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10.24
隐藏在民间的大侠:白天当电焊工养家 晚上义务教冷门武术20年
作为中国传统的格斗形式,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起,中国式摔跤便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彼时跤手辈出、风靡全国。现如今,它已经成了“熊猫”项目,知道的人少,会教的人更少,黄保清就是这冷门武术的传承人。
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往往是各方争夺的焦点,可黄保清的一手绝活可以免费教。50岁的他头发花白,却有着小伙子般“倒三角”的身材。在青岛市李沧区永清路大村庄河的河边,每当夜幕降临,这位并不算高大的师傅踏上摔跤垫的那一刻,所有徒弟都可以被震慑,仿佛黄保清就是这里的摔跤之王。(图文&视频/青岛新闻网 孙志文、于泓)
今年50岁的黄保清是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的一位居民,也是一位业余的中国式摔跤教练。之所以强调“业余”,并不是因为黄保清水平不行,而是教摔跤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白天的黄保清在工厂里当电焊工,给别人打工,晚上给自己的爱好“打工”,在当地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教孩子们中国式摔跤的各种技法,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所谓中国式摔跤,是一种区别于国际式摔跤的叫法。与《摔跤吧,爸爸》中的自由式不同,中国式摔跤有自己的摔跤服,选手可以抓住对方衣服上的“把位”发力。作为中国传统的格斗形式,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起,中国式摔跤便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彼时跤手辈出、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的奥运战略使得非奥运项目日渐冷清。现如今,它已经成了“熊猫”项目,知道的人少,会教的人更少,黄保清就是这冷门武术的传承人。
在青岛市李沧区永清路大村庄河的河边,晚上6点半之后,这里就成了黄保清和徒弟们训练的地方。先铺旧地毯、再铺防摔垫,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开始训练。训练器械一部分是黄保清自己买的,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做的。夏天的河边,就是蚊子的“食堂”,为了能少受点罪,有些家长自发买了些蚊香,老师上课,家长“上香”。虽说是露天的道场,条件艰苦,但好在场地免费,黄保清和徒弟们也就咬咬牙坚持了。
这天,黄保清上的是对抗课,跑步、拉伸一系列热身运动之后,徒弟们两两一组,打对抗赛,这是每周学员们最兴奋的时刻。“进攻进攻!上!拿出气势来!”赛场上的的黄保清一边当裁判,一边指导动作。一轮对决结束后,他还会跟徒弟复盘刚刚的比赛,告诉徒弟哪里有问题,哪些招数应该怎么使。
黄保清与中国式摔跤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时身材矮小的他是同龄人眼中的“小不点”。为了不受别人欺负,在亲戚朋友们的引荐下,黄保清拜青岛摔跤名家王忠智为师,开始学习中国式摔跤。“立竿见影,会的遇上不会的,摔倒对方我们都是论秒记的。”黄保清说,自打他学了中国式摔跤之后,就再没有受过别人欺负。当然,老师傅也一再告诫他,学跤不受辱,但也绝不能恃强凌弱,坏了武德。
从此,练习摔跤成了黄保清每天必干的事情。“就跟魔怔了一样,每天只要有时间我就去练跤。”黄保清说,摔跤就是他最大的爱好,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没有一天中断过。年轻的时候为了训练,黄保清隔三差五就用“蛙跳”的方法爬山。为了体能训练,黄保清用自己电焊的手艺做了各种哑铃、杠铃,备战大赛的时候,每天的训练量能达到20吨。
摔跤究竟好玩在哪?按黄保清的说法,摔外行没意思,要摔就跟高手摔。两人对峙的时候,精神、体力完全是高度集中,有时候一个细微的失误,那就是站着和躺着的区别。凭借着对中国式摔跤的执着,黄保清在第十八届山东省运会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令人惋惜的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中国式摔跤退出了全运会。对中国式摔跤的爱好者来说,一条能被社会熟知认可的路彻底堵死了。
尽管自己练的项目无缘全运会,但黄保清没有放下他心心念念的中国式摔跤,没有国家比赛就自己练,有机会就出去跟其他城市的朋友交流切磋。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间一长,很多朋友慕名找到黄保清,想要跟他学习摔跤,这里面不仅有三十多岁的大叔,还有刚上小学的小朋友。家长把自家的孩子托付给他,希望能跟着黄保清学几招防身的本领。
黄保清教学生收不收钱?收钱,但这钱基本上跟没收差不多。“现在稳定的学员有20多个吧,基本上都是朋友介绍来的,收费的就几个,很少的费用,帮助交电费,也是家长不好意思孩子白学才给的。”黄保清说,他教摔跤秉承着自己师门的传统,当年他学摔跤的时候,师傅就没收钱。只要孩子愿意学,他免费教都没问题,“这门功夫再不传承真就断了”。
1986年,黄保清进入青岛钢厂工作,从事电焊工工作。他的工友都知道黄师傅的爱好和本领,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他很厉害,工作中我们都不敢惹他”。其实,黄师傅在工作中很平易近人,工作之余经常和工友们喝茶聊天,工友们都称他是“真正的民间高手”。
黄保清在用水平仪对设备进行测量,他刚完成一批设备的焊接工作。2015年钢厂搬迁,考虑到晚上还要训练,他没有去新厂,买断了工龄,又重新找了一个长白班的工作,也是电焊工。“为了我们这帮徒弟,师傅快退休的人了又从头开始找工作。”黄保清的付出,徒弟们都看在眼里。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黄保清教出了300多位学生。“体力上我可能比师傅强,但是技巧上还有差别。”刘宾算是黄保清最得意的弟子,今年32岁的他已经跟着黄保清练了十多年。多年的苦练加之名师指点,刘宾蝉联了4届青岛体育大会中国式摔跤60公斤、63公斤级的第一名,今年他将备战国赛,准备冲击更大的平台。在刘宾看来,自己今天的成绩,跟师傅的付出有着绝对的关系。
一有时间,黄保清就喜欢和徒弟们聚一聚。“黄保清的水平绝对是这份儿的!”今年40岁的李雷是位资深的摔跤爱好者,来青岛工作之后,特意打听哪里有能摔跤的地方,一来二去认识了黄保清,跟着他学摔跤。李雷说,在他山西老家,至今还保存着“摔羊”的习俗,连续摔过5个人,这羊你抱走!这是咱们民族骨子里的运动,别的东西代替不了。
“想想真的不甘心,你要说这门功夫咱们没有也就算了,咱们的中国式摔跤对抗性、实用性一点不比柔道差,可偏偏就是没人学,难道就要让咱们的孩子一直学别人的东西么?”虽然已经到了该看淡一切的岁数,但聊起中国式摔跤的现状,黄保清还是一肚子不甘心。“我不相信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这么没落了。”黄保清说。
尽管已经到了“半百”的年纪,但只要有机会,黄保清还是会自费出去学习,参加比赛。2013年,头发已经花白的黄保清代表青岛参加山东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当黄保清站到比赛场上的时候,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致敬,因为这份特殊的体育精神,黄保清被特别授予了“敢斗奖”。
“只要能动,我就一直练下去,只要有人学,我就一直教下去!”25年前,因为比赛项目的取消,黄保清在最好的年纪告别了正式比赛,而今天,他不想把遗憾留给下一代,他希望尽自己所能,让中国式摔跤可以像柔道一样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见识到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几年前,中国式摔跤正式成为全国青运会的项目,对于这些执着的摔跤人来说,又有了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