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什么盛产学霸?
▲ 范仲淹建立的鼎鼎大名的苏州府学,成为苏州文脉的源头。供图/俞正阳
天堂不是一天建成的
苏州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猛人辈出的历史,尤其是从商朝末年泰伯奔吴开始,这片被称作勾吴的土地就注定上演着不平凡。
用个互联网思维的比喻,苏州这个地方的人,都像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品控做得好,不管造城、造园、为官、为学、经商还是手工,各种要求高到有些偏执,绝不含糊,所以,苏式生活,才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样板。
苏州城最早的产品经理,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苏州城现在的基础,就是他最初奠定的。大家只知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城建高手。
▲ 上世纪30年代,葑门水城门。供图/徐刚毅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由楚至吴,几经岁月,终于成为阖闾的重臣。复仇计划第一步便向阖闾提出了“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的建议,于是在这河港密布的水泽间,史无前例地建成了规模极其宏伟的阖闾大城——它的位置,即在今天的古城苏州。如今苏州的阊门、胥门、盘门、娄门、葑门、齐门等古城门,有的还存在,有的只剩个地名,但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建起来的*。
▲ 上世纪30年代,临水茶馆。供图/徐刚毅
伍子胥建设的阖闾大城,还按照外城套内城、内城套子城的格局设置。在苏州文庙的碑刻博物馆里,有着中国至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图——南宋《平江图》,那上面能够清晰看到子城的范围,位于古城中心的东南方向,这个曾经是三国孙策政权的中心、唐代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官衙、元末张士诚的皇都……是古城东南方书房气质的来源。
▲ 上世纪20年代,葑门城墙。供图/徐刚毅
伍子胥在历史上的谢幕也很猛,在被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赐死后,他扬言要把自己的眼珠子挂在苏州城的东门上,看着越国军队进来,结果他准确地预言了那个卧薪尝胆的勾践灭了吴国的历史结局(让你夫差不听劝)。
*吴大城即今日苏州城之说,一直居正统地位,但1989年,苏州博物馆的钱公麟先生发表论文提出吴大城坐落在如今的木渎一带的推论,200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现,证实木渎一带存在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型古城,现在的苏州城从考古发现来看,学界普遍认为是从汉代开始建立的。
▲ 灭渡桥,位于苏州古城东南一隅的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摄影/施乙迅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修通,成为了苏州崛起的重要契机,大运河穿苏州城而过,天下的财富便真的如水一般,流向苏州。
此时,苏州迎来另一个人,一个诗人——白居易,公元825年,已到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上任苏州刺史,从白居易给苏州留下的多篇诗作来看,他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但他留给苏州最好的文化遗产,是修筑了阊门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七里山塘,奠定了阊门繁华的基础,至今,山塘街仍是如北京王府井一样的苏州旅游打卡地。
▲ 山塘街,说不尽的姑苏繁华。供图/视觉中国
五代十国期间,吴越王钱镠治苏州,从那时开始,苏州开始大规模营造园林,“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湖熟,天下足”正是从此时开始流传天下。
以上这些猛人陆续塑造了苏州城的骨肉,但下面这位即将登场的猛人,则重建了苏州的精神,他,就是那位“先忧后乐”的范仲淹。
维吴有学,谁敢争锋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州府级学校——苏州府学,范仲淹迁文庙入学校,首创官学与文庙合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天下有学自吴郡始”,此言不虚。
   ▲ 左图:文庙内的孔子圣绩图石碑。摄影/阙明芬 中图:苏州人在文庙外晨练。摄影/殷启民;右图:1936年的文庙前牌坊。摄影/郭俊纶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范仲淹聘请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瑗为教授,胡瑗采用因材施教的“分斋教授法”,在苏州府学五年,桃李满天下,赢得了“苏学天下第一”之誉。
据北宋的路边社新闻所说,本来风水先生是让范仲淹自己在府学的所在地修建私宅,因为是风水宝地,范家子孙后代可以科甲不断,公卿辈出。不过范仲淹是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选择兴建府学,自此,苏州文脉炽盛,成为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就在如今文庙附近,有个地方叫三元坊,是为了纪念苏州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中三元的钱棨,他是清朝开国140年后的第一位“三元”。
▲ 老苏州人认为,早在府学之前,苏州的文脉就已经由双塔奠定了基础。老苏州人对双塔特别钟情,视双塔为苏州的冲天之笔,是苏州文脉的象征。摄影/屠德顺
文脉之说带有传奇色彩,但是从府学开始,这种从骨子里就重视教育的信念自此深深植入了苏州人的生活。从古至今,苏州的教育有多牛,我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如今的苏州文庙里有苏州碑刻博物馆,里面放着四块宋代石刻四图《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堪称国宝。
其中《平江图》记录900年前苏州城的总体格局(与今日苏州古城位置无异),《地理图》是南宋黄裳作的中国全国性地图,《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东方星象测绘图,也是黄裳所作,在那个没有测绘卫星,没有GPS的年代,苏州的学生已经开始用这些地图来开脑洞了。
    ▲ 四大宋碑。来源/苏州碑刻博物馆官网
再来看看苏州中学(前身即为苏州府学,校史已历千年)那些闪瞎眼的校友和名师吧——想象一下和唐伯虎做校友是一种什么感觉? ▲ 著名的苏州十中坐落在当年的苏州织造署里,西花园内,仍保留着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瑞云峰,该石据传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摄影/陶源
参观苏州中学的校史馆,我只想到一个词:璨若星河。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清代钱大昕、沈德潜、翁同龢都在此学习过。而晚清及民国时期国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吴梅、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吕思勉、美术家颜文梁、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鹤亭等人都先后在此执教。
▲ 胡焕庸任苏州中学校长时,在校园内建的一座小洋楼,为纪念范仲淹在这里办府学,取名“紫阳楼”。摄影/鲍俐文
还有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20世纪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也在姑苏的东南一隅,这是学法律的我必须来朝拜的地方,民国时期的东吴大学以法学院著称,当时的法学界两大翘楚即为“南东吴,北朝阳”。
▲ 清末,东吴大学旧影。供图/徐刚毅
东吴法学院在1946 年的东京审判中一战成名,由于审判采用的是英美法程序,国民政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参与审判的人选,最后蒋介石点名从东吴大学要人,于是当时赴远东参加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等人均来自于东吴大学。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他们负责处理了 28 名甲级日本战犯的东京大审判,共开庭 817 次,最终以 6 比 5 票的微弱优势将战犯绳之以法。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如今的东吴大学。图一摄影/陈宇宁;图二摄影/顾娟;图三摄影/陶源;图四摄影/张朝阳;图五摄影/虞绛
这是一个我们平时不太了解的苏州,少了些商贾辐辏的热闹,多了些修齐治平的格局与家国天下的壮怀激烈,也正因此,姑苏东南方的三个园林——沧浪亭、可园、网师园,看起来也独具气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