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3.21
唐氏患儿里的优等生 “阿姨别怕,我不是傻子”
作为一名唐氏患儿,浩浩在这个“特殊群体”里是个例外:3岁可以自主穿衣、吃饭、大小便,现在可以独立上学、种菜、做饭,堪称唐氏患儿中的“生活楷模”。
“阿姨,别怕,我不是傻子。”11岁的浩浩背着书包,一个人从学校走出来。他向迎面走来的行人热情招呼,对方回应他的是他不理解却早已习惯的躲闪。他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先天愚型”就像盖在脸上的钢印,自他出生起便如影随形。(摄影/张丽姝)
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名“国际脸”,是出生缺陷儿中最常见的染色体病。由于该病具有偶发性,每一个孕妇都有可能怀上“唐氏儿”,且风险随孕龄增加明显上升。患儿通常表现为严重智力低下、面容特殊、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自理能力差。可浩浩在这个“特殊群体”里是个例外:3岁可以自主穿衣、吃饭、大小便,现在可以独立上学、种菜、做饭,堪称唐氏患儿中的“生活楷模”。
浩浩在成长路上过关斩将并非奇迹,大概要归结于妈妈弋梦媛的一句“不信命”。弋梦媛是9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在西安市鄠邑区余下镇一家企业当白领,2000年出生的大女儿聪明乖巧,家里粗茶淡饭却其乐融融。但是,儿子的降临给了这个家庭一记重拳。“怀孕时在镇上做了‘唐氏筛查’,结果显示是低危。”弋梦媛回忆,当时这个结果并没有引起医生和她的重视。直到孩子出生,她渐渐发现孩子面容特殊、异常安静,最终在2个月时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当时医生不给开药,只说‘这病是国际难题,反正也活不长,领回去当小猫小狗养着就行了!’”弋梦媛听完瘫坐在地上,过了许久才惊觉,被紧紧捂在胸口的浩浩发出了生命中第一场沉闷、微弱的哭泣。
她从绝望、挣扎、迷茫到振作,决心带着儿子探索出一条“做个正常人”的出路。去医院进行科学的干预治疗,并配合家庭康复训练,浩浩进步不断。唐氏患儿有喜欢模仿的特征,弋梦媛抓住这一点,将生活中的小事拆分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手把手教会了浩浩多项生活技能。弋梦媛深谋远虑,从“示范”到“放手”,不仅让浩浩习得了自理能力,同时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看他现在,身体健康、温和善良,家里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了他还会帮着照顾。”弋梦媛很是满足。
松土、播种、收割,他是料理菜园的园丁;洗菜、炒菜、蒸馍,他还是一位“求夸奖”的大厨。在这个家里,浩浩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偶尔得到“特殊照顾”的正常小孩。现在的浩浩,包揽了全家的晚餐。从摘菜、清洗到炒制,俨然一副“大厨”的模样。除了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弋梦媛对于孩子还有更大的“野心”:尝试让他从家庭、医院“走出去”。
为了让浩浩提早适应社会,弋梦媛克服重重阻力争取到一个在正常小学就读的资格。周一至周四,浩浩在村口的小学上课,班里只有他一个学生。因为唐氏患儿面临难以融入社会的事实,远虑的弋梦媛忍痛将浩浩置身于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经受“初级压力”,即便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格格不入与无所适从。放学后,弋梦媛会带儿子到余下镇的文化宫广场游乐一番。浩浩站在远处静静观察广场的“新鲜玩意儿”,弋梦媛鼓励他走上前去一探究竟。
浩浩喜欢跑步,喜欢被风吹的感觉,喜欢用唐氏患儿特有的爆发音模仿出“fu、fu”的风声。牵着妈妈的手在广场急速穿行,他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置身人群之中的紧张。弋梦媛也流露出难得的轻松神情。
广场的游戏车是他俩每周的“固定项目”。浩浩扮演司机,弋梦媛扮演乘客,他们会聊聊目的地,并在路费上讨价还价。一切谈妥后,司机开始载着乘客在广场上玩漂移、秀车技。
浩浩或许是流连在沙池中最大的孩子。他喜欢谁,就走到谁的身边蹲下,模仿对方的动作一起玩沙,直到引起对方的关注和好感。这次,他认识了一个刚满4岁的新朋友,于是他用玩具桶做了一个“生日蛋糕”,并在妈妈的陪同下为新朋友唱完了一首《祝你生日快乐》。临走时,两个孩子间依依不舍,浩浩忽然用力地抱起他的新朋友。
从镇上回家,需要走一段黑暗的村间小路。他拿过妈妈的手机,执意要给爸爸和姐姐打电话。“爸爸上班,还不回。姐姐高三,要补习。”他显得有些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