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1

[人世间] 2018新春走基层 · 记者回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2 07: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0后被催婚的我,是从哪一步开始出错的 | 记者回家 

 2018-03-03 崔慧莹 南方周末

在我这个90后的带动下,用手机App录制短视频成了春节新宠,全家齐上阵跳起“魔性”舞蹈。(梁淑怡/图)


全文共2716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总听爸妈说,谁家新婚夫妻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从身边小伙伴们筹备婚礼、智斗婆婆、跟着丈夫返乡过年,甚至初为人母的总体反馈来看,幸福归幸福,婚姻所带来的疲惫与无所适从也远远超出想象。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研究生刚毕业,工作还不满半年的我总以为,自己还是个能穿着粉红色运动卫衣,和侄子、侄女们玩成一片的宝宝。但春节才不到三天,我妈至少用肯定、疑问、感叹等5种句式反复询问我:“你会不会成为剩女?”


每次说起,她总是一脸担忧:“当年你姐姐跟你现在一样大,家里人还带着照片去广场上给她相亲呢,妈妈可不想去呀。”


我只好一边立下军令状:“今年一定完成任务!”一边在心底默默吐槽:才刚25岁的我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出错的?


1

距离产生美

过年回家之前,在老爸对男子偶像团体莫名其妙的强烈不满中,我先溜去看了一场演唱会。


走出浪漫的蓝色星光海洋,走进汹涌的退场人潮,“黄粱一梦”约会过后的幸福感与心碎声反复碾过心头:我的春节假期结束了。在遥远故乡等待我的,会是一场大型亲友催婚尬聊“修罗场”。


其实,比起那些没有离开家乡的同龄朋友,我跟父母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


高考后,从北京再到广州,我独自在异乡生活七年了。每年在家陪伴父母的时间不过个把月,作为独生女,我总能享受几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水果都摆盘削好端到嘴边的贵宾式待遇。


多年经验教会我一条人生哲学:亲子关系和睦的关键在于——抓准“战争”爆发前的时机,迅速打包走人。


跟爸妈做网友的用户体验其实挺好。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提供了一种使距离产生美的万能滤镜,为亲子关系的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想象力。


比如每月发工资都给妈妈的支付宝转账;为她开通视频网站的会员、推荐热门电视剧;分享App红包和共享单车的免费骑行卡;随时在家庭微信群里分享近况、每周至少三次视频聊天,努力将时长控制在20分钟内、催婚模式启动前结束电话。


但在面对面时,这种模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启动了。


在我的家乡天津,大年初二也被称为“姑爷节”,出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招架不住亲友的轮番盘问,插不进已婚媳妇们谈论公婆的话题,我只好挂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从饭桌上落荒而逃。


唯一稍显体面的归处,大抵是陪着熊孩子们疯玩一整天。


三个去年还沉迷于贴图自拍的00后小美女们,今年就成了“抖音”达人。看着我陪着孩子们拍视频学跳舞,忙得晕头转向,姐姐安慰地说了句:“等你结婚就解放了。”


然而与其说解放,倒不如说是要陷入一个更艰难的轮回。看着姐姐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满眼笑意,就知道过年带孩子可比上班累多了。想做个安安静静的小仙女,就这么不容易?


2

妈妈的眼泪

饭桌上,姐姐讲起她们这辈年轻父母教育孩子,得向我爸妈学习:省吃俭用、周末轮流陪送课外班、上大学读研花了不少钱……二十多年尽心竭力。


也不知道是被哪句话戳中泪点,我妈当场就掉出了几颗豆大的眼泪,我也受到了惊吓,只好抱着她开玩笑地说,别心疼钱,闺女已经工作了。


然而温情的小插曲总是太短暂。我妈的话题永远精准地起承转“催婚”,她擦着眼泪说:“孩子自己打拼不容易,我们也帮不上,现在工作稳定了,就希望她嫁个好人家。”


说实话,我能理解我妈的心情。


知道我一个人找房子、搬家,过生日也独自在家写稿,她心疼着柔声祝福:“希望女儿不要再一个人了。”


作为全家的最高学历拥有者,我足够养活自己,对目前走南闯北的记者生活甘之如饴。但在父母眼中,那个能与采访对象斗智斗勇的女记者,始终是他们仍需照顾却没在身边的乖小孩。


而我梦想的,显然是更加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生活。年龄越大,踏足过的国家、城市越多,越有一种成为“a citizen of the world(世界公民)”的优越感。


互联网的便利性,重塑了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更改变了乡愁的意义。它时常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既然每天都能“见面”,过年回老家又有什么所谓?


但是,就在演唱会结束后不久,我被回家的念头突然击中。


妈妈语焉不详地让我给她的同事买上一份年礼,我这才知道,当我在演唱会现场跟着偶像一起唱歌跳舞时,妈妈正因为流感,上吐下泻发着高烧,连口热水都没喝到。


当天爸爸晚班不在家,妈妈不小心摔碎了水银温度计,只好打电话请同事夫妇来家里帮忙。这一天,写岳父因流感去世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刷屏,我第一次希望疾驰回家的列车再快一点,还希望尽快调动工作地点,能够随时赶到爸妈身边。


3

“恐婚恐育”下的逃跑计划

这几年,老家传来的好消息,大多与同学、朋友的婚讯有关,隐形的群体性压力日渐沉重地在头顶笼罩。


总听爸妈说,谁家新婚夫妻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从身边小伙伴们筹备婚礼、智斗婆婆、跟着丈夫返乡过年,甚至初为人母的总体反馈来看,幸福归幸福,婚姻所带来的疲惫与无所适从也远远超出想象。


同班的闺蜜说,结婚后,她跟老公除了每晚睡在一张床上,日子就是各过各的。俩人早出晚归各自解决一日三餐,周末则去父母家蹭饭。除了早点儿生孩子完成人生大事,已然没啥其他期盼。


而那些更早生了孩子的同学,要么把宝宝交给祖辈照料当起甩手掌柜;要么赋闲在家做全职太太,追着孩子穿衣服、喂饭、上厕所忙得鸡飞狗跳,前一天还吵着要减肥恢复身材,后一天又开始计划筹备二胎。


单身贵族的另一番乐趣,大概就是还有资本站在围城之外,听着这些故事当笑谈。2017年,因为产妇跳楼事件,讲妇产科故事的纪录片《生门》着实火了一把,在适婚女性的姐妹圈子里,“恐婚恐育”的情绪日趋蔓延。


哥哥说,每次嫂子“脑子一热”想生二胎,他都吓得要赶紧拦下这念头。幼儿园的虐童恐慌、家委会攀比的拼爹压力、课外辅导的高昂费用、升学就业娶媳妇……单拎哪一项都够这个四岁男童的老爸喝上一壶。


2018年元旦,全民晒18岁的照片背后,是90后已经全部成年的感慨。有统计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我们这一代90后还得扛着平均一个青壮年供养6位老人的重压。“生个孩子”,真不能草率地决定。


很多次听好朋友谈起,如果不生孩子,我们工作赚钱追偶像,环游世界到老了就住进养老院,不知道有多潇洒。找个人搭伙过日子还得生儿育女,真的有必要么?


然而这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只能想想,最后还得听母亲大人一锤定音:为了自己潇洒玩乐就不生孩子,“太自私了”。


在我看来,婚育与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除了不能为国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为严重老龄化的社会结构补充青壮劳动力外,没有触犯任何人的利益,与自私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与观念传统的父母做这种无谓的争论毫无意义,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对抗世俗观念的信念与勇气。作为已经无奈被联合国纳入“中年人”范畴的90后,一年一度的大型家族尬聊催婚现场势必将持续上演。


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也必将沦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刚分手的闺蜜半年被家里安排了四次相亲就是真实写照。我还算幸运,因为工作性质,属于被家人“逮不到”的那种,不想给“斯人若彩虹,遇上方有知”的期盼打折,只能在遇到合适姻缘之前,努力对自己更好一点。


于是,中年少女的机智决定是:明年,如果还是孑然一身,我要筹备一份逃跑计划,春节出去旅行,嗯,就从今天开始攒钱。


新春走基层 · 记者回家

一年一度,回乡过年后的“我”又与你相见。拥抱亲情的“我”,卸下在外的一切武装,以儿女与记者的双重视角,感悟生活冷暖与时代脉动:


70后的“我”,以合乎期待的习俗办完了母亲的丧事,方能独自一人涕零;80后的“我”,父母坚守传统信仰,只为游子回家时还能寻回儿时的年味;90后的“我”,试图逃离逼婚的恐惧,又渴望“疾驰回家的列车再快一些”……


此刻的“我”和你一样步履不停,为梦想,更为下一次更好地回家。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07: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爸剩妈”的互联网+生活 | 记者回家 

 2018-03-03 马肃平 南方周末

(农健/图)


全文共212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他们努力而笨拙地学习着不被时代抛弃,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被我们讨厌,这样,才能与我们走得近些,更近些。


  • 我总嫌他们发的那些动图土得掉渣,不屑于看那些老掉牙的段子,还总教育他们“不信谣不传谣”,但我给他们发什么了呢?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小年夜前一天晚上回到家,一进门,看见爸妈戴着老花镜,正襟危坐,对着手机,玩着时下挺火的一个答题游戏。每答对一题,大笑、欢呼;偶尔答错一个,叹息,后悔,埋怨。当得到“完胜对手”“段位升高”的提示后,两位老同志像受到了嘉奖,相视而笑。


还没等我放好行李,妈妈就捧着手机来请教:这个“疯狂打call”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粉丝非常崇拜某个明星,忍不住加油助威的意思。老妈孜孜不倦:为什么要搞得这么隐晦?我们这种老年人怎么能领会到真正的意思呢?


我懒得解释,妈妈便不响了。


两年前,父母相继退休了。记得那年国庆,妈妈站在客厅正中,冲着我敞开的房门,用半带方言的常州普通话大吼一声: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老年人了,你要尊老爱幼。


和很多外出求学的小城青年一样,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离家170公里外的上海工作。两地高铁只需一小时,比市内交通还方便,但我回家的次数并没有因此变得频繁。退休后,爸妈“空巢”的时间更多了,自嘲是“剩爸剩妈”。


他们的“互联网+”时代,正是从这时开始的。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他们不懂了。报箱渐渐被促销单页塞满,只用手机发消息打电话的他们,显然和热衷谈论网络热点的我,有了明显的疏离感。


对于新东西,他们其实挺发怵的,尤其是老爸。以往每次回家吃完饭,我埋头刷屏,唯有他无聊地走来走去,不满抗议:“你这样对颈椎和眼睛都不好。走,跟我公园走路去!”


最先动摇的是母亲。作为有觉悟的退休人员,把自己睡到发福显然不是她的规划。她发现,买汰烧(沪语,指家庭主妇的厨房生活)之外,其实还有挺多空闲时间,于是雄心勃勃想从一个普通的退休大妈发展成德艺双馨的潮妈。


手机摄影的在线课程就这么上起来了,一本正经网购了手机三脚架,对着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比划。微信群里的拍客不少也是子女在外工作的“剩爸剩妈”,他们相约去公园采风。最认真的是过年在家,端坐在沙发上,戴上老花镜,翻来覆去“鉴赏”“参透”老师介绍的那些“优秀作品”。不管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都看得心无旁骛。这时候要叫她切个水果或倒杯水,简直就是“自取其辱”——毫无悬念,她是不会搭理你的。


某天我到家满脸通红,妈妈问怎么回事,我说是骑车回来的。她说:这我知道的,马路上那种扫一扫的脚踏车,叫什么共享单车,是伐?我虽然冻成狗,但想想还是应该表扬一下(共享单车进驻小城没多久,投放量很少),就说:你现在懂的蛮多的嘛!大概是我平时太冷淡了,她一时有点接受不了我的夸赞,得意地朝我爸炫耀:共享单车你晓得吗?我知道的多吧?


春节一家人出门旅游,共享定位、App找当地小吃、买景点门票、扫码付款,老同志样样玩得溜。


老爸对新事物也不再有敬而远之的紧张了。他关注了不少“有营养”的公众号,饶有兴趣,跟我聊起我常写的内容,点赞转发总抢在第一个。


但难免有玩不转的时候。


一天,老妈又把“疑难生词”拿来问我,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怼、吸猫、尬聊、戏精。我拍了照片扔进闺蜜群,闺蜜调侃:你妈是不是结识了什么直播平台的网红主播?我只能说:对于60后的老同志,这些词汇真的超纲了。


退休后的爸妈,似乎有了自己的生活——网上搜攻略、订折扣机票,和同为“空巢”的朋友去日本看樱花、去摩洛哥体验异域风情。这个春节,他们把过去一年国内外旅游的照片汇集在一起,做成“美篇”相册,在略显俗气的背景音乐中,一遍又一遍向我循环播放。


有朋友替他们着急:“女儿快三十啦,不赶紧操心她的终身大事怎么能行呢?”


他们回说:“看缘分,她开心幸福最重要。”


还有亲戚问:“你们想女儿吗?退休有空了,怎么不来上海小住几天?”


“不会,那么大的人了,有什么好惦记的。”他们嘴硬。


但每次我回家,爸妈都不出门了,连应酬都很少参加。其实也不算陪,常常是我在房间自己干自己的,他们在客厅看书看手机,三个人也不说什么话。偶尔老妈请我为她的摄影“大作”提些建议、配段文字,带着请教的语气,但很多时候,我却不耐烦地草草敷衍。


平日不在父母身边,我总会定期汇报近况、节日问候。然而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一年到头和他们在一起就那么几天,可每次回家,还是会有烦恼、别扭甚至争执。


春节假期的一天,爸爸请我帮忙处理一个手机问题,我借机翻看了一下他的聊天记录。发现一个他以前的老同事,也是“空巢”一族,每天都会发来早安的“心灵鸡汤”,发来画风清奇的视频,家长里短的一段段文字,当然也少不了谣言养生帖。


我嗖嗖地把屏幕往上翻,然后看到了我爸的回复:“你发来的东西,我都看了,有些内容很有意思,谢谢你的关心。”——回复得认认真真,精确到每一个标点符号。


我想起了同事间关于家人对微信上的各种信息不做求证、盲目轻信转发的吐槽。而在看到我爸回复“谢谢你的关心”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理解了:他们愿意相信这些,可能是因为在这个虚拟时空,只有这些有着相似生活状态的老朋友们,彼此惦记着,把转发当作友情的问候。他们努力而笨拙地学习着不被时代抛弃,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被我们讨厌,这样,才能与我们走得近些,更近些。


我总嫌他们发的那些动图土得掉渣,不屑于看那些老掉牙的段子,还总教育他们“不信谣不传谣”,但我给他们发什么了呢?我离开了小城,见到了“世面”,有了“先进”的观念,偶尔也会涌过一丝惆怅,但转瞬就被秩序井然的都市生活覆盖了;我为各种剧集和球赛又哭又笑,却不愿对身边的亲人们投入更多的耐心,压根不愿也不耐烦陪着他们,奔跑在他们向往又害怕的虚拟时空中。


这次离家后,我要给他们多发些有意思的推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6:41 PM , Processed in 0.0661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