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苗家女开蜡染体验馆月入三万
新浪图片 2018年07月09日
在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上,有一座两层楼高的欧报浪蜡染体验馆,这里每周末都会接待许多旅游团,多的时候一个月接待近300人。这座体验馆,属于欧报浪和她的合伙人,在这里,她用传统织布机织布、染色,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展示和销售。如今,她的体验馆每个月营业利润近3万元,个人和家庭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摄影|吴皓
今年43岁的欧报浪来自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争光村,和许多在村寨中长大的苗族女人一样,欧报浪从小就从家里老人那里接触到蜡染这门技艺,“在我们村,几乎每个人都会做蜡染,姑娘家如果不会做蜡染就很难嫁得出去。为了找到个好婆家,我当时也很努力地学这门手艺” 。
儿时的欧报浪家庭条件不好,从来没有读过书,结婚时婆家只给他们分了一小块耕地。婚后,她带着刚出生十几天的大儿子去广东的一个制砖厂打工,“我刚去广东的时候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别人和我说的方言我也听不懂。那时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真的很辛苦。”刚开始那几年,欧报浪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几百块钱,她也觉得比在家种地强。打工多年后,她和丈夫在丹寨县城买了一块地,建起一栋两层的楼房,这是欧报浪在自己家里。
欧报浪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目前在外打工,二女儿晓丹今年刚参加高考,希望能够进入大学学习英语。由于家境贫寒,欧报浪自己并没有机会上学,她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也希望他们未来能够找到好工作。这是她和二女儿在家中收拾房间。
经过了近十年的打工生活后,2009年,欧报浪返回了家乡——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这里被群山环绕,交通很不便利,是国家级贫困县。她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蜡染事业,她说:“在外打工时,我感受到时代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我们民族的传统工艺品。”
2013年欧报浪与同村的几个姐妹共同组建了一个蜡染合作社;2016年8月,欧报浪与同样来自丹寨的王方周在丹寨县城创办了名为《千年传蜡染制作坊》的蜡染工作室;2017年下半年,随着万达集团对口扶贫项目丹寨万达小镇的落成,她与合伙人王方周在小镇上盘下了一个两层楼高的店面,创建了《欧报浪蜡染体验馆》。
这是欧报浪蜡染体验馆内的蜡染作品。丹寨苗族蜡染工艺复杂,布料通过传统纺织工艺制作而成,蓝色的染料需要从蓝靛草中提炼和调制,用于蜡画的蜜蜡则是从蜂蜜中提取调制,经过高温熔蜡形成画蜡画的原料,工匠们用制作好的蜡刀沾取蜜蜡,在纺织好的布料上依照设计好的图案进行蜡画创作,蜡画制作完毕之后还要经过漂染、脱蜡、漂洗等工序,最后将染色完成的布料进行晾晒,一件蜡染制品才得以完成。
目前欧报浪的蜡染体验馆有六名工人,大家分工协作。这是一名工人正在按照设计图在准备画蜡的布料上描出底稿。丹寨苗族蜡染以种类多样,图案精美而闻名,被称为“东方第一染”。传统蜡染图案主要分为八大类,包括蝴蝶纹、鸟鱼纹、蜈蚣纹、龙纹、马蹄纹、漩涡纹、梨花纹、铜鼓纹等,各自代表着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欧报浪在自己的蜡染体验馆内用蜡刀在布料上画蜡画,根据设计底稿在空白的布料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也是蜡染制作中的第一步和基础。蜡画制作需要工匠极大的耐心,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一整天时间。
一位工人在欧报浪的蜡染体验馆内进行布料漂染工序,漂染也是整个蜡染工艺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将画好的布料浸入装满蓝色植物染料的大缸内进行漂染,这一步骤的好坏也将直接决定蜡染产品色泽的优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