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3.07
他免费为农民工做维权律师 挽回经济损失3.9亿
本期作者:宋璐
黄乐平30岁成为律师,32岁就已经获得“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称号,同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曾经创下中国律师界推动立法多个“第一”。(司法部&腾讯新闻 联合出品)
黄乐平,九三学社成员,现任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北京市法律援助突出贡献奖等荣誉。这张照片拍摄于2003年,当时黄乐平在一家央企担任法律顾问。2003年1月,在单位组织的一场篮球赛中黄乐平伤到了膝盖,而这次受伤改变了他的一生。由于伤情严重,黄乐平希望单位能够认定为工伤并承担自己的治疗费用,没想到遭到了单位的拒绝,于是他选择通过法律来为自己讨回公道。经过曲折而漫长的诉讼,直到2004年1月份,黄乐平才拿到第一笔工伤赔偿费用。(司法部&腾讯新闻 联合出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各种职业伤害事件呈持续高发态势,每年各种事故导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十多万人,工伤致残有几十万人。黄乐平说:“当时很多企业对法律的无知、对职工权益的漠视和侵害程度让我感到震惊。”在这次为自己维权的过程中,黄乐平也一直在考虑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做一名公益维权律师”的想法就在那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2017年12月27日,黄乐平在会议上和同事们探讨工作事宜。12年前,2005年4月,经过数十次艰苦的谈判,黄乐平拿到了12万元的赔偿,结束了自己的工伤维权,并从原单位辞职成为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随后他又放弃了经济回报优厚的房地产法律业务的工作,最终选择为广大工伤职工做公益法律援助,并且在2007年正式创办了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一家民办NGO法律服务机构。机构成立十余年来,代理法律援助案件9000余件,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咨询、培训、代书等18万余次,挽回经济损失3.9亿元人民币。
劳动争议案件往往案情复杂、程序繁琐、标额低而且耗时耗力,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大部分执业律师不愿意处理劳动争议案件。黄乐平选择从事公益法律援助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这是一份极具挑战性甚至是危险性的工作。从创建初始,机构就面临无数困难和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几次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身边很多朋友曾经建议他:“别这么苦地做公益,一年玩两把就行了。”“老黄,你这么干太冤了。”但黄乐平却说:“到了半山腰,不能喊腿软。”他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年。
黄乐平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与幼年时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对乡土社会的弱肉强食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他的姑父与表哥外出打工时客死他乡,但一分钱赔偿也没有拿到,那时的他无能为力。如今自己的维权经历又让他感叹:作为一个懂法的人,面对一起典型的工伤事件,仍旧经历了曲折漫长的两年时间才获得了打了折扣的赔偿,那么对于那些普通工人甚至完全不懂法的农民工来说,维权又会有多难?所以,他下定决心为改变弱势职工的命运而努力。“越没人管,我越要管!”
这本由黄乐平在2003年编著、2004年出版的《最新工伤处理操作实务》被誉为“最实用的维权工具书”。2003年黄乐平为自己的工伤维权奔波时,恶补劳动法,并且查阅了大量工伤实务处理的书籍,却发现当时市面上竟没有一本能满足他维权需求的书。于是,黄乐平开始钻研工伤保险政策和实务,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历写出了这本“既专业又傻瓜”的书。他希望那些农民工都可以看得懂:“也许他们请不起律师,但可以按照这本书的指导去维护自己的权利。”阜新一起历时16年的工伤维权案件曾一度陷入僵局,而工伤职工许玉林的家属和当地法院法官正是受此书启发,启动了案件再审程序,最终为许玉林维护了权益。
2017年12月27日,黄乐平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某写字楼内的库房整理书籍,这里曾经是义联的办公室。进门之前黄乐平指着门口的白墙说:“以前义联的牌子就挂在这个位置。”作为一家没有任何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义联自成立至今已经经历过十二次搬家。
整理完书籍的黄乐平准备离开,他表示这个库房将来也打算退掉。由于多年来一直面临房租增长的压力,义联一直不断地辗转迁徙,造成了义联一定服务人群的流失。但黄乐平觉得作为一家民间机构,面临这样的状况也是正常的,在义联成立之初他曾提出“反对两个倾向”:一是官办化倾向,二是商业化倾向。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构的独立性和公益的纯粹性,所以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是正常的。黄乐平说:“搬家不光有辛酸,也是有甘甜的。”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位于知春里某小区内。发展至今,义联除了法律援助部门,还增设了法律研究部门以及社区服务部门。黄乐平认为虽然义联是一家民间NGO组织,但是必须自己具备“造血”功能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目前义联的资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购买的法律研究项目费用、基金会的赞助以及高校法律课题研究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