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日头已经很烈了。我们找了个墙根蹲下,勉强能遮住太阳。手上捧着个盒饭,里面的菜是芽菜扣肉、炒青笋片和拌大头菜,米饭偏黄,松散,一看就是很陈的大米煮出来的。菜如果平时吃,应该算咸,但此时正好。出了太多的汗,正好补充盐分。
我们三人吃得很香,连我也把一个盒饭吃得干干净净。
那是2004年,我、西闪和张勇,在郊外的一个庞大的家装市场。
这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这样吃盒饭,可能也是第一次,蹲着吃盒饭。也是唯一一次,张勇跟我们一起吃饭,这么放松自如。

张勇是我们的装修师傅。我们买房子,其实跟他也大有关系。
张勇是我们的好友河马推荐的。2000年的时候,河马想粉刷一下房子,便去桥边找小工。那时成都有个有趣的现象,城里每个桥边,都会有粉刷匠、泥水匠,穿着沾满白灰的蓝色工作服,扛着长长的粉刷滚筒,眼巴巴地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期望雇主出现。如果有人骑车到那里稍一停留,他们马上围过去。讨价还价之后,就有一人脱颖而出,跟着雇主离开。
有人刻薄地给他们取了个绰号:“桥头堡”。虽然大家会觉得这说法有些不尊重,但还是会让人心里忍不住觉得好笑,真的很形象啊。
河马就是在一个桥边看中了张勇,把张勇叫回家刷墙。刷得很满意。没多久,他又需要做一下泥水活路,就接着叫张勇。泥水是张勇的强项,河马也很满意。再接下来,河马想装一下他的房子,仍交给张勇。张勇再一次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自己也从一个从南充来成都打零工的泥水匠,转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装修包工头。
2002年,我们第一次见张勇,是想改造一下我们的一个旧房子。我看别人把阳台削矮加宽,可以把阳台矮墙当成座位,显得很舒适漂亮,把书房和客厅之间的墙拆掉,房间变得通透。我给张勇一一讲这些要求,谁知他不住地摇头,说,这不符合规定,这个墙不能拆,这个会改变外观,不能动!
我邻居就改了这些的,人家的包工头,什么都一口应承。张勇不跟我讨价还价,固执地一口拒绝。我生气了,这装修的念头就搁置了。一拖就是一年多,我家楼下忽然变成了菜市场,环境一下子恶化,老鼠进了家门,有一天蟑螂甚至爬到了床上。我眼泪和冷汗都吓出来了,西闪马上决定,我们另外买房吧。
2003年,正是房价飞涨的前夕。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近三千的房价,我们觉得好贵。咬咬牙,去贷了款,买下新房,心里非常不踏实。2004年装修的时候,想起了张勇。要是张勇2002年帮我们装好了房子,我们可能就舍不得换房了。这样一想,就明白,张勇的倔,正是他的优点,他不会为了接生意放弃标准和原则。
这次,我们决定把新房交给他来装。张勇已经做过一些小工程了,但看起来,仍像在桥头找零活的泥水匠。跟我们年龄差不多,却显得非常老相。黑黑瘦瘦,眉头皱着,和抬头纹连在一起。
我跟张勇一项项讲我的想法要求,甚至还画了几张图纸给他,包括手绘的彩色效果图。张勇没看图,让我在房间里给他讲就行了。我指着这儿那儿,讲着开关插头龙头管线之类,他点头记着。我后来才发现,他其实极聪明,一遍就记住了所有的东西的位置。这次,他说不能改的地方,我就依了他。我相信他了。最后,他还是礼貌地拿走我的图纸,事后我想想,他根本不需要这些图纸,是给我面子呢。
他时时想着替我们省钱,约我们一起去买主要建材,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在郊外的家装市场吃盒饭的事。

郊外的那个市场太大了,像一个小镇一样。分成一个个片区,一条条巷道。之前朋友开车带我们去过一次,但我们完全摸不着头脑,就像迷失在巷战中的小兵。这次张勇带我们去,一个片区一个片区地买齐材料,从地砖到木板,从门窗到浴缸……张勇比我们更尽责,他挑剔讲价,用手去敲击那些货物,听音辨质。特别是选木板的时候,他大力去折那些板材,差的木板就发出啪啪的声音,似乎马上就要折断了,以至卖家毛了,怒道:“你又不是老板!”搞得我们都害羞起来,忙拉张勇到另一家去买。
后来,我们才明白,张勇这么讲价完全不是一个装修工头的常规做法,别的包工头会跟店家合作,交易达成后,店家会再悄悄给他一些回扣。
但这么买下来,的确质量很好,价格又便宜。到装修的时候,我们完全放手让张勇去做,不用经常去工地看。偶尔去了,请张勇吃个饭,他就扭捏极了,肯定先是推辞,接着要求吃个面就行,我们不肯,要正式吃饭,他在桌上吃得总是很少。很熟了也是这样。他不爱说话,但相处久了,他会在饭桌上,讲一讲他的家人。我知道,这是真正建立起了友谊。
房子装完后,报的费用不高,我们主动再加一点钱给他。他推辞半天才收下。
越看他装的房子我们越满意,于是,我们变成了他的义务宣传员。一听到哪位朋友要装房子,我们马上推荐他。有一家杂志到我家拍了照片,拍得挺漂亮,我专门留一份杂志给他,让他下次去跟客户谈的时候,把这杂志给别人看,就像装修公司惯常做的那样,表示这是装修样板。他略显羞涩地带走了杂志,就像当初带走我的那些效果图,但我还是怀疑他是否会给别人看,他太腼腆了。
靠着口碑,这些年下来,我们朋友圈里的房子,差不多都是张勇装的。我们房子偶有问题,如果自己处理不下,就会跟他联系,这样,差不多我们几年会见上一次。
我们知道,他从骑自行车,改成了电瓶车,在老家的县城买了个房子,当时以为年纪大了会回乡,后来还是决定在成都定居,在成都的郊区买了房子,他曾想过要开个铺子,卖点装修器材、水泥河沙或者帮人维修一下房屋,这样就轻松一点,但是一直犹豫,也没相中合适铺面,我们曾建议他开个小的装修公司,升级一下,收费可以稍高一点,他也曾为了能给别人开票据,挂靠过一家公司,但后来觉得划不来,还是变回小包工头,2008年以后几年,人工涨价,木匠之类都涨了,他变回体个工人,自己一人给客户装修,只能做水电管线、泥水粉刷之类,不请工人,经常是他老婆到工地,为他帮手。好在都是信任他的客户,也由着他慢慢一个人做。
这十几年房市持续着热度,时不时还飙升一下,做家庭装修的,赶上房市的热潮。有时和其他朋友聊天,聊到张勇。不了解的人就会问:他发达了吧?发达,这个词,概念再模糊也套不到他的身上,他只算是在成都扎下了根。几年前,他请我们帮他查过个人怎么买社保,他说,眼睛慢慢变差了,以后总会考虑退休的问题。
还记得,那时他抱怨过女儿,说女儿不懂事,贪吃贪玩,乱花钱。2004年他给我们装房子的时候,我们见过他女儿,当时才几岁,因为有几天他妻子要来给他打下手,女儿没人带,所以就带到工地,当时就觉得,他女儿安静乖巧,完全跟城里小孩不同。我问了他女儿怎么乱花钱了,他说,他每月给她十元零花钱都不够。我说,十几岁的姑娘,一个月怎么都会有些花销,而且有的又不便于给你们讲,你得再多给她一些才行。他听了我说的,严肃地点了点头,应该是听进去了。
这两天,跟几个朋友小聚,有位朋友讲起了张勇的女儿。她读了护士专业,最近在一家大医院实习,换了几个科室,每个科室对她评价都很好,相当懂事,学业好,又能吃苦,估计毕业的时候,这家医院会把她留下来。这个说法来源于那家医院的朋友,不知张勇是否已经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