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为了生存,跨越3000公里去新疆安
新浪图片 2018年06月06日
“去新疆的火车票要买了”,33岁的定西农民曹永平跟父亲曹志珍说,“等不及杏花开了”。他说新疆那边条件好,去了马上能住80平米的楼房,转城镇户口还有70亩地承包,娃娃有15年免费教育。他们原来的家,位于甘肃省定西市的白碌乡。定西有“苦甲天下”之称,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而白碌乡则是定西的极贫之地。摄影|陈杰 文|刘旻
曹永平的村子叫曳碾村曳碾沟社,位于定西市最北边80多公里的边远山区,属于黄土高原的边缘,村里2016年才通了3米宽的水泥路。曹永平一家祖辈几代,在这里居住了上百年。人们盖房子的地方,都是祖辈一点点挖出来的,至今仍然有一些农户在窑洞里居住。近二十多年,因为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外迁的人逐渐增多。现在曳碾沟社的20户人家,外出人口过大半,年轻人全部离开。曹永平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住在定西市里,也没怎么干过农活。
曹永平的父亲曹志珍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表明,家里承包地确权总面积是22.86亩,8块形状像蚯蚓一样的田地散布在两个山上,一部分挨着家,一部分离家步行30分钟距离。曹志珍养了40年的羊,种了一辈子的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一直很苦。
2018年3月30日凌晨,天还没亮突然下起了牛毛细雨,58岁的曹志珍赶紧从炕上起来,给6只羊吃的苜蓿草盖上塑料膜,免得淋湿。已经5个多月没下雨了,老曹对雨声格外敏感。可雨只飘了一会就结束了,土地没有一点湿润的迹象。 在老曹的记忆中,1983年到1985年,雨水好,收成好。但那样的光景,之后再也未出现过。白碌乡近年的实际年降水量仅有280毫米。
曹永平要去新疆,而曹志珍是不愿意离开的。他熟悉家乡的一切,也无法放弃几十年来自己在这里“下的苦功”。三百多平米的平地都是自己来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3间窑洞4间平房,还有羊圈、猪圈,从1984年断断续续盖到2006年。如今窑洞破败不堪,只能作为储物用。
2018年3月30日,曹永平从定西市的出租屋回到老家曳碾沟村。这棵杏树已经32岁了,是曹志珍在曹永平1岁那年种下的。1998年,曹志珍在窑洞外修了一间平房,2006年他把辛苦攒出的1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1万一共2万在窑洞前又盖了一间砖混结构的平房,打算留给儿子曹永平结婚用。曹永平结婚后并没有留在家中,而是在定西城里租了房子,只是偶尔回家看看。
曹永平现在一家七口,他们夫妻带着3个女儿生活在定西城里,母亲在帮忙带孩子,村里的家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曹永平的妹妹早已经出嫁。2014年,曹永平不听父亲的劝阻,贷款10万加按揭10万,买了一辆6.8米长的货车,从定西到兰州再到四川成都,单程20多个小时运送蔬菜。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8月,曹永平疲劳过度发生追尾事故,负全责。货车损毁严重,他左腿受伤,还断了2根肋骨,在家躺了10个月。真是雪上加霜,家里的10万贷款还款还没有着落。
从2017年2月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师团招录甘肃定西职工,提出了“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转移就业”的办法,为跨省贫困劳动力提供脱贫机会。赴疆职工的主要任务就是种地,成为正式职工、落户、供房、孩子教育免费,条件优渥。去新疆,也许是眼下最有希望的选择!在去新疆之前,曹永平常回到家里跟父亲学习耕地,希望到新疆的地里不至于太生疏。
曹永平的大女儿曹怡7岁,在定西市西关小学读一年级,考虑到上学不能中断,曹永平打算在暑假再把她接到新疆。看着爸爸妈妈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带着两个妹妹去新疆,曹怡在一旁悄悄落泪。
看见大女儿曹怡在一旁落泪,曹永平一把把孩子揽在怀里,泣不成声。曹永平说大女儿和自己性格最像,内向,忍耐。而他自己,在离开了定西远赴新疆之后,就可能再也看不到曳碾村自家房前的杏树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