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7.16
彝族汉子29年仅下山两次 当代课老师20余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2016年3月,杨克千老师正式结束了他的代课工作,成为了滇西北支教团的一员。虽不再是一线授课教师,但他依然坚持着支教工作。
彝族人杨克千生活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万桃村,他也是烂泥箐乡唯一一位代课教师。从1998年到2017年,杨克千在万桃小学代课近20年。在长达20年的代课生涯中,他培养了千余名学生,帮助很多孩子走出大山。2016年3月,杨克千老师正式结束了他的代课工作,成为了滇西北支教团的一员。虽不再是一线授课教师,但他依然坚持着支教工作。左图为2016年12月,杨克千老师在万桃小学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右图为 2018年,杨克千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西服,开始了新的支教工作。(摄影/陈虫儿)
杨克千出生于1978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上世纪90年代末,小凉山师资稀缺。1998年,初中毕业的杨克千作为本地的“高学历”人才,被推荐为代课老师,留在了万桃村。“当时学校里学生约有200人。教室都是土房,没有窗户没有黑板。”这里地处偏远,海拔3100米,直到2011年才通电。村民们靠土豆、荞子、燕麦等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换取生活来源。
万桃村通往县城的山路难行,如果是雨季道路更是泥泞不堪,还有滑坡的危险。杨克千在14岁的时候,为了买墨水第一次和哥哥姐姐下山,步行了7个小时才来到宁蒗县城,这对他来说仿佛是一个新世界。等到第二次下山,杨克千已经29岁了。
近几年万桃快乐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逐年下降。2014至2017年,学生数量从70人下降至30人。“不是入学率低,而是很多学生随父母去了务工的城市上学。”杨克千解释说。近些年,当地居民都意识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带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城市里。图为2016年12月杨老师端着碗没有吃完的面条,敲响了上课的“铃声”。
2012年,当地镇府和相关部门筹集资金,为万桃小学盖了崭新的校舍楼,但这并没有挽救学校学生数量持续下滑的颓势。孩子们随进城打工的父母迁入县城,万桃学生逐年减少。当年的七八位代课老师中,有的老师辞职去城里打工,有的调到别的地区。但杨克千并没有放弃孩子们,继续坚持教学,成为了烂泥箐乡最后一名代课老师。
杨老师在万桃任教的20年中,培养了千余名学生,校长换了12任。2007年,杨克千所在万桃小学来了长期的支教老师。支教老师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熟悉小凉山当地的彝族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作为本地人的杨克千在生活上很照顾其他的支教老师。刚接触支教团时,与很多本地老师一样,杨克千对支教老师心存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给孩子们上课呢?能不能在山里吃苦?还是来这里旅旅游,混混吃喝?”
山区师资缺乏,特别是缺少英语、美术、音乐的授课老师。有时候一位老师就要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语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支教团的到来,充实了孩子们的素质课程,孩子们的音体美课程也得到了开展。支教老师们对待孩子们的热情就像亲人一样,用心用爱呵护孩子们的行动,杨克千被深深的打动了。一批批支教老师的到来,杨克千和他们相处得像一家人。图为清早杨克千为支教老师们做饭。
清晨,植被上的冰霜还未曾融化,阳光透过云雾洒在身上,让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丝暖意。安顿好了支教老师们的早饭,杨克千从学校出来走在村间小路上。如果在支教团忙起来,他可能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回家。
支教团老师对于留守儿童关注得比较细微,通过教授基础知识来纠正普通话,通过监督孩子们刷牙洗手来养成孩子们的卫生习惯,通过发放学习生活物品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短短的时间里,校园和宿舍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杨克千看着眼里,记在心间。图为孩子们用手指弹射矿泉水瓶盖,做游戏,用透明胶布缠绕着纸团做“沙包”。
杨克千慢慢觉得,比起乡村小学代课老师,支教团志愿者工作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正式结束了近20年的代课老师生涯,把万桃小学的孩子们托付给了专职老师们,转而投身为支教团志愿者。在支教团工作的杨克千更像是履行着一位产品经理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