2018."How Are SNAP Benefits Spent? Evidence from a Retail Pane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8 (12): 3493-3540.

讲美国的食物券计划对被救济家庭支出的影响,然后得出实证结果和塞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契合。

像这种文章,如果不是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可能对美国的食品券计划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去看;而就算是去看的大多也是冲着行为经济学的面子,为了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引一笔,某某对食品券计划的研究,提供了心理账户的一个实证证据云云。

但是阿西莫格鲁的风格不是这样的,他的很多文章,是可以吸引无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甚至于非研究者来读的。而这篇文章也确实做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常识,有新意。我读论文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看戏」的心态,看的就是作者如何来把自己的关键假设藏在貌似平常的句子中的小心思,看的就是作者设计自己的模型的时候的小机灵。大部分情况下,看到的是技巧,并不是经常能够感觉到所谓「深邃的思想」。但是有两个人的论文是例外,一个是让.梯若尔,另一个就是阿西莫格鲁。

其次,AI 和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热,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并不容易下手。其实区块链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么就要收集数据,而现在数据确实不多;要么就做理论,做理论就要体现出区别,于是就只能真的深入到区块链的技术细节去,把它们经济模型化。

AI 的问题在于一方面,AI 的应用千变万化,可以说每个相关的公司都有其定制的 AI 应用,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做实证的话,异质性会很大,数据收集起来也会很麻烦,往往最后只能用一个 AI 应用相对标准化的一个小行业或者小分类里数据来做,而人类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宏大的话题,用局部的一个小市场去论证宏大话题,本身就很难服众。

而像阿西莫格鲁这篇文章这样去做理论模型,则又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在理论里面什么是 AI?AI 应用在生产中,无非就是降低管理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线效率等等。而上述这些 AI 所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换一个精明能干的经理没准也能做到——换句话说,当建模的时候,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这个模式真的描述了 AI,而不是另外一个降低了成本,提高效率的外生震荡呢?

阿西莫格鲁这篇文章就没有这个问题,虽然 AI 依然是一个抽象的自动化的技术,但是通观全文,会发现模型一方面概括了 AI 的特征,同时又不失其一般性,把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都囊括了进来,三个模型循序渐进,把 AI,乃至于自动化技术对劳动市场在不同假设下的影响分析的非常的清楚明白,又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过去发生的事情还可以这么理解。

总之,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本篇文章确实是一篇上佳之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5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你的研究领域涌现出哪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方向和技术?

 海伯利安,汪!

我来抛砖引玉介绍一种 高能物理实验 的未来神级技术——光子对撞机。

高能物理实验往往需要使用 粒子对撞机 加速带电的粒子,带电粒子不断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它们以极高的能量头对头撞的粉身碎骨,质量转化为能量,能量又转化为质量,创造出新的粒子。

对撞机能让粒子获得极高的能量,是利用了电场对带电粒子的加速作用,这意味着粒子只有在带电的情况下,才能被对撞机加速获得更高能量。所以现在的高能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粒子对撞机要么加速电子(例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要么加速质子(例如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有加速带电的重离子(例如兰州近代物理所的重离子加速器)。

一种粒子要能被对撞机加速提高能量,粒子必须稳定而且带电。迄今为止,国际高能物理学界建造了超过 20 台正负电子对撞机,5 台强子对撞机,1 台电子质子对撞机,还设想了正负 mu 子对撞机,这些对撞机都基于带电粒子。

然而,我们从未建造过光子对撞机。

现在的对撞机对“光子”束手无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没法直接提高光子的能量,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没辙,因为光子是中性的,勉强不来。

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
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物理学家像赵敏一样不服气,偏要勉强。光子不带电,怎样才能提高光子的能量?答案是:逆康普顿散射。

在“康普顿效应”中,高能光子和低能电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传递给电子导致光子能量降低变成低能光子。“逆康普顿效应”则反之,低能光子从高能电子处获得能量变成高能光子。

在光子对撞机中,光子通过逆康普顿效应获得更高的能量,随后可以让光子相互碰撞产生其它新粒子。光子对撞机提高光子能量的原理并不复杂,那为什么我们迄今没有造出光子对撞机?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光子对撞机的概念是作为高能电子对撞机的补充而提出的,比如日本未来计划建造的国际直线对撞机 ILC,欧洲未来的 CLIC,原计划的 ILC 和 CLIC 的电子能量高达 TeV 量级,依托它们的光子对撞机能量甚至更高,属于高能物理的“能量前沿”。在这种情况下,ILC 和 CLIC 本身都还没有建造出来,更不要说依托 ILC 和 CLIC 的光子对撞机了,乐观估计还要等个二十年吧。

(2)光子对撞机的概念多年前就被提出来了,一直以来,光子对撞机需要的超强激光技术仍不成熟。

不过近几年,“事情正在起变化”。

为什么我们要一根筋的直接冲着高能量去呢?我们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造个 TeV 高能量的光子对撞机,何不选择先建造一个低能量的作为起步?希格斯玻色子在 2012 年被发现的时候质量是 125GeV,远低于当初人们的预期,日本人还因此改变了国际直线对撞机的方案,把计划的能量调低了跟中国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竞争。

针对(1),如果建造一个超高能的光子对撞机,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没法预期超对称粒子或者其它新物理现象的能区是多大。研究希格斯粒子需要几百 GeV,研究粲夸克只需要几个 GeV,研究 mu 子的相关物理仅仅需要几百 MeV,研究光子和光子之间的散射甚至要几个 MeV 的能量就足够了啊。如果是这样,造一个能量较低的光子对撞机已经够用,低能量的光子对撞机不需要超高能电子加速器,现有的电子加速器已经够用!

针对(2),与光子对撞机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不同,如今的强激光技术已经获得长足发展,现在的激光技术已经可以满足建造较低能量光子对撞机的需求。

光子对撞机的基本构型示意图如下:

如上图所示,两束高能电子束相对运动(图中带箭头的红线),分别朝着两电子束发射激光,激光与电子束迎面碰撞发生逆康普顿散射被反弹获得更高的能量,两束被反弹的高能激光(图中带箭头的蓝线)相互对撞,就可以产生新的粒子。下面的图更详细地描述了激光被加速和对撞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低能量”光子对撞机的“低能量”是相对于超高能量的 TeV 光子来说的,这种“低能量”的光子仍然比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光能量要高得多,传统的激光器仍然没法产生实验所需的能量足够高的“低能量”光子。

与传统激光器不同,未来的光子对撞机所用的激光很可能来自“自由电子激光”(FEL),这是一种来源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军用激光武器的技术。传统激光器在产生激光时需要激光介质,利用介质的受激辐射产生激光。自由电子激光不需要传统的激光介质,它使用粒子加速器加速电子到接近光速,让高能电子在周期性振荡的磁场中运动,电子即发射出高能光子。

上世纪的美国为了发展激光武器拨款给科学家研究自由电子激光,科学家发展这项技术用于科学研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长远来看,想要建造一台用于产生希格斯粒子的高能光子对撞机,是一件有点遥远的事情。因为日本的国际直线对撞机和欧洲的 CLIC 想要建成,起码要等二十年。

建造世界第一台光子对撞机却不一定奔着高能量去,一个低能光子对撞机是可期的。近几年,意大利和日本都提出了他们的低能光子对撞机计划,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光子对撞机的建造可行性,世界上的第一台光子对撞机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出现

低能光子对撞机可以用于研究光子和光子之间的散射,还有光子对撞产生正负电子对的过程。这是量子电动力学已经预言,实验却尚未发现的现象。中能光子对撞机可以用来研究 c 夸克物理或 b 夸克物理,高能光子对撞机可以用来研究 W/Z 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对于希格斯工厂来说,光子对撞机可以通过

直接产生希格斯粒子,和正负电子对撞机通过

产生希格斯粒子相比,光子对撞机需要的能量更低而且更干净。

2018 年 8 月的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光子对撞机方案,利用中国现有的电子加速器进行改造即可。现有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光源,上海光源都有改造的潜力,改造的花费预计在 1 亿人民币左右,这个预算包括了加速器、激光和探测器,改造需要的时间大约 3~5 年。

相比于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 的近 400 亿人民币预算和 15 年左右的建造周期,光子对撞机的费用和时间要少得多,这不失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退役之后的一个备选方案。

【完】

参考资料:

[1] Weiren Chou, Introduction to Muon Collider & Gamma Collider

[2] Kwang-Je Kim & Andrew Sessler, Gamma Gamma Collider

[3] ICFA Beam Dynamics Newsletter No. 60

[4] 香山科学会议第 631 次学术讨论会报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度盘点 · 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Sean Ye,公众号:瞎说职场 HRinsight

说说老东家所在的咨询行业吧。

年初的时候,有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来咨询我,大意是非常想来美世,想来咨询行业。

本着打破大学生对于咨询行业固有的《我的前半生》的印象,我讲了一些咨询行业的苦逼之事,这学生小伙伴听完沉吟片刻,反问我:

那老师你怎么不走?

我顿时无语,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反手一刀,不按套路出牌。

不过,年末的今天我可以回复这个孩子,谢谢提点,老师已经闪人了。

今年,Mercer 做了这样一件事,更名,听起来不算大事:Mercer 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原来叫做:美世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现在拿掉了「咨询」两个字。

对于「美世」来说,跳出咨询二字的限制,会拓展出很多 Mercer 在国外的金融业务,但对于「咨询」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尴尬的事情。

对于咨询行业来说,这条下坡路已经走了有 5-6 年了


咨询行业的黄金时代

咨询业的黄金时代,应该是 21 世纪初。主流外资咨询公司都是在这个时机,跟随着海量外企客户,一起进入到中国市场。

在这段日子里,咨询公司的业务相对来说,还是很好做的,只要跟进总部给的客户业务就能活得很精彩了。

就算不开拓新客户,仅仅凭借客户规模的自然增长,就能完成业绩目标。

国外的总部不指望中国团队盈利,相比全球的整体利润,中国能创造的利润很有限。

他们只要中国区只需要不断扩大业务量,不断扩张团队就好。当时全球公司都在进入中国市场,扩张越大,越好在资本市场讲故事。

亏钱?不怕,总部给你填坑。

这段美满的因缘,08 金融危机后,戛然而止。

一个全新的词汇,诞生在中国外企圈:Profitable Growth——既要盈利,又要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上钱多了,流向了风投和创业公司,带动了一波创业的黄金时代。

风格也很近似:只要增长就好,无所谓亏损。

然后十年后的今天,前几年热议用户规划、生态化反的互联网圈,如今也开始盘算起人均产出,单车收益,量入为出。

太阳底下无新事。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来到,对咨询公司的影响很大,首先对咨询玩法认可度极高的外企,捂紧口袋了。国企,也因为一些因素没法使用外资咨询公司。民营企业这一领域还有待市场教育。

同时,咨询公司的总部,自己日子不好过,也开始盘算起中国区的利润了。于是,咨询公司的日子,自然就紧巴了。

纯血咨询,很难活下去

迈克尔·波特前辈,咨询圈子里大概都认识,毕竟是搞出来波特五力模型的管理咨询圈宗师级别的人物。

2012 年,他开的咨询公司,Monitor,破产了。

这就好比,一代宗师王重阳出去掐架,半路被靴子砸死了。

我加入咨询行业时,还听过麦肯锡一套 PPT 从平安那里拿到几百万咨询费的传说故事。

但眼见为实,咨询业挣钱越来越难了。

首先,客户对咨询的项目要求越来越高,已经脱离了原本咨询的概念

讲个真事,某保险公司,计划几年内把保费做到了 10 个亿,寻思需要战略咨询公司给参谋参谋。

于是,他们请来了 MBB 中的一家,而咨询公司也给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规划。

放在十年前,这单子就到“先生,你是微信支付宝还是刷卡?”的阶段了。

但是,客户一琢磨,得生米煮成熟饭才能给彩礼啊。

他们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以至于要求咨询公司上门落地把业绩做出来再付钱。

在做到 10 个亿之前,只给顾问的人工成本。

于是这家顶级的咨询公司,不得不拉了一群海内外的优秀顾问驻点保险公司,给人出规划,做方案。

日子苦逼倒也算了,但落地方案,和做 PPT 能一样吗?

顾问们遇到了很多想不到的阻力,比如说,保险公司的员工不买账:

花擦,我一个月几千块薪水,咨询顾问倒是那么高薪水,他们能做单吗?什么都做不了,还没事给我添麻烦,要各种各样数据,公司这是花钱给我配了个爹吗?我就不配合。

咨询公司一口老血喷在 PPT 上,当初规划时,哪里能想到有这一出?

这个项目做了 1 年半就接近崩溃了。

这一单,钱是完全没有挣到,还搭进去不少人力物力。

其次,咨询不是高频项目

我们一位老领导曾经曰过,纯血咨询,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这种不确定性,对于金融危机后的企业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不是每个客户,每年都有咨询项目可以喂给咨询公司,所以咨询公司需要不断的到处去找肉。比如 M 记和 B 记,其实很早就把业务拓展到中国二线城市青岛、宁波去了。

但这种业务的疲倦感会很强,每年都需要找新客户,原来的客户就基本荒废了。

盒马鲜生的生意为啥好做?这是高频生意,你今天买了,你下周可能还会买,企业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握回头客。

百合网就难了,你今天配出去谈恋爱结婚的用户,你明天能给他再搭配一对吗?

还是拿老东家作为案例,美世的人力资源咨询,很多程度上是依托于每年有固定循环收入的服务(Recurring business)。

比如薪酬调研服务,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每年都要,是刚需。

再比如福利咨询,依托于弹性福利系统和员工保险的经纪服务,本质上是系统服务和保险服务,也是每年需要重新续保的。

而四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中,其他三家不如美世的业务覆盖广,于是在 2010 年之后,它们也陆续选择了向落地服务业靠拢:

  • Hewitt 被做金融企业怡安集团 Aon 收购
  • Tower Watson 与做保险经纪的 Willis 合并
  • Hay Group 被高端猎头公司光辉国际收购

纯做咨询的咨询公司,要么死,要么被收购,要么转型;这是过去 6-7 年的趋势,也会是未来十年的趋势。

咨询公司想活下来,就不能仅仅做咨询。找到那些可以为公司带来稳定收入的服务项目,是咨询公司生存的关键。

说白了,高高在上的仙气十足的谋士大概率活不下去;活下去的都是脚踏实地给客户处理烦心事的管家。

互联网的崛起

互联网的崛起,给咨询公司来说,并不算好消息:

1.抢生意

咨询公司是基于自己的方法论来做生意的,比如说搞出波特五力模型的迈克尔波特前辈,曾经一度吊打过全行业。

但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会在 PPT 里用 SWOT 模型,给领导分析一下产品规划。

互联网时代,相比印刷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更方便便捷了。

咨询公司的护城河,被趴走去灌互联网的田了……

如今上网能搜到各家咨询公司的方法论模型,搜不到可以读电子书,电子书没看懂,可以去听咨询顾问的 live……

咨询业的神秘气息,如今都被互联网圈给扒拉过去了……

2.抢人

优兴咨询的大学生理想雇主排名,是有个有趣的参考。

在 08 年之前,麦肯锡年年前十,长期前五;BCG 偶尔上前十;到了 12 年后,麦肯锡难得前十,BCG 不见踪影。

前些年,我看中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实习小伙伴,擅长设计,有想法,很聪明。

以我的经验,如果 Mercer 给 offer,除非是 MMB 级别的咨询公司来抢,一般来说,Mercer 都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结果这次,小红书月薪高出 50%,而且还是 16 薪。

小朋友就跑了。

不怪小伙伴,换我我也跑。

咨询公司,最大的生产力是人,对优秀的人才非常依赖。

老一批咨询公司的员工中不乏清华北大的优等生。但如今在和互联网公司抢人的比赛中,咨询公司没法跟上节奏。

互联网公司,是拿风投的钱抢人,开出的薪水往往要高出 50%,甚至更多。

3.不买单

作为客户,如今的互联网公司,愿意向咨询行业学习,但是买单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互联网业务往往是开拓性的,要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工作;咨询公司,往往是把已经成功的案例,复制到其他地域或者其他行业。

咨询公司教马云如何搞电商?教马化腾如何做社交?教王兴怎么搞外卖?

这些业务都是大佬们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打下的基础。能犯的错误,能掉的坑,他们都趟过一遍了。

马云早期自己一个人出去推广黄页,程维自己为滴滴发过传单。

此外,互联网公司还很务实(鸡贼)。

举个例子,一家做垂直社区的平台,老板想复制阿里的薪酬体系,但是偏偏自己对阿里的了解很少,于是请了三家咨询公司做薪资方案。

然后,狗血的事情发生了——老板花了一个国庆假期的时间,把三家的方案拼拼凑凑,洗稿洗出了自己的方案。

老板还很得意,四处宣传自己的“才华”。

咨询圈子里,遇到中小型互联网民企询单,往往会自嘲:

有底线的老板,看到好方案后,把做方案的顾问招进去,让顾问做;

没有底线的老板,看到好方案后,要求顾问再细化一下,然后就甩给下属执行。

看看今天方案交上去后,对方老板是不是会给 offer。

咨询顾问的前途

说了这么多坏消息,咨询行业还值得加入吗?

我的回答是:值得。

尤其对对于刚刚毕业的小伙伴,咨询公司提供了年轻人成长的绝佳环境。

因为对于咨询公司来说,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

所有的项目,都要看人来完成。因此,咨询公司对人才培养特别看重。

我在美世的时候,美世购买了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放在内网上,让员工学习,定期的培训也是源源不断。就算是实习生,都能享受到专业顾问的培训。

在一些价值观和合规培训上,美世更是耗资百万请了导演写剧本拍成电影,告诉员工如何在困难时保护自己,如何在迷惑时寻求公司的帮助。

我曾经和朋友自夸过,在美世如果不学在线课程,不参加线下培训,相当于每个月少拿 1 万月薪。

而在麦肯锡这样顶级的咨询公司,公司更会请全球的专业外包团队开发培训课程,每个顾问每年大小培训能上百次。

这些对于职场人来说,是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

当然,咨询顾问,也面临成长的问题。

我好几位 HR 朋友都和我说过类似的观点:

你们的顾问逻辑推演很强,有大局观,但落地实操时没什么经验,缺乏变通能力,不善于做决策

这很正常,作为创始人或者职业经理人,盯着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做了 5-10 年,当然专精于落地实操。

而顾问可能要兼顾 2-3 个行业,还会时不时接到新兴行业的单子,所以顾问当然擅长逻辑推演,因为逻辑是普适的,可以用于多个行业;大局观好也很正常,顾问要看多个行业,当然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

而且顾问多年来没有决策权,决策权都在客户手里,只需要做方案提建议就好,如何做艰难的决定,说白了,也轮不到顾问来做。

所以顾问虽然强,但有糟心事,所以很多顾问都会在做了一段时间后争取去企业里实地感受一下,行业里有这样一个潜规则:

最好的人才,是咨询公司背景,之后在某公司实操磨合了一段时间,既有战略眼光和逻辑推演能力,也能落地干脏活累活。

所以在成长的路上,顾问也需要思考:在哪个时间点,我应该把自己在咨询公司学到了一流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那个时候,也许就是顾问从咨询公司毕业的时候了。


近五年来咨询行业的变迁,收购,包括这次美世的改名,都是咨询行业这些年作出的变革努力:

说我们太高屋建瓴,那我们也做具体的业务服务;说我们不接地气,我们帮企业做项目实施。

咨询行业在衰退,或许不是坏事。

行业衰退的同时,会有一批出色的企业存活下来,浴火重生;会有一批出色的顾问转型后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下使用 iPad(2018 年),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应用?

 Einswell,Math Ph.D.

2018 马上都要结束了,再不回答就没机会了。我来介绍一个真正意义上 2018 年(8 月)刚刚出炉的优秀 App: MarginNote 3(以下简称 MN3)。

MN3 是其前身MarginNote Pro(以下简称 MN2)的大改版。关于 MN2 我以前已经写过一个回答了,那里面主要是介绍了 MN 的基本用法,所以这篇回答里呢我就不再重复了,而是侧重于分享一些我使用 MN3 的一些经验,以及介绍一下我配合 MN 使用的两个 app:2Do, Note Always。除开这些 app 之外,在回答最后也会给出一个我的 iPad 推荐应用清单。

(还不知 MN 为何物的同学建议先去看这个回答Einswell:iPad 上有哪些实用得令人惊艳的 App?,再回来看这个进阶版的回答)

18/11/29 更新:介于好多人评论还是不知道怎么用 MN 以及答案的完整性,我还是呕心沥血把 MN3 的基本操作介绍一下吧……

------MN3 基本介绍 ------

MarginNote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全方位学习辅助 app。你能够在其中进行阅读、学习、以及复习。大致是这种感觉:

图中左侧是思维导图,右侧是学习材料(我同时打开了两个 PDF),上面做了各种各样的批注。具体来说的话……

看上去好像用它做笔记挺复杂的,但实际上操作特别方便,一点不比在真纸上写写画画麻烦。下面视频简单展示了用 MN 做批注是多么方便:

上面视频中我依次干了几件事:1. 选中了一段文字做上标记。2. 用笔直接在 PDF 上涂鸦(涂鸦模式下)3. 选中了一块区域裁剪到导图中,并选择重要文字给导图中的卡片加上标题。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

所以用 MN 真的能够很方便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所有东西都以电子形式有序地存储了起来,不会丢失也容易回顾。更强大的是,在做完批注后,利用 MN 的导图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整理知识脉络,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图功能介绍

先放几张图感受一下 MN 的导图功能有多强大:

看到这是不是有种将大脑的知识都投射出来,自己还能够在其中任意处游走,查看任意细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Mind Map 的感觉!

如此庞大复杂又细节丰富的导图是如何做成的呢?Follow 后面的步骤,你也可以构建出你自己的 mindmap:

  1. 如之前介绍的一样,学习时在你的 PDF 上做上的批注,这些批注可以加入到导图之中,成为卡片。这些卡片就是你构成思维导图的原材料
  2. 有了原材料后,接着就是加工,就是把这些卡片进行内容充实和位置整理。
    1. 内容充实:从前面的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卡片不光可以有标题,还能有各式各样的辅助内容,这些都是自己加进去的,可以是自己的感悟或理解,也可以是 PDF 内其他相关批注(具体操作方法等会提到)。形式可以是文字、涂鸦、照片,甚至音频。如此一来,每个卡片都变得活生生的了。其实卡片对应着的就是一个个的知识点,充实内容是加深你对知识点理解的过程。(当然没有啥可说的就直接忽略这个步骤)
    2. 位置整理:卡片之间可以有从属关系,和其他思维导图软件一样,只需要把卡片 A 往卡片 B 身上拖,就能够将卡片 A 变成卡片 B 的子节点。整理卡片位置有助于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值得提出的是如果 PDF 本身自带目录,则目录可以在导图中生成 framework,更加便于整理导图。

然后就能够你只需要 keep working、keep studying,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导图啦。

当然导图也还有好多高级操作,也以后有时间再写好了。\\\待填坑

复习功能介绍

批注做了、知识也消化了,事情就完了吗?不,因为你会遗忘,你会时常想不起以前学过的东西。所以 MN3 还特别贴心的提供了复习功能!简直是学习辅助一条龙服务!不过介于数学对于记背的要求不高,我用其他的学习材料来说明吧。比如

MN 可以将你做的批注变成完形填空题!像这样: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做好批注,接着在重要的内容上使用 Emphasis 功能。然后,在 Recall 模式下,MN 可以把你强调的部分遮盖起来了!并且点击一下就能重现遮盖部分查看答案

所以,||大调调号是在最后一个升号再往上走半阶||(划掉)

咳咳,扯远了。总之是不是觉得功能很好很强大?(虽然学数学用不着)

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复习方式,就是用卡组功能来进行自动地周期性复习巩固!

功能介绍的话、、以后再说吧。今天先码这么多。\\\\\待填坑

------ 配合 MN3 使用的两个 app 以及 MN3 进阶使用经验 ------

一、2Do (这个真的是私家干货了,完全自己发现的超实用技巧)

2Do 是款 To-do-list 应用,个人认为在同类软件里其为最佳,虽然不知为何它基本不出现在 AppStore 的推荐页面里(顺带吐槽一下 Omnifocus,真的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吹)。

为何说 2Do 为最佳,我不想花太多笔墨介绍它,反正谁用谁知道。随便列举几个优点:1. Quick Add 功能,可以快速添加任务。2. 全方位的快捷键,特别是 Mac 版,键盘 Shortcut 简直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几乎可以用键盘极快捷地实现所有操作,用熟了之后真的是特爽啊。3. 可以给 Task 附上 URL 并快速打开链接。

第三点是 2Do 与 MN 结合使用的重点。具体操作如下:

假如现在你需要给你现在 MN 里学习的位置做个标记(可能是一个你不理解的一句话,或者是你想等会再消化这个知识点),你可以将 MN 那个卡片的 URL 复制到 2Do 里面,形成一个任务。以后就可以通过任务链接跳转回 MN3 相应位置,并且整个过程非常方便。大概像是这样:

iPad 上:

Mac 上:在 MN3 里选中笔记后直接 cmd+shift+c 复制笔记的 URL,然后到 2Do 里面 cmd+v 即可粘贴生成带链接的 task。要跳转回 MN3 里的话直接选中 task 按下“P"键即可跳转(是的只需按一个键)。

换句话说,利用 2Do 可以给 MN 里任意一个位置做个定位锚,通过这个定位锚回到 MN3 里把知识地消化掉,再到 2Do 的任务清单里把 tasks 一个一个勾划掉,简直不能再有成就感。这个在你有一大堆的东西要学习的时候尤其有用。定位锚其他的作用还可任你开发。

不过 iOS 上目前只支持直接分享文字批注到 2Do 里。如果带有图片的批注,可以选择一个文字批注 merge 到卡片里,再分享那个文字批注到 2Do 即可。像是这样子:

如果 PDF 不能选中文字,那只能通过复制 URL 手动创建带链接的任务了。(在分享按钮里有复制卡片 URL 的选项)

二、Note Always (Apple Pencil required)

Note Always 真的是我用过的书写体验最好的笔记应用了(Notability 都不及)。先上张图

只不过 Note Always 的界面是一页一页的,不太适合做课堂笔记,但绝对是打草稿的利器。界面清爽干净,Pencil 负责写,手指负责擦,双指 tap 还能 undo。写写画画完了后只需要用笔一圈就能分享,直接拖拽到 MN 的导图里。操作方法是用一只手 hold 住分享的东西,另一只手在 iPad 下方滑动切换 App(要求 iOS11):

Note Always 其他一些使用经验:

  1. 双指左右滑动可以翻页
  2. 手指功能选为橡皮擦时,慢点移动手指有放大镜功能
  3. 选中的笔记可以移动至角落
  4. 其他的一些使用 tips 可以在软件里查看
  5. 想到再写

不过 MN3 的手写体验已经好很多了,直接在 MN 的卡片里书写也不错。

关于其他许多 iPad 笔记应用,我基本也都使用过,有时间的话会写一个 iPad 笔记应用的优缺点比较。(不断给自己挖坑......)

三、MN3 其他的一些使用经验

这里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使用 tips,有些可能很简单,有些可能不好发现,总之都写在这了。以后想到什么其他的也会更新。

Research 功能

这是一个很方便的功能,可以帮助你快速上网查询内容,还能够将网页内容直接摘录到卡片中。像这样:

在内置浏览器下方可以用不同的 Research 搜索:

从做到右依次是 Wikipedia 搜索、搜索引擎搜索(Google/Baidu)、学术搜索、问题搜索(Quora/Zhihu)、图片搜索、翻译搜索、PDF 搜索。

比如你可以用 Wikipedia 搜索直接查找不熟悉的学术用语、用翻译搜索直接查看一段话的翻译、用 PDF 搜索找文献并直接下载下来加入到 MN 的笔记本里学习。

阅读相关

  1. Study 模式中 PDF 左侧的圆点图标可以按住拖动也可直接点击调整视图宽窄。
  2. 右上角的设置里可以启用多 PDF 视图,可以改变浏览方式(滚动或翻页)。
  3. 一个笔记本可以关联多个 PDF 文件,方法是在 PDF 上方的 Tab 右侧的管理按钮那添加。
  4. PDF 最下方的长条可以拉动跳转页面,两侧的小箭头也可以用来跳转到之前 / 之后访问过的地方。

笔记相关

  1. 做笔记主要用选择模式(那个手指图标),因为方框标注和文字标注都能够在这个模式下使用。标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长按后拖动直接标注,另一种是选中一块区域或文字后用弹出的工具栏进行标注(Apple Pencil 下选中更方便)。
  2. 点击两下 PDF 上方的选择模式(那个手指图标)能够弹出设置是按字母还是按单词选中
  3. 套索模式下(手指按钮旁边)可以做多边形笔记,并且在选择区域时,可 tap 可 draw
  4. 卡片界面(双击批注后打开)里的照相机按钮里可以直接扫描照相。
  5. 在 PDF 搜索节目中如果什么都不输入,会搜索出所有涂鸦笔记。

导图相关

  1. 点击导图中节点(卡片)的工具栏中的 Link(再把弹出的气泡丢在其他的节点上面)可以关联不同的卡片。气泡在退出笔记页面时不会消失,所以可以关联不同笔记本里面的节点。关联后卡片下方会生成链接,点击可以直接跳转。
  2. 点击关联节点之间的链接虚线可以给虚线添加文字。
  3. Safari 里的网页地址也可以直接拖动到 MN 的卡片里。也可以分享 Safari 里的网页到 MN 里生成 pdf 文件(MN2 里是生成 epub 文件)。
  4. 在批注里添加评论 “#标签名称”可以直接生成标签。
  5. 如果导图里处于多选模式,双击导图任意地方可以退出多选模式。
  6. 如果 PDF 有目录的话,笔记可以按照目录自动归类。对于孤立的节点可以拖动到 table of content 处自动归类。
  7. 把子节点往父节点上拖可以直接 merge。
  8. 双击卡片 title 或 comments 任意处能直接开始编辑,并且光标会指定到你双击的地方。
  9. 拉动卡片右下角的箭头可以调整卡片大小。
  10. 当你在 PDF 上选中一个批注后,又选中一些文字时,这些文字弹出来的工具栏会有 As title/Add to comments/Merge 的快捷选项。
  11. 导图显示下,从 iPad 左侧边缘可便捷拉出大纲界面,反之也可以推回去隐藏大纲界面。

MN3 的使用方法真的有很多,以至于我学数学只会用到 MN3 的一部分功能(例如卡组复习功能我就不怎么常用)。所以不要误认为我所介绍的就是 MN3 的全部功能了。不同专业的用户有不同的使用习惯,无论你是用 MN 来学习数理化、背英语单词、亦或是简简单单地看书做摘录,MN 都是一个好帮手。

至于MN3 与 MN2 的区别,由于 MN3 对于 MN2 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我仅列举一些主要方面:

  1. 主页面变更为三大部分:文件、学习、复习。更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统,方便管理。
  2. 更漂亮的 UI
  3. 批注与导图更加独立,适合轻量化批注。
  4. 更完善的导图功能(framework,拖拽 merge,快速添加子节点按钮等等)
  5. 更好的手写体验(真的好了很多)
  6. 独立的卡组复习功能(好吧这个其实我不怎么关心),
  7. PDF 内置 OCR
  8. Tab 标签显示多个相关 PDF
  9. 等等

一句话,买 3 不卖 2,买了 2 也推荐买 3。MN3 没有用订阅制,买 2 后再买 3 还有优惠,已经很良心了。有这么多的重大提升支持一下开发者(国人)也是应该的。

至于问值不值得买或升级的,我明白每个人的经济情况不同有些人会觉得贵。但我觉得像这一类实用的效率学习类软件,如果想用就别犹豫买,它是对你的时间和未来的投资,除非你认为这个投资还不值那几十块钱。

------ 分割线 ------

虽然还有许多 app 也挺好的值得推荐,不过我比较懒,所以只想花笔墨给这 3 个真正对我有很大帮助的 app。其他值得推荐的应用我就仅列一些在下面,不做详细介绍了,各个类型的都有。软件不一定适合你,但都是同类软件中质量较高的。

LiquidText:与 MN 功能很相似,不过是另一种 style。

Flexcil - PDF 注释,手写,学习笔记:也是 PDF 批注学习,特点是可以随时调出自己的笔记本。

Carbo :一个扫描软件,不同于一般的扫描软件,它能够将扫描的东西变为可修改的笔画。

PDF Viewer Pro by PSPDFKit:界面特别舒服的 PDF 阅读器,功能强大。

Documents by Readdle:可能是iPad 上最好的文件管理软件,PDF、Word、音频、视频、图片、压缩文件等等都能够存储和打开。

Scanner Pro:同样是 Readdle 公司出的扫描软件,扫描质量很高

扫描全能王 - 文字识别翻译错题本 CamScanner:比上面的优点是文档归类更舒服,第三方云端存储不占 icloud 空间,以及能够与他人共享文件。

forScore :很不错的乐谱阅读器,也有少量精致内购曲谱。

The Orchestra:了解古典音乐的利器,他们家的其他同类 app 也非常值得推荐。

SmartGo Kifu:iPad 上最精致的围棋软件。

CrazyStone DeepLearning:围棋 AI 对战,水平能达到 2d 左右。付费版CrazyStone DeepLearning Pro能达到 5d。

Notability:知名笔记软件。

Map_Note -Infinity Size Memo-:一张无限大的草稿纸。

Texpad : LaTeX editor:目前 iPad 上最好的 LaTeX 编辑器

Copied:一个剪贴板中转站 / 储存器,Mac/iOS 全平台同步,不过在 iOS10 之后能够跨设备复制粘贴了我就不怎么用了

Calculator ∞ - 科学计算器:有了它基本上用不上其他的计算器了

MyScript Calculator:手写计算器,优点是直接手写算式自动识别计算,输入直观。(原来免费的那款好像下架了)

Pixelmator:Apple 自家的修图软件,直观易用

Day One 日记 + 笔记:日记软件中的老大了。

格志日记:界面最优雅的日记软件,开发者为国人。

Duet Display:将你的 iPad 变为 Mac 的拓展显示器。

Human Anatomy Atlas 2019:医学生的绝对福利了。

欧路英语词典 Eudic- 汉英英汉互译工具: iOS 上方便易用的词典

以后想到其他的再列......

相关链接:

Marginnote 官网

Einswell:iPad 上有哪些实用得令人惊艳的 App? (MN 基本介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DHLLL,微信公众号「运动品牌在忙啥」

说说运动品牌吧。

2018 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年。从产品和生意两个角度看,意义完全不同。产品方面,整个行业全年都没有诞生震惊世人的爆款,也没有创造出影响力足够大的全新科技;然而生意方面,今年则是 15-17 全球运动品行业增长后的首个调整期,耐克重回强劲增长,阿迪后劲不足,国产品牌崛起明显,已经逐渐显现出未来 2-3 年的行业格局。


细说说:


  • 耐克重新夺回行业风向。注意,说的是风向,不是营收和增长率(这两点耐克过去几年并不差)。或者说就是,Momentum。今年是阿迪在连续三年的狂奔之后,第一次减速,而且一下子就减得有点猛。耐克终于重新夺回市场的风向,开始了狂飙猛进。有意思的是,相比于阿迪当年用 Boost 和 Kanye 引领行业大势,耐克这次在产品上并没有本质的突破,而是用自己一以贯之的营销能力匹配上不断优化的渠道组合,扎扎实实重新将阿迪从浪尖上打了下去。尤其是耐克在数字化方面的突破(营销和渠道),让阿迪达斯以及全行业都望尘莫及。如果说当年很多人对阿迪借助 Kanye 大杀四方颇有不服的话,对耐克这一波的逆转只能是心服口服了。


  • 安踏多品牌布局大获成功。今年全行业最振奋人心的品牌,反而是曾经被无数人吐槽的安踏。在年初让人眼前一亮的 LA RUNNER 之后,安踏不仅产品上屡有佳作,营销上也新意不断。加上旗下的 FILA 表现强劲,让安踏已经成了国内独居一档的运动品牌集团,旗下的品牌几乎已经有能力对抗任何不同的对手。相比于李宁,安踏的基本功之扎实实在是让人赞叹。加上年底惊人的亚玛芬超级大收购,更是让人对安踏未来的品牌布局和组合能力寄予更大的期待。


  • 缺少行业爆款。回想 2015 年的 Stan Smith, 2016 年的 NMD,2017 年的 TEN TEN,今年整体而言,没有足够强的爆款诞生,嗯这里指的足够强是指能有能力改变行业的产品。AF1,AJ,YEEZY,Ultra Boost 等熟悉的名字撑起了两大巨头的双位数增长率。在新鞋款上,无论是阿迪的 Prophere Deerupt 还是耐克的 React Element 和 270,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只能算是产品的惯性新和迭代。与之对应的,是全行业疯狂竞争老爹鞋的千篇一律。


  • 「复刻/联名+大货量」是今年运动品牌提升营收的黄金公式。其实年底的几波大规模发售,就已经反映出了这一产品策略。行业两大领头羊,今年基本就忙着老瓶装新酒甚至是直接拿出陈年佳酿宴客了。阿迪的百万双白 YEEZY 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后各种稀少配色的 YEEZY 纷纷加大货量发售,耐克祭出货量不输的 Concrad 以及全年持续不断的 Off White。其余一众品牌也都是纷纷效法,并且不断拓展合作伙伴的类型来制造新鲜感,联名产品已经到了铺天盖地的境界。


  • 篮球还潮。2017 年的时候写文章说 2018 年篮球要还潮,当时还没人信……说彪马要发力篮球,也被人说胡说八道……现在年底了,看看彪马的一系列动作,看看 NB 突然出手签下卡哇伊,看看锐步重新为艾佛森出签名球鞋……篮球的大势应该不难看明白吧。今年各家的动作,算是前哨战吧。明年就是真刀真枪的硬拼了。这么一说,明年阿迪估计过得要更惨。没办法,谁让你过去三年日子富足的时候不好好努力呢?


  • 流量明星迅速滑坡。其实今年算是流量明星的转折点,各大微信公众号也都出文分析了不少内容了。作为和流量明星紧密相连的行业(直接间接有联系的包括吴亦凡周冬雨欧阳娜娜张艺兴王源迪丽热巴杨幂陈伟霆宋茜杨洋鹿晗王嘉尔等等),运动品牌今年在营销上也遇到了巨大挑战。曾经借助流量大杀四方的各大品牌(尤其是阿迪达斯),今年都发现了这一套路不再好用。对各大品牌而言,明年势必要调整策略,多费心思了。


  • 电竞正式成为运动品牌在中国的新战场。在营销上永远不甘落后的耐克官方签下了 UZI,虽然晚于 UA 和电竞的合作,但却更有行业代表性。如何接触和触碰00后甚至是10后的消费者,已经是品牌的必修课。电竞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c从品牌的角度来看,签约选手合作赛事并不难,更令人期待的是之后的产品和营销怎么走,在此之前,品牌必须先要研究清楚电竞行业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这是决定品牌未来多年在国内市场走向的一场大战。


接下来的 2019 年,是非常考验功夫的一年。整体的行业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单纯靠联名或者明星圈钱的好日子也不长了。接下来还想要增长,就是要用足够强的产品,有创意的营销和多元化的渠道硬抢了。现在看来,耐克和安踏颇有优势,阿迪则显得底气不足。至于其他品牌,则更是要更努力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100offer,让最好的人才遇见更好的机会

2018 年的互联网行业用一副对联来形容就是:

整改、裁员、收购,大佬真忙,

上市、倒闭、掐架,风波不断

横批:鸡犬不宁

一、整改

1、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整改

2018 年从开春,国家对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自媒体进行了监管,约谈、下架、整改,几大互联网内容平台接连被请去「喝茶」,互联网内容的「草莽时代」宣告结束。其中,今日头条的整改力度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

2017 年年底,今日头条被网信办约谈,今日头条 APP 包括推荐在内的 6 个频道暂停更新 24 小时,广告损失上千万。2018 年 4 月,今日头条 APP 在国内各大应用商店下架,暂停下载服务 3 周,永久关闭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今日头条也将 slogan 从「你关心的就是头条」改成「信息创造价值」,表达了「从良」的决心。

信奉「算法没有价值观」的技术青年张一鸣,终于在现实面前,学会如何做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好青年」了。

2、滴滴等网约车整改

2018 年 5 月的空姐顺风车遇害案和 8 月份的乐清女孩遇害案终于将诟病已久的滴滴彻底推到舆论风口。在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中,滴滴终于从一开始的「拒不道歉」到最终不得不拉出 CEO 致歉。交通运输部门办公厅就如何加强我国网约车的安全管理下发了通知,各大网约车平台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中整改。

虽然网约车的到来给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是如果以生命安全的代价换取的便利,不要也罢。

二、掐架

1、头腾大战

不得不说,2018 年的今日头条战斗力爆表。先是和百度「针锋相对」,在 2018 年又正式迎战腾讯。从「口水战」到「对峙公堂」,两家都摆出了「决一死战」的架势。而在流量的竞争上,两家也是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腾讯大力扶持「微视」对抗今日头条的「抖音」。而今日头条也不甘示弱,在小程序、游戏领域布局,企图从腾讯的地盘「抢人」。年底更是传出今日头条计划上线一款社交聊天「飞聊」,企图瓦解腾讯的「微信」,这是要直攻命门的节奏啊。

2、美团、饿了么和滴滴外卖混战

很多吃货直到现在还在怀念 2018 年 4 月份那段「白吃白喝」的美好时光。“1 分钱吃炸鸡,1 元钱喝奶茶”的优惠让这场混战变成吃货的狂欢。事情的起因是 4 月 1 日,滴滴配送在无锡开始灰度测试,上线外卖业务,8 天试运营后,滴滴在 4 月 9 日终于正式登陆无锡市,当天的订单量就达到了 33.4 万单。被抢了蛋糕的美团和饿了么不甘心,加入混战。

最后,眼看收不了局,无锡工商局紧急联系三家负责人开会,给这场混战划下了休止符。三家坐在一起开会,活脱脱一副「小学生打架,被叫到办公室训话」的样子。

三、上市

2018 年是互联网扎堆上市的一年,大佬们不是在敲钟,就是在敲钟的路上。7 月 12 日,史无前例的 8 家公司扎堆港交所同时敲锣,其中半数是互联网公司。

据艾瑞网统计,截止 2018 年 12 月 14 日,上市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有 64 家,其中登陆港交所的有 26 家,登陆美国股市的 27 家,在大陆上市的仅 11 家。

四、收购

1、美团收购摩拜

4 月 4 日,美团点评 CEO 王兴通过内部邮件宣布,美团和摩拜签署全资收购协议,摩拜将正式加入美团。,美团以 27 亿美元作价收购摩拜,包括 65%现金和 35%美团股票,此外美团承担摩拜债务(5-10 亿美元之间),管理团队留任。当时一篇《摩拜的创始人套现 15 亿的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文章,还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贩卖焦虑的抵制潮」。虽然投身美团的摩拜日子也不好过,但是对比现在的 ofo,实在不得不夸摩拜一句:「幸亏跑得快」。

2、饿了么卖身阿里

4 月 2 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饿了么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经签订收购协议,将联合蚂蚁金服以 95 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阿里收购饿了么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一笔全现金收购。随后张旭豪等原饿了么管理层被踢出局,饿了么入驻淘宝,成为阿里巴巴打通外卖体系的「法宝」。饿了么作为为数不多的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也引发了一波有关上海互联网创业环境的大讨论。

五、倒闭

1、直播答题

还记得年初很火的直播答题瓜分奖金吗?「王思聪撒币,张一鸣撒币,周鸿祎撒币」一时成了社交媒体最火热的段子,很多人甚至在上班时间都组团答题抢奖金。不过还没等到过年,这项活动就从「万人空巷」变成「透心凉」。

2 月 14 日,广电总局发布声明,要求对网络视听直播答题活动加强管理,并规定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办网络直播答题节目。这相当于直接给众多直播答题产品判了死刑,百万英雄、冲顶大会等 App,纷纷提前结束答题活动,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直播答题就经历了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2、区块链

2018 年的区块链企业坐了一次过山车。1 月 8 日,是区块链行业的巅峰时刻,整个加密货币市值 8139 亿美元,人民币近 6 万亿元。一时间,比特币成为一夜暴富和逆袭神话的代名词。之后大批投资人也进入币圈,开启大批割韭菜的疯狂模式。7 月,熊市的恐惧蔓延开来,币圈彻底破裂。大佬们出走的出走,跑路的跑路。8 月,交易所的繁荣彻底谢幕,项目破发率高达 98.8%,项目方纷纷开始套现离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腾讯、百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币圈自媒体也被大量封号。

如果评选 2018 年互联网最跌宕起伏的事件,非区块链莫属。

3、P2P 暴雷

2018 年的 P2P 暴雷告诉了世人一个道理:世界上真的没有好赚的钱。

截至到 12 月 18 日,年内累计 576 家 P2P 平台出现问题,是去年全年的 2.58 倍,平均每天有 1.7 家平台“爆雷”。

6 月 1 日至 7 月 12 日的 42 天内,全国共有 108 家 P2P 平台爆雷,相当于每天曝雷 2.6 家。

在今年爆雷的平台中,有 118 家注册资本过亿元,问题平台平均注册资本接近 6700 万,比 2015 年增长 30%。在暴雷的背后,是大量的公司倒闭、老板跑路,千万家庭财产的损失,众多员工的失业。

4、游戏

游戏寒冬的迹象从今年二月开始冒尖,并在九月达到顶峰。

从今年 2 月初开始,没有新的进口网游版号发放通过,从 3 月底开始,国产网游版号的发放也基本冰封。8 月 30 日,八部委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到,新闻出版署要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版权的绿色通道关闭。受此政策影响,网易、腾讯等巨头游戏公司市值蒸发严重,很多中小公司更是纷纷倒闭,大量从业人员被迫转业。

5、共享单车

继 2017 年共享单车的颓势,2018 年共享单车的死亡名单不断在增加。11 月份的 ofo 随着戴威的一句「我错了」,正式加入「死亡预备名单」。纠缠于「退押金」的 ofo,不知是否还能记得曾经站在风口「万众瞩目」的感觉。

六、裁员

2018 年年底的裁员潮,打得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具体的名单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从互联网巨头到中小创业公司,基本上无一幸免。最新消息,连刚刚欢庆上市的美团也赶在年底裁一波人了。不过美团很快就回应了传言:正常业务调整,受影响员工不到 0.5%。

不论个别公司的回应与否,2018 年互联网的「裁员潮」大势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在「寒冬」裹挟下的 2018 年互联网年末,也不乏好事发生。在刚刚结束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BAT 三家老板被评选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代表了国家对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支持与肯定。

不管 2018 有过多少悲喜,还有 13 天终究会成为历史。挥别过去,2019 年的互联网又将有新的事情发生。

再见,2018!

你好,2019!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你读了哪些书?

  丁勾,一个气急败坏的死傲娇(╯°□°)╯

多图长文预警。

每年年末我会写一份读书报告,以科幻 / 奇幻小说为主。去年年底因健康原因休息大半年,平时足不出户,用看书打发时间。以前听别人宣称一年能看 200 本书,觉得太夸张;当我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一年看 30 到 40 本书。这次养病使我意识到一年看 200 本书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前提是专心看书啥也不干——半年时间我看了 60 本书;书的内容和厚度也很重要——如果是《编码宝典》或者“玛拉兹英灵录”英文版,我大概一年只能看 20 本吧。

我仅列出今年看过的科幻 / 奇幻小说,非幻想类小说和非虚构类文学略过。以前老有人在评论说“全是字,太长不看”——好好好,这次附上封面图行了吧?部分书属于系列,由于系列还没看完,不单独列出——“炼金术战争”和“沙丘”系列只能放明年了。先从《科幻世界 译文版》的长篇开始。

《暗影之年》。《科幻世界 译文版》发了杰弗里 - 福特的不少作品。《暗影之年》是 2009 年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有作者的自传色彩。故事发生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小镇。主角是一个六年级小男孩,他和一大家子人生活:哥哥吉姆上初中,收集废料在地下室造了一个小镇模型。妹妹玛丽喜欢角色扮演,用不同人格自说自话。家庭经济破产,妈妈是个失业画家,成天喝得醉醺醺。爸爸一天干三份工作,只有周末才能见到人。爷爷奶奶住在车库。《暗影之年》就是描写主角小学最后一年的生活。

我想很多人看过小说后会嚷着:“这怎么能算奇幻小说呢?奇幻元素在哪里?”的确,《暗影之年》仿佛日记,记录了主角从家庭到学校生活的大量琐事,主线迟迟没有展开,支线繁多零散,令人摸不着头脑。奇幻元素更是少得可怜。这不是一部容易令人喜爱的小说——连我都喜欢不来,虽然我一直推崇杰弗里 - 福特的作品。不过换个角度想,世界奇幻奖非常看重作品文学性,它曾将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选为最佳长篇,也将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提名最佳长篇。如果不将《暗影之年》视为奇幻小说,也许能获得别样乐趣。

罗伯特 -L- 福沃德,《龙蛋》。1981 年轨迹奖最佳处女作,带有黄金时代遗风的硬科幻小说,硬得梆梆响,硬得能崩断读者的牙。罗伯特 -L- 福沃德是理工科博士出身,曾宣称《龙蛋》是“中子星教程”。小说设想一座中子星上文明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标准的科技强设定流,因此阿瑟 - 克拉克大加赞赏。不过硬科幻的特(毛)点(病)——比如重设定轻人物——一点没少。硬科幻读者会喜欢它的。

K-J- 帕克,《钢之色》。年度我最喜爱长篇之一。我以前安利过 K-J- 帕克的短篇,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没有大规模引进国内是一大遗憾。《钢之色》是他采用 K-J- 帕克笔名后的处女长篇,“剑士三部曲”第一部。佩里美狄亚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以至于没有保留常驻军。城市商业法采取决斗制,即争诉双方雇佣剑士(称为“击剑律师”)一决生死,赢者胜诉。男主角洛雷登就是一名干了十年的击剑律师,随着年岁渐长,腿脚不再灵便,职业生涯险象环生。在仗着狗屎运(其实并不是)击杀一名顶尖击剑律师后,他决定退休当一名剑术教练。然而命运并不放过他:一名多年前死于他剑下的击剑律师的侄女,请求城邦学院教长向洛雷登施放一个诅咒:总有一天,他将死于女孩剑下。诅咒产生的反作用困扰着教长,教长只好向城邦学院院长求助,试图解除诅咒,结果发现城内有外来的“天赋者”。这还没完,一直对城邦虎视眈眈的草原游牧部落,在新酋长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攻城计划。洛雷登就这样卷进命运的漩涡。

自从 2015 年开始接触 K-J- 帕克的作品,宛若发现新的宝藏男孩——当然不是,K-J- 帕克是年近六十的老大爷了。我曾将他与特里 - 普拉切特类比,因为 K-J- 帕克是写幽默奇幻出身。不过我认为 K-J- 帕克写得更好。和特里 - 普拉切特和道格拉斯 - 亚当斯喜爱用愚蠢人物制造笑点不同,K-J- 帕克笔下人物一点也不蠢,甚至精明到狡黠的程度。但“精明人”往往被卷入命运漩涡而身不由己,甚至,“精明”成为自身窘境的助推。他的小说带有自嘲般幽默感和悲剧宿命感的融合。此外,作为中世纪历史迷,小说中大量涉及绘画、铸造、炼金、染料、音乐、宗教、政治、建筑.....等等细节。他的作品对世界观设定较弱,但对细节设定极强。希望国内有好心出版社能够引进他的短篇或长篇作品。

罗杰 - 泽拉兹尼,“安珀志”系列。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安珀志》?

今年看过的最失望的“经典作品”,没有之一。罗杰 - 泽拉兹尼的长篇、短篇我看过一些,都不算喜欢,对“安珀志”系列更是失望至极:人物形象单薄、设定瑕疵、故事情节发展突兀、线索有头无尾。上半部还能自圆其说,下半部让人怀疑作者自暴自弃,只想赶紧写完拉倒。哦对了,系列包装也有误导人之嫌:小说中根本没有龙嘛。总之各位不用以身试险了。

苏珊娜 - 克拉克,《英伦魔法师》。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評價克拉克的小說《英倫魔法師》?

这部作品当年不仅拿了一堆幻想文学奖项(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雨果奖最佳长篇、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星云奖最佳长篇提名),而且进入各种主流文学榜单,堪称年度最佳奇幻长篇小说。不过由于文化隔阂原因,在内地不是很受欢迎。想象用简 - 奥斯汀文风写出的十九世纪存在魔法的英国风情画——这就是《英伦魔法师》。它有点像《红楼梦》,真实历史背景中的虚构故事,人物、支线众多,想看波澜起伏故事的国内读者可能会不耐烦。但这不是一部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小说。

约翰 - 斯卡尔齐,《红衫》。

2013 年雨果奖最佳长篇。约翰 - 斯卡尔齐的作品有一大特点:看得爽。节奏明快,对话生动,故事跌宕起伏,一路往前飞奔。他曾短暂担任美剧《星际之门》编剧,以此为灵感写了《红衫》。在一个类似《星际迷航》的世界——但不是《星际迷航》的世界——男主角刚刚被调到一艘英雄星舰无畏号担任低级军官。很快,他发现星舰上的反常现象:死亡率高得不正常的外勤任务;船员想出各种诡异办法躲避出外勤;以舰长为首的一批高级军官对异常现象视而不见...为了避免死亡命运,主角和他的同伴展开自救。

《红衫》是为《星际迷航》中死亡率超高的龙套们(主要是红衫)写的大型同人,基本上把 ST 中不合理现象吐槽个遍:为什么英雄主角各种受伤就是死不了,而且休息不了几天又活蹦乱跳?为什么主角身边的龙套们死亡率超高,而且经常做出作死行为?那些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按几个键就跳出谁也看不懂的分析结果?.....即使你不是 ST 粉丝也会被逗乐。小说脑洞越开越大,甚至吐槽了电视剧生产流程。虽然有评论认为约翰 - 斯卡尔齐缺乏原创力——他的很多作品是对已有作品的借用和改造,《红衫》即是如此——但真的很“好看”。

道格拉斯 - 亚当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本是道格拉斯 - 亚当斯为电台写的广播剧本,播出后大受欢迎,他便将其改写为小说。系列的主角叫亚瑟,一个地球人。由于地球位于宇宙高速公路的施工道路上,被外星飞船炸成了渣。本来亚瑟也要跟着上西天,好在他的外星朋友,滞留地球十五年、也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撰稿人福特 - 大老爷救了他一命,把他带上一艘外星飞船。于是亚瑟稀里糊涂的跟着福特 - 大老爷展开银河大冒险。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是幽默科幻类别的经典作品,塞满各种吐槽、愚蠢人物、不合理事项、极端情况.....基本上每一页要抖四五次机灵。小说中的人物都智商下线,尤其是亚瑟,蠢得让人心酸。这种依靠愚蠢人物铺笑点不一定让人喜欢。

和很多作品一样,“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越到后面越乏力。原因有:读者对笑点模式的审美疲劳;刚开始,作者是想好故事,往里面放笑点,后期是想好笑点再凑故事;道格拉斯 - 亚当斯后期成为科技主义者,不愿意再开科技玩笑,只能从人物身上找笑点。第五部《基本无害》氛围愁云惨淡,有气无力,连玩笑也开得勉强,仿佛作者写不动了。总之,系列推荐前两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和《宇宙尽头的餐馆》,后面三部可以略过。

杰夫 - 范德米尔,“遗落的南境”系列。

第一部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

年度我最喜爱长篇之二。由于改编电影上映,中文版加印——最重要的是,第二三部终于有电子书了。将系列全看完后,我震惊的发现,“遗落的南境”是今年我最喜爱的科幻小说系列,越往后看越喜欢。

我知道我知道,“遗落的南境”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多人批评小说晦涩难懂、故弄玄虚。所以阅读前,我做好“难看”的心理准备;结果深陷小说塑造的氛围中无法自拔。“遗落的南境”系列在有限篇幅内做了那么多事:设定架构、人物关系、氛围描写、情感成长...明线暗线交织,既有明示也有留白,充分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一般作者还真写不来。我认为它可以作为幻想文学读者的进阶读物,让你体会科幻 / 奇幻小说的诸多可能。

另外,我多买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纸质版,全新未拆封,谁要?包邮。

菅浩江,《博物馆行星》。

年度最令我失望的科幻短篇合集。背景设定是一座被改造成博物馆的行星,收集有动物植物和各种艺术品。博物馆中有很多研究员,大脑被改造成可以和网络连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资料。这本小说堪称“稀饭科幻”典型,而且兑了各种日式鸡汤,极为诡异。举个例子:第一篇《天籁的知音》,一些精神病人说可以从一幅画中听到旋律,于是研究员对画作展开调查。我想:“不会是通感吧?”然后——“我去!居然真的是通感!这和设定有鸡毛关系啊!!”小说从头到尾充斥着“这就是‘美’啊这就是‘美’”的空洞感叹。我倒不反感“稀饭科幻”,但故事和设定脱节乃科幻小说大忌。总之读者不用以身试险了。

小林泰三,《看海的人》。

同样是短篇合集,《看海的人》就好多了。这些作品有共同特点:架空世界,但物理设定基于现实规律。那么这是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小林泰三基于物理规律架构世界的能力一流,有些物理设定硬得能崩断读者的牙,同时又有日式鸡汤——我怀疑兑日式鸡汤是不是霓虹作家的惯(通)例(病)。同名短篇《看海的人》讲述在一个架空世界,被无法逾越的物理规则隔离的少年少女无望爱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和《微宇宙的上帝》,短篇合集。

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推出的科幻短篇合集,目的是选出星云奖创办前漏掉的短篇佳作。由于大多是黄金时代作品,年代感太强,不一定对现代人口味。令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来自罗伯特 - 海因莱因——这家伙真是个死硬保守派,在左派扎堆的作家中特别显眼。

雷 - 布拉德伯里,短篇小说自选集。

有些作者会让人感叹“老天爷赏饭吃”,老雷即是。由于家境贫寒,雷没有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写作靠的是自我学习、一腔热血和天赋。老雷以辞藻优美、如诗韵律和感情充沛著称,擅用各种比喻和叠句,将感情一波波推上高峰。他是将文学性注入科幻小说的新浪朝领头羊之一。

老雷的长篇往往激情四溢到“收不住”,叙事节奏略拖沓。而短篇的体量正适合他的激情。四卷小说集共收录一百篇短篇小说。有些读者认为它“不够科幻”,实在冤枉老雷。老雷虽以科幻小说成名,之后写作范围扩展至奇幻小说、青少年小说、恐怖小说、诗歌、散文、舞台剧本、电影剧本,乃至所谓的主流文学。这些小说不仅发表于幻想文学杂志,也发表在《花花公子》等大众杂志上。将雷限定于“科幻小说作家”未免太小看他了。

有一些主题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小镇少年生活;对文学作品的指涉——狄更斯的名字多次出现;对极权社会尤其是审查制度的批评;对冷战的担忧;雷曾因写电影剧本,在爱尔兰呆了段时间,所以以爱尔兰为故事发生地写了数篇小说;以电影为主题的小说。这些主题可以是温馨的散文,可以是超自然现象,可以是恐怖故事,也可以是太空歌剧——不要把它视为科幻小说集,你会从中找到乐趣的。

查理 - 简 - 安德斯,《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看待《三体》败给《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没能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三体》是不是被国内读者高估了?

中文版翻译极烂,且不说无法体现原著细腻笔触,还有各种错译——“名叫弗洛伊德的老品牌”能让人吐槽一年。简体版译名采用台版译名,一股浓浓的轻小说味儿。有知友说《群鸟》是世界系作品,我想了想,还真有点像——虽然作者可能不知道啥叫“世界系”。

我发现大家有一些误解,即将“科幻”、“奇幻”视为类型而非“元素”,所以无法接受带有幻想元素的爱情小说。首先,《群鸟》是奇幻小说;其次,幻想爱情小说并不代表格调低下,相关类别有好几部佳作,比如罗伯特 - 西尔弗伯格的《荆棘》,1968 年星云、雨果最佳长篇双奖提名,也是我最早接触的科幻长篇,印象极深;乔治啊啊马丁的《光逝》,1978 年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看海的人》也是爱情小说嘛。《群鸟》当然不完美,主要缺点是设定过弱,成为两位主人公的情感背景。令我惊讶的是,不仅科幻读者有原教旨主义者,连奇幻读者也有原教旨主义者,因为设定弱而对作品大加鞭笞。现在幻想文学逐渐强调文学性,“设定”不再是作品质量的充要条件。我也一再提请读者注意作品文学性,不要囿于科幻 / 奇幻元素。

叶莆盖尼 - 扎尼亚京,《我们》。

三大反乌托邦名作之一。老实说写得挺烂的,人物塑造、故事结构都乱七八糟,难看到能让我昏古七。三大反乌托邦名作中,《我们》文学价值最低。当然《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性,不过读者就不用以身试险了。

克里斯托夫 - 普瑞斯特,《致命魔术》。

1996 年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诺兰导演的同名电影原著。科幻 / 奇幻小说改编电影扑街居多,但《致命魔术》电影极为出色。电影并非对小说亦步亦趋,而是保留大框架和部分细节,对支线进行删减;去除小说中的超自然部分,改为纯正的科幻作品。原著中两名魔术师彼此怨恨、斗得你死我活的内容被保留;甚至,电影将两人对于魔术的执念加强,效果更佳。看完小说,我想:诺兰真厉害!(何?

阿瑟 - 克拉克,《最后一个地球人》(即《童年的终结》)、《遥远地球之歌》、《地光》、《与罗摩相会》(即《与拉玛相会》)。

我一再强调,只知道《三体》的所谓“科幻读者”应该看看阿瑟 - 克拉克的小说,因为阿瑟 - 克拉克是大刘的精神导师。有网友说刘慈欣的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叙事类型——这么说的人一定没看过《童年的终结》和《遥远地球之歌》。阿瑟 - 克拉克的科技写实流太空风格深刻的影响了大刘;在视觉奇观塑造上,大刘相当于加量加料版。两人创作理念有相似之处:阿瑟 - 克拉克对太空歌剧不以为然,认为太空歌剧是奇幻而非科幻,他的创作尽量遵循有可能实现的科技;大刘认为奇幻设定不严谨,漫威电影是商业流水产品。我不完全认同两人的看法:是的,太空歌剧依然是科幻;是的,奇幻作品也有强设定作品;至于漫威电影嘛....甚至,连两人的缺点也类似:重设定轻人物,人物沦为推动事件工具。不过大刘喜爱在长篇中采用悬疑写法,所以他的作品比阿瑟 - 克拉克好看。而阿瑟 - 克拉克的小说带有神秘主义倾向——比如《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和《童年的终结》。另外,同为理工科出身的科幻作者,两人都有点“社会建构”倾向,即为未来社会设想某种稳定秩序。这一点在《童年的终结》中体现的比《三体》明显。以现在的目光看,“社会建构”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无政府状态才是科幻作品的王道嘛。

特里 - 普拉切特,读客版“碟形世界”系列,共六部小说:《猫和少年魔笛手》、《实习女巫和小小自由人》、《实习女巫和空帽子》、《实习女巫和冬神》、《实习女巫和午夜之袍》、《实习女巫和王冠》。

特里 - 普拉切特老爷子为“碟形世界”系列写了 41 部小说。“碟形世界”是一个设定松散的系列,巨龟大阿图因的背上有四头巨象,巨象承载着碟形世界——一个中世纪架空世界,剩下的就自由发挥吧。利用这个设定背景可以写幽默小说,写青少年小说,甚至政治讽刺小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过多部“碟形世界”小说。这次读客引进的都是青少年小说。其中《猫和少年魔笛手》、《实习女巫和小小自由人》、《实习女巫和空帽子》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2005 年引进。从内容看,《猫和少年魔笛手》单独成册,后面五本则构成“女巫蒂凡尼 - 阿奇”系列。特里 - 普拉切特写《实习女巫与王冠》时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在助手和编辑的帮助下完成全书,因此《实习女巫与王冠》是“碟形世界”的最后一部小说。

我一直不太喜欢“碟形世界”系列,因为不喜欢利用愚蠢人物制造笑点——这一招也出现于“女巫蒂凡尼 - 阿奇”中。老爷子有时太在乎搞笑,以至于破坏了小说叙事节奏。看了 K-J- 帕克的小说,两者对比就特别明显。K-J- 帕克的搞笑方式是“时不时用羽毛撩过读者脚心”,甚至偷偷刺一下;老爷子的搞笑方式是 24 小时挠你的咯吱窝,“你笑不笑?!笑不笑??!!”——抱歉我实在笑不出来,甚至认为“女巫蒂凡尼 - 阿奇”节奏拖沓,最后一部更是有气无力——类似于“银行系搭车客指南”最后一部。总之,《猫和少年魔笛手》更好;“女巫蒂凡尼 - 阿奇”系列构思不错,但写得一般。

C-S- 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系列。

在奇幻小说影视改编风潮兴起前,“指环王”系列和“纳尼亚传奇”系列长期占据各种奇幻小说榜单前两名。不过当“哈利 - 波特”系列和“冰火”系列影视剧播映后,影视改编失败的“纳尼亚传奇”在新一辈读者心目中地位下降了。在国内,“纳尼亚传奇”系列知名度远不如“指环王”系列。另一个阻碍是,“纳尼亚传奇”号称“写给儿童的传道书”,而中国人民饱经唯物主义熏陶,“宗教是精神鸦片”之类的台词说起来滚瓜烂熟,对带宗教色彩的“纳尼亚传奇”敬而远之。

看完小说,令我惊讶的是“纳尼亚传奇”系列一点也不说教。我本以为它会充斥“你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之类的训诫——然而并没有。从类型上看,它是青少年奇幻冒险小说鼻祖,重点是“讲故事”,而不是“教做人”。我不是信徒,也不了解《圣经》,对于系列中的宗教指涉只能看出一小部分。而小说体现的善良、勇敢、慷慨等品德具有普适性,并非宗教独有。你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一部青少年奇幻冒险小说阅读。

我看的是中英文双语版。如果你正在复习英语四级——恭喜,“纳尼亚传奇”会帮你找回自信。C-S- 刘易斯是文学家出身,语言优美流畅,语法简单生词少。我手上这版的中文不能完全翻译出原文的美感,推荐各位阅读原文。当然,如果成年读者觉得小说太低龄向,给孩子阅读也行。

娜奥米 - 诺维克,《无根之木》。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 2016 年美国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Uprooted》?

又名“论同人大触如何将满满玛丽苏元素小说从玛丽苏悬崖边缘拉回来顺便拿了星云奖”。《无根之木》是近年星云奖获奖小说中比较“亲民”的作品;或者说,比它更好看的作品拿不到星云奖——中个平衡体会一下。

厄休拉 - 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失去一切的人》(即《一无所有》)。

《黑暗的左手》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厄休拉 K 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

《一无所有》是年度我最喜爱长篇之三。

《黑暗的左手》和《一无所有》是奠定厄休拉在科幻文学界地位的作品,两部作品都拿到星云、雨果双奖。《黑暗的左手》偏社会学,设想无性 / 双性人的社会结构。《一无所有》则偏向政治学:一名理想主义者在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世界撞得头破血流。我看过厄休拉好几部长篇小说,包括“地海传奇”系列,《一无所有》是她写得最好的长篇;从小说中也能看出是她耗费心力最多的长篇:严肃、深刻,不仅体现厄休拉一贯的社会 / 政治思辨,在写作技巧上也成熟出色。看完后我想拜倒在厄休拉奶奶脚下——如果可能的话——决定将她列入我最喜爱黄金时代作家之列(掏出小黑本儿。《一无所有》标志厄休拉不仅是出色的科幻小说作家,而且是出色的作家;当年连拿星云、雨果、轨迹三奖,从此奶奶和人打笔仗更有底气了(雾

库尔特 -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是各种“史上最佳科幻长篇”榜单常客,但如果说库尔特 - 冯内古特是科幻作家——简直是侮辱人了!人家的目标是诺贝尔奖好吗?与其说《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是科幻小说,更准确的说是讽刺小说。今年我看了他的另一本小说《囚鸟》,董乐山翻译;对絮絮叨叨的文风颇不习惯。但看《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英文版,就 get 到文字魅力。

今年重看了四部作品。

尼尔 - 盖曼,《美国众神》十周年作者修订版。

我上一次看《美国众神》还是 2007 年。去年借着美剧播映的东风,中文版终于洗版。当年第一次看小说有点愣神,后来意识到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本以为神魔满地走、动辄魔法对轰,实际上要...平淡一些。一些读者对《美国众神》不满意,大概因为它与自己的预期不符。现在再看,终于 get 到小说的精妙:一个无限贴近现实、又带有超现实色彩、同时兼具黑暗面的现代世界。这种独特的世界氛围描摹能力,即使在都市奇幻 / 新怪谭类作品中也不常见。或者说,《美国众神》必须依靠长篇篇幅,才能将世界的魅力展现给读者。

尼尔 - 盖曼是典型的“靠才华吃饭”的作者,作品创意佳但欠雕琢。比如这次十周年修订版,修订部分反而破坏了原作设定,真是...

我不止一次看见有人说小说翻译得不好。我得说句公道话,看过盖叔好几部长篇,他的行文就是比较散漫。这是原文问题而不是翻译问题。而且这次修订版的翻译也跟着修订,第一页译文就有变更,所以有兴趣就放心大胆买一本吧。

司各特 - 霍金斯,《上帝图书馆》。

详细评论:丁勾:如何评价《上帝的图书馆》这本书?

已经安利无数遍,既适合奇幻资深读者也适合路人。小说结尾明显留了尾巴要写续集。

详细评论:丁勾:怎么评价彼得·沃茨的《盲视》?

2011 年第一次看没看懂,今年再看...如果忽视设定轰炸,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探险故事。小说对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很有意思,但堆名词的设定轰炸不一定是科幻小说正确的创作方向,我个人持保留态度。

特里 - 普拉切特、尼尔 - 盖曼,《好兆头》。

上次看《好兆头》是在十一年前《科幻世界 译文版》上。我个人很不满的一点,这套小说明明是特里 - 普拉切特和尼尔 - 盖曼合著——更准确的说,盖曼的点子,特里 - 普拉切特的文风,而且特里 - 普拉切特的风格更明显——现在整部小说都归到盖叔名下。再读小说,印象最深的是:为什么克鲁利和亚茨拉斐尔还不结婚?你知道小说怎么形容亚茨拉斐尔吗?“比十个腐女同人文主角绑在一起还基”。

掐指一算,年底我是绝逼看不完九本小说合集《凡尔纳科幻经典》,就到此为止吧。养病期间补完 2017 年的书债,这...还真不算因祸得福(痛苦的捂面。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后,一年能看完三十本书我就谢天谢地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你买的最得意和最失败的母婴用品各是什么?

  安然若枫,生活家。

我家娃如今 1 岁半,从她两个多月开始就是我独立带娃。没有老人没有月嫂,国内六个大人加一个保姆的活儿,我和老公两个人包圆了。

可以说,如今这条命,全是各种母婴神器给的~

先分享一下拯救我于水火的各种用品。

(要说明的是每个宝宝都不一样,一家用觉得是神器的东西,到了另一家可能直接闲置。还是根据自身情况添置。)

1、孕妇枕

我买的就是这种 U 型的,孕中后期不能仰睡,全靠这个枕头一边撑着肚子一边撑着腰。没有枕头根本没法入睡。

生完涨奶不能侧睡,全靠这个枕头在腰两边固定。

喂奶也用这个枕头支撑。

真心是贯穿从孕到育过程的神器。

2、婴儿床

我知道知乎的主流观点是婴儿床没用。

然而我要告诉你,婴儿床关系到婴儿的生命安全!

我在美帝,不仅从产检开始就会不断被教育婴儿一定要单独睡在婴儿床上,甚至生完一周内会有护士上门检查婴儿的睡眠环境!

不说国外,查一下国内的新闻就能看到无数因为和父母同床,被睡着的父母压伤甚至压死、被被子闷住口鼻窒息而死的。

附上我另一个知乎回答下面的评论:

即使不考虑安全问题,符合安全标准的婴儿床也可以给父母节省大量精力。

我家娃从出生就睡在婴儿床上,很早就养成了习惯,躺在婴儿床上就知道要睡觉。

从来没有抱睡过!

而且婴儿床也是一个安全的区域,我一个人在家带娃,有时候难免要上个厕所什么的,把娃留在婴儿床里最安心了。

3、安全提篮 / 安全座椅

这个和婴儿床一样,在美帝是必须的。婴儿出生后没有安全提篮甚至不被允许出院!

废话不多说,放个亚马逊上安全座椅的评价。

有些事,只能预防,因为后悔就来不及了。

4、包被(swaddle/ wearable blanket)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被蜷缩着的,出生后突然暴露在外会很不适应,而包被可以模仿子宫中的环境,给宝宝安全感。

大侠出生前三周除了出门就没穿过衣服,都是裹在包被里。第四周开始白天穿衣服,晚上睡觉时候裹包被,有时候穿着衣服闹得死去活来,裹上包被就能乖乖睡觉。

对于我这种没月嫂没保姆的人来说,包被就承担了半个月嫂的职责。

我真心觉得包被太值得推广给每一个刚出生的宝宝用了。

广告词我都想好了:

有包被,不哄睡。

花上十块买包被,省下一万月嫂费。

(注:两个月以上的宝宝就不适合再用包被了。关于包被的更多信息详见美国儿科学会的网站: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diapers-clothing/Pages/Swaddling-Is-it-Safe.aspx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为了降低婴儿猝死风险,婴儿床上不能放被子之类的东西。为了晚上给宝宝保暖,就需要这种可穿毯子了。

我买的是宜家的,拉锁从下面开,晚上要换尿布的时候不需要整个解开,只要把下面拉锁拉开一截就可以了。配合包屁股的连身衣,晚上给娃换尿不湿不要太轻松。

5、连身衣 / 包臀衣

有了包臀衣你绝对不会穿分体的和尚服的!

因为小月龄的宝宝都是躺着或靠着的,穿分体的衣服蹭着蹭着分分钟就露出肚子来。连身衣就没有这种问题,而且屁股部位有扣子,换尿不湿时可以只解开下面的扣子,非常方便~

6、婴儿监视器

这是娃一岁和我们分房睡以后买的。其实如果早买的话连白噪音机都省了。

优点是除了基本的监视功能,还有通话功能(目前没什么用),检测温度(这个非常有用!)和播放音乐及白噪音的功能(超级有用!)

原先用白噪音机的时候有时候半夜娃醒了,如果进门给她重新设置白噪音她看到人进来就会站起来哭闹,而有这个,我只要在另一个房间按几个键就好了!

而且可以连接多个摄像头,不过我只买了一个。将来有二娃可能考虑再加一个。

缺点是不能链接到手机。

7、安抚奶嘴

如果让我在所有的带娃神器里挑一样我觉得最不可或缺的,那我百分之百选择安抚奶嘴。

大侠出生后连哭了三个晚上,哭到我完全崩溃,去看儿科医生做新生儿体检的时候医生让我给娃用安抚奶嘴。

给她塞上奶嘴的瞬间简直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前一刻还哭得活像拿油煎她一样,后一刻就心满意足地吸着奶嘴自得其乐。

对于我们这种独自带娃的人来说,没法把娃交给别人帮忙看着,去哪儿都得带在身边,很多新手父母都特别怕孩子在外面突然大哭起来,而安抚奶嘴就是这种时候的救命稻草。大侠三个月就办了借书证,每次在图书馆一有哭的迹象给她安抚奶嘴马上乖乖的,出入图书馆完全没压力。

安抚奶嘴还是哄睡神器。大侠出生到现在都没抱哄过,晚上到点放进小床,打开白噪音塞上奶嘴有时候再拍一拍就可以入睡了。

除了给带娃的人省事外,安抚奶嘴还可以降低婴儿猝死证的发生几率。

关于安抚奶嘴的详细利弊可参考梅奥诊所的网站:http://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infant-and-toddler-health/in-depth/pacifiers/art-20048140

不过不是每个宝宝都愿意接受安抚奶嘴,所以如果提前囤货的话不要多买,先确认宝宝愿意用再说。

(顺便提一句,我的儿科医生建议娃一岁开始减少使用安抚奶嘴,一岁半完全戒除。我家娃戒奶嘴很顺利,一个星期就告别了。)

8、免洗手部消毒

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不健全,每次碰触新生儿前都要洗手。然而要在娃惊天动地的哭声中跑去卫生间洗手再回来回应娃的需求实在让人压力很大,尤其喂夜奶的时候,本来直接喂了娃就能继续睡,结果这一拖延娃就哭清醒了可能得闹腾几个小时。而有了免洗手消毒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我家娃常待的地方七步之内必有手消毒。另外我还买了一个随身装的放在尿布包里,在外面找不到洗手的地方时拿来用,另外有朋友想抱抱娃也会请他们先用。

9、尿布台

完美解决弯腰换衣服换尿布引起的腰疼。

我试过偷懒直接在婴儿床里给娃换尿不湿,换一次腰就酸了,而娃一天要换无数次,如果没有尿布台我估计腰都断了好几回了。

我家的布置是这样的:婴儿床旁边挨着尿布台,尿布台另一边放着尿布垃圾桶。手消毒,湿巾、干净尿不湿、换洗的衣服都在尿布台的置物板上放着。娃哭起来,先从尿布台处挤上手消毒,然后往左迈半步一俯身从旁边的婴儿床上抱起娃放在尿布台上,换下的脏尿布往右边的尿布垃圾桶里一扔,轻轻松松搞定。

我买的宜家的,好处是将来去掉最上面的一圈木条,当个普通置物柜也好用。

10、餐椅

我们买了两款不同的餐椅,另一款是没有腿可以直接放在地上的,然而用了没两个月娃长高了,腿能蹬着地,很怕她一使劲就把餐椅蹬翻过去,于是买了宜家这款。

缺点是前面的桌板不容易拆卸。

优点是轻便、便宜、能满足需求。

我家娃从吃第一顿辅食就坐在餐椅上,现在做餐椅上就乖乖吃饭,完全不存在追着喂的问题。

11、Rock n Play

哄睡神器 + 便携小床。

其实为了避免娃养成依赖摇篮入睡的习惯,我晚上是不用这个哄睡的(毕竟有白噪音 + 安抚奶嘴已经足够了),不过白天我一个人看娃看得精疲力尽而娃又闹腾着不肯睡小觉的时候这个就是救命的神器了。

还有偶尔赶上娃肠绞痛或胀气的时候,如果不抱着安抚娃能哭闹尖叫到天亮,我有朋友甚至抱到腰肌劳损,而有了这个,我只要把娃放进去,打开振动,然后自己躺在床上伸出一只脚摇着它就行了。

另外因为它轻便易折叠,我可以走哪儿把它带哪儿,一个人看娃被娃吐了一身需要洗澡的时候就把它带去浴室,需要做饭就把它带去厨房,连去朋友家吃饭我都带着它让娃睡在里面。

12、洗澡支撑(bath support)

此物适合有浴缸的家庭。

浴缸里放上适量的水,把这个放进去,然后让娃躺在上面,在浴缸外地上放一个软垫,就可以坐着给娃洗澡了。

不用全程一只手扶着娃的脖子脑袋,彻底解放双手。我一个人给娃洗澡都轻松加愉快。

13、双水槽

你看知乎装修贴,十个有九个半都在鼓吹大单槽。

然而有 baby 的家庭双槽最实用!

我平常一个人带娃,不可能随时洗碗洗盘子,都泡在水池里晚上一起进洗碗机。双槽正好一边泡碗碟,另一半随时给娃洗奶瓶什么的。

更牛的用法是娃六个月到一岁这半年里,有一边的水槽我不用来清洗任何东西,专门给娃洗澡!

不用在浴缸前拼命弯腰,不用端着沉甸甸的洗澡盆倒水。洗澡简直轻松愉快~

有条件的话,双水槽 + 垃圾处理机 + 洗碗机,能解决厨房大量劳动。

14、床铃

生娃前做功课时看到好多人说床铃没必要买,要不是老爸老妈难抑做姥姥姥爷的兴奋非要给娃买了一个,我差点就错过了整个宇宙。

那些说床铃不必要的一定没有体会过一个人带娃的艰辛!

每天早上起来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要刷牙洗脸上厕所热早饭带狗出门尿尿,有时还有吸奶的瓶瓶罐罐要洗,这么长时间娃没人陪伴怎么办?给她看床铃啊!

趁着娃注意力放在床铃上的时间把该干的事情干好,最后在客厅准备好健身毯再上楼把娃抱下来。一天的带娃生活就这么井井有条地正式开始啦。

要是没有床铃,我的每个早上大概都得在崩溃中度过吧……

而且因为美国婴儿床要求围栏离铺面 50 厘米,床铃臂又很长,所以娃小的时候根本不担心她能扯下来。如今她 85 厘米了,能够着床铃了,但已经能听懂我不让她扯床铃了。到现在把她放床上还会给她看床铃。

15、Graco LiteRider LX Lightweight Stroller

本来是想买个最简单的伞车,然而工作人员带我们体验了几款产品之后,我和老公毫不犹豫地入了这款。

和我们的安全座椅无缝对接,把安全座椅从车里提出来后直接卡在这款婴儿车上就行。如果不放安全座椅,本身的座位也有坐和躺两种模式。

重量轻,可单手折叠(这点太重要了),容易打开,减震好,有放杯子的地方……反正我挑不出一点毛病。自从入了这款婴儿车后我和老公带娃出门次数都增加了。

16、借书证

这个不算买的……

娃三个月大的时候办了借书证,之后基本每周带她参加图书馆的活动,还会借一堆绘本给她看。

如今真的是超级喜欢书,能把一本书让我和老公一天念上一百遍……我和老公现在都经常偷偷藏她的书……实在念不动了……

顺便推荐一些绘本:安然若枫:适合 1-2 岁宝宝的绘本或者故事书,哪些比较好?

17、鸭嘴杯、吸管杯

为了保护婴儿的牙齿,美国儿科学会是建议尽早戒除奶瓶的(忘了是一岁前还是多大,完了查了资料回来更新。)

最开始给娃买了宜家那种硬口的鸭嘴杯,娃用不惯,换成这种软口的,很顺利就接受了。娃六个月就戒掉奶瓶换成鸭嘴杯,自己拿着杯子喝奶了。

8、9 个月开始换成吸管杯。这款吸管杯的优点是下面吸水的地方有重物,所以娃拿着杯子随便哪个角度都能够喝到里面的东西。

18、电蒸锅

我完全没有买过任何辅食产品,然而我晒娃的辅食的微博还是挺受欢迎的(小得意一下)。

一个电蒸锅 + 一个叉子就满足我的需求了。这个电蒸锅特价时候买的,6 刀还是 7 刀。

把食材用电蒸锅蒸软,然后倒碗里用叉子碾成泥,就好了~(水煮的话会造成营养大量流失,因此不推荐)而且平常大人也可以用。

完全没必要动辄大几十刀甚至上百刀的辅食机。

19、安全围栏

最开始买了那种一圈的安全围栏,但娃长得太快,很快那个空间就不够了。

于是干脆把客厅危险的家具搬走,在电视柜前面放上软垫,最后在客厅入口的地方栏上这种围栏(我家的更简单,就是伸缩杆中间加个网子,缺点是大人出入都得从上面迈,优点是不用钉在墙上和便宜)。然后整个客厅由着娃随便爬随便走。

我一直把我家娃大动作发展朝前归功于她有足够多的活动空间~

20、美德乐电动双边吸奶器

已安利给所有的朋友,并且在朋友后来开出的安利名单里也看到了它。

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但是作为一个母乳太多而迟迟无法收支平衡的奶牛,没它真的活不下来……

就推荐这些。

另外还有些没提到的以前在这篇文章里写过:

安然若枫:辣妈从辣孕妇开始之带娃剁手指南(0 到 4 个月)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一个靠谱的老公了。

我老公在我怀孕的时候就说了:我不会帮你带孩子,那本来就是我的孩子,我带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是帮你呢?

有这样的老公,带娃真的轻松愉快很多。

说完得意的,再说说买失败的。

还是那句话,别人家的神器,到了我家就成了闲置。

1、婴儿背带。

无数人口中的神器。然而我家买来除了图新鲜在院里走了一圈后再没用过!

我的生活范围内无障碍设施非常全,去哪儿都能推婴儿车,完全没有把娃绑在身上的必要……

2、喂食瓶

除了添加辅食第一个星期要吃非常非常稀的燕麦糊 / 米糊外,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情况能用……

有人说可以给娃喂药。

可是我给娃买过的药都配有专门的滴管或注射器型喂食器。

最后,说个我没买,而且希望大家都不要买的!

床围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床围可以避免严重的伤害,反而会增加闷死、绞杀(suffocation, strangulation, or entrapment)的风险。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数据,从 85 年到 12 年期间床围造成了 48 起婴儿死亡和 146 起受伤。

我所在的俄亥俄州从今年四月六日起已禁止无网眼的床围出售。而像芝加哥,从 2011 年起就全面禁止床围出售。

最后,祝每个宝宝平安健康地长大~

更新个视频:

这是我带娃一年间接受的孕产知识普及教育的大部分资料。

还不算我从国内买的书、翻的美国产科医师协会、美国儿科学会等网站、甚至是 Google scholar 上的文献。

我深深觉得带娃这事,越科学,越省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 年,中国航天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射任务?

  太空精酿,啤博士成员,航天汪一只

大概有 5 个是最重要的,从重要性由高到低说好了,

1.最大看点:嫦娥五号着陆 / 采样返回任务

这是我今年 8 月在 NASA 做早期深空探测的埃姆斯中心(Ames)参观时拍下的照片。阿波罗 15 号登月时带回来的一块月岩,大概几十克。

尼克松与中国建交访华时也送给了我国 1 克月岩,虽然只是美国 381.7 千克月球样本中极其微小的部分,但按照我亲耳听过的欧阳自远院士评论:“这一克我们奉作珍宝,我带着团队用其中 0.5 克拼命做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另外 0.5 克则保存在北京天文馆做民众科普,希望民众坚持我们嫦娥探月的梦想”。

听起来真是百感交集,无尽的心酸。

如果顺利的话,我国明年将发射嫦娥五号,如果月球着陆采样返回任务能够成功,就能拿到中国人自己取回的样本,它的意义不需要赘述了。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图自:Gunter's space page)

2.新一代载人飞船测试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图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说实话,此前早就知道我国在研新一代飞船,但今年初才第一次见到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长这个样子的,非常震惊。因为这种两舱段(返回舱 + 服务舱)构型、可复用性、可扩展性是完全不输 NASA 目前在研的猎户座飞船的,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建设天宫空间站效率和降低成本,甚至应用前景可以从近地空间站建设一直到小行星、月球、火星载人探测,潜力很大。

而且在珠海航展还直接展示了缩比模型,是此前已经进行过飞行测试的版本,甚至还配有新一代载人火箭研发(即便没有也可以考虑用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

明年要飞新飞船,希望成功!

2018 年珠海航展有哪些看点?

3.长征五号复飞

长征五号作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火箭意义不必多说,此前遥二的任务失败不知道带来了多少归零和多少航天人不眠不休的加班,而在 2019 年,它势必要复飞了!

如果顺利的话,它(和长五 B 版本)至少有三次任务:

a. 发射嫦娥五号(前文提到)

b. 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前文提到)

c. 发射实践二十号高通量通信卫星。

实践二十号准确说更像是此前长五遥二失败的载荷实践十八卫星的再造,目前很多关于实践二十的更新信息并不清楚,但就以实践十八为例说明好了:它的通信通量在 70Gbps 级别,是中国航天历史上所有通信卫星能力总和的 2 倍以上。

总而言之:2019 年的前 3 大看点,都靠长五成功复飞了。甚至 2020 年开建天宫空间站,也需要靠它。

4. 北斗建设完成

2018 年底最后一次北斗任务时,很大激情下我写了这篇在知乎阅读过百万的关于北斗文章。

北斗导航系统有多厉害?是吹牛吗?

可能由于我的课题就是关于 GPS 应用在低轨卫星定位上,硕士期间又做了北斗相关的研究,天然就有亲近感,被北斗今年的进展震惊了:1 年 10 箭 18 星,是四大系统此前最快纪录的 2 倍,今年发射的卫星尚未完全投入使用(需要早期调试等),但明年投入使用后足以服务整个亚太地区。

而在 2019 年,剩余的绝大部分卫星(12 颗左右)都将发射,基本完成北斗的全面建成,在 2020 年势必全部投入使用,成为与 GPS 系统角逐的最大对手。

5. 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

长征十一号是目前航天科技集团最成功的商业型号火箭,执行过多次商业卫星和一箭多星任务,意义也非常重大。我国目前所有的火箭发射都局限在陆地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从未有过海上发射的尝试,关于海上发射的意义,下面这篇文章曾经探讨过。

如何看待长征火箭将进行海上发射?

顺利的话,2019 年长征十一号将尝试在赤道附近的发射船上完成中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如果能够突破、不管未来应用如何,必将意味着我国航天积累一个重要的技术,是一个大看点。

希望一切都能够成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三十年内,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二氧化硅,你的每一个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继续科普的鼓励~

大家看了前面那么多回答,想必也被其中高深的理论搞浑了头脑,那我就直奔主题,说一个注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

这份职业它

  1. 在生活中绝对离不开,但是很多人却从未注意过想到过。
  2. 工资很高,本科生的实习工资在三线城市就能拿到 4000~6000(注意哦是实习工资),如果成了老师傅年薪 20 万说出去都是丢人。
  3. 这份职业也不是高危职业,根本不用担心生命危险。

这份职业就是:

染厂打样师

这份职业是干什么的呢,说白了就是把我们的衣服调配出合适的颜色配方,然后工厂就依照这个颜色配方进行大生产。

我们穿的衣服,都会有他们的参与。一家帽子厂去染厂进蓝色的布做帽子,假如染厂没有打样师调准颜色,就会出现把本来应该染成蓝色的布染成绿色的。发生这样的事帽子厂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它了~

作为染厂核心位置的他们,我为什么要说他会消失呢?

因为他们配颜色就是靠试,不停的去试,反复的去试

往前几十年,配色师傅们就是拿着服装厂给的原样布,去用肉眼看颜色差别,然后调好三原色去染出小布样,发现颜色还有偏差颜色太红了,那就少加点红色染料,调整好三原色再去染出小布样,又发现颜色太蓝了,那就再少加点蓝色染料,调整好三原色后再去染出小布样,结果又发现蓝色加少了,最后颜色终于调好了又要接着调深浅度。就这么反反复复,周而复始,三番五次的把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颜色染了出来。

棉织物三原色 色三角

现在科技进步了,时代发展了。如今染厂里的打样师是怎么配颜色的呢?你只用把上面那一段话的人眼观察改成机器测量再读一遍就好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科技在进步,机器测的数据越来越准确,但是却没从根本上改变反反复复去试的本质。

DL:明暗度差异 Da:红绿差异 Db:蓝黄差异

为什么目前机器无法替代这个职业,其实是因为其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太多了,听了我刚才的描述我们很容易会拿它去和画画时调颜料去比较,但是他们之间的难度可能差了一个太平洋的距离。

  1. 时间跨度长。我画画调颜色把颜色混在一起搅拌开我就知道相应的颜色是什么,而织物染色短则 30 分钟,长则 12 个小时。一般棉织物浸染需要 1 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而如果采用环保节能的冷轧堆染色方法就要 12 个小时。抛去睡觉时间,意味着打样师一天只能配一组,而调配画画的颜料可能这是 1 分钟的事情。
  2. 染料的种类极其丰富。画画的颜料完全不同于染色的颜料,因为织物染色本质上属于化学反应,染料通过化学反应与纤维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这样才能保证衣服在我们洗涤过程中不会把颜色掉完。

染不同的织物要用到不同的染料,例如:染棉布就要用活性染料或还原染料,染涤纶织物要用到分散染料等等。而他们之间都是不同的化学结构,即便是同一类的染料由于颜色和性能不同,化学结构也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类别的染料不可以随意搭配,举个例子:例如有的红色染料 1 个小时才可以达到我想要的颜色,而有的蓝色染料半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他们彼此上染到织物上的速率不同,那就无法很准确的配出颜色。我们称之为配伍性不同,两者无法相互匹配。

多种种类的染料

3.商品染料种类又极其丰富。因为卖出来的商品染料还要混合其他的化学试剂,来保证他有稳定的性能,比如加入分散剂等,让他能更均匀的在水溶液中不会沉淀下来。生产染料的厂家很多,每一家都会有自己的配方。就好比虽然是可乐,但是他家生产的是可口可乐,别的家生产的是百事可乐等等。又给配颜色增添了极大的麻烦。

4.织物、纤维的种类丰富。不同的纤维要用到不同的染料去染,但是关键的是,不同类别的染料他们和织物反应的原理却截然不同,比如棉纤维用活性染色,60℃的温度在碱性条件下就可以上染,而染涤纶的分散染料却要在 130℃高温高压的酸性条件下染色。

现在我们穿的衣服大家看一下织物成分表就会发现,现在单一成分的衣服越来越少,涤棉混纺,涤粘混纺等等,染厂需要先染其中一种纤维,再染另一种纤维,但是涤纶和棉的结构和性能也截然不同,染色工艺不一样,染出来的色光也不一样。比如棉纤维表面会有小毛羽,颜色反射出来更柔和,而涤纶更光滑,反射出来的颜色也会感觉更严厉。这又大大加深了难度。

在 30 年前,混纺织物刚刚出现,可把染厂里面的老师傅急坏了头脑,因为以前都是染单一组分的织物,有的老师傅可能只染过棉布,结果来了一批涤棉混纺的织物,怎么染都不能把涤纶部分染上颜色,因为这两种纤维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

涤纶布和涤棉布光泽感不同

5.影响染色的因素众多。衣服染色的本质其实就是化学反应,那就必然会涉及到温度、时间、pH、试剂浓度、纤维种类、纤维的组织结构等等等。而这些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去摸索出来。

但是这个职业终将会消失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产业互联网的引入。已经有部分企业将染色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其中因素改变后的影响程度,那么就可以系统的匹配出相应的颜色,而不是依靠现在现有的老师傅们的经验。目前有的测色配色系统已经可以达到 90%的配方准确度,剩下的 10%仍然需要人工的校准,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准确度会越来越高,直到这个职业被替代掉。

其实人工智能首先替代掉的并不会是技术门槛低的职业,反倒是像这种技术门槛高,需要时间和经验长时间积累的职业,他们的工资目前都很高,资本却是逐利的,当人工智能能胜任他们的岗位的时候,染厂企业会毫不留情的抛弃他们。

可能 30 年后我们还是会在餐厅享受着服务员们的招待,但是他们却已被人工智能替代掉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的新建筑,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

 司空白,是生命,就该万丈辽阔

撕下 2018 年日历的最后一页,一年的时间又匆匆而过。说长,则相距去年的回顾似乎并没有过去很久,说短,对过去一年的记忆又着实不全然清晰。无论如何,2018 年度的“司空见筑”都会如去年一样整理出本年度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外建筑代表作。既是一家之言的急就章,难免偏颇或疏漏,恳请诸位包涵与斧正。

2018 年是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趋同”现象愈发明显的一年。公众话题性和关注度较高的项目,类型分化明显;而且根据呈现出来的项目效果逆向推敲,可以发现当下最优秀的一批建筑师们,对新时代的传播学、经济学规则都有着明晰的洞察和强大的适应能力,非常清楚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让设计成为“网红”(无贬义),建筑学意义上的重要性反倒退居其次——即使是近年来“政治正确”的地域特色,也潜移默化中屈从了这种趋同的审美窠臼;而大师们似乎也乐于在盛名之下重复自己固有的主题和惯用的手法——当然这可能是甲方所要求的,大师本身也背负着颠覆与重复的矛盾和压力。如此种种现象本身并不完全是建筑学的责任,建筑学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改变。所以,今年面面俱到的好作品并不少,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并不算多——日本的几十个小房子,东南亚和南美洲的上百个热带度假私宅或精品酒店看下来,给我住我都挺愿意住,让我学我真不想全学

本次的“司空见筑 -2018”也因此不会采取类似去年“每月一项目”的记录方式——在上千个项目中完全不失偏颇地选出十二个代表性的项目,实在是非常困难——而是将本年度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分为了以下 7 种类型,在阐述类型意义的同时,兼顾对每一类型入选代表作的评价:

  1. 住宅 | Housing
  2. 高层 | Skyscraper
  3. 私宅 | Private Residence
  4. 公共核 | Public Hub
  5. 科技总部 | Headquarters
  6. 改建翻新 | Renovation
  7. X 因素 | X-Factor

话不多说,切入正题,走着。

住宅 | Housing

住宅项目,尤其是公共住宅项目,因为限制条件较多而难以出彩。这次之所以将这一类型放在第最前面,不仅因为住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类建筑,更是因为本次入选这一类型年度代表作的 OMA、BIG、MVRDV 以及 Atelier Mateus 的作品,都清晰地指向了住宅未来最有可能的设计与建造理念:集中,预制,模块化。

OMA 和 BIG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东西两端,分别用一高一矮两个模块化集合住宅 Norra Tornen 和 79&Park(图 1&2)给出了用方盒子搭积木的不同解法。

如果结合 BIG 另一座今年落成的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集合住宅“人人之家”(Homes for All,图 3),以及早在 2016 年就公布方案、今年终于获得当地规划部门批准的多伦多“栖息地 2.0”(Habitat 2.0,致敬萨夫迪的 Habitat ‘67,图 4),则不难看出作为全球“社会主义”建设楷模的北欧国家以及重视社会福利的加拿大对预制模块化公共住宅这种解决方案的认可与重视。

而 MVRDV 位于印度蒲内的“未来之塔”(Future Towers,图 5)和 Atelier Mateus(与 AAVP 建筑事务所合作)位于巴黎十七区的克里希 - 巴蒂诺尔 ZAC 住宅(ZAC Clichy-Batignolles,图 6),

在遵从标准化、模块化之余,还分别针对“亚洲人口大国新兴城市”和“欧洲中心城市文化街区”两种人口密度较高但背景条件不同的都市环境,给出了让高密度的集合住宅同时能够做到宜居且建筑层面上富有美感的探索:前者的中心公园和不同楼层中散布的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图 7&8),后者富有韵律的立面布局和穿插的坡顶单元和开放平台(图 9)。

与前面 OMA 和 BIG 的项目对模块单元的错落布置(图 10~12))相似,这些设计元素都在消除高层体量压迫感的同时,加强了对人的尺度的融入和对话,在共性的基础上创造个性。

虽然这种大体量的集中开发,如果遇到经济波动或者环境变迁,都会成为情况恶化的增幅器,但是综合看来,预制模块化可以说是未来人类社会面对城市化人口集中带来的住房压力的最佳解决方案——模块化的建造思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超大体量带来的浪费、笨重等问题。私以为预制建筑和模块化建筑,不存在根本性的技术难题——建筑施工本身的精密度要求和对技术的需求水平,在工业制造业中都排在靠后的位置——难题只在于技术落地的成本,以及非技术因素带来的障碍。当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城市化持续迅猛前进的压力自然会将新技术推而广之,淘汰落后的生产力。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标准化的盒子,搭建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实现所需不同的效果。这中间,就是设计师施展本领的舞台,也是住宅这个类型单独列出在第一位的意义所在。

高层 | Skyscraper

准确地说,应该是“异形”高层。高层建筑本身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建筑门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今年落成的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图 13,KPF 事务所设计)、深圳中国华润大厦(“春笋”,图 14,KPF 事务所设计)都是这类成熟的商业高层建筑的典范项目。根据网络数据【注 1】,截至目前,全球各地 2018 年年内完成以及在建的 30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共有 164 座,其中中国大陆境内 99 座,因此高层建筑势必是未来数年间大家会持续关注的话题。而相较于中规中矩但难免千篇一律的商业高层建筑,今年一些明星事务所(高层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少数事务所才有资源和能力进行设计)的“非常规”高层建筑,则更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今年落成的最“炫酷”的高层建筑,非扎哈·哈迪德的澳门 Morpheus 酒店(图 15)莫属。

虽然众看客可能已经对扎哈事务所,尤其是扎哈生前最后几年到现在,舒马赫主导下的事务所的设计手法见怪不怪了,但是根据项目建成后的实拍,可以看出在曲面分割、结构节点等细节的雕琢和最终的完成质量上(图 16&17),Morpheus 都显得更加成熟与规范化。

如果加上同样是今年完成的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西 28 街(图 18),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图 19),以及即将全部完工的丽泽 SOHO(届时将拥有全球最高的 190 米中庭,图 20)和北京新机场,即使在扎哈英年早逝之后,ZHA 依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

诚然,这其中有很多是扎哈在世时已经完成设计的方案,但是即使从扎哈逝世后到现在的两年多时间里,ZHA 也在全球重要地标建筑的竞赛中多次胜出。虽然难以预料舒马赫与其他扎哈遗嘱继承人的矛盾会是怎样的走向,但到目前为止,ZHA 在打磨完善自己的一套非线性设计语言并不断应用(利弊共存)之外,可能是当代兼顾设计创新与商业成功的事务所中,在创始人离世之后仍然有序运转的首个参考案例。10~20 年之后,会有更多的类似情况出现,届时再去比较各大明星事务所的“两朝风气异同”,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同样体系完整手法娴熟的还有 UNStudio。年内落成的两座位于新加坡的高层塔楼 Scotts Tower(图 21&22)和 V on Shenton(图 23&24),虽然方案早已公布,但实际落成的建筑具备的极高完成度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才是 UNStudio 这种顶尖先锋事务所领先之所在——施工质量绝不仅仅是开工那一刻才决定的,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埋好伏笔了。

另一家今年在高层建筑类型上颇有斩获的是我的老东家——奥雷·舍人(Ole Scheeren)。今年落成的新加坡 DUO 双子塔(图 25)和泰国最高建筑 MahaNakhon Tower(图 26&27)都是 Ole Scheeren 从 OMA 独立出来之后近十年间立足亚洲、厚积薄发的例证。

虽然与 OMA 同期生 Bjarke Ingels 相比,Ole Scheeren 在许多舆论看来似乎仍没有完全摆脱库哈斯的遗存和影响,但是包括去年竣工的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图 28)在内的众多中国及亚洲项目,对于一个坚持将事务所主办公室设在北京的德国建筑师说,是不容小觑的成绩。

私宅 | Private Residence

说完了“高大全”,再来看看“小而美”。今年私宅项目的关注度犹胜往常,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地产业的波动,而且随着业主审美品味的不断提升,对通过设计改善现有居住条件的认可度也在提高。很多人追求的已经不单纯是更大的房子,而是在现有的居所中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当然,有一个“好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个人最喜欢的住宅作品是智利建筑师搭档 Mauricio Pezo 和 Sofia von Ellrichshausen 设计的 Loba House(图 29)。

这座房子几乎集合了笔者理想住宅的一切因素——面朝大海的场地景色(图 30~32),粗砺的混凝土材质(图 33),屋顶的观景平台和通向半空的阶梯(图 34~36),宁静克制的室内(图 37),以及圆形的天光(图 38 & 39),提供了一个将生活与修行完美融合的空间——居所设计与生活方式互相决定的最佳注脚。

另一座极有内秀的私宅,是由日本建筑师岛田阳(Yo Shimada)领导的 Tato Architects 事务所设计的大阪宫本住宅(House in Miyamoto,图 40)。

之所以说这座建筑有内秀,是因为从外面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白色方盒子内部,有着精彩的错层布置(图 41~45),给建筑内部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透明性和更丰富的交互可能,有助于营造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

中国范围内个人最喜欢的住宅,分别是建筑师金磊设计建造的河北怀来县长城脚下的私宅(图 46)和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位于上海奉贤的宋宅(图 47)。

这两座私宅最特别的是建筑实现的过程——前者是建筑师在北方的小山村中租下的一处旧农家院,改造成了父母私宅,其中点睛之笔是场地中央留出的四时不同、生趣盎然的小院落(图 48&49)。

后者则是设计过程中对家庭中不同辈分的成员的生活习惯的照顾与考量,形成素雅但是不冷清、简约而又功能齐全的居住环境(图 50&51)。

这两座建筑都需要建筑师从策划到落成,全程持续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情感。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界,这种普通而真实的情感往往是缺失的——这也正是这两座建筑打动人之处,“That's what 'Architect' with capital 'A' does. ”

公共核 | Public Hub

公共建筑永远是聚光灯下的宠儿——学校、艺廊、博物馆、综合体……功能的繁复带来了形态的多元。然而,遗憾的是,今年最缺乏精彩作品的,我认为就是公建类:除了某些地域特色和大尺度带来的纪念性,建筑本身的内涵都存在局限(比如 OMA 的卡塔尔国家图书馆,图 52&53)。

通过一两处亮眼的特点,令人难忘是没有问题的,但若仅止于此,并不应该是公共建筑的最高目标——毕竟,公建不是私宅,要满足的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需求。

本年度最受关注的商业类公共建筑,应该就是托马斯·海德威克设计的伦敦国王十字(King’s Cross)卸煤场(Coal Drops Yard)商业中心(图 54)。

场地中的原有建筑是两栋废弃多年的维多利亚式厂房,是历史上英格兰煤炭的集运中转站。海德威克在改造两座长形厂房的时候又一次发挥了类似他自己去年在南非蔡茨美术馆改造时的“神来之笔”,在长方形的厂房平面上加了两道轻巧的弧线,并在半空中交汇,轻轻触碰到彼此,形成了多层次的内外空间(图 55~57)。海德威克与 BIG 类似,都有着用看似简单的一步操作直击场地和项目核心痛点的敏锐洞察力,但海德威克对几何形态的处理,要更为“柔和”一些——如果说 BIG 是一力降十会,那海德威克就算得上是四两拨千斤。

而今年最有童趣的项目,则是 MAD 设计的、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四合院幼儿园方案(图 58)。

MAD 近年来在国内外的活跃自不必再多重提,而这个幼儿园的设计水准私以为在 MAD 的一众项目中也可以排到前列。明快颜色的二层悬空活动场地覆盖着首层功能空间(图 59),并围合保护着一座完整的北京四合院(图 60),其中穿插点缀着通高的地面活动空间(图 61),也为首层的室内空间提供了额外的光源。

这个设计最吸引人之处就是给小朋友的好奇心最大限度的空间——既然你想“上房揭瓦”,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图 62~64)。

说实话,我一个快 30 岁的人都特别想在这个幼儿园里爬上爬下,何况还能近距离在地面和半空观察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图 65)。小马哥的这个项目,着实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隐藏的童真。唯一的担心,就是实际施工中围栏的完成效果,希望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不要破坏屋顶空间和四合院屋顶的亲近感。

第三个入选项目则是笔者眼中的本年度最具场所感的建筑作品:Noura Al Sayeh & Leopold Banchini Architects 设计的 位于中东国家巴林第二大城市穆哈拉格(Muharraq)的建筑遗产馆(House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图 66)。

这是一座收藏和展览建筑师 John Yarwood 在上世纪 80 年代记录穆哈拉格历史城区的画作与相片,以及其他建筑艺术作品的小型展览建筑。这座建筑利用大跨度的纵向混凝土深梁,将两侧原有旧建筑的外墙框入半开放的展厅空间(图 67&68)。

两侧的玻璃折叠门和两端的金属门,让首层可以在聚集空间和作为沟通前后街面的交通空间之间灵活切换(图 69&70)。

而螺旋扶梯、精心摆放的座椅(图 71&72),都让这个表面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空间变成了值得为之观止的场所。

科技总部 | Headquarters

如果说在 2018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人,除了传统的政要之外,应该就是创立并领导各大顶级科技公司的商业巨子们了——马斯克、贝佐斯、马云、马化腾……而这些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科技公司,也在用自己的远景规划,影响着建筑的形态。今年 1 月底落成开幕的亚马逊西雅图新总部 The Sphere(图 73)和稍早时候(2017 年 11 月底)开幕的腾讯新总部深圳滨海大厦(图 74),就是科技公司对建筑设计最直接需求——包括共享、交互、开放等特点——的体现。

有趣的是,两座形态迥异的总部建筑,都是著名商业事务所 NBBJ 操刀,都关注环保节能的细节上,都试图为在其中工作的员工提供全新的工作体验——亚马逊总部自不必多解释,整个总部建筑三座球形玻璃结构就像三个巨大的立体植物园,让员工可以在城市中工作的同时可以亲近自然(图 75&76);而腾讯总部的三个连接层,如同 NBBJ 网站上的项目介绍标题一样,“耸立,却仍相互关联”,为员工提供了交流、消遣与放松的空间(图 77&78)。

记得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是否会对地产建筑业“降维打击”。现在看来,降维打击的担心并不必要,但是互联网与科技公司势必会对建筑设计与广义的建筑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从建筑类型到配套的技术需求,而建筑设计提供的优质的现实空间体验,是虚拟的技术提供不了的。与其说建筑作为弱势一方被迫改变,不如说这是一个互补、进步的机会。

改建翻新 | Renovation

作为一个沈阳人,我对各种工业建筑的改造有着特殊的兴趣。去年“司空见筑”选中的旧火车站改造的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就是这种偏好的缘故。而今年也有一个让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水石设计由伪满时期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改造设计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图 79)。

设计中对历史建筑和储水工业遗迹的尊重和保护(图 80~82),以及利用原有水池和植被创造的公共景观空间(图 83~85),都是值得肯定的点(虽然奇怪的人像雕塑非常减分)。在东北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能够有这种高水平的改造设计,在东北人的视角中无疑是值得被选入。

另一个我自己很喜欢的改造项目,是 gmp 建筑事务所对原北京城市饭店进行改造后的北京 Chao 巢酒店(图 86&87)。

这个项目的呈现效果可以说非常的 gmp。规整简洁的立面效果(图 88),以及内部氛围别致的日光礼堂(图 89),都让这座建筑在改造后成为了地区性的热门目的地。

X 因素 | X-Factor

所谓的 X 因素,就是一些不太容易归类,或者选择的标准太主观的项目。这部分就非常的随心所欲,标准就是——我喜欢。

首先是两座小屋——位于瑞典的 Dalsland Cabin 2.0(by Jim Brunnestom,图 90~92)和位于加拿大的 Eco-Luxurious Accommodations(by Bourgeois / Lechasseur architectes,图 93~95)。这两座小屋入选,因为既符合我对住宅选址(冬季的雪原和秋天的林间)的偏好,也符合我对极简生存状态的憧憬。

其次是位于葡萄牙里斯本、Atelier JQTS 设计的 Viaticus Pavilion(图 96~98)——无他,爆棚(literally)的场所感。

另外,这个项目的建筑画(图 99~101)我也非常喜欢。

场所感与建筑画表达俱佳的另一个作品,还有位于智利、由 Valentina Ceballos Fuentealba 设计的 Laguna del Toro Memorial(图 102~106)。

当然,最后收尾的一定要特别一些。虽然现在还只是云养猫,但是如果哪天一夜暴富了,我一定会找这家事务所设计一个一样好玩儿的 Cat Café——随便设计 Knowhere Studio 作品,上海田子坊 Cat Café TRYST(图 107~110)。毕竟,喵星人是万能的。

祝大家新的一年有猫有狗,^(* ̄(oo) ̄)^事如意。

司空白 out。

注 1:The Skyscraper Center

引用图片:

图 1 & 10:"Norra Tornen / OMA | Reinier de Graaf" 08 Nov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5500/norra-tornen-oma-reinier-de-graaf/> ISSN 0719-8884

图 2 & 11:"79&PARK / BIG" 08 Nov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5534/79-and-park-big/> ISSN 0719-8884

图 3 & 12:"Homes for All - Dortheavej Residence / Bjarke Ingels Group / Bjarke Ingels Group" 08 Oct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3495/homes-for-all-dortheavej-residence-bjarke-ingels-group/> ISSN 0719-8884

图 4:BIG's pixelated complex of "peaks and valleys" for Toronto gains approval

图 5,7~8:"Future Towers / MVRDV" 29 Nov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6774/future-towers-mvrdv/> ISSN 0719-8884

图 6 & 9:Aires Mateus . AAVP

图 13:韩爽. "北京中信大厦 (中国尊) 进入施工最后阶段,KPF 首次公开建造全过程" 23 10 月 2018.ArchDaily. Accesed1 1 月 2019. <https://www.archdaily.cn/cn/904306/bei-jing-zhong-xin-da-sha-zhong-guo-zun-jin-ru-shi-gong-zui-hou-jie-duan-kpfshou-ci-gong-kai-jian-zao-quan-guo-cheng>

图 14:392.5 米:深圳湾第一高楼“春笋”完成塔尖合拢 - 观点地产网

图 15~17:"Morpheus Hotel / Zaha Hadid Architects" 14 Jun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6433/morpheus-hotel-zaha-hadid-architects/> ISSN 0719-8884

图 18:"520 West 28th / Zaha Hadid Architects" 30 Mar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1620/520-west-28th-zaha-hadid-architects/> ISSN 0719-8884

图 19:"Nanjing International Youth Cultural Centre / Zaha Hadid Architects" 04 Dec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7145/nanjing-international-youth-cultural-centre-zaha-hadid-architects/> ISSN 0719-8884

图 20:Niall Patrick Walsh. "Inside the Extraordinary 190m Atrium (World Tallest) Designed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02 Nov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5123/inside-the-extraordinary-190m-atrium-world-tallest-designed-by-zaha-hadid-architects/> ISSN 0719-8884

图 21~22:"Scotts Tower / UNStudio" 10 Dec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7120/scotts-tower-unstudio/> ISSN 0719-8884

图 23~24:"V on Shenton / UNStudio" 12 Dec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7116/v-on-shenton-unstudio/> ISSN 0719-8884

图 25:"DUO Twin Towers / Büro Ole Scheeren" 07 Mar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0312/duo-twin-towers-buro-ole-scheeren/> ISSN 0719-8884

图 26~27:Patrick Lynch. "Büro Ole Scheeren's MahaNakhon Tower, Photographed by Hufton + Crow" 25 May 2017.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72195/buro-ole-scheerens-mahanakhon-tower-photographed-by-hufton-plus-crow/> ISSN 0719-8884

图 28:"Guardian Art Center in Beijing / Büro Ole Scheeren" 24 Jan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87675/guardian-art-center-in-beijing-buro-ole-scheeren/> ISSN 0719-8884

图 29~39:"Loba House /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Casa Loba /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02 Apr 2018.ArchDaily. (Trans. Santibañez, Danae)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1760/loba-house-pezo-von-ellrichshausen/> ISSN 0719-8884

图 40~45:"House in Miyamoto / Tato Architects" 06 Mar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0199/house-in-miyamoto-tato-architects/> ISSN 0719-8884

图 46,48~49:House Close to the Great Wall, China by Jin Lei - 谷德设计网

图 47,50~51:一家人的城与乡:宋宅 /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 有方

图 52~53:"Qatar National Library / OMA" 17 Apr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2727/qatar-national-library-oma/> ISSN 0719-8884

图 54~57:"Coal Drops Yard / Heatherwick Studio" 26 Oct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4676/coal-drops-yard-heatherwick-studio/> ISSN 0719-8884

图 58~65:Niall Patrick Walsh. "MAD Architects Begin Construction on Floating Kindergarten above Historic Beijing Courtyard" 13 Nov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5754/mad-architects-begin-construction-on-floating-kindergarten-above-historic-beijing-courtyard/> ISSN 0719-8884

图 66~72:"House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 Noura Al Sayeh & Leopold Banchini Architects" 26 Dec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8265/house-for-architectural-heritage-noura-al-sayeh-and-leopold-banchini-architects/> ISSN 0719-8884

图 73:A Tribute to Roman Food Inside Amazon’s Spheres

图 74,77~78:NBBJ completes "vertical campus" for Tencent's headquarters in Shenzhen

图 75~76:Plant-filled spheres open at Amazon headquarters in Seattle

图 79~85:"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 水石设计" [Changchun Culture of Water Ecology Park / W&R GROUP] 17 12 月 2018.ArchDaily. Accesed1 1 月 2019. <https://www.archdaily.cn/cn/907414/chang-chun-shui-wen-hua-sheng-tai-yuan-shui-shi-she-ji>

图 86~89:"北京 Chao 巢酒店 / gmp Architects" [Chao Hotel Beijing / gmp Architects] 19 8 月 2018.ArchDaily. Accesed1 1 月 2019. <https://www.archdaily.cn/cn/900374/bei-jing-chaochao-jiu-dian-gmp-architects>

图 90~92:"Dalsland Cabin 2.0 / Jim Brunnestom, Magnus Hellum and Hampus Berndtson" 09 Aug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899815/dalsland-cabin-jim-brunnestom/> ISSN 0719-8884

图 93~95:""Dômes Charlevoix" Eco-Luxurious Accommodations / Bourgeois / Lechasseur architectes" 09 Nov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5512/domes-charlevoix-eco-luxurious-accommodations-bourgeois-lechasseur-architectes/> ISSN 0719-8884

图 96~101:"Viaticus Pavilion / Atelier JQTS" [Viaticus Pavilion / Atelier JQTS] 07 Sep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1354/viaticus-pavilion-atelier-jqts/> ISSN 0719-8884

图 102~106:"Laguna del Toro Memorial / Valentina Ceballos Fuentealba" [Memorial Laguna del Toro / Valentina Ceballos Fuentealba] 11 Dec 2018.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7409/laguna-del-toro-memorial-valentina-ceballos-fuentealba/> ISSN 0719-8884

图 107~110:"Cat Café TRYST / Knowhere Studio" 06 Nov 2018. ArchDaily. Accessed1 Jan 2019. <https://www.archdaily.com/904899/cat-cafe-tryst-knowhere-studio/> ISSN 0719-8884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 年全球艺术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件?

  庄泽曦,文艺洗脑大队长

虽然我不想做预言类的年度总结,但是在去年的总结中,我提出的几个趋势也都一一应征了,这不是说我有多厉害,而是当代艺术圈陷入了一条顽固的发展路径,当代艺术圈出问题了。


2018:矛盾与博弈之年

战火是从 1 月 15 号打起来的,原 CIA 探员、现佳士得香港的保安主管李振成(音译)在回美国途中被捕,控告其出卖机密情报并导致十多名 CIA 探员遭处决或拘捕。具体情况无法细说,但我们都清楚这极有可能是中美贸易战中的一小段序曲,它奏出的将是一首极不和谐的噩梦之音。

1)性别战争

卡门杀死了唐·荷塞,这是 1 月 17 日在佛罗伦萨上演的女权版《卡门》的结局。这一改编完全不顾剧情发展和角色塑造,刻意将卡门捧上女英雄的高度,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为女性之死而鼓掌。歌剧院院长的“过敏体质”在 MeToo 运动大潮下同样撼动了佛罗伦萨市长,他冠冕堂皇地表示剧情改编能缓解意大利日渐频发的暴力案件,并借文化之力传递爱的信息。

但事实上,MeToo 运动对艺术界的干预却同任何以意识形态之名清洗艺术品的男权革命一样激进:美国万余人联名抵制巴尔蒂斯的名作《特丽莎之梦》,誓要将其撤下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墙;美国教师向小学生讲解女裸体绘画遭开除;曼彻斯特美术馆下架《海拉斯与仙女》一画,越来越多匪夷所思的请愿和示威不断跃入我们的视线。而这场清洗运动还涉及如萨德侯爵、保罗·高更、艾贡·席勒等经典艺术大师的作品,甚至连达芬奇也受到了牵连。

在视觉层面,女性裸体形象的公开展示一直是文化开放的重要指标,而在 2018 年的关口,部分西方女权人士想要走回老路。今年的美国小姐选美比赛就取消了泳装和晚装环节,可泳装姿态一直是自由进步女性的身份标签。然而在公共层面的“文化审查”至今还未影响知名艺术家的交易数据,5 月 8 日,毕加索的《手捧花篮的女孩》就以 7.5 亿人民币成交。目前的状况似乎同 19 世纪中期的巴黎艺术圈很相似,女裸体依旧是权贵人士的玩物,甚至是只允许向那些富有阶层展示的,锁在铁笼里的视觉奴役。

MeToo 运动从揭露艺术圈内部的性丑闻发展到封禁“侮辱女性”的艺术品,已经把艺术圈搅得天翻地覆,而这场运动又该如何收场便成了一个棘手难题。最近,香织上月举报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的控词是:“他把我当成一件物品”,这很符合女权主义教旨,但问题在于“该怎么办!”,封禁、制裁、清洗的做法,革命需要流血的口号,这些都不女权。

讽刺的是,尽管川普一直以直男癌形象示人,但在 4 月初他却签署文件取消了“自恋法案”,这意味着以后美国官员无法再动用纳税人的钱为自己塑造画像了。或许是出自减缩开支的目的,但此举显然切断了一项极具象征价值的男权政治传统,这难道不是一桩好事吗?川普的这一作品其实对女权运动将何去何从的问题给出了一条建议。

此外,这种清教徒式的文化扫荡已经让各国学术界警惕了起来,因为再这么干下去,我们迎来的将不是男女平等的自由世界,而是相互攻击、溯及既往、人人自危的无间地狱。


2)美术馆的破与立

对非纽约地区的人而言,大都会博物馆关上了它的免费大门。虽然门票并不贵,但是这意味着又一家极有影响力的大机构陷入了财政问题。拖累美术馆的是它自己的巨大体量,尤其在进入新时期后,艺术品生产的井喷式加速让作为“艺术坟墓”的机构难以为继。不过,这只是艺术世界的一个侧面,在另一边新的模式正在孕育。

原作版画

招标后的作品

青年艺术家尼古拉斯·本特尔(Nikolas Bentel)花了一万美元购买了一幅劳森伯格的版画作品,然后在网上筹款招标,以每平方英寸 92.59 美元的价格出售这张版画上的广告位,最终变成了上面那个样子。这张通过互联网合作生产出来的新作品,在今年三月以 4 万美元的价格落槌,而全部收益将捐赠给纽约的一家艺术家孵化器。实际上,这件作品以直观的视觉体验描绘了近期的美术馆财政危机,并提出了它的解决方案。

在波士顿,号称世界首场互联网艺术的大型回顾展《1989 至今,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却在现实中的艺术空间开幕了,展览方式与传统的双年展、回顾展没有什么区别。与此同时,一家名为 Daily Plinth 的网站打着“成为艺术世界油管”的口号在互联网上带领观众们进入艺术家工作室、博物馆档案室,甚至邀请策展人坐下来谈谈他们的创意。

一面是破,一面是立,这似乎意味着新时代的美术馆正在转换它的形式,至少得成为一个杂种,但也伴随着镇痛。在东西方,或说全球间的艺术交流过程里,当代艺术犹如一种思想病毒正在感染传统国家的大脑。伊朗一名当代艺术画廊主由于信仰和思想问题被处以 124 次鞭刑和 26 年监禁。而在中国、印度、东南亚和中南美,西方当代艺术不断侵入它们的艺术空间,而当地艺术也在西方藏家眼中发出了光。仍在进行的上海双年展首次聘用墨西哥学者为策展人,就讨论了新时代下的新兴国家的艺术生态。

改变正在进行,只不过步伐有些缓慢。


3)网红艺术 VS 艺术网红

艺术是个大市场,一般来说还是个高端市场。在大众世界获得广泛关注的网红们也对这块香气宜人的蛋糕看得眼红,所以当互联网 + 和身份问题这个艺术世界老生常谈的话题合二为一的时候,有些并不出众的先行者享受到了通往高端市场的 VIP 座舱。阿根廷艺术家乌尔曼就是如此,2014 年她在 INS 上扮演法国名媛的行为作品不但让她收获大量网友关注,同时也跻身新星艺术家的行列,而现在她带着那个作品展开了全球巡展。

乌尔曼并不是唯一在 INS 上做艺术的人,美国艺术家 Darren Bader 则在 2017 年就建立了一个 INS 账号,又等到它汲取大量人气后,作为一件艺术品销售了出去。这个账号名为@mined_oud,上面发布了很多神秘兮兮的文学摘抄,就同任何分享类型的账号并无区别。

实际上,这种账号通过 AI 机器人也能运作,可是史上第一件成功交易的 AI 作品却是一幅写实绘画。这幅名为《Edmond de Belamy》的肖像画估价 7000-10000 美元,最终在今年 10 月于佳士得以 43 万美元成交,创下了两项世界记录。请注意观察作品右下角的签名,这是用于生成性对抗网络(GAN)中的一条关键算法。

站在网红艺术家对面的是艺术网红展览,如 TeamLab 团队制作的多媒体投影展览就在今年拿下了更好的业绩。这些展览很少对艺术史负责,也没有尖刻深邃的主题,它要的就是大众关注、视觉体验(其实体验并不好)和大笔因好奇心而浪费的金钱。唯一谈得上的好,可能是这些展览拉动了大众对艺术展的兴趣,把观展 - 摄影 - 分享的行为线索变成了一种日常活动。

夹在网红艺术和艺术网红中间的是在网红和艺术领域八面玲珑的弄潮儿,前 Artsy 职员 Elena Soboleva 就以其在 INS 上的巨大号召力和专业的艺术品销售经验,获得了顶级画廊卓那的青睐,任职网络销售总监。这家近期以举办网红大展在大众圈子里闻名遐迩的老牌画廊,现在把目光放在了活跃于社交平台上的中产阶级,而那些中低端艺术品和衍生品似乎也找到了合适的销路:互联网 + 网红,抑或艺术 + 美女。


4)钱~钱~钱

德国的 Roberto Goya-Maldonado 研究团队发现,艺术从业者的多巴胺奖励系统在处理货币奖励时的表现很不活跃,换言之当艺术从业者受到经济收益时,并不像普通人那样兴奋。研究团队认为这一实验结果可能解释了艺术从业者为什么穷的原因。不过,这种结论大概只能用于解释艺术家团体,而对艺术领域内的其他从业者来说,事实可能正相反。

今年,多家海外美术馆及知名画廊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设立分馆,其中就包括巴黎的罗丹美术馆。在筹建计划中,深圳、杭州,甚至是雄都安成了预备地点,这表明馆方也在思考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权衡。而卢浮宫、V&A、蓬皮杜在中国的新馆则在推广他们的藏品的同时,也致力于挖掘中国文创衍生品的巨大市场。其中,大英博物馆的表现最为突出,紧密的商业合作、对图像使用权的严格控制,似乎借着所谓的 IP 大潮占到了高端文创品的第一波红利。

在这种情势下,今年年中我国再度下调艺术品进口关税,从原来的 6%降低到 1%,看上去这与特朗普上调艺术品关税的做法天壤地别,但目前海关代收的 17%增值税仍然让我国艺术品的艺术品活动举步维艰,不少藏家仍不愿将海外拍品运回中国。

另外,本年度市场上的几次落槌也在艺术品交易冷却期中,激起了不小的水花,这一点可参见 @狐 sir 的回答,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6 亿);赵无极(4 亿);以及汹涌而起的黑人、女性、东南亚艺术热点。而为了占据话语权,顶级画廊开设研究部门的动向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最后,本年度的艺术史或将以 Banksy 的毁坏拍品事件告终。他通过远程遥控技术将一件送拍作品在成交以后切成碎片, 兑现了“他不参加拍卖”的艺术承诺。这或许是今年最能体现艺术初心的一场大事件了。下面这段视频记录下了这个精彩瞬间。


2018 年是矛盾与博弈之年

在性别、权威、学术和经济领域内的互相争斗,让我们看到了一丝趋向严肃的氛围。有人预言,艺术世界将在近年内从景观化的、细小叙事的价值体系向更宏大的、思辨的传统价值回归,或许今年的这些矛盾与博弈正是回归之路的起点,真正的厮杀还未来临。

延伸阅读:

2017 年的艺术界有何值得留意之处?

2016 年的艺术界有何值得留意之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三十年内,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二氧化硅,你的每一个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继续科

大家看了前面那么多回答,想必也被其中高深的理论搞浑了头脑,那我就直奔主题,说一个注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

这份职业它

  1. 在生活中绝对离不开,但是很多人却从未注意过想到过。
  2. 工资很高,本科生的实习工资在三线城市就能拿到 4000~6000(注意哦是实习工资),如果成了老师傅年薪 20 万说出去都是丢人。
  3. 这份职业也不是高危职业,根本不用担心生命危险。

这份职业就是:

染厂打样师

这份职业是干什么的呢,说白了就是把我们的衣服调配出合适的颜色配方,然后工厂就依照这个颜色配方进行大生产。

我们穿的衣服,都会有他们的参与。一家帽子厂去染厂进蓝色的布做帽子,假如染厂没有打样师调准颜色,就会出现把本来应该染成蓝色的布染成绿色的。发生这样的事帽子厂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它了~

作为染厂核心位置的他们,我为什么要说他会消失呢?

因为他们配颜色就是靠试,不停的去试,反复的去试

往前几十年,配色师傅们就是拿着服装厂给的原样布,去用肉眼看颜色差别,然后调好三原色去染出小布样,发现颜色还有偏差颜色太红了,那就少加点红色染料,调整好三原色再去染出小布样,又发现颜色太蓝了,那就再少加点蓝色染料,调整好三原色后再去染出小布样,结果又发现蓝色加少了,最后颜色终于调好了又要接着调深浅度。就这么反反复复,周而复始,三番五次的把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颜色染了出来。

棉织物三原色 色三角

现在科技进步了,时代发展了。如今染厂里的打样师是怎么配颜色的呢?你只用把上面那一段话的人眼观察改成机器测量再读一遍就好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科技在进步,机器测的数据越来越准确,但是却没从根本上改变反反复复去试的本质。

DL:明暗度差异 Da:红绿差异 Db:蓝黄差异

为什么目前机器无法替代这个职业,其实是因为其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太多了,听了我刚才的描述我们很容易会拿它去和画画时调颜料去比较,但是他们之间的难度可能差了一个太平洋的距离。

  1. 时间跨度长。我画画调颜色把颜色混在一起搅拌开我就知道相应的颜色是什么,而织物染色短则 30 分钟,长则 12 个小时。一般棉织物浸染需要 1 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而如果采用环保节能的冷轧堆染色方法就要 12 个小时。抛去睡觉时间,意味着打样师一天只能配一组,而调配画画的颜料可能这是 1 分钟的事情。
  2. 染料的种类极其丰富。画画的颜料完全不同于染色的颜料,因为织物染色本质上属于化学反应,染料通过化学反应与纤维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这样才能保证衣服在我们洗涤过程中不会把颜色掉完。

染不同的织物要用到不同的染料,例如:染棉布就要用活性染料或还原染料,染涤纶织物要用到分散染料等等。而他们之间都是不同的化学结构,即便是同一类的染料由于颜色和性能不同,化学结构也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类别的染料不可以随意搭配,举个例子:例如有的红色染料 1 个小时才可以达到我想要的颜色,而有的蓝色染料半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他们彼此上染到织物上的速率不同,那就无法很准确的配出颜色。我们称之为配伍性不同,两者无法相互匹配。

多种种类的染料

3.商品染料种类又极其丰富。因为卖出来的商品染料还要混合其他的化学试剂,来保证他有稳定的性能,比如加入分散剂等,让他能更均匀的在水溶液中不会沉淀下来。生产染料的厂家很多,每一家都会有自己的配方。就好比虽然是可乐,但是他家生产的是可口可乐,别的家生产的是百事可乐等等。又给配颜色增添了极大的麻烦。

4.织物、纤维的种类丰富。不同的纤维要用到不同的染料去染,但是关键的是,不同类别的染料他们和织物反应的原理却截然不同,比如棉纤维用活性染色,60℃的温度在碱性条件下就可以上染,而染涤纶的分散染料却要在 130℃高温高压的酸性条件下染色。

现在我们穿的衣服大家看一下织物成分表就会发现,现在单一成分的衣服越来越少,涤棉混纺,涤粘混纺等等,染厂需要先染其中一种纤维,再染另一种纤维,但是涤纶和棉的结构和性能也截然不同,染色工艺不一样,染出来的色光也不一样。比如棉纤维表面会有小毛羽,颜色反射出来更柔和,而涤纶更光滑,反射出来的颜色也会感觉更严厉。这又大大加深了难度。

在 30 年前,混纺织物刚刚出现,可把染厂里面的老师傅急坏了头脑,因为以前都是染单一组分的织物,有的老师傅可能只染过棉布,结果来了一批涤棉混纺的织物,怎么染都不能把涤纶部分染上颜色,因为这两种纤维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

涤纶布和涤棉布光泽感不同

5.影响染色的因素众多。衣服染色的本质其实就是化学反应,那就必然会涉及到温度、时间、pH、试剂浓度、纤维种类、纤维的组织结构等等等。而这些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去摸索出来。

但是这个职业终将会消失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产业互联网的引入。已经有部分企业将染色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其中因素改变后的影响程度,那么就可以系统的匹配出相应的颜色,而不是依靠现在现有的老师傅们的经验。目前有的测色配色系统已经可以达到 90%的配方准确度,剩下的 10%仍然需要人工的校准,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准确度会越来越高,直到这个职业被替代掉。

其实人工智能首先替代掉的并不会是技术门槛低的职业,反倒是像这种技术门槛高,需要时间和经验长时间积累的职业,他们的工资目前都很高,资本却是逐利的,当人工智能能胜任他们的岗位的时候,染厂企业会毫不留情的抛弃他们。

可能 30 年后我们还是会在餐厅享受着服务员们的招待,但是他们却已被人工智能替代掉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5 03:40 AM , Processed in 0.0593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