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51期:地震明星女孩的十年
凤凰图片 2018-05-14
经历过17次截肢手术的魏玲曾是汶川大地震中的明星女孩,学画画、办画展、上电视、做演讲,她成了头戴光环鼓舞人心的励志榜样。十年后,随着新闻热度褪去,魏玲没有继续画画,在众望所归中成为“中国的弗里达”;也没能甩掉轮椅和拐杖,靠假肢站起来走路。生活的重负与身体的疼痛才是她每天都在面对的真实日常。图为2018年4月12日,四川绵竹,坐着电动轮椅的魏玲抱着儿子经过屋后的小路。郝文辉/摄
魏玲的家在距绵竹市十公里远的村庄里。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种田、喂猪、养鸡便是魏玲父母的日常生活。有了外孙后,老两口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空荡荡的大院里,一家人常围着四岁大的小朋友团团转。
魏玲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编织拖鞋,门上的“发”字挂饰也是她亲手制作的。工作室是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成立的,靠售卖她亲手做的工艺品、编织拖鞋和手工香皂赚钱。一开始,魏玲的手工艺品不愁卖,但“地震女孩”带来的名人效应随着时间渐渐消失,再加上她自己摸索学习的手工艺制作也缺少规划,魏玲的生意并不好。
魏玲工作室的货架上,她和丈夫的结婚照安静地放置在角落。2013年结婚时,她的婚礼备受瞩目,整个仪式里,魏玲没有坐轮椅,也没有拄拐杖,穿着假肢一步步挪到了证婚人面前。现在的丈夫吕登春,就是被电视节目中魏玲的坚强乐观所打动,才加了她的QQ号,说“愿做她一辈子的免费贴身保姆”。结婚照前放着一个“最美家庭”纪念奖杯,是魏玲生孩子后,当地政府颁发给他们的。
吕登春在魏玲家附近的工厂上班,每周三班轮值,作息很不规律。为了方便照顾老婆,吕登春选择和魏玲的父母住在一起。4月12日,魏玲夫妇带着儿子在客厅玩耍,她的父亲在门口观望。在父亲眼中,女儿能这么快组建起一个完整的家庭,是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打扫家中库房时,父亲拿出了一条魏玲曾经使用的假肢。地震十年后,假肢并没有让魏玲站起来走路。魏玲震后经历了30多次手术、17次截肢,她的右腿被截掉了三分之一,左腿一直截到了骨盆连接处。由于穿戴假肢十分不便,加之旧伤口磨损难受,魏玲很少戴左边的假肢了。右腿的假肢和三千块钱的电动轮椅成了魏玲每天必不可少的“伙伴”。
18岁那年,魏玲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趋于平静。比起“乐观”、“励志”的标签,她更想做真实的自己。她很久没有提起画笔了,也没有再继续写回忆录。闲暇时,魏玲喜欢抱着手机看网络小说,耽美的、穿越的,选书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主人公“一直赢”。如果看到“虐人”的情节,她就不再继续看了。
相比于其他,魏玲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成长和已经久久没有开张的手工营生。2014年3月,冒着脏器粘连以及大出血的风险,魏玲剖腹产生下了儿子吕莙垚,名字取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孩子出生至今,家人并没有给四岁大的莙垚解释魏玲的腿。外公外婆逗他说,你妈妈为了生你丢的腿。自那时起,孩子就觉得魏玲的腿长到了自己身上。妈妈的轮椅卡住了,他会过去使劲推,嘴里嘟囔着“不卡不卡”,妈妈的右腿疼了,他也会过去揉一揉。
生孩子让魏玲掏空了身体,如果坐久了,她就会有伤口裂开的感觉。孩子一岁之前,魏玲都是自己带孩子,坐着喂奶,结果生了褥疮。这十年,身体的疼痛从未离去,有时候伤口难受,或者心里感到烦闷时,魏玲就喜欢一个人呆着。
作为“轮椅妈妈”,魏玲对教育孩子这件事一直挺迷茫:她觉得孩子对大人的行为习惯会模仿学习,但自己的情况没法给孩子做一些身体力行的示范,感到很无力。这天,魏玲用旧围裙给儿子缝了个沙包,拿记号笔写上儿子的姓氏,再画个小桃心。陪儿子在院子里丢沙包玩时,魏玲明显感觉到“不方便”。有时候够不着东西,她也会让儿子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