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0

[百家杂谈] 屁股上贴着“baby in car”的车里,到底坐着一颗多么历经世故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0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屁股上贴着“baby in car”的车里,到底坐着一颗多么历经世故的心

 fengxuemei 大家  今天

绿灯亮起的瞬间,右侧公交车道上一辆私家车,突然加大油门,猛打方向并线,斜刺刺插到我车前。心里一惊,狠狠一个刹车,暗骂,愤怒地拍喇叭,加塞儿的马自达扭动腰身傲然而去,留给我一个贴着“baby in car”的暗红色屁股。


车流中,那个“红屁股”并没有就此安生。几十米之后,歪歪斜斜地接着并线,然后,被下一个路口的红灯拦住。如此这般左右飘移,也不怕惊吓车里的“小baby”?反正,车主已经召告天下:“baby in car!你们要当心!”


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内地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10亿辆,若将它们首尾相连,可绕地球23圈。其中,私家车突破1.70亿辆。


我们的大城市,已经成为“车轮上的城市”,由之相伴的“汽车病”,其实显示着我们身在其中,并且深受其害的“社会病”。



北京二环路上的电子显示牌上,不断提示:追尾,后车全责;并线,并线车全责……可就算你无责,也要协商、报案、理赔、修车,耽误工夫啊。所以,规则就变成了“谁横谁有理”。


我右边的车,已经两次强行并线了。


第一次,懒得争,让了。这哥儿们向左并线插到前面之后,又见缝插针,并回右道,开了十几米,想再次并到我前面。“你家的路啊,想怎么开怎么开?”我有点烦,赌气没让,两车平行向前蹭了一小段,当我的“小白”略微超前时,只听砰的一声,右反光镜重重地闭上。


惊诧的瞬间,并线车已将半个身子别到“小白”前。我反应过来:两车并行僵持时,那哥儿伸手推了我的反光镜!“独眼瞎”的我只得打双闪,看着后视镜,小心翼翼把车挪到路边。


是的是的,我算不上一个好司机,尤其是在拥堵时,跟人争抢,有失风度。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又有几个人能在车流汹涌中保持淡定?堵车、抢行、强行并线,然后更堵,接着愤怒,几乎成了城市开车族的“标配”。 “路怒族”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堵,恶性循环。


你有没有发现,开车时,脾气经常变得很坏?平时很温和,一旦手握方向盘,瞬间化身为“战斗机”或者“喷火龙”——据说,由于人数过于庞大,“路怒”这个词已经被收入新版牛津词语大辞典。


“路怒”的一个结果是制造拥堵,而拥堵又导致“路怒”,很难掰扯清两者的因果。“你居然敢别我”,“我就别你了,怎么着?”都不守规矩的时候,守规矩就意味着吃亏。


几个司机敢说自己没超过车、加过塞儿、强行并过线?然后,就像“baby in car”一样,规矩就成了别人应该遵守。我的一个朋友,很绅士地礼让一位姑娘,结果,愣是被人家一点点逼到了马路牙子上。残酷的现实给这位曾经调侃“你弱你有理”的老司机上了一课:你争我抢中,谁横谁有理。


几年前,我看到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人到中年,没那么争强好胜了,路上,凡是并线加塞的车,一概让。作者的心态和教养好得让人敬佩,却只能“看看而已”。拥堵中,你让车试试,不是接二连三地插车,就是后面车的按喇叭示威,提醒你太怂。你礼让,挡了别人的路,人家还不耐烦呢!


太“怂”(这个词我不太喜欢,姑且借来一用)的人,显然不适合在车流“凶猛”的中国大城市开车。连心理专家都说,因超车而较劲,源于身体的本能。“当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恶劣的生活环境使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保护自己,每个遇到的人可能都是潜在的敌手。如今生存环境变了,但我们的身体并没忘记那种感觉,所以一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开车时,总认为‘我有危险’的那种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呵呵,没那么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谁也不甘示弱,怕吃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没有弱者生存的空间。我们打小就学习竞争,习惯拼抢,开车上路也一样。


至于规矩,更多是留给老实人的。已有的社会经验似乎在暗示: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几个老老实实守规矩?而不守规矩的人一多,也就“法不责众了”。“中国式过马路”见过吧?尽管很多城市都在整治交通秩序,但那些贴着“baby in car”的人,还是很“聪明”地把责任转嫁到了他人身上。


你若当真,你就输了。




不守规矩的另一个理由是,规则本身不合理,城市没有以人为本。这是个曾经具有启蒙意义的词,现在很遭人“鄙视”。可确实,大城市的很多设计,以人为敌。


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你们觉得北京最浪漫的地方是哪里呢?


西直门桥,因为它让我们绕到地老天荒。



有关西直门立交桥的段子,一抓一大把,甚至被整理成了爱情版、调侃版、土著版、文艺版、就业版、讽刺版、牛逼版……这座著名的桥,已经成为一个城市迷宫的传说,连“果壳小组”都专门有个贴子:论如何用4种不同的方法挑战西直门桥。


尽管挑战重点在一款汽车的性能,可将挑战地点选在西直门桥,绝非随意为之。这不,凌晨三点,驾车者还在桥上遇到了迷路者。


城市的“与人为敌”,制造了很多麻烦,也让不守规矩的人理直气壮。哪个大城市,没有些“奇葩”设计?这些恼人的设计,给了各种无视规矩者以充分理由,吐槽的段子,估计也和车一样,连起来能绕城市好几圈。



可能你和我一样,时常看到类似的交通提示:鼓楼东桥到安定门桥行驶缓慢;安定门到小街桥行驶缓慢。不管早中晚,城市的某些路段,永远“行驶缓慢”。如果你细琢磨,就发现这些“缓慢”和道路设计有很大关系,我们总在说“疏导交通”,有没有人仔细研究过,为什么有些路段永远堵?有没有尝试过解决方案,还是让它一路堵下去?或者,简单直接粗暴爽地限行?


比方说,右转弯车在一个窄小的匝道进入辅道,和最右边的自行车道突然来一个大换位,自行车道变成了左车道,机动车要穿过“变线”自行车队去最右边。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并线、换位、抢行……一出拥堵大戏天天上演。


还有那些变来变去的通行规则:突而能左转,突而不能。前一天,还是双车道,后一天,摆上一溜栏杆,就成单车道了……按说,城市的设计者管理者都应该是绝顶聪明的人,为什么如此任性?或者,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设计出来的道路,“愚人”只能慎行?


在我这个愚人看来,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十字路口,加一个右转弯或者左转弯的红绿灯,就能避免转弯车和直行车、机动车和行人抢道。多容易啊,可很多路口不是这样,这边,绿灯亮起,左转弯车猛踩油门,好抢在对面的直行车前转弯;那边,转弯的机动车和行人争路。


为了维护秩序,保证安全,吹哨子、摇旗子的志愿者“光荣”上岗。我家门口的红绿灯路口,上下班高峰期,4个路口,总共站着12个志愿者。尽管我很相信“朝阳人民群众”,可加装一个红绿灯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得要十几个大叔大妈摇旗呐喊?累着老人家们不说,“法治”弄不好就这样变成了“人治”。


城市的交通好不好,跟城市有没有“以人为本”有很大关系。我们所谓的智能化、现代化城市,有时候是不适合“笨人”的,他们会迷失在立交桥上,会因为错过环路上的一个出口,而跑好些冤枉路,会被不时变换的各种限行措施弄昏头……而在这样的“聪明”城市里,就会多很多的抢行、违章调头、拥堵。


它们,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日常,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的人格。



马路社会,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缩影,你能看到诸多或明或暗的社会潜规则。


比如歧视。


据说,这世界上有三种司机:老司机,新司机,女司机。


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无处不在,随时可见:


女司机看世界杯喝酒助兴 无证酒驾教练车


女司机连撞9辆车 下车借火淡定抽烟称:我故意的


连外国人也来陪绑:美国女司机误踩油门 车冲出围栏悬挂半空中


真不知道“女司机”惹谁了?我没看到过哪起交通事故中,刻意突出男司机的,女司机才是新闻。似乎没有人统计过,全国的交通事故中,男司机的比例多,还是女司机比例多。女司机增多是这十年的事,原先那些年,那么多恶性事故,也是女人干的?


我能找到的是浙江的一个统计。


杭州,2016年,涉及女司机的上报道路交通事故,仅占事故总数的10.41%;剩下近9成的事故,都是自认为“老司机”的男性引发的。


温州,2016年发生的一般交通事故中,女司机引发的比例仅占11.8%。全市3年以下驾龄(新手)的事故中,司机占比10.9%;新手男司机引发的事故占比89.1%。


除了驾驶事故比例远低于男司机,女司机的违法违章比例也远低于男性。以杭州交警部门统计的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为例,2016年,女司机仅占27.1%;在醉驾违法案件中,女司机仅占3.2%。


事实摆在那儿,而有人就是视而不见。只有一堆主观的有关女司机的“弱智”吐槽,诸如知乎上这些很认真的问答:


男司机出事故了,基本一看现场,就知道为什么出事故了,超速,分神,路怒……而女司机出事故了,看了现场也要匪夷所思半天,她到底是怎么把车开成这样的……




类似的,这些年高考,女状元增多,于是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各种关于高考出题思路、教育培养模式的讨论。可高考念恢复40多年,前30年都是男状元多吧,怎么就没人说“有问题”呢?


男状元多正常,女状元多异样;男司机稀松平常,女司机新闻多多。我们社会的“鄙视链”又岂止这些?名校的歧视非名校的,本地的歧视外地的,有钱的歧视没钱的,剩男歧视剩女……谁都想站在“食物链”的高端,谁都怕被踢到底层,谁都怕被歧视,同时又理所当然地歧视别人。


歧视“弱者”带给我们虚荣的自信,让我们感受自己的强大。显然,一个被“歧视”的女司机,是不大适合在拥堵的大城市开车的。因为她们技术不过关,因为没有人肯“礼让”新手,因为复杂的道路设计不适合缺少逻辑思维“感性”的女人。


嘿嘿,我就是个女司机,时常受到某些同志的“歧视”。有回,楼下停车,某人吹毛求疵嫌不够贴边,非要再去折腾一下。结果,倒腾半天不能入位。天天看我停车的收费大叔实在看不下去,过来说了句:我看你还不如她!


哈哈,我在对某人的鄙视中,找到了自信。然后,每天在拥堵中奋力前行,担心在导航指示下都可能开错的立交桥,跟某个男司机抢车位,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在大城市里顽强生活的“强者”。


我真的很不喜欢“怂”这个词,如果它是指不那么聪明的老实人、缺少竞争力的笨人、被人歧视的弱者的话,那么,“怂人”真的不适合(在)中国的大城市(开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8 03:22 PM , Processed in 0.0483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