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生活压力大,香港年轻人在迷信中寻找安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7 05: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7-7 05:32 AM 编辑

生活压力大,香港年轻人在迷信中寻找安慰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07 17:02:43

【编译/观察者网 王恺雯】庙街的算命摊、鹅颈桥下的“打小人”、黄大仙求神拜佛的人流……在香港,你可以在很多地方发现这些和“运势”有关的元素。

这些迷信活动,似乎和香港的现代化格格不入,但如今的趋势却是:不止老一辈相信,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也开始热衷于这些“迷信”。

香港《南华早报》7日以《风水,算命先生和星座:年轻的香港人在迷信中寻求安慰》为题,指出这种趋势背后,反映的是香港年轻人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a46.jpg

庙街算命摊前的年轻人  图自港媒


在黄大仙算命26年的王家乐(音)表示,这几年,前来找他算命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数量激增,与他刚开始算命时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时,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通常拒绝算命,还把算命先生当成骗子。

但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在香港生存越来越困难。

王家乐指出,他的年轻客户们经常向他抱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或是很难找到工作。

“他们经常对现状不满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报,这就是他们来找我的原因。”

a47.jpg

2014年10月4日,黄大仙庙的求签处挤满了人  图自网易《看客》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达到0.539,创下45年来新高;

2017年,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公布的《2017年国际住房可负担性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香港是2017年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这已经是香港连续第七年占据该榜单首位。根据该报告的标准,当房价收入比超过5.1时为极度不可负担,而香港的房价收入比是18.1。

社交媒体算命受追捧

另一名在黄大仙和庙街都有业务的59岁算命先生黄晋虎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他还借此机会,使用更为年轻人所接受的社交媒体拓展业务。

30多年来,黄晋虎都是与人面对面交流,现在他开始利用通讯工具,替那些不愿亲自去他摊位的客户服务。

“例如,孕妇可以通过Whatsapp和我联系,我通过网络给她即将出世的孩子取名。”

34岁的郑伟贤(音)20多岁时因车祸失去双亲,作为庙街算命摊的常客,他也会通过社交软件找人算命,以节省时间。

郑伟贤说,在找算命先生之前,他对所做选择一无所知,“我无人可问,也没有方向。”

不过现在,他通过算命找到了一些希望,他表示,当自己不知道该找怎样的女友,或选择哪份工作时,算命先生的建议,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大的成功机会。

“这并不能保证有效,但能让我在做出选择时更加自在。”

a48.jpg

2012年1月10日,两位游客在黄大仙庙观看墙壁上的“生肖太岁对照表”  图自网易《看客》

遵循中国传统的算命先生建议他找个属猪的女友,而他本人又相信西方星座,认为金牛座的自己应该找个摩羯座的伴侣。

郑伟贤综合各方意见,找了一个生于猪年的摩羯女。两年后,两人还是分手了。

一种新“宗教”

对香港年轻人的这种趋势,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陈丽云认为,年轻人被算命吸引并不令人惊讶。

“很多年轻人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算命让他们感到放心。”

岭南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保罗·奥康纳认为,不止是香港,全球范围内都有一种趋势:人们正从有组织的宗教中走出来。

他认为,香港一直保持着宗教和信仰体系的混合,“几步之内,你可能会看到一座佛教寺庙或一座清真寺,那些说自己相信12星座的人也可能把中国元素加入其中,很少有人认为这会产生矛盾。”

a49.jpg

塔罗牌占卜摊位  图自港媒

奥康纳描述了一种“个人精神建筑”,在这一建筑里,人们挑选他们想要的信仰元素,再加上流行文化,创造自己的信仰形式。

无论是塔罗牌、巫术、或是清明节扫墓,人们都在吸收能给他们带来安慰的元素。

“人们经常意识到这些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他们并不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关心的是构建自己身份的感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9 03:41 PM , Processed in 0.0714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