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34|回复: 12

[休闲时尚] 「2017 年度盘点」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5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一年又这么到头了。如果要你说出这一年来最让你难忘的,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也许,有某些深刻的变动发生在了你关心的领域和行业里,发生在了你瞩目的人身上;或者,也有一些值得被述说的东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而你和我,都是它们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这些物、这些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所见、所感。

 任玩堂,从盘古开天地起,全世界 ACG 就是一家,而且家里养了喵星人。

不知不觉,2017 年已经渐渐走到头,距离 12 月过去也已经没剩几天了。回想一下,今年的游戏圈中似乎也是大事不断,新游戏崛起、新产品推出、新平台上线等动态络绎不绝,足见游戏界的火热。那么在 2017 年过去之前,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今年游戏圈里都发生了哪些不可不知的重要事件吧。

1、Switch

任天堂在今年 1 月 13 日召开了新主机发布会,会上初步公开了神秘的 Switch 面容以及各项数据,并宣布将在今年 3 月 3 日在日本、美国、香港等地首发,售价 299 美元不锁区。

Switch 黑科技般的变身功能和适宜的价格已经让很多玩家心动,再加上有《勇者斗恶龙》、《NBA 2K》、《超级马里奥》等首发游戏的诱惑,让它在发售初期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 Switch 的首发游戏中也包含了任天堂新推出的大作,《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就是其中所有人最为关注、也最为成功的作品。

虽然供不应求的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但是 Switch 的销量依然喜人,在发售之后短短 4 个月内就已经突破了 470 万销量,截止到 12 月 12 日,Switch 销量正式突破了 1 千万。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也在今年的 TGA 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年度最佳游戏”、“最佳游戏导演奖”、“最佳动作 / 冒险游戏”的荣誉,Switch 游戏《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也获得了“最佳家庭游戏”的奖项。

今年,新生的 Switch 像一匹黑马在主机市场中竞逐,并且有着相当亮眼的成绩,明年或许将如任天堂所预言,能够再上一层楼。

2、腾讯极光计划

今年 4 月 20 日,腾讯发布“极光计划”,意在帮助国内中小开发商以及独立游戏开发者来孵化和培育更多有特色的移动端产品,同时也凭借腾讯的平台及社区资源,无缝连接开发者和用户,寻找和发现更多的好游戏。

同时公布的还有腾讯的另一大重点:WeGame(原 TGP)。作为一个新上线的游戏平台,很多人都说 WeGame 就是一个中国版的 Steam,既提供游戏资讯、购买、下载,也提供游戏助手、直播和社区等一站式游戏服务。

在腾讯公布 WeGame 的时候,就有谣传称它是为了要干掉 Steam 而推出,甚至还有人传出了中国政府在之后将封杀掉 Steam 替换上 WeGame 的谣言,不过事实上,根深蒂固且内容量庞大的 Steam 一时之间还不是 WeGame 能够动摇的。WeGame 作为后起之秀,也在不断吸收新的热门游戏加入到自己的列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比如《绝地求生》、《尘埃 4》、《隐龙传》等。今后它还将继续成长,或许某一天真的能与 Steam 平分秋色。

3、S7-《英雄联盟》2017 全球总决赛

《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是《英雄联盟》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比赛,代表了最高荣誉、最高含金量、最高竞技水平和最高知名度。第七届(2017 年)全球总决赛在武汉、广州、上海和北京四个城市分阶段进行,11 月 4 日的决赛将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决出该赛季的全球总冠军。

今年中国战队的成绩也是相当不错,RNG 以及 WE 双双挺近八强,并且很幸运地没有在四强赛上碰到韩国队,中国队进入鸟巢决战的机会非常大。加上官方宣布将于决赛当天邀请周杰伦和 S7 主题曲演唱乐队 Against The Current 举行开幕表演,让人们对于决赛的期望变得更高。不想错过赚钱机会的黄牛党也放肆地在网上提高票价,一时间门票竟被炒高了 27 倍。

然而不走运的是,两支中国战队在半决赛中败给了韩国实力强队 SSG 和 SKT,鸟巢决赛成了韩国内战,一时间爱国心膨胀的玩家、观众们都选择了不看不听不理(虽然现场最后还是座无虚席)。这就打了黄牛党们一个措手不及,好好的捞金机会最后变成把自己砸得血本无归,降价出售都没人搭理。尽管如此,总决赛还是要进行,SSG 和 SKT 的内战结果,最后 SSG 以 3:0 的成绩大胜 SKT,获得了 S7 的冠军。

4、吃鸡

韩国游戏开发公司蓝洞于今年 3 月 23 日在 Steam 上发布了《绝地求生:大逃杀》的测试版,该游戏是设计师布兰登·格林在参与了《武装行动 2》mod 开发、以及《H1Z1》的开发后得到灵感,根据自身经验及想法所设计出来的一款“大混战”游戏。尽管只是测试版,但游戏在发布之后很快火了起来,发布仅两个星期就在 Steam 上卖出了 100 万套,之后更是连霸销售榜首,打破了多项记录。

很快“吃鸡”风潮在各大直播平台上开始盛行起来,中国也有大量玩家涌入了“吃鸡”市场,看准时机的多个厂商纷纷推出自己家的“吃鸡”手游,其中就包括腾讯的《光荣使命》、CF“荒岛特训模式”,网易的《荒野行动》和《终结者 2》,西山居的《小米枪战》等等。当然挂羊头卖狗肉的游戏同样也推出了很多,质量参差不齐,但并没有多少足够优秀得把《绝地求生:大逃杀》的人气分走。

但也就在人们“吃鸡”吃得最热的时候,疯狂的外挂党出现了。各处都有玩家举报游戏中出现了开挂玩家,大大影响游戏体验,官方也开始严打外挂,但却屡禁不止。不止不懂事的玩家频开外挂,就连知名的游戏主播都没忍住开挂,有的人甚至因为开挂被封号而把事情闹大到要去蓝洞总部讨说法。为此蓝洞也相当苦恼,明明都试过一天封禁了上万个开挂账号却还是没有消停的意思,搞得无辜的玩家们只好去 Steam 上给游戏刷差评。直到现在,还有人敢铤而走险挑战监测系统,当然结局都不是很好。

在今年 11 月 22 日,腾讯宣布正式与 PUBG 公司合作,获得《绝地求生》的国服代理权,随后在 TGC 2017 的现场,腾讯又公布了两款正版“吃鸡”手游《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和《绝地求生:全军出击》。之前有消息称腾讯有意收购蓝洞,后来又选择了收购股票成为其股东的消息,但即使收购没成功,腾讯也已经成为了今年“吃鸡”的最大赢家,毕竟连《H1Z1》的代理权也被他们拿下了。

5、开箱赌博风波

游戏中的开箱、抽卡系统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于游戏中,但是在最近几年它却显得相当不安分,甚至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接受人们的审视和批判。由于开箱需要花费一定代价,结果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并且能够获得奖品,因此被人看做一种另类的赌博。于是有英国玩家向议会递了请愿书,请求取消游戏中的这一机制,比利时方面下手更快,已经直接由赌博委员会裁定:开箱就是赌博,得禁。

在游戏开箱系统涉及赌博的案例中,就包括了暴雪的《守望先锋》以及 EA 的《星球大战:前线 2》,这意味着如果这些游戏要在比利时发售,那么就得选择移除整个与氪金和抽卡相关的开箱系统,不然就得先获取赌博许可授权。这一策略如果被其它国家采纳,并且在全球内大范围实施,那将会有不计其数的游戏躺枪,接受重改游戏或者再度过审的命运。

有趣的是,虽然赌博委员会已经做出裁定,不过权威评级机构 ESRB 的看法正好相反,ES 他们认为只要不是强迫性的消费就算不上是“赌博”。总的来说,目前习惯了氪金开箱系统的玩家还是占了多数,虽然人们或多或少对于开箱有着些许不满,但与取消游戏内一切开箱行为相比,玩家们还是愿意多花点钱的。

6、EA 氪金毁星战

EA 在 2015 年发布了《星球大战:前线》之后迟迟没有推出新作,直到今年《星球大战:前线 2》终于有了消息,但却不是好消息。与前作不同,《星球大战:前线 2》具有单人故事模式和多人角色职业,还有着《星球大战》原作、前传和电影续集三部曲的角色和场地。本来这些东西应该都是游戏的加分项,但游戏反而却被玩家们骂得狗血淋头,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一个“钱”字。

在游戏的公开测试阶段以及预售阶段,就已经有不少玩家提前试玩了游戏,结果发现游戏里头的氪金设定十分繁重。很多角色和内容都是锁定的,如果想要将它们全部解锁的话得花上 2100 美元,如果你要选择慢慢攒资源去解锁,那最少也需要花费 4529 个小时,当然这还只是算游戏时间。满怀期待却又掉入氪金陷阱的玩家们开始给游戏刷差评,在网上对 EA 进行各种抨击,游戏媒体甚至政府(比利时博彩委员会)也站出来怒怼 EA。

EA 对于“来自全世界”的愤怒也不敢无视,只好一步步地进行妥协性调整,但仍然不忘微交易这个捞金渠道。从一开始的小幅降价、到后来的欺诈性调整价格(解锁角色需求货币降低,但奖励货币也降低)、再到后来的暂时性全面撤销氪金,都可以看出 EA 是如何看重微交易系统。不过玩家们对此毫不买账,想要设置氪金可以,但如此繁重是绝不会有人支持的。希望 EA 最终能够选择妥协,别再把氪金搞回来,把《星球大战:前线 2》毁了。

7、《我的世界》国服版

开放性沙盒游戏《我的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高的人气,中国也不例外,所以当所有人都听说《我的世界》要推出国服版的时候,第一想法无疑是相当兴奋和激动的。毕竟有了自家的服务器,不用再忍受不稳定的外网服务器,也不用去寻找特定版本内容,执行输入 IP 地址以及端口号等繁琐操作了。

今年 4 月 7 日,网易召开《我的世界》新闻发布会,表示《我的世界》中国版将保持原汁原味的游戏体验,游戏内容将与国际版保持同步,并且还会尝试开发中国版独有的创新内容。国服版也将带来免费下载、更好的游戏体验、更好的开放平台,让中国的玩家能够享受到国服的乐趣。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期望。4 月之后发布的测试版让很多玩家大失所望,在启动、加载、游戏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玩家纷纷在网上吐槽。今年 10 月 12 日,《我的世界》中国版全平台公测,国内玩家们期待已久的《我的世界》国服沙盒体验总算上线。这矿,还有得挖。

8、淘宝封禁日文游戏

好游戏大家都想玩,不过现在在游戏这一块做得比较好比较强的还是要属欧美和日本,所以很多玩家都会选择买他们的游戏来玩,而淘宝就是其中一个渠道。但就在今年 8 月 4 日,淘宝突然发布了一个公告声明,表示要封禁日文游戏,商家不得在宝贝封面、详情页、标题中露出“日文游戏”的字样和标签,违者将接受商品下架或者扣分处理。

不过聪明的店家们很快想出了应对方法,既然标题封面详情页都不能露出,那只要换个非“日文游戏”的标签来表示日本游戏就好了。比如看图猜游戏、11 区游戏、倭文游戏等等,真的是花样百出,脑洞大开,到了这份上,淘宝的监管制度也没法干涉了。

其实中国对于进口游戏的监管制度本来就已经很严格了,连万能的淘宝都不能购买的话,那真的是要逼玩家们去下载盗版来玩了。像《口袋妖怪》、《如龙》、《生化危机》这些需要玩家购买正版支持的大作不能买的话,是真的会让人很失望的。当然淘宝此举的具体原因并没有说明,动机什么的至今也还是个谜。

9、TI 7- 第七届 DOTA2 国际邀请赛

第七届 DOTA2 国际邀请赛于北京时间 8 月 3 日凌晨开赛,十八支战队飞赴西雅图争夺冠军之神盾。本次参加 TI7 的中国队伍一共有五支,其中 NewBee 和 IG 是直接邀请,IG.V、LFY、LGD 则是通过预选赛而出。本次比赛中国战队也没让粉丝失望,NewBee 和 LGD 分别承包了比赛的亚军和季军,而本届比赛的冠军则是 Liquid。

这次邀请赛中,乌克兰 DOTA2 职业选手 Dendi 受邀前来与 AI 进行一场表演对抗赛,虽然最终 AI 获胜,但 Dendi 的表现也赢得了全场的喝彩。值得一提的是在 iG.V 与 Empire 的比赛中,双方展开混战,并且把这场比赛打了个热血朝天,比赛时长 128 分钟,创造了国际邀请赛正赛阶段的记录。

北京时间 8 月 13 日,Liquid 战队在连续击败 LFY 和 Newbee 两支中国战队后,赢得了本次国际邀请赛冠军。Liquid 在本次比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冠军之名实至名归,但赛前就不被看好的中国战队能够一路过关斩将,直到拿下亚军和季军的好成绩,表现也值得肯定。下一次,中国再战!

10、育碧回购股票对抗维旺迪

今年维旺迪收购育碧的消息也是闹得沸沸扬扬,据说目前维旺迪已经持有超过 25%的育碧股份,按照法律如果持股达 30%,就必须要提出收购,那么育碧就“难逃一死”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维旺迪的名声真的很差,他们对待游戏公司的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拿曾经的受害者北方暴雪和雪乐山来说,那就是:收购→合并→重组→裁员→卖出→解散。

暴雪和雪乐山就曾被维旺迪收购过,但因为维旺迪对于游戏领域并不是很重视,也没有相应的远见和目光,所以 2003 年时北方暴雪四位创始人因与维旺迪意见不合集体离职,到了 2005 年暴雪公司就宣布北方暴雪关闭。2000 年时维旺迪还收购了环球影业,并把暴雪和雪乐山并入该集团,后来重组为维旺迪游戏,把 80% 的业务卖给了通用电气,雪乐山业务部被解散,可见维旺迪之目光短浅。2007 年维旺迪游戏和动视合并成的动视暴雪,在 2013 年通过回购股票,基本摆脱了维旺迪的控制,此后动视暴雪越做越好,维旺迪也开始后悔了。

为了重回游戏界,2016 年维旺迪准备恶意收购游戏巨头公司育碧,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是育碧旗下的 Gameloft 却被收购,原 Gameloft 董事会成员集体辞职。为了反击,育碧于 2016 年 9 月收购 Ketchapp,并在法国投资银行 Bpifrance 的帮助下回购了 400 万股(约 3.2%)的公司股票。Guillemot 家族准备逐步增持育碧股份来抵抗收购,在今年 9 月他们又增加了 2 百万的股权,以拥有 15.4% 的股份以及 22.4% 的表决权保住了董事会。

尽管如此,大家都还是在担心维旺迪什么时候就会出手把剩下的几个百分点股权给收购了,但大魔头维旺迪却在今年 11 月 17 日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时表示未来 6 个月内,他们无意取得对育碧的控制权,并“确保不会通过双重投票权,让持有育碧的股份超过 30%”。维旺迪称“考虑到育碧管理层的反对意见”,在未来 6 个月内,公司也不会派任何代表进入育碧董事会,但同时他们也明确表示,公司仍然对重返游戏行业很感兴趣。竟然会尊重反对意见,维旺迪莫非是在下另一盘大棋?

11、《王者荣耀》登陆欧美还要上 Switch

虽然今年的吃鸡风很热,但“王者之风”也没有消退。腾讯 MOBA 手游《王者荣耀》在去年发布海外版后人气也是居高不下,1 月份在台湾、泰国、越南地区都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可这还不够,《王者荣耀》还要走向欧洲、登陆美洲、上线 Switch。

今年 4 月,《王者荣耀》推出韩版《PENTA STORM(펜타스톰)》(五杀风暴)以及欧美版《Arena of Valor》,5 月份前后台湾地区还举办了 5 场《传说对决》(台版译名)的电竞比赛,人气可见一斑。为了适应外国文化,海外版《王者荣耀》中还添加了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等著名美漫英雄角色,调整了游戏内的 UI 设定和付费内容,人气再上一层。

根据 SuperData 数据,《王者荣耀》所有版本在 6 月全球总收入为 1 亿 5 千万美元,相当于 60 美元的 3A 游戏卖 250 万份,并且今年 Q3 期间全球下载量最高的 iOS 手游仍然是《王者荣耀》。在今年 12 月 18 日,《Arena of Valor》正式登陆北美地区,被 IGN 称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游戏(the most popular game in the world)”。正是因为《王者荣耀》在国内外的超高人气,所以任天堂才开了先例,宣布《王者荣耀》将推出 Switch 版本。

2017 年很快就要过去,日子还在过着,事件还在不断发生着。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下一刻就会爆出个大新闻来,但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我们可以选择铭记,对于即将发生的,我们可以选择期待。

-

本文首发于@任玩堂。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一年又这么到头了。如果要你说出这一年来最让你难忘的,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也许,有某些深刻的变动发生在了你关心的领域和行业里,发生在了你留意过的人身上;或者,也有一些值得被述说的东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而你和我,都是它们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这些物、这些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所见、所感。

2017 年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中国科普博览,我们科学家有话说

作者:@太空精酿

2017 年 1 月 5 日,中国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携带中国的通信试验卫星 2 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也宣布拉开了整个人类航天在 2017 年的大幕。2017 年即将过去,天舟升空、长五折戟,既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苦楚,下面将会为大家总结中国航天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十大事件。

10. 吉林一号: “实时”直播,再次震惊世人

吉林一号是一套庞大的商业遥感和实时成像的卫星系统,由长光卫星公司研制。依托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多年积累,吉林一号在 2015 年首组 4 颗卫星上天后,便已在 500 千米高空拍出分辨率高达 1.12 米的视频影像和分辨率高达 0.72 米的照片,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而在 2017 年,吉林一号又经历了两组发射:先在 1 月份补充发射了一颗视频卫星,又在 11 月 21 日通过长征六号火箭实现一箭三星。

而公布出来的最新结果更是让人震惊!它们可以在仅 15 分钟延时的情况下实时传输拍摄到的地面情况。从 2018 年起,吉林一号将进入大规模组网阶段,这一版商业“天眼”对于中国的意义可想而知。

预计吉林一号卫星总数将会达到 138 颗,最终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 10 分钟以内重访能力。

而与此同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开始涉足航天领域,他们开始崭露头角,努力渗透进火箭发射、整星建造、在轨服务、数据分析等诸多领域。

以吉林一号为代表的中国商业航天,必将崛起为未来新的一极。

9. 实践十三号:天上也能上网冲浪,中国通信卫星进入高通量时代

在飞机上关闭手机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即便能够开机又如何?在地面上,手机用户可以通过“人人喊打”的信号基站通话、发短信、上网,但到了天上可就大不相同:那里没有基站,建立专门服务于飞机的地面基站(北美有过)效率也太低,实在是无奈之举。

但航天专家们自然要努力把基站搬到天上去,甚至搬到了距离地面 35786 千米、与地球同步转动的赤道上空。为了让这个卫星“基站”变得更加强大,他们还必须扩大信号容量。传统的通信卫星只能实现 1-2 Gbit/s 通量,而我国在 2017 年 4 月 12 日发射的实践十三号则直接提高到了 20 Gbit/s。随后的实践十八号如果没有发射失利,将能把这个数据提高到 70 Gbit/s,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

从信号容量上来说,这一颗卫星的通信能力超过了以往中国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这使得它能够服务于远洋船舶、高铁、飞机等无法有效利用地面基站的通信单元,手机空中上网因此成为可能。

此外,它将测试我国自主研发的电推进系统,这种电推进系统通过将惰性气体氙电离后高速离开发动机的方式维持轨道,可以大大降低燃料消耗并大大增加卫星寿命,是世界范围内的卫星推进“黑科技”。

这就好比是让你从在土路上开桑塔纳变成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上开大奔,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呢?

8. “一条龙”商业通讯卫星服务:整星出口,中国发力国际商业卫星市场

通讯卫星的整星设计与制造是国际上技术壁垒最高的行业之一,长期被欧美国家牢牢把持,因此也是最为暴利的行业之一。而由于美国沃尔夫法案等对其他国家的技术限制,使得进入这个行业变得何其艰难。

而在 2017 年,中国制造在这个领域开始大展拳脚,先后为委内瑞拉和阿尔及利亚提供了两颗通讯卫星的全套服务。针对国外设置的壁垒,中国摸索出了一套自主设计、制造、发射、保养、在轨服务、数据处理等一条龙的商业通讯卫星服务,这也是中国拥有一整套完善航天产业的最好标志。

嗯,昔日你对我爱答不理,未来让你 XXXX。

7.2017 年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未来你也能当航天员

“火箭水平抵达国际一流(2020)、实现部分重复使用(2025)、可媲美登月火箭的超重型火箭首飞(2030)、所有火箭能全部复用(2035)、行星际范围内星际往返 / 登月登火星(2040)、建立国际领先的航天强国(2045)”,这就是中国航天到 2045 年的规划,也是一条从世界第二梯队到第一梯队的逆袭之路。而根据龙乐豪、姜杰等航天巨擘们的采访中透露出的技术进展,这一切并不只是纸面上的口号。

在 2017 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少将宣布了我国将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我国的航天员选拔过程曾经基本按照美国早期思路进行:都是军人且年龄偏大。杨利伟是 38 岁进入太空,首批 8 位航天员执行首次飞行任务时的年纪为 42 岁。到了第二批,平均年龄将为 35 岁。

而第三批的选拔要求中,无论是从身份要求还是身体要求,都比前两批要低得多,杨利伟说,国家将开始从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选拔航天员。而到未来第四批、第五批时,还会进一步放开身份要求,在相关领域有所贡献的你我,都有资格申请。

做未来的中国航天员,你做好准备了么?

6. 中星 9A:绝地求生,上演“星坚强”

人类历史上所有火箭的发射成功率是 92%,几乎没有人能拍板 100%。但碰到失败怎么办?

2017 年 6 月 19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长三乙发射中星 9A 卫星时火箭入轨异常,导致卫星仅仅进入了 200*16360 千米的椭圆轨道中。这距离远地点要求 36000 的同步转移轨道而言相差近 20000 千米远,几乎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半圈的距离。

而在随后几天时间内,在地面轨道测控人员的指挥下,这颗本来因为入轨错误可以报废掉的卫星开始了它的“飞升”之旅。通过提前消耗星上燃料,它在茫茫太空中爬升了 20000 千米抵达目标轨道。虽然它的代价是卫星使用寿命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但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星坚强”写了一篇最好的鸡汤:只要还有一丝可能,就不应放弃努力!

5. “悟空”火眼金睛探寻宇宙奥秘

这几年,中国的航天爱好者一定被各种“悟空”、“墨子”、“慧眼”等卫星的发射刷过屏,但很多人却对它们的作用并不清楚。而在 11 月底,“悟空”暗物质探测天文望远镜的成果却告诉了大家这一系列中国科学卫星不可思议的科研结果。

从宇宙理论模型上讲,人类可见的物质仅占宇宙的 4.9%,余下的都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但单单这 4.9% 就告诉我们,宇宙中大概有 1000 亿乃至数万亿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中有大概 1000 亿 -4000 亿个太阳系,太阳系中 0.0003% 的质量形成了地球,孕育了我们 75 亿人类和数不尽的其他生物。

暗物质和暗能量因此被科学家们称为“笼罩在 21 世纪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

对于高能谱的宇宙粒子,“悟空”不仅拥有远超其他卫星和望远镜的超广观测能谱,更重要的是在图中的 2 点,也就是 1.4 TeV 处的结构则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期到的新现象。这里目前有可能的解释便是暗物质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人类天文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已经越发依赖于航天器和卫星平台,世界上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阿尔法兹谱仪都是如此。中国也必将在科学领域出现越来越多航天器的身影,火箭将航天器送入太空,它们方才实现“站得高看得远”,在更少干扰更加纯净的太空环境中获得更多科研成果。

航天助力悟空“火眼金睛”,透过乌云,发现宇宙奥秘。

4. 风云四号:微信变脸,风云全程助阵

微信拥有 9 亿多用户,号称国民第一 APP 并不为过,它开机画面中的地球背景是 1972 年阿波罗 17 号在登月过程中拍摄到的一张绝美的地球照片,这也因此成为有史以来被最广为传播的照片之一。

但是在 9 月 25-28 日,大家却发现它神奇地变成“中国制造”了。

这个变脸就来自于我国 4 颗风云一号、8 颗风云二号、3 颗风云三号后的最新一代风云四号卫星首颗星,它停留在中国南部的赤道上空地球静止轨道,可以一天 24 小时观测我国周边任何一丁点的气象变化。

它拥有众多世界领先的绝活:14 波段超广观测组合、每秒高达 500 次的超快拍照频率、高达 1500 分层的大气垂直分析,都足以让它惊叹世人。

微信换脸,是中国航天有史以来最好的广告,没有之一!

3. 超级快递: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如果每日客运量 30 万人的京沪高铁停运一天会如何?答案是:飞机票不再打折,汽车人满为患。

而如果每日运煤 120 万吨的大秦铁路停运一天会如何?答案是:中国煤价和物价直接上天。

这就是货运在某种程度上比客运还要重要的原因。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了客运的神舟飞船,它每次都会给航天员携带一些随身行李,可是你拼尽全力又能带上多少呢?

而天舟一号就是给航天员准备的专业搬家公司,它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2017 年 4 月 20 日,中国第一艘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升空,它的重量是 12.91 吨,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航天器,甚至远远超过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8.6 吨),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役的最大最强的货运飞船。

此次任务,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了两次对接,都是在距离地面 400 千米的轨道自动完成。运行期间,它全面测试了系统的快速对接技术和在轨燃料补充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这些都是国际上关于货运飞船设计的难点。尤其是在轨燃料补充,可以理解为“太空加油”!

随着 2020 年中国首个天宫空间站落成,那时每年你都会看到比神舟更繁忙的身影,那是天舟!

2. 北斗三代建设全面开始

驻南联盟大使馆被 GPS 精确制导的炸弹以外科手术般精准地“误炸”之后,我国就坚定了发展独立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决心。从 2000 年底北斗一代试验卫星升空至今,我国已经完成了两代系统,目前可以实现亚太地区的区域服务,但这距离它最终实现全球 24 小时高精度导航目标还有最后一步。

这最后的一步,就将由北斗三代完成!

2017 年 11 月 5 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三乙携带着两颗北斗三代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北斗三代的全面建设,北斗星座的前后总星数达到了 25 颗。而从此刻起,中国预计在两年内将这个数目提升到 35 颗。

届时,北斗将成为能和 GPS 直接竞争的全球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优于 GPS,这对于我国军事国防、国民经济、商业民用等意义巨大!

卧薪尝胆,二十载北斗终显神威!

1.胖五不哭,我们等你王者归来!

从来没有一个盖世英雄一出生便身披金甲圣衣,哪怕刚开始他认为自己能够披坚执锐略西极。

2016 年 11 月 3 日,在万众瞩目中,中国有史以来最强大、在世界上可以直接和现役世界第一的德尔塔 4 重型相媲美的火箭,长征五号,从海南文昌火箭发射中心胜利升空,那一刻,它收获了无数荣光。

然而,在 2017 年 7 月 2 日的第二次发射中,长征五号火箭却在第二级火箭工作期间发生异常,导致折戟半途。与它共同坠毁在太平洋的,还有通信容量高达 70 Gbit/s 的实践十八号卫星。可谓是功亏一篑,好不痛惜。

这次事件之后,中国航天开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检验和“归零”复查,进入了短暂的低潮期。但随着两个月后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遥感 -30 系列卫星,中国航天再次进入正常轨道。

嫦娥登月、天宫升空、火星探测,都在待你王者归来。

2017 年中国航天,悲喜交加,既有切肤之痛,又有战功赫赫。

2018 已在路上,路虽远,行则至。

待你功成之时,我等自然疯狂打 call!

-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一年又这么到头了。如果要你说出这一年来最让你难忘的,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也许,有某些深刻的变动发生在了你关心的领域和行业里,发生在了你留意过的人身上;或者,也有一些值得被述说的东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而你和我,都是它们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这些物、这些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所见、所感。

2017 年哪些品牌请的代言人颠覆了你的认知?

 Stephy,吃 | 喝 | 玩 | 买

—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理性讨论 —

-

争议可惜组

Dior X 赵丽颖

如果说 AB 成为迪奥中国区品牌大使还算是有黄晓明夫人、美貌以及一贯以来的好资源加持的话,赵丽颖这次合作只能用「万万没想到」来形容。在 Dior 之前,赵丽颖是没什么好时尚资源的,也很少在传统老牌奢侈品品牌的活动上看到她的身影(对比欧阳娜娜和 Chanel 感受下),这次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拿下 Dior 就开了挂,捎带脚还成了浪琴的优雅形象大使。讲道理,在不谈作品演技的情况下,以这位颖宝时至今日的硬照、街拍、杂志战绩和人设,离时尚优雅似乎都还有老远的第一段距离。受争议也就在所难免。至于后续是否能够就势飞升,明年拭目以待。

p.s. 顺带心疼王珞丹一分钟,16 年就开始频繁合作,几乎每一次公开出席活动都演绎的非常好……哎。可惜。

p.p.s. 天仙辣么美,可功可柔,才只是 Dior 花蜜系列形象大使。拿下花木兰后,应该会有更多品牌踏破门槛吧,为天仙打 call。

Michael Kors X 杨幂

2017 对杨幂可以说是非常好了,先后(顺序可能不对)拿下 Michel Kors 全球代言人(注意是全球不是中国哦,是代言人不是手袋 / 香水 / 美妆代言人哦)、雅诗兰黛亚太区代言人、伯爵 Possession 系列推广大使、Adidas Originals 大中华区品牌形象代言人等至少四个大单,应该是一线小花目前的最好成绩了。放在这组的原因是,MK 这个代言有些尴尬,说品牌 level ,似乎真的是不太配得上大幂幂现在的人气和 level 了,但是从名头上来看,却又当真是超级重磅。两厢平衡可能才是最终选了这个代言的原因吧。(不是故意给幂幂大图的,想缩小但是不得感觉是系统问题。

万宝龙 X 杨洋

失去林丹后的万宝龙选择了杨洋,并且还是品牌大使的身份(不分产品线哦,腕表皮具书写工具全包哦),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用了桂纶镁多年,还找了俞飞鸿来给 campaign 站台的品牌。不吐槽杨洋了,但愿这只是品牌一时失血的绝望之举。(对比下万宝龙的全球品牌形象大使 - 休杰克曼,这个吐槽就不难理解了吧?)

DeBeers X 范冰冰

(这也可能是我对 DeBeers 的偏见)眼看着冰冰从肖邦到卡地亚再到 DeBeers ,无论是挚友还是代言,持续时间都很短。DeBeers 虽然发明了钻石恒久远,但是从目前的品牌知名度,产品火热度,即便是「全球代言人」似乎都配不上冰冰姐。期待看到 BB 在珠宝腕表领域找到像 LV 这样势均力敌的长久合作伙伴。

GUCCI X 倪妮

这一组,其实是蛮可惜倪妮。硬照素质是一方面,业务素质又是另一方面呀。好的作品,是人气的基础呀。亚洲区眼镜形象大使,还是蛮可惜的。已经手握 Tiffany 中国区品牌代言人、女演员中杰出的硬照素质和鲶鱼脸,这么好的底子,怎么可以不在一众小花中大杀四方呢!

p.s. 想到李宇春是 Gucci 的亚洲区腕表首饰形象大使,原来倪妮和春春还有这样的交集~有趣~

-

稳准狠组

SKII X 窦靖童

多年来,SKII 选代言人的路子,从汤唯倪妮到霍建华,甚至是年轻的李沁,都只能说是从未失手指哪儿打哪儿。宣布窦靖童成为 SK-II 护肤精华露全新形象代言人后,妥妥的抓住了年轻的少男少女,也让更年长的用户也心服口服。杰出,厉害。

Burberry X 吴亦凡

Kris Wu 先生这一年新闻不断,代言也没闲着,(至少)去年已经签了宝格丽品牌代言人和 Burberry 品牌代言人,今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 Burberry X 吴亦凡系列,如果我是粉丝(且有钱),那还说什么呢,当然是立刻买啊。为品牌的思路清晰(抓住有钱的年轻消费者)和财大气粗打 call。(坦白讲,我也是看了吴亦凡穿 B 家才觉得,原来这个格子还可以这么潮的。

说到宝格丽想再说一句舒淇(虽然这俩相知多年已经是挚友中的挚友了,从腕表代言到品牌代言)。宝格丽跟舒淇真的是配一脸,Serpenti 系列,真的想不到哪一位一线女星还能比舒淇更 hold 得住,气质搭,合作默契,真是好缘分。更不要说今年宝格丽酒店(北京)开幕,舒淇至少出席了两次在该酒店的活动(对于一个在北京的,非 destination hotel 的酒店来说真的是非常大阵仗了)。希望可以延续下去,希望年年都能看到舒淇戴 Serpenti 出现在广告牌上!

Chanel X 刘雯

稳扎稳打的大表姐和香家,可以说是铁打的刘雯,流水的欧阳娜娜。大表姐今年先后拿下了 Chanel 中国腕表形象大使和 Chanel 香水与美容形象大使(跟胡歌一起),对于香家这种细水长流多年才终能签下一纸合约的品牌来说,实属不易。且大表姐人美气质佳,不作不用力过猛,跟 C 一直打的「法式风情」实在是太配了。希望看到大表姐 18 年继续高歌猛进。

p.s. 不心疼白百何,虽然通稿少了,但是实际参加品牌活动和曝光次数并没有;且,在一众合作多次的女星中,刘诗诗、江疏影都好太多了。(桂纶镁是台湾地区形象大使,所以不放在这里比

Omega X 刘诗诗

Omega 刚刚签了刘诗诗成为名人大使,这步算诗诗赢比较大,还在她一直以来都是优雅古典挂的,跟优雅灵动这样的词一起出现在新闻稿里,也是毫不违和。说到 Omega 想感慨一句,Kaia Gerber 红了之后,火速签了妈妈女儿儿子仨人成为名人大使,不仅是品牌眼光毒,也证明星二代也要有实力才好使啊。

说回诗诗,今年还拿下了 TOD'S 的品牌大使,虽然有点意外,但真的是惊喜。都低调、有质感、有品位,选得非常正。

宝珀和他的大使们

文化大使梁文道、艺术大使冯远征 、文化大使吴晓波 、风格大使吴秀波。再加上一位挚友李健,集齐了四大领域(最有魅力的)中年男子的宝珀,这张「文化」牌打得十分给劲儿。这几个人配上「坚持,让 282 年更有价值」,就特别立得住脚。

-

最后放一个私心里爱到爆炸,但不是代言的:Prada X 杜鹃

Prada 的灵气和媚气,杜鹃都太有了,不敢想象这套衣服到其他人身上会变成怎样的灾难。

一个不成熟的个人总结:

所有合作说到底都是博弈。

明星要看品牌是什么 level(法国的还是非法国的,LVMH 的还是 Kering 的),给的什么 title 和资源(产品线还是全品牌;挚友还是大使 - 一道排列组合题);品牌要看明星气质调性合不合适,有没有黑历史,红不红,红得有没有可持续性等等。

两厢博弈,能够互相成全,自是最好,也最难得,大部分情况下,要么是品牌成就了明星(Dior X 赵丽颖),要么是明星迁就了品牌(De Beers X 冰冰)。这还没有考虑竞品(品牌间的,明星间的)排他、品牌是否有找强绑定明星的传统和磨合期(例如 PP,Valextra)等等因素。

这就好像谈恋爱,势均力敌,总是最合衬也最难得。

以上。

除舒淇图片来自 Vogue 官微外,其他图片均来自于各品牌官微。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6氪,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2017 年 7 大趋势总结:少了概念性的喧嚣,多了深入行业的落地

文|梁风

跟 2016 年相比,今年没有那么多的意外。2016 年,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人工智能浪潮爆发、共享单车异军突起,还有乐视、百度、三星竞相比惨,一幕幕惊心动魄。

相比之下,2017 年,除了比特币的热潮让人震惊之外,乐视延续了一整年的闹剧之外,汽车电动化、手机全面屏已成为鲜明的趋势,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在产业落地上更加深入,无人商店为代表的无人化商业开始兴起,科技巨头们展开了 AR 开发平台的竞赛。这些构成了这一年科技行业的主旋律。

一、电动车:交通电动化的趋势勃然而兴,汽车行业的拐点到来

为汽车、飞机寻找新能源的努力由来已久,但是 2017 年的突出之处在于,很多国家出台了明确的政策,宣布燃油车的死刑日期,倒逼产业升级。

多个国家都发布了禁售燃油车的相关政策:法国、德国、印度、挪威、荷兰等国家都提出 2030 年左右禁售燃油车的目标或政策。美国虽然还没有一项联邦政策,但至少有 8 个州已设定了相关目标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研究制定传统燃油汽车停产停售的时间表比亚迪王传福预计中国到 2030 年将全面普及电动车

不只是汽车,航空业也是如此。空客、波音、NASA 都在加大对混合动力飞机的研发。空客、劳斯莱斯和西门子三巨头联合研发的混合动力飞机想要在 2030 年量产上市。这个时间跟以上各国禁售燃油车的时间点颇为相仿。

目前来说,环保的压力、政策的牵引是交通电动化的直接原因,想要保持在未来长期的竞争力,电动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趋势,这或许成为下一个风口。

在未来车企的竞争中,自动驾驶 + 电动车是一大方向。通用福特本田丰田宝马、大众都在着力推动电动化的策略。本田甚至希望,到 2030 年,旗下电动化产品将占到 2/3。

虽然因烧钱和盈利困境,特斯拉股价在最近几个月比较动荡,但在 2017 年至今(美国时间 12 月 21 日收盘),还是大涨 55.21%,市值高达 557.56 亿美元,并一度超过通用成为市值最高的车企。

从能源动力的角度讲,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拐点。

不仅主流制造商纷纷加大投入,对电动汽车的市场需要也在扩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1-10 月累计销量达 88.8 万辆,同比增长 51%。今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不俗。按照目前的销量表现,新能源乘用车今年全年销量将突破 100 万辆。宝马公司预计,2018 年电动汽车销量会大幅增长。

禁售燃油车的政策也会刺激消费端的需求,并在汽车销售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消费者不会情愿冒险买一辆在十年之内使用有可能受限的车。比如,虽然在英国和法国提出在 2040 年禁售燃油车,但是巴黎、斯图加特和马德里等城市将在 2025 年前禁止柴油汽车。假如你在法国,你恐怕并不希望买了辆车却进不了巴黎。

航空业方面,因为技术限制现在并不能实现飞机纯电动化,但是波音、空客等几大巨头都已经投入到混合动力飞机的研发中。

在水运方面,中国已经打造了世界第一艘纯电池推动的载重船舶,重约 600 吨,可以在充电 2 小时后,在装载 2000 吨货物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航行 80 公里,明年初将投入到内河煤炭的运输中。

二、AI:从技术走向商业,巨头的竞争更加激烈

去年,阿尔法狗完成了对全球 70 亿人 AI 科普。今年虽然阿尔法狗的亮相依然很吸引人的目光,但是今年它已经不再是 AI 领域的主角。

2017 年是 AI 大幅走向实用的一年。AI 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都纷纷布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是主要的落地方向。语音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是智能家居、智能车载,图像识别的领域主要是安防、自动驾驶和新零售。

语音识别方面,最典型的表现上是智能音箱市场进入“百箱大战”阶段。苹果、阿里巴巴、百度、联想、小米、出门问问和喜马拉雅等公司都相继发布了智能音箱。

面部识别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手机当中。三星、苹果,国产机中的 vivo、小米都推出了带有面部识别功能的手机,其中,以 iPhone X 最受关注。在未来的一年,会有更多的手机将集成面部识别的功能。

随着巨头们布局更加深入,彼此的竞争也更加激烈。BAT、谷歌、苹果、微软、Facebook 等公司都在 AI 上重金投入。科技巨头们争相收购创业公司,开出高薪招揽行业人才。

今年进入了一个科技巨头收购 AI 创业公司的高峰期。据 CB Insights 数据,仅 2017 年一季度就有 37 家私有 AI 创业公司被收购,上半年并购数量达到 60 家,接近去年同期(31 家)的两倍,来年这种热潮很可能延续下去。

在市场方面,为了争取用户,阿里、亚马逊、谷歌纷纷在购物季狂欢(中国的双 11,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中,对旗下的智能音箱重金补贴。

在 AI 布局上,中国的科技巨头晚于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公司,但是今年以来也大笔投入,在海内外建立相关实验室,聘请行业顶级专家加盟。

陆奇加盟百度后,提出了“AIl in AI”的策略,发布了 DuerOS 芯片和 Apollo 自动驾驶系统,成立 Apollo 基金和 DuerOS 基金,投资 AI 领域。腾讯也提出“AI in All”的战略,邀请 AI 领域的顶级专家张潼和俞栋加盟旗下的 AI Lab,分别担任正副主任,还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 AI 实验室。阿里发布了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双 11 销量破百万;10 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达摩院,3 年投资 1000 亿人民币,研究包括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视觉计算在内的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国内 AI 产业落地的高速发展,也吸引了政策的支持。国家战略方面,人工智能 3 月份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被列为重点工作。11 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纳入了 BAT、科大讯飞等四家公司。种种迹象表明,人工智能的政策正在从中央传导至地方,政策开始逐渐渗透到行业当中。

三、手机:全面屏风潮陡然袭来

对于手机行业,全面屏是 2017 年最重要的关键词。虽然关于全面屏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商都先后打出了这一概念(虽然说法上会有不同)进行宣传。

2014 年,夏普推出了 AQUOS Crystal 手机,以(三面)“无边框”概念推向市场。2016 年,小米率先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今年,全面屏手机正式迎来了爆发,“18:9”屏幕比例的全面屏手机正在普及,并开始由高端机向中低端辐射。360、荣耀等品牌已经开始涉足千元全面屏手机市场。

根据咨询机构 CINNO 的预期,2017 年全面屏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为 6%,2018 年会飙升至 50%,后续逐步上升至 2021 年的 93%。

三星和苹果两大巨头在 9 月之前都已推出了全面屏手机。小米还抢在苹果发布会之前发布了小米 MIX 2。此后,国产手机群起追赶。

11 月,OPPO、HTC、锤子、美图、金立、一加、360、荣耀等 8 个品牌举行新品发布会,共发布 15 款新机,其中金立一家就一口气发布了 8 款全面屏手机,将旗下产品全线升级至全面屏,而 OPPO、HTC、锤子科技、一加、360 也迎来了旗下第一款全面屏产品,唯一没有配备全面屏的是面向细分市场的美图 V6。

全面屏的出现,给了增速放缓的手机市场以新的希望。但是,对于在全面屏产品上落后的手机厂商无疑会比较尴尬,在占领市场上失去了先机。

未来,全面屏手机的屏占比势必会进一步提高。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手机的屏占比,类似 iPhone X 的异形屏将会成为最佳的设计方案。

不过,目前要想进一步扩大屏占比,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屏下指纹识别的方案。除了苹果之外,因为要采用指纹模组,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全面屏产品都放在了手机的背面,这显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本月,指纹识别供应商 Synaptics 宣布全球首款屏内指纹识别模块正式量产,其所采用的光学指纹识别解决方案可以将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在 OLED 屏幕当中,而且还能保证整块屏幕厚度控制在 1.5mm 以内。这一技术可以成为解决上述尴尬问题的关键。

而在明年全面屏手机的战争中,除了产品体验之外,供应链的比拼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保证充足供货的企业将能更好地抢占这波红利。

四、无人化商业:无人商店的热潮兴起

对于无人化服务业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尚有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兴起了一波无人商店、无人货架为代表的无人化商业热潮。

去年 12 月,是亚马逊率先推出无人便利店 Amazon Go,颠覆了传统便利店、超市的运营模式,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彻底跳过传统收银结帐的过程。

今年 6 月初,“缤果盒子”登陆上海,第一家号称真正意义上的 24 小时无人值守,可规模复制的无人商店。

7 月初,京东、阿里巴巴纷纷宣布将要开设无人商店。娃哈哈更是高调宣布与马云合作,将在未来几年在全国开设 10 万家无人超市。

11 月,顺丰的无人超市也开始营业。

移动支付的普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给了服务业无人化兴起的可能。这种新零售业态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对零售的三个核心“消费者 、场景、商品”中的“场景”核心进行一场演变,并对其中各个元素如支付、环境、等待、距离等进行重构、整合和优化。在这种形态下,可以充分减少拥挤和等待时间、结算便捷,而且,由于 SKU 是大部分消费者日常所需要的畅销品,消费者可以迅速找到目标。

假以时日,无人商店很可能像自动贩卖机取代路边摊一样遍地开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9 月,商务部还首次明确将出台政策支持发展无人商店,对于无人商店的发展是一大利好。

不过,目前来看,无人超市、无人商店的商品价格并没有由于减少的人工成本而降价。反而,处于起步阶段的这些创新项目,都因为前期实验性的成本、技术不够纯熟等原因价格更高。尽管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弱,人力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仍然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价格。

另外,这些无人商店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做到 “无人”。虽然收银员、售货员的岗位被机器取代,但免不了需要一些现场运营的人员,帮助消费者使用收银设备,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等等。

阿里 CEO 张勇甚至称,无人商店是伪命题,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妙的风口而已。“无人比有人好在哪?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从经营上好在哪,用户体验好在哪?我们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明确回答,确实在某些业态上这个无人是有意义的。”

而且,无人商店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员工会降低超市的经营成本,但没有员工又会减少许多工作岗位。如果无人商店大规模铺开,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难保不会降温。

总的来说,技术的发展给无人商店兴起的可能性,这个领域也吸引了大批资金,各大巨头以及一些创业公司纷纷入局尝试。不过,要想大规模普及尚需等待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

五、区块链:令人震惊的比特币交易狂欢

对于比特币,年初觉得价格高企已经无利可图的人,到年底应该肠子都悔青了吧。尤其是,比特币前不久价格一天上涨 1000 元(比特币价格向上突破新纪录的过程中,最快时 24 小时上涨 2000 美元)的疯狂,让人颇为震惊。比特币价格一度逼近 20000 美元,近期其价格处于震荡中,但总体而言,相比年初价格依然翻了在 10 倍以上。

加密货币市值一度超过 6000 亿美元,比特币市值达到 3000 亿美元以上。

根据 CoinMarketCap 显示,目前,加密货币共有 1378 种,总市值为 5486 亿美元,超出了微软的市值。

北京时间 12 月 24 日 17:09,CoinMarketCap 截图

同时,比特币市值达到 2395 亿美元,占到加密货币总市值的四成以上。

北京时间 12 月 24 日 17:09,CoinMarketCap 截图

近期,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还相继推出了比特币期货交易。比特币正式走进了资本市场。

虽然加密货币这一轮疯狂的涨势让人质疑泡沫的存在。比特币网的创世人甚至卖掉了所有的比特币,转而使用比特币现金。他说:“对比特币进行投资目前是你能做出的最具风险的投资,风险极高。”

但是可以说,正视今年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交易狂欢,真正让区块链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就像 2016 年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完成了人工智能的 70 亿人科普一样。

而这种交易狂欢也让各国的监管层其所未有地给予关注,审慎地思考数字货币的未来。

近期美联储主席、法国财长、日本财长都对比特币纷纷作出表态。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比特币目前只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非常有限的角色,它既不是稳定的储值工具,也不是法偿货币,而是高度投机性的资产。耶伦日本财长麻生太郎称,比特币尚未被证明是一种可信的货币。法国财长布鲁诺·勒梅尔呼吁:下届 G20 峰会应讨论比特币监管问题。

与此同时,加密货币钱包创始人兼 CEO 彼得 - 史密斯则认为,预计明年全球各国央行将开始持有数字货币作为储备资产,一些央行可能开始发行自己的“数字资产”。

尽管比特币成为主流货币的前景不被看好,它们背后所依赖的区块链技术,普遍被认为,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动关键领域的创新,从而为世界带来改变。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陈敏兰表示:“加密货币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蕴藏着振奋人心的机遇,可能会对金融、制造业、医疗保健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产生重大的革命性影响。我们估计到 2027 年,区块链技术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 3000-4000 亿美元的价值。”

她认为,就像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和智能手机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相信区块链也可以通过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代币和身份管理等方式为未来的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动力。新兴市场有望成为主要受益者,因区块链有助于建立“信任”的基石,带动各国在数字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加坡等国已开始引入区块链技术,并在多个领域探索其潜在应用。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它将日益吸引大型企业和政府的大量投资。

六、无人驾驶:中国科技巨头竞相投入智能网联汽车

跟人工智能一样,2016 年,无人驾驶真正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跟人工智能的热潮类似,这一年的无人驾驶科幻色彩更浓,在各种 PPT 和大屏幕上魔力四射,一场场概念发布会,一幅幅未来的美好愿景,还有围绕技术、法律和伦理的各种争议,如此种种,声光电的炫目捧起了舆论的喧嚣,资本、创业者、大企业和媒体的关注点也大多聚焦于此。

同样跟人工智能类似,2017 年,也是无人驾驶技术更深入行业、更贴近落地的一年。还有,无人驾驶也得到了政府的更多支持。

大体上,可以这么形容这两年的差别:2016 年无人驾驶给人的感觉是,“看,这幅愿景多美好。”2017 年的感觉则是,“那么多人真的在做这件事情,而且看起来快要做成了。”

这一年,技术本身的发展按部就班,不会给人太大惊喜。目前,许多汽车厂商的产品都仅处于 L1-L2 阶段,包涵车道偏离预警(LKW)、碰撞预警(FCW)、自动紧急制动(AEB)等关键技术,属于高级辅助驾驶(ADAS)的范畴。而许多互联网厂商和创业者则希望跳过 L3,直接面向 L4 技术,即将驾驶的决策权基本交给机器,但目前依然在前期测试和研发阶段。

这一年最突出的特征,是有意于此的互联网企业和车企纷纷入局,相互联手,投入的资金也明显更多。

9 月 20 日,百度宣布升级 Apollo 智能汽车开放平台,分三年投入 100 亿元,完成超过 100 家项目的投资,建设 Apollo 系统的生态圈。随后,李彦宏在 11 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宣布,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一款车型将于 2018 年量产。今年 7 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还乘坐着一辆自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北五环。

与此同时,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牵手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尤其是中国的科技巨头,竞相投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上汽携手阿里开发互联网汽车;车和家与华晨汽车集团合作研制智能家庭汽车;广汽集团与腾讯联手发力多个汽车智能领域;华为牵手东风汽车打造“智慧汽车”。

中国消费者更在意汽车的互联性可能是推动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相比欧美,中国消费者的联网程度更高。麦肯锡 9 月的报告显示,64%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会为了更好的车内互联性而更换品牌,而在美国和德国,这一比例分别为 37%和 19%。

看下美国的科技巨头们。日前,谷歌的 Waymo 的测试里程又创下了新记录——其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的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 400 万英里(640 万公里)。亚马逊组建了团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来帮助该公司的物流部门提高包裹配送效率。苹果则收缩了自动驾驶汽车计划,将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

芯片巨头中,英伟达依然是一马当先,英特尔则斥资 150 亿美金收购了 Mobileye,来与英伟达抗衡。

对世界知名的车企而言,“自动驾驶 + 电动车”则成它们发展策略的标配。通用、福特、本田、丰田、宝马、大众、特斯拉等车企都在发力自动驾驶。例如,今年 6 月,通用 130 辆自动驾驶测试版 Bolt 电动车下线;未来 5 年,大众集团将投资 340 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移动出行领域的战略转型;特斯拉发布了带自动驾驶功能的电动卡车 Semi,并且在自研 AI 芯片,来掌握更多自动驾驶领域的主导权。

此外,各大创投资本、私募基金也争相入场。据 Techcrunch 11 月 4 日报道,Crunchbase News 的数据显示,截至当时,2017 年全球该领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总额(约 14 亿美元)已是 2016 年(6.3 亿美元)的 2 倍有余。

在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也开始获得政府扶持。中国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驾驶车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汽车业的重大机遇。12 月 18 日,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发布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规范指导文件。根据规定,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可申请自动驾驶车辆临时上路行驶。

英美等大国对自动驾驶也更加支持。

9 月 12 日,美国正式通过全球首部无人驾驶汽车法案,来保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法规法案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鼓励创新与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将直接受联邦监管,而不是在不同的州要符合不同的需求,这也避免了出现“政出多门”。

英国政府也计划大力扶持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在 2021 年前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而且这种汽车是“完全无人驾驶的”。

不过,虽然行业的投入风起云涌,但是离无人车上路还有一段距离。除了自身驾驶技术本身的安全性,还需要考虑法律和基础建设等诸多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

七、AR:科技巨头们的开发平台竞赛

AR 因为承载了“Next Big Thing”的可能性而备受关注,目前,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做 AR 相关的事情。苹果、微软、谷歌和 Facebook 等各大公司,都在进行软硬件方面的基础建设。

今年,AR 领域最突出的一点是,科技巨头们的开发平台竞赛。在科技巨头中,Facebook 和苹果、谷歌的动作最受瞩目。

4 月的 F8 大会上,Facebook 推出了增强现实平台 Camera Effects。本月,Facebook 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了 World Effects。AR 可能会形成 Facebook 未来在移动社交端的核心优势。

6 月,苹果开发者大会推出了 ARKit。在 ARKit 的帮助下,开发者可以利用 iPhone、iPad 的相机、处理器和运动传感器创造各种 AR 应用。苹果的软硬件融合带来的性能竞争力、成熟的开发环境、庞大的用户规模是它的优势所在。今年以来,苹果也屡次对外宣称,要大力发展 AR。库克甚至称之为“像智能手机一样的重大创意”。苹果今年的旗舰机 iPhone X 也被认为第一款真正意义的 AR 手机。

8 月份,谷歌也公布了全新开发者平台 ARCore。ARCore 发布之初将仅支持谷歌 Pixel 和三星 Galaxy S8 智能手机,不过未来将继续扩展设备支持。谷歌计划让 1 亿台 Android 设备支持 ARCore。

此外,11 月,亚马逊也推出了一项新的 AWS 服务,帮助开发者在 AR 和 VR 中创建应用。

12 月,Snapchat 推出了 AR 开发工具 Lens Studio。Lens Studio 是 Snapchat 推出的首款桌面应用程序。

在这种情形下,内容应用开发将会迎来热潮。库克日前透露,APP Store 目前已有超过 1000 个 AR 应用。随着苹果 ARKit 和谷歌 ARCore 的发布,AR 功能已经有能力覆盖整个移动端。未来,手机厂商、娱乐、电商、社交等领域的公司都会更加积极地拥抱 AR 应用。

反过来,这也将引发新一轮的智能手机硬件升级,各种传感器以及双摄像头都将成为智能手机标配。

在硬件方面,值得注意的产品有,微软今虽未推出新一代产品,但正在 29 个国家推广 HoloLens,总共达 39 个国家。此外,近日 Magic Leap 的首款 AR 眼镜也姗姗来迟,将于 2018 年发货。

目前,虽然市场上并未出现 AR 方面的爆款产品,但是巨头们正在为其出现全力铺垫基础。未来要释放 AR 的更大潜力,还有赖于光学技术、电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程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一年又这么到头了。如果要你说出这一年来最让你难忘的,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也许,有某些深刻的变动发生在了你关心的领域和行业里,发生在了你留意过的人身上;或者,也有一些值得被述说的东西,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而你和我,都是它们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这些物、这些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所见、所感。

2017 年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KnowYourself,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心理学领域来占坑。

又到了年末盘点时刻(去年盘点的传送门:2016 年,心理学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研究?),我们来跟大家分享 2017 年值得关注的 10 个心理研究。挑选这 10 个贴近大家生活的新研究,希望了解这些研究的结果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示和帮助——

1. 认为自己睡眠有问题,比睡眠实际上有问题的危害更大

大家都知道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人的身体、情绪各个方面。但实际上,比起客观上的睡眠不好,那些主观上更关注自己的睡眠问题、为自己的睡眠担心的人,才会有更负面的后果。

睡眠问题的程度其实各不相同。有一些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失眠患者身份”(insomnia identity)。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学者 Kenneth Lichstein 做了一个研究综述,探讨这种“主观认为自己有失眠问题”跟“受到睡眠影响”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和梳理 20 篇睡眠问题的研究,Lichtstein 指出,37% 的抱怨自己失眠症状的人“并未真正达到“睡眠质量低下”的标准”。这些人的睡眠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整体依然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平均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这些经常抱怨自己失眠、认为自己睡眠有问题的人,日常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却更高。反而,很多真正有睡眠障碍、却不把它看成问题的人,却能够在情绪上不受到失眠的影响。

Lichtstein 认为,这是因为那些给自己贴上“失眠患者”标签的人在睡眠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见——是内心过度的担忧带来了负面问题,调整心态、而不需要真的改善睡眠,就能够带来好的影响。 

2. 好看的人的亲密关系寿命更短

外貌出众的人似乎常常被扣上“花心”的帽子。不过,研究表明,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的确更容易分手,关系也更难长久。

Christine Ma-Kellams 等人(2017)做了 3 组研究。第一组研究中,他们跟踪调查了 338 名男性长达 30 年,从高中到中年。两位打分者(女性)就这些男性高中时的照片进行“外形魅力度”的评分。结果显示,男性中颜值水平更高的人,婚姻平均持续的时间更短——好看的男性更晚进入婚姻,平均离婚率也更高。

第二组研究,研究者们用了不同性别的知名人士作为样本,共计 130 位(其中男性占 62%)。对外形魅力度的打分方法和打分者同研究一。结果发现,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名人,外形越出众的人婚姻持续时间越短。

在第三组研究中,研究者们想探究为什么外表出众的人更难维系婚姻。他们想知道高颜值的人,是否更不抗拒“其他可能性”。

为此,他们招募了共计 134 位被试(其中 45% 为男性)。参与研究的人需要先完成一份关于他们的感情史的问卷。接着,研究者向他们展示了一张非常有魅力的异性照片,并要求他们看着照片,就“这个人对我的吸引有多大”这个问题打分。与此同时,还会有另外两位研究人员给每位志愿者的外貌魅力值打分。

结果发现,虽然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会较少有魅力的其他异性吸引;但这些有伴侣的人之中,颜值更高的人给照片打出的分数更高。也就是说,好看的人更倾向于毫无芥蒂地欣赏有魅力的异性,即使自己已经有伴侣了。

3. 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真的会让一些人产生自杀想法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在思想、情绪及行为上力求完美的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者们”通常有着对完美的极度渴望,和对缺憾的极度恐惧。

心理学家们又将完美主义者细分为(Hewitt & Flett, 1991):

  • 他人指向型,他们对完美的追求更多施加在他人身上,常常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人;
  • 自我指向型,他们自己对自身有着苛刻的要求,当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时,他们会自责。

2017 年,Martin Smith 等学者对近 50 年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结果发现,完美主义与自杀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这些研究共涉及 11,747 名参与者,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为止对于“完美主义”与“自杀”之间关系的最完整的分析(Smith, et al., 2017)。

结果发现,自我指向型的完美主义与自杀念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以完美标准苛刻要求他人的(他人指向型)完美主义者与“自杀”之间则无显著相关。

另外,完美主义者众,还有一种叫作“社会指定型”。它指的是,人们因为觉得社会上的他人、例如父母,对自己有着完美的期待。这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与持续的自杀想法之间存在着高相关(r^+=.28,p<.001)。

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当人们觉得他人对自己总是有完美期待时,人们会因为害怕让他人失望而活在压力与恐惧之中,也更倾向于认为外在世界是“苛责的”、“过于严厉的”以及“总是拒绝自己的”,以至于他们会通过一些手段来逃避,比如沉迷酒精,自杀。在这些期待中,父母的评价与期待又是影响最深刻的。

4. 人们对“营利”企业有着天然的敌意

我们经常被提醒,要警惕追求利益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腐败与肮脏(Bhattacharjee, Dana, & Baron, 2017)。从古至今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亦是如此,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是《华尔街之狼》,追求利益的资本家们总是被刻画得残忍、卑鄙,为牟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种影响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企业营利”与“社会效益 / 大众利益”之间只可能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企业盈利增长必然会带来社会效益和 / 或大众利益的损害,而不可能是双赢的。而 Bhattacharjee 等人最新发布的研究中,系列实验显示这种观念的确普遍存在着。

他们从福布斯 500 强中随机挑选了 40 个企业,并请一群参与者对这些企业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是通过不良商业行为获得的,它可能损害了社会大众的利益。此后,他们还发现不仅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企业,一些营收状况好的“行业”也会被认为更可能是对社会 / 环境 / 大众不利的。

很多时候,一些人就是抱持着这样一种“反营利”的观念(anti-profit belief),武断地认为企业营利就会伤害大众利益,片面地仇视那些营利的公司。而这可能并不利于企业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与企业双赢的可能是存在的。

5. 自怀孕开始,妈妈们的自尊水平和关系满意度在三年内呈下降趋势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妈妈们的自尊水平变化在一生中有一个重要波动:从怀孕开始到成为妈妈,她们的自尊水平和对关系的满意程度会在三年内呈下降趋势。

荷兰蒂尔堡大学的 Wiebke Bleidorn 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们一起,对近 85,000 名位于挪威的妈妈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每一位妈妈分别在怀孕时、分娩前后和生完孩子后填写了关于自尊水平和关系满意度的问卷。每位妈妈会在孩子 36 个月时,完成最后一次问卷。

结果显示,这些妈妈们的自尊水平在怀孕期间开始下降,在孩子出生后到 6 个月大之间有所回升,在 6 个月到 36 个月之间又开始逐渐下降。

研究者表示,这个变化模式与母亲怀孕期间身体激素等方面的变化相一致,而孩子 6 个月之前妈妈的自尊水平提高,可能是由于刚刚成为母亲后会有一种“把控感”和意义感。而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母亲自尊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成为了妈妈的女人,在身体上发生变化、在心理上承担更多、在社会上也受到一些新的约束。

不过,研究也发现,妈妈们对关系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妈妈们的自尊水平。研究团队认为,至少在孩子出生三年内,对关系感到更满意的妈妈,自我评价会更高,自我的价值感也会更强。

6. 人们和前任做朋友,通常是出于以下 7 种原因

奥克兰大学的 Justin Mogilski 和 Lisa Welling 随机招募了 348 名志愿者(平均年龄 21.43,异性恋,超过半数的志愿者近期正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志愿者被要求尽量多的填写出他们认为“会和前任做朋友”的原因。最后研究者根据结果制作了包含 153 项原因的 list。

接着,研究者们招募了另一批志愿者(N = 513),这些(异性恋)志愿者都曾经历过至少一次的分手。志愿者被要求在上文提到的 list 中按照“重要性”给每项打分,打分区间为 1~5,1 分表示“完全不重要”,5 分表示“十分重要”。最后,这批志愿者填写了关于人格的调查问卷(包含 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DSM-B5rief Form,PID-5-BF 及大五人格测试)。

结果显示,有 7 项关键因素导致了人们想要跟前任伴侣做朋友:

1. 依赖 / 感性因素,如“我们拥有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ta 是“支持我人生目标的人”

2. 实用因素,如“我可以坐 ta 的顺风车”“ta 有很棒的朋友”

3. 还未切断的感情吸引,“我对 ta 依旧还有感觉”

4.“共同拥有”的关系,如“我们之间有/有过孩子”

5. 不断减退的浪漫吸引力,使得双方可以拥有真正的精神友情,如“我失去了对 ta 的性激情”

6. 维系社会关系,如“维持我们共同的朋友圈”

7. 性需求,如“我还想继续和 ta 保持性关系”

男性选择“实用因素”与“性需求”的比例比女性高。不过,性别对选择的影响力要远远小于个人特质。外向型的人倾向于受“实用因素”影响,而“宜人性”高的人更容易受“感性因素”影响。此外,更易受负面情绪影响的人认为“依赖 / 感性因素”和“还未切断的感情吸引”是与前任做朋友的重要因素。

7. 不想让别人对你印象不好,你不要做以下 3 件事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 Janina Steinmetz 和她的同事们总结了近两年的一些心理学新研究,告诉大家“如何避免在人际交往中搞砸印象”。

首先,放弃以谦逊的说法进行自夸。Sezer, Gino 和 Norton 等研究者举例说,当一个人在社交软件上说“今天没时间弄发型,刚从床上爬起来就出门了,结果还是被搭讪,感觉很困惑”,这样的表述可能会给人留下“有魅力”的印象。但同时也会有 “反作用力”。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真诚”,人们常常会感知到“谦虚 / 抱怨”背后的“骄傲嘴脸”,从而用这种方式通常会给人留下“不真诚”“不可爱”的印象。

其次,虚伪有“毁灭式”的后果。研究者 Hepper 等人解释说,虚伪在一些情况下的确十分“好用”,人们都喜欢被认同的感觉,但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一旦被察觉真相,带来的后果却是毁灭性的,表态和做法不统一在人们眼里,是没有羞耻心、愧疚感。研究者说,(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所带来的后果,比“一开始就选择做令人厌恶的事”更加严重。

最后,避免过分自夸。研究表明,我们真的不喜欢那些抬高自己的人。比起急于让大家知道你有多棒,不如中肯地在合适的时机评价自己,让别人用更长的时间看到你的好。

8. 内向的人容易因为过高地估计压力,而失去领导的机会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成长为领导的可能性更少;而新近的研究发现,内向者的“临时领导能力”更弱,即他们更容易在一些非正式的、临时、紧急的情况下难以表现出领导力。这是因为他们会过高估计了临时充当领导的难度和压力值。

研究对 184 名学生进行了“外向性”特质的测量,来确定他们的内向 / 外向水平。然后他们被指定完成一项小组领导任务,并在开始任务之前测量他们的感受。结果发现,内向者更容易对任务抱有负面情绪和感受,他们更不容易感受到开心,而更容易觉得任务是可怕的、充满压力的。

内向者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控制自己不要高估领导任务的难度,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领导者。

9. 大多数人都爱自欺欺人——宁愿选择不知道坏的事会发生

人们总是难以面对那些可能发生的坏事情。Gerd Gigerenzer 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宁愿不去了解坏的事情是否会发生,甚至会故意忽略与它们相关的信息。

研究对德国和西班牙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会愿意知道一些与未来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一些负面的事件信息,比如自己或伴侣死亡的日期和原因,自己的婚姻是否会以离婚收场;以及一些正面的信息,比如还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以及将会收到什么样的圣诞礼物。

结果发现,85-90% 的参与者说,他们宁愿不知道与未来相关的那些负面事件信息。只有 1% 的人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表示自己愿意了解。

10. 短时间的独处能平复你的情绪

Thuy-vy T. Nguyen(2017)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短时间的独处能够平复人的情绪,即短时间独处对情绪有钝化效应(deactivation effect)。

该实验招募了 114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要求他们先完成一份当下情绪体验问卷,之后研究者被分为两组。在接下来的 15 分钟里,实验组(N=75)的被试独自坐在舒服的坐椅中,远离电子设备、不参与任何活动;而对照组的被试(N=35)则与同性研究助手进行社交互动。之后,所有被试者再次填写情绪问卷。

结果发现,独处的被试,无论是积极情绪(如兴奋)、还是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均有下降。而参与社交互动的被试的情绪没有变化。也就是说,短时间独处对高唤醒的积极、消极情绪都有钝化效应,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利用独处来管理情绪。比如,睡前短时间的独处来平复激动的心情,或者短时间独处来缓解负面情绪。

以上。哪一项研究结果对你有帮助呢?

References:

Bhattacharjee, A., Dana, J., & Baron, J. Anti-profit beliefs: How people neglect the societal benefits of profi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5), 671-696.

Debrot, A., Meuwly, N., Muise, A., Impett, E. A., & Schoebi, D. (2017). More than just sex: Affection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xual activity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3), 287-299.

Gigerenzer, G., & Garcia-Retamero, R. (2017). Cassandra’s regret: The psychology of not wanting to know. Psychological review, 124(2), 179.

Lichstein, K.L. (2017). Insomnia identi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97, 230-241.

Nguyen, T.V.T., Ryan, R.M., & Deci, E.L. (2017).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 Affective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1), 92-106.

MA‐KELLAMS, C., Wang, M. C., & Cardiel, H. (2017). Attractiveness and relationship longevity: Beauty is not what it is cracked up to b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 146-161.

Smith, M.M., et al. (2017). The perniciousness of perfectionis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erfectionism-suicid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iodicals, 1-21.

Wacker, R., Bölte, S., & Dziobek, I. (2017). Women Know Better What Other Women Think and Feel: Gender Effects on Mindread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324.

Zwebner, Y., Sellier, A. L., Rosenfeld, N., Goldenberg, J., & Mayo, R. (2017). 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4), 527.

Mogilski, J.K., & Welling, L.L.M.(2016). Staying friends with an ex: Sex and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motivations for post- relationship friendship,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 J.. J. A., Chung, J. M., Tambs, K., & Bleidorn, W. (2017).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pspp0000156

Steinmetz J, Sezer O, Sedikides C.(2017). Impression mismanagement: People as inept self‐ presenters. Soc Personal Psychol Compass, 11.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 年我的阅读书单

 马伯庸,市场营销

现在时间流速太快,总觉得 2016 年书单刚刚搁笔,又要开始做 2017 年的阅读总结了。经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你忘了时间的流逝,少年时展卷方览,恍然抬头,额顶已多了几条皱纹,可见读书实在是一件挺吓人的事。但反过来一想,如果不读书,无法抽身世外、神游太虚,你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时光洪流在冲刷着身体,眼睁睁看着它衰朽,岂不是一件更可怕的事。

所以,还是偶尔读读书吧。

开列之前,少不得再絮叨两句。这份书单不是推荐,我之肥肉,彼之毒药,这世界上存在着千奇百怪的阅读嗜好,我还没自大到可以去左右别人的品味,读者们也没谦逊到照单全收。准确地说,这是我在 2017 年阅读到的十本很有特点、值得说一说的书,它们有新有旧,并非全是 2017 年出版的新书。

排名不分先后。

1 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

谈到石黑一雄,并不是因为这位最近得了诺贝尔奖——人家的声望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不是得奖之后才横空出世。谈到这本《被埋葬的巨人》,也不是因为这是他最新的一部长篇著作——事实上,比起《长日将尽》、《上海孤儿》、《别让我走》这些声名远播的作品,这本 2015 年写的《被埋葬的巨人》,大家谈论得并不算多。

但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创作手法,是用真实历史去阐释民间故事,再附着上一层政治隐喻,这种处理让故事的质感极富层次,可以咀嚼出几重味道。

故事的背景,是在亚瑟王治世很久之后,萨克逊人和不列颠人一起和平共处,只是平原和山区偶尔会升起迷雾,让大家记忆消失。一对老夫妇为了寻找被遗忘的儿子,踏上了漫长的旅途,还遇到了一个萨克逊武士。这支队伍很快发现,元凶是一条叫魁瑞格的巨龙,它喷出遗忘之雾,让所有人的记忆变得模糊。他们正打算屠龙,可亚瑟王的侄子高文却挡在前方,昔日的圆桌骑士竟然成了巨龙的守护者……原来不列颠人和萨克逊人之间的血仇无法化解,亚瑟王利用巨龙的迷雾让双方遗忘过去争端,活在当下。圆桌骑士负责守护巨龙,不允许萨克逊人恢复记忆,挑战新的战争。

一个好端端的屠龙奇幻故事,读着读着,就成了沉重的寓言。

石黑一雄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古老的民间传说、血淋淋的真实历史和冷酷的政治隐喻之间,让三者纠葛在一起,无法分离。你没办法指出哪一段是传说,哪一句是隐喻,作者的用心隐藏在氛围而不是文字机巧中。你必须要跟随那一对老夫妇前行,与之共情,才能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外面的迷幻色彩,看到它森冷的灰色内核——那是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永恒母题。

2 乔治 · 桑德斯《林肯在中阴身》

这是 17 年的布克奖——现在得叫英仕曼布克了——获奖作品,作者是美国作家 George Saunders。他的作品我之前读过一点,但都是短篇,这是他第一次写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就拿下布克奖,实在不得了。

Bardo 是佛教名词“中阴身”的藏语写法,指人死后到转世前的那一段状态。我最初翻开这本书,就是好奇“林肯”和“中阴身”这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人和名词怎么混搭到一起去。

这部小说的情节支点,基于一个极简单的历史细节:林肯总统的小儿子威利不幸夭折,林肯不耐悲恸,多次夜访墓地。当作者把“中阴身”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加到林肯身上时,可以想见接下来的事:因为他对威利的怀念,引来了一大堆处于中阴状态、拒绝相信自己死去的死魂灵。那些鬼魂拒绝承认自己死去,只说自己是病躯(Sick form),把棺材叫病匣(sick box)。

阅读这部小说最大的挑战,是它的叙事方式。它完全没按常理展开,而是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同时代的人撰写的回忆录摘抄,你一言,我一语,用数量惊人的引用拼凑出叙事,令人眼花缭乱。(后来我查资料时发现,作者承认很多回忆录都是杜撰的……)

另外一部分则完全是剧本风格,由各种鬼魂的对话组成。而且这种对话还不光是主观对话,讲话者时不时会被作者上身,把来自客观视角的旁白和动作描述直接搁对话里讲出来。技法上固然耳目一新,但读者读起来却……反正我第一次读过去十几页还是一头雾水,返回去重读,如是者三,才算是摸到点阅读这本书的门道。

我读的英文文学作品不多,不知道这种实验性质的玩法是不是桑德斯首创。反正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有这种阅读体验,颇为震撼。初时迷惑踟蹰,一旦你接受了它的叙事节奏,就会一个猛子扎进去,沉浸在那个阴阳世界里去。

写生死相隔的人很多,写生死转换的也不少,桑德斯从“中阴”这么一个介于生死之间的蒙昧状态切入,硬造出一块暧昧空间来探讨两者的奇妙关系,算得上独辟蹊径。其晦涩的叙事技巧,并不能掩盖隐藏其中的丰沛情绪。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陪着媳妇在东京逛街。她在充斥粉红颜色的少女之路逛得不亦乐乎,我蹲在店铺门口边读边等待,正好读到林肯和小儿子威利的鬼魂相遇那一刻。林肯打开棺材,抱住小威利的尸体,小威利的魂灵回到尸体里,像平常那样依偎在父亲怀里。小威利不知自己已经死,还像往常一样去拥抱父亲,可父亲却看不到他。这段真是把我给看哭了,大老爷们蹲在池袋大街上,眼泪吧嗒吧嗒掉。

只要你能受得了它的实验性结构,《林肯在中阴身》是一部很值得冒险一读的作品,未必会觉得好看,至少你会感受到阅读其他小说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本书目前只有英文版,不过据说中文版也快出了,为翻译掬一把同情的泪。

3 凯文 · 伯明翰《最危险的书:为詹姆斯 ·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所作的斗争》

这是一本讲述一本书的书。

此前我看过《无人读过的书》,讲的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流传经历;也看过《一本最危险的书》,讲的是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如何在两千年里颠沛流离,如何被希特勒用做政治宣传。不过前者是纯粹的版本学考证,后者更像是借书之名来讲政治史。

《最危险的书》的写法,恰好介于两者之间。这本书的主角是那本出了名难懂的名著《尤利西斯》。

不用着急把页面往下拉,无论你读过《尤利西斯》与否,都不影响读这本书。

此书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聚焦在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身上,讲他创作的源起,讲他的游荡生活,讲他的情感,甚至细致地描绘医生给他做眼科手术的细节。坦率来说,这部分并不好看,就像我当年阅读《尤利西斯》一样,理性上在努力探寻其中的精妙,可感性上实在喜欢不起来,阅读的使命感大于愉悦感

但另外一部分就很有趣了:讲的是《尤利西斯》在英美两国屡遭批评、审查与封禁,以及这本书的拥趸们如何奋起抗争,为这本书争得自由。在这里,《尤利西斯》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条扯动书籍审查大网的爱尔兰狗鱼。当局用禁令筑起一堵顽固、保守的柏林墙,刷上一层道德的标语,而编辑、出版社、律师和热心读者们就像是折返于两德之间的偷渡者,利用各种手段,一块块从墙上磕下砖块,最终凿出一个足以容纳一本书通行的大洞来。

凿墙的种种细节非常迷人,你很难想象这一群热心书迷走得能有多远,想出的主意能有多绝。有斟字酌句证明某一个单词并不色情的考据癖,有擅长在媒体上造势的营销大师,也有能在繁复法律条文中钻出漏洞的律师大状。其中有些故事不乏黑色幽默。比如兰登书屋为了能够在法庭上控告政府禁止《尤利西斯》入境,让两个律师故意带着书从英国飞到美国,希望被海关没收,以此立案。结果海关人员压根没搭理,他们不得不主动暗示,海关还是没明白,律师逼急了,直接冲着脸喊了一句我们箱子里有违禁品!——与其说是抗争,倒不如说是一次狂欢式革命。

所以这本书的好看之处,与《尤利西斯》无关,而是那群有勇气、有手段、向往着阅读自由的阅读者们。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可以憧憬的机会。

最后表扬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如果你把封套拆下来,能看到书本的封面是一个全黑背景,中间摆放着九个关键人物的素描头像,不着一字,气质自来。

4 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

脑洞这种东西,固然是灵光一现的产物,但想象力必须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炸裂。这个“大量资料”的定义,不能局限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必须要大大超出去,超到你完全陌生、完全想不到的新鲜地方,才有可能迸发出灵感。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2017 年我的主要兴趣放在了秦朝。大秦是一个值得反复琢磨的朝代,它在制度上的很多细节有着现代性意识,既与后世勾连,又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你深入扎进去,会发现在“暴秦”的标签底下,是一台泛着金属光泽、有着很多切面的复杂机械。

军功爵制度,是这台机械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大零件。它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款升级游戏,驱动着国民们走上一条嗷嗷扩张之路。想了解秦国的社会运作源动力和国民性格,这个专题不可不了解。

朱绍侯先生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深度刚刚好。它介绍了军功爵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汉代的消亡。尤其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止阐释军功爵的社会意义,还仔细考证出这个体系如何运作——对于史学家们来说,前者是最重要的;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素材宝库。看完这本书,读者基本上能对这个制度了然于胸,再去读其他秦代研究专著便有了一块基石。

这本书分成上编和下编。如果你想了解,又没时间细读的话,我推荐先看上编的《颁赐军功爵赏的程序及管理机构》、《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下编的《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计首授爵”之弊与吕不韦、尉缭在秦统一战争中的贡献》这四篇,都是满满的干货,绝好的创作材料。光是“计首授爵”四字,就可以演化出一大堆小说桥段。

顺便说说写历史小说的事。

想在历史小说里写出一个时代的风骨,最简单的做法是文字里加入大量当时的称谓、器物、车马、服饰、用语等等,不过这只是硬件。真正要描摹入骨,得写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规则、价值观以及时人心态。比如写三国,寡妇再嫁不算大事,不可混淆于明清礼教;写盛唐,武职社会地位尊崇,不可混淆于宋代重文风气;写魏晋世家,须重门第交往;写晚明军阀,得早点蓄养家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习俗,才是历史感的真正来源。

我最近看了一个唐代文,主角和一个竞争对手参加科举。主角买通考官,故意把对手父亲的名字加在题目里,对手一看,当即哭着放弃考试。唐代极重避讳,李贺因为自己爹叫晋肃,晋和进同音,他一辈子都不敢考进士。作者能想出这个桥段,说明是下过功夫的,大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倘若你要写个秦代题材的故事,军功爵这个话题,是角色们无论如何绕不开的。若有《军功爵制考论》摆在书架上保驾护航,自然心里就踏实多了。

对了,记住要买《军功爵制研究》,蓝皮的,这是 2017 年增订版。朱先生还有一版黄皮的《军功爵制考论》,有前者就不用买这本了。

5 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

书的名字来自于一则唐传奇《圆观》,讲的是高僧圆观历经三次转生,仍记得旧友,两人相见时圆泽吟诗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佛教理念如何潜移默化进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三生石上旧精魂》这个名字,寓意再贴切没有了。

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书有很多,白化文先生这本书专门探讨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考察古代文人在搞创作时,怎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佛教的文化基因加入文中,又做了哪些本土化的改造。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比较、迁移、演化、重构的过程,对我来说正对胃口——我的关注点不在印度什么样,中国又是什么样,而在观察一片文化基因如何跨越文明边界,如何毫无违和地移植入另一个文化体系、如何没有引起本土的排异反应。

这种融会贯通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创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在书里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外来佛教词汇,而是深入到文创层面去考察。比如他讲了在“轮回”和“因果报应”概念传入之前,中国文学关于生死主题是怎样一个样子;在两个概念传入之后,对哪些旧题材有了翻新;即使讲到器物和神祇,也是从一个点发散出去,前后扩展得很远。讲如意,讲锡杖,讲莲花,讲哪吒这个形象的来龙去脉,等等。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唐传奇《柳毅传》的解析。哪一段是中国龙的旧有形象,哪一段是印度龙的外来设定,柳毅传的母题源流是哪几个佛经故事,李朝威在写的时候可能受了什么典籍的影响。作者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化学家,有条不紊地把一罐混合液体逐一分离,分条缕析,将里面的成分来源辨别得一清二楚。从此再看《柳毅传》,除了赞叹其情节之外,更能体会到文明交融的奇妙。

这本书是“大家小书”的其中一册,文字浅显,读之十分清爽,其中不乏戏谑之处。比如作者谈到印度民间故事到唐传奇的演化,指出中国人对吃的执着,在改造故事时喜欢添加各种吃喝桥段,实在忍俊不禁。

6 武田雅哉《飞翔吧大清帝国》

《飞翔吧大清帝国》这是一本神奇的资料书。它里面满是各种美术奇想,这倒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些幻想居然是来自于清末时代。传统概念里,清末的中国是个守旧古老的社会,对于外界文明十分迟钝,尚处于蒙昧状态。我们在历史书里读到的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等,都带着一股忧国忧民的严肃使命感。但仔细想想,当西方文明令国人打开眼界时,除了在科学和意识上的提升之外,也必然会带来想象力的扩展。 西学东渐,同样也会打破传统想象的壁障,让老大帝国偶尔也做一些飞翔的梦。

这位日本学者搜集了大量清末插图,以其为主轴,间杂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名人的狂想,让我们惊讶地发现,那时候的人们,同样也爱幻想,同样也对未来充满憧憬,不输今天。回观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脑中和笔下图景,会油然生出感慨。

要说这书有多神,也不至于,但能有人从故纸堆里拣出如此有趣的资料出来,为那个时代增添一个侧面,对读者来说已是足够。这本书的标题,其实应该改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中国人失掉想象力了吗?

7 李开元《秦谜》

顾名思义,讲的是与秦朝有关的大大小小的谜团。

读这本书,你必须首先跨越三重障碍。

一重障碍是封面,你得对类似“史学界福尔摩斯”、“一段秦始皇企图彻底删除的历史”之类的浮夸之词视而不见;第二重障碍是目录,你千万不要去看目录里那些”鉴定和取证”、“你买哪一站的票”、“《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之类故做惊人之语的小标题;第三重障碍是这本书探讨的问题: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他爹?嫪毐和太后怎么回事?成蟜叛乱什么原因?秦始皇的后宫到底啥样?你必须假装没听过这些已经被嚼了几千年的八卦小问题。

如果你成功迈过去这三个坎儿,恭喜,你没错过一本好书。

在这三重浮夸、俗气的迷雾之下,是一本伪装成历史论文的推理小说。作者对于先秦文献和田野考古都了解很深,分析起来言之有据,令人信服。加上他刻意使用了类似推理小说的写法,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像一位名侦探一样,在那些俗气的命题里硬是挖出了全新的意味,屡屡让人掩卷惊叹:“原来是这么回事!”

比如对正史里一字未提的始皇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昌平君、莫名其妙叛乱又莫名其妙完蛋的成蟜等人,在这种犀利解析之下,依次缓缓浮出迷雾,并牵连出一长串早已埋没于尘埃中的政争暗流。学术上这些推论是否成立,我没资格下结论,但作为一个外行人,阅读这样细致入微的考据还是相当过瘾的。

我有幸跟李开元老师做过一次活动,他坦言很享受这种乐趣。正如在序言里作者自述所言:“学者研究学问的动机,在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为学者和公众所共有。这本《秦谜》是一位喜好推理的历史学者,用侦探小说的手法为公众写的一本历史推理。”

8 彼得萨伯《洞穴奇案》

这本书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让人觉得太神了。

故事开始于纪元 4299 年 5 月,你一定以为是部科幻小说吧?

五个人去一个石灰岩洞穴探险,结果因为山崩被困在洞穴。在救援队赶到之前,五个人必须要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至少十天。饥渴交迫之下,他们进行了一次抽签,并把抽中的一名成员吃掉了——你一定以为是一部恐怖小说吧?

最终其他四人获救,然后被指控犯有谋杀罪名。案子一路被提交到最高法院,先后有十四个大 // 法官给出了自己的判决意见和司法解释——你一定以为是一部犯罪法律小说吧?

全都错了。

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案件,且只是这本书的开头引子部分。

正文部分,是十四位最高法庭法官对这一案件的判决,以及为何做出这一判决的理由阐释。

同样一个案件,这十四位法官的判决居然不尽相同,每一位法官的切入点和思路都不一样,从最普通的“杀人偿命”到最奇葩的“建国论” ,什么理由都有。偏偏他们阐释起来洋洋洒洒,逻辑缜密,在法学框架下似乎都言之成理。

比如第二位法官福斯认为,洞穴被困之后,他们所处的环境已与文明社会割裂开来,不受联邦法律管束。五个人同意抽签吃人,实际上是约定了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宪章,形同建国,在这个宪章里认为吃人不是犯罪——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想我靠,这样也行……

美国 20 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 1949 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第一次发表这个虚构案件,用五位法官对此案的判词勾勒出了几个法学流派的理念。1998 年法学家萨伯又给它续了九位法官,更新了这几十年里法律界的学术新动态。

现在真相很清楚了,这是一部伪装成吃人案件的法学综述。我上一次见到伪装成小说的科普文,还是《苏菲的世界》。

说实话,我对法学了解不多,读这些法官的陈述很费力气。如果换成一本厚厚的法学专著,估计我早扔开去睡觉了。幸亏《洞穴奇案》给这些艰涩文字披了一层亲和的外衣,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算我没能领会其中精要,只要领略一下法律的复杂性,也算有所得了。

9 朱利安 · 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世界史》

朱利安 · 巴恩斯的作品此前我只看过《终结感》,必须承认,那次阅读完全是冲着 2011 布克奖的名头去的。结果惨败而归,完全看不下去。

这次再度拿起巴恩斯的书,完全要归功于他这个书名。

这不是一本讲世界史的书,而是十个短篇故事加一个插曲。这十个故事的风格和形式都截然不同,有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意识流自述,有标准的古典叙事,有现代美国式故事,有假艺术评论,有中世纪法庭判状,有书信体,有充满英式戏谑的圣经解构,等等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这十个故事表面看全无关系,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相串:诺亚方舟。

第一个故事《偷渡客》——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以一个偷偷爬上方舟的木蠹为主视角,对圣经典故做了一次颠覆性的解构。在这个故事里,诺亚是一个傲慢的昏君,他的统治愚蠢而残暴。他给动物们分成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诺亚还掀起过清理杂种运动,如狮身人面兽、蛇怪、独角兽之类的都被偷偷处死,导致从世界上灭绝。为了掩盖批评,诺亚掀起一场舆论运动把这些动物批臭,比如造谣独角兽的角对女性有可疑的用处;他还暗杀了几只类人猿,吃绝了河马象,甚至有些动物只是因为丑陋碍眼——比如乌鸦——便被夺走了通报洪水退去的功劳,强行转给了更好看的鸽子……

这个故事里通篇都塞满了梗,政治讽刺和圣经原典结合得非常巧妙,怎么看都像是《动物庄园》的翻版。

不过如果读者止步于此,就太可惜了。《偷渡客》是一个开路者,一个向导,它给整本书定下一个大的基调:诺亚方舟。诺亚方舟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彼此依存又彼此敌视。接下来的九个故事,每一个都发生在世界史上的一截,内容全无相连,但细节彼此勾连,它们的精神内核始终是基于《偷渡客》建构起来的关系。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九个故事都是诺亚方舟的一次再演出。

其实从第三个故事开始,整个笔调开始变得越发晦涩,意味藏得越来越深。如果我们不能在此之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就会越读越迷茫,不知重点何在。每到迷路之时,我建议回过头去再看一次《偷渡客》,往往便能豁然开朗——说不定,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利用结构来点明主题:当人类不断前行,面对复杂纷乱的世界历史而面露迷茫时,再回头去本源寻求指引

不过这绝非一本传教鸡汤,因为里面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角色——方舟上的木蠹。木蠹是一个怀疑论者,它总是充满疑惑地审视着诺亚方舟和世界历史,不断提醒读者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我们是历史的解读者,我们是历史的受害者。”

于是当迷茫的读者返回本源时,会发现木蠹早已把诺亚方舟故事讲成了另外一副样子,美好幻想的神性根基陡然坍塌。就像第六个故事《山岳》里的弗格森小姐一样,她试图登上阿勒山寻找方舟,结果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而死在中途。

我看到有的评论说这本书是典型的“历史书写元小说”,没看懂这啥意思。但我确实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它让小说结构本身也具备了意义。

唯一要吐槽的是它的插曲。很明显,作者讲了十个充满怀疑精神的世界史片段,然后在插曲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这篇《插曲》简直就是一篇狂热的爱情颂歌,在指斥了一番历史的虚无之后,在结尾大喊呐喊道:“我们必须信奉爱情,否则我们就完了。我们可能得不到它,或者我们可能得到它而发现它令我们不幸福;我们还是必须信奉它,否则我们就只好向世界历史缴械投降。”

喂,这也太破坏情绪了吧!感觉就像一个哲学老教授淡淡地谈完宇宙本质,一看到女学生瞬间失态…

10 本方登《漫长的中场休息》

首先,我是个李安粉。

其次,我觉得《比利 · 林恩的中场战事》那部电影拍得不错。

不过看了小说之后,我大概能明白这部电影和小说的差距在哪。

小说写得相当细腻,电影也拍得相当细腻。可是,文学叙述和电影语言,毕竟还存在着一条鸿沟。以李安之才,也没法彻底抹平,我们始终能看到地面上那一条淡淡的、却异常清晰的线。

即使是 120 帧 4K3D 也没法拯救。

文字描述,就像是薛定谔的猫,你看到的是一行行文字,它们永远不可能精准地把事物描绘出去,你脑海中所看到的始终是一团模糊、暧昧的影像,模棱两可。高明的作家,可以借此营造出同样虚无缥缈的情绪之雾,酝酿出诗意的美酒,令人醺然。而如果变成电影,画面一出,这团影像立刻坍缩凝实,边界清晰。再伟大的导演,也没法阻止这种意境的流失。

《漫长的中场休息》,就是这么一大团庞杂而未经分离的复杂情绪。本方登在小说里把视角拉得极近,几乎顶到了比利林恩的脑门上,让读者无比近切地感受到情绪在头盖骨里翻腾、炸裂。如果你读到《被天使强暴》这一章,会明白我说的意思。

李安的电影试图想还原原著小说的手法,他用各种拍摄手法来烘托、来联想、来调动,甚至特意安排了大量面部特写,小到连眼中几条血丝的浮现、眉角肌肉牵动一根眼毛都纤毫毕现。最迟钝的观众,也能从这种极清晰的表情呈现中,捕捉到角色情绪的微妙变化。

可是对比小说给读者的近景冲击,电影传递出的信息还是太实在了。看了书和电影,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功能目前还是无法取代的。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任何人也拍不出你阅读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的感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说晦涩难读。大部分文艺作品,讲究隔纱之美,把意味埋藏在文字之下,让读者自行挖掘。但本方登显然没打算藏起来太多,他的写法近乎白描,虽然描绘的情绪本身暧昧复杂,表达方式却是简单直给,让所有的寓意随着碧昂丝天团的狂热舞姿毫无遮掩地宣泄而出。阅读起来,特别过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最让你难忘的东西是什么?

为期两周的「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被述说的物和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它们的想法,以及这一年来你的所见、所感。

2017 年你心目中最值得看的美剧是哪些?

 圣狗子,Freelance cult leader. 公众号“圣狗子”。

在英美剧越来越好的 2017 年,我们看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爱好越来越分散了。以下是“美剧漩涡”专栏和圣狗子取舍了很多次才整理出的 2017 年我最喜欢看的 15 部英美剧。其中有 9 部剧情片,6 部喜剧 /Dramedy,这其中又有 2 部动画片。排名不分先后。

本文没有对任何剧集关键情节的剧透,最多只会介绍个别剧集第一集的设定与情节。请放心阅读。

-

瑞克与莫蒂 Rick and Morty

2017 年 18-35 岁观众看的最多的喜剧不是《生活大爆炸》,不是《摩登家庭》,而是动画片《瑞克与莫蒂》。三季以来,该剧在烂番茄上分别获得了 100%,95% 和 97% 的新鲜度。

《瑞克与莫蒂》讲述的是科学家瑞克和他脑袋不太灵光的外孙莫蒂一起历险的故事。每集的三十分钟都可能是一部微缩的类型片。瑞克与莫蒂有时会经历一场《盗梦空间》似的嵌套梦境,有时则会经历《疯狂麦克斯》一般的末日后世界,有时则会在《复仇者联盟》一样的队伍里,经历《电锯惊魂》那样的密室逃脱。今年播出的第三季第七集更是在科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类似于香港警匪片的黑帮故事,堪称神作。

乍看并不精美的画风也掩盖了《瑞克与莫蒂》的制作水平,为了配合不同类型片的需求,《瑞克与莫蒂》常常会在每集为十几个再也不会出现的角色建模,制片人之一的 Justin Roiland 不但用自己的动画实现每一集的构想,更是为几十个角色配过音。

但上面的脑洞和想象力并不是《瑞克与莫蒂》的全部。人物发展和脑洞大开的剧情总能在《瑞克与莫蒂》中被结合在一起,让故事带给你笑声也带给你思考。

剧集主创编剧丹 · 哈蒙可能是地球上最懂得在幽默、剧情和想象力中找到平衡的人。曾经创作了拥有无数铁粉的喜剧《废柴联盟》的他,举重若轻地通过《瑞克与莫蒂》让你沮丧,让你乐观,并举重若轻地在时空和不同的主题中穿梭来回,你常常会忘了做好一切真的太难了,毕竟丹 · 哈蒙自己笔下的人物也曾说过:

无耻之徒 Shameless

首播七年之后,《无耻之徒》依然是一部独一无二的 dramedy。依然是一部沮丧生活的圣经。

故事改编自同名英剧,但美版《无耻之徒》从第二季起就和原作彻底不同。它讲述了住在芝加哥破败贫民区的加拉格一家的故事。加拉格们被母亲抛弃,父亲是个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失望的酒鬼。大姐菲欧娜早早辍学抚养五个弟妹,几乎每一次,当生活刚刚有好转时,他们就再次滑进贫穷和痛苦的陷阱。但《无耻之徒》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竟然能将这所有沮丧的故事讲得五彩斑斓。八季了,这种魅力一直没有消失。

大小谎言 Big Little Lies

在是个美剧就在玩设定的今天,像《大小谎言》 这样认真讲故事,发展人物的 character drama 显得弥足宝贵。更不用说还有两位奥斯卡影后妮可 · 基德曼和瑞斯 · 威瑟斯彭的加持。在大量要么沉重压抑,要么艰深晦涩的剧集中,《大小谎言》大概是全年最 easy to watch 的剧情片了——尽管它讲的故事其实没那么明亮。

《大小谎言》在剧集一开始就留下“究竟是哪位角色死了”的谜团,但随着故事的展开,这个悬念渐渐变得不重要,观众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逐渐和几个角色产生了共鸣,变得更在乎她们而不是悬念。加州美丽的海岸线,导演对镜头的运用,几位主演精湛的演技,加上编剧对故事视角的选取,让一个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家庭伦理剧的故事变得耐人寻味。

各大奖项也证明了《大小谎言》的优秀,在今年的艾美奖上,《大小谎言》是最大的赢家之一,它也是 2018 年金球奖提名最多的电视剧。

今年的另一部大作《宿敌》里,琼 · 克劳福德让人从书店里买来所有主角是女性的书读了个遍,才终于找到一部真正能用来拍电影的。瑞斯 · 威瑟斯彭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她在过去的几年里花重金买下了大量的女性做主角的 IP,才终于拍出了一部《大小谎言》这样近乎完美的作品。

守望尘世 The Leftovers

《守望尘世》是《迷失》编剧达蒙 · 林德洛夫与 HBO 联手创作的作品。和《迷失》最后挖坑挖到自己也填不上了不同,《守望尘世》从一开始就订好了拍摄 3 季的完整计划,同时保持了《迷失》里最吸引人的元素。

《守望尘世》讲述了世界上的 2% 的人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之后,剩下 98% 的人生活的改变。他有关如何面对末日,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如何面对丢失的事情。

它是全年最能让我大笑,又让我痛哭的故事。而剧终集《诺拉之书》则给了故事画上了最近几年电视剧最圆满的句号。

《守望尘世》的第一季太压抑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它低迷的收视率。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完全可以在看完第一季第一集前 20 分钟后直接跳到第二季开始看(我就是这么做的)。

美国罪案 American Vandal

《美国罪案》的设定看似可笑无比:两个高中生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来揭开究竟是谁在老师的车上画了“老二”的悬案。这听上去简直像个普通搞笑视频的主题,完全符合一部“五分钟弃”剧集的标准。但如果你愿意坐下来看上 20 分钟,你就会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部杰作。

在愚蠢的设定之下,《美国罪案》其实是对近几年大火的“真实罪案”纪录片(比如《制造杀人犯》)的反思。这类作品常常用纪录片的形式带给观众客观性的假象,但另一方面,它们将故事性放在比纪实性更高地位置,因而或多或少地偏向故事中一方,并在无形中操纵了观众的情感。一些模仿《制造杀人犯》的作品,已经在无限逼近真人秀的模式。即使是《制造杀人犯》本身,在为主角 Steven Avery 伸张正义的同时,也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很多不利于 Avery 的线索。

《美国罪案》也没有只做一个其他纪录片的模仿者,第 5 集中两位“调查人员”用派对参与者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照片和视频重建了“犯罪现场”,是令人惊艳的神来之笔,而季终集意外的结局也引人深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罪案》作为一部伪纪录片,比《Serial》和《制造杀人犯》更客观更有媒体人的职业精神。它反思了互联网围追热点、捍卫正义时附加的暴力元素,也呈现了一个事实:程序正义、无罪假设、合理怀疑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但如果体制让一个人不能充分享受这些权利,那么即使是为他们伸张正义的行为,也会将其他无辜的人卷入漩涡,并不可改变地影响他们的生活。

双峰 Twin Peaks

在所有打着怀旧牌重启的剧集里,《双峰》第三季不但是唯一没有让观众失望的,甚至在很多专业的评选中,《双峰》都是影评人心中远超其他剧集的年度最佳美剧。而第三季第八集也堪称电视剧史上最出色的单集之一。

第三季的《双峰》依然有关 25 年前,发生在双峰镇的那场谋杀,也关于在时间的流动里失去的事情。就像第一季的《双峰》在 1990 年改变了电视一样,大卫 · 林奇在《双峰》第三季中的叙事、视觉风格,也会对未来的美剧产生深远的影响。

27 年前,大卫 · 林奇凭借《我心狂野》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颁奖礼上却响起了嘘声,之后的他不但用《双峰》改变了电视史,也拍出了《穆赫兰道》这部很多人心中 21 世纪的最佳电影。今年 5 月,他带着《双峰》第三季来到戛纳电影节,公开放映结束后,全场电影人起立为他鼓掌,直到他离开放映厅,大卫 · 林奇也热泪盈眶。这让我觉得,伟大的艺术家不是为了迎合我们的胃口而创作的,他们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等着后知后觉的我们跟随。而《双峰》第三季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权力的游戏 Game of Thrones

如果和它最巅峰的时候对比,第七季的《权力的游戏》算不上最好的。但横向对比 2017 年所有的电视剧,它依然是 2017 年最优秀的剧集之一。在马丁的原著注定不能按原计划出版之后,两位编剧 D&D 必须依靠有限的线索推出一个宏大故事走向结局的过程,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辜负观众的期待。但他们依然带来了登峰造极的制作水平,第四集里怒火燎原的壮烈场面也堪称时代经典。

第七季的《权力的游戏》可能很类似之前的第五季,都是为接下的一季的高潮所做的铺垫。第八季《权力的游戏》要到 2019 年才会上映,我们愿意等待,但愿它依然完美。

圣狗子观后感:圣狗子关于《权力的游戏》的 46 篇回答与文章汇总

心灵猎人 Mindhunter

1983 年,FBI 探员约翰 · 道格拉斯在酒店房间里昏倒,昏迷中的他以为自己身在地狱,而之前他抓获的所有杀人狂、强奸犯正在像折磨受害者一样将他折磨至死。他以为自己四肢正在被利刃肢解,而自己的喉咙被死死卡住,身上每一个孔洞都被利器刺穿。整整一周后,道格拉斯才在医院苏醒。若干年后,他将这些幻觉放在了自己的回忆录《Mindhunter》的序章。2017 年,基于这本回忆录改变的美剧《心灵猎人》在 Netflix 上映。讲述了 Holden Ford 和他的同事 Bill Tench 在 FBI 开创使用“犯罪侧写”侦破最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案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期待这部罪案剧,《心灵猎人》都一定不是你想象的的样子,它不是一集一个案情案情的系列剧,也没有神探恍然大悟串联起一切线索的高潮结尾。之前同样自己制片的《纸牌屋》也只执导了两集的大卫 · 芬奇,这次一口气就执导了 4 集的《心灵猎人》。这部剧有关连环杀手的心理,有关与恶魔共舞的警探,甚至有关 office drama。在大卫芬奇独特而迷人的镜头里,《心灵猎人》定义了一种新的罪案剧。就像我在本文《双峰》的评论里说到的: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在创作迎合我们胃口的作品,他们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等着我们跟随。

圣狗子观后感:年度最佳罪案剧《心灵猎人》:与智商 145 的连环杀手聊天是什么体验

马男波杰克 Bojack Horseman

在 2017 年,如果你想要一部叙事出众,能在荒诞和嬉笑中讲述每个人深入内在矛盾的美剧,我会推荐一部动画片给你。《马男波杰克》能将最无厘头的笑话和和最深刻的沮丧融合在一起。击垮你,却也在最后温暖你。

第四季的《马男波杰克》也是一封包含温情、写给被心理疾病和精神问题困扰的人信。第 6 集里波杰克内心永不停止的自我厌恶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内心世界的写照。而第四季第 11 集则完全构建在 Beatrice 记忆紊乱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里错乱的时空,失焦的背景和因此引出的贯穿几十年的悲剧,都该集最后角色之间令人神伤的对话里凝成了沉重的叹息。

曾经认真生活的过的人大概很容易爱上《马男波杰克》,虽然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圣狗子观后感:《马男波杰克》:当生活给你加糖的酸柠檬

硅谷 Silicon Valley

HBO 的《硅谷》是一部慌张的、尴尬的喜剧。它讲述了硅谷的创业公司 Pied Piper 及其几位创始人的故事。剧集始终围绕着三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话题,其一是宅男与极客,其二是科技公司,其三是创业。它会时不时地抛出几个曾相识的诡异科技产品或是 app 梗,也会用创业公司的成功与失败牵引剧情的前进,还会用宅男的单纯和一根筋引观众大笑。

《硅谷》可能是这个榜单上最好笑的喜剧了。尽管有大量的科技元素,它的幽默却一点不难理解。随着四季时间的塑造,几位配角也都有了自己的魅力。

到第四季,《硅谷》越来越有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味道,除了 Jared/Ed Chambers 的“双重人格”外,主角 Richard 也变得越来越自私和疯狂。这让我觉得在 Pied Piper 螺旋般地起落过几次后,第四季像是承上启下的一季,下一步的 Pied Piper,可能会真的开始像 Richard 一样膨胀,它会像所有成功的创业公司一样,在路上渐渐失去那股 cool 劲,开始或多或少地“作恶”,而剧集也会因此产生更多新鲜的笑料,比以往更加精彩。

圣狗子观后感:《硅谷》第四季:SVIGBY!

怪奇物语 Stranger Things

尽管《怪奇物语》掀起的怀旧热影响了很多美剧的创作,但还是没有一部美剧能这样恰如其分地把 80 年代所有美丽幻想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第二季的《怪奇物语》随着经费的上涨,制作更加精致,特效团队也从一个兼职特效师膨胀到了半支后期制作的队伍。以至于你在看《怪奇物语》的时候会觉得,它有些画面比它致敬的 80 年代经典还要美好。

但是与 80 年代作品不同的是,《怪奇物语》的人物人物塑造突破了那个年代的刻板。主角朋友里的小胖子不但不贪吃胆小,而且是团队里韩 · 索罗一般的存在。小镇的警长不是那种无能不作为的官僚,而是个从一开始就全心全力充满温情的父亲。就连学校运动队运动队里的明星,也不是 80 年代影视剧中常见的校园恶霸。

比起第一季更压抑的气氛,更注重悬念的情节走向,第二季的《怪奇物语》更温情,更注重人物的塑造,如果第一季的怪奇物语随处可见《E.T.》与《异性》的元素,第二季的《怪奇物语》其实更像《伴我通行》。它其实不仅仅关于怀旧,也在温暖你唤醒你的纯真。

圣狗子观后感:伴我同行:一个 Steve 粉丝的《怪奇物语》观后感

风骚律师 Better Call Saul

《风骚律师》是《绝命毒师》的衍生剧,讲述年轻有为的律师 Jimmy McGill 是怎样沦为 Saul Goodman 的故事。剧集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它的悲剧走向:Jimmy 将一个一个失去自己身边最亲爱的人(因为《绝命毒师》Saul 登场的时候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他身边了),也将一步一步失去自己的良知。

主创编剧 Vince Gilligan 也许是最会在电视剧荧幕上塑造人物的人。他让在《绝命毒师》中几乎只负责喜剧效果的 Saul Goodman 立体化,让观众在爱他和厌恶他的边缘徘徊,也让《绝命毒师》中贩毒集团的杀手和侦探 Mike Ehrmantraut 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落魄前警察。之前从未在《绝命毒师》中出场的 Kim Wexler 与 Charles Mcgill 也在三季的时间里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

《绝命毒师》这个很多人心中的历史最佳美剧所留下的遗传是伟大的,第三季《风骚律师》里,“炸鸡叔”、Lydia 等《绝命毒师》中的经典角色也开始进入剧情主线,尤其是“炸鸡叔” Gus Fring 的人物厚度让你会怀疑是不是《风骚律师》结束后可以再出一部《炸鸡往事》的衍生剧,共同组建“毒师宇宙”。延续自《绝命毒师》的摄影风格也充满魅力,有时你会津津有味地看着 Mike 没有一句台词地布置一个机关,不知不觉几分钟就过去了。

但《风骚律师》并不是《绝命毒师》的平凡附庸,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 Kim、Chuck 等几个新角色与 Jimmy 的故事线。第三季第五集 Chicanery 围绕这些故事线演绎出《毒师》中前所未有的戏剧效果,也是堪称年度前三的电视剧单集。

推荐剧评:《风骚律师》305:所谓情义 by @重轻

《绝命律师》:青出于蓝的衍生剧 by @陆冠均(opllx)

黑镜 Black Mirror

在第三季转投 Netflix 之后,《黑镜》虽然多了很多美国电视工业的痕迹(其实是每季集数从 3 增长到 6,3 集英剧 3 集美剧),但也为我们带来了《圣朱尼佩罗》这样经典的作品。

而刚刚上映的第四季里有一部模仿原版《星际迷航》的作品,一部北欧侦探剧,一部第一次出现在《黑镜》里的浪漫喜剧,一集黑白末日片。6 集里至少有 4 集都让人满意。

在这其中,《DJ 下台》第一次用《黑镜》的方法讲了一件我们都知道的事:浪漫,或是“命中注定”其实是无比偶然的。而《黑色博物馆》的叙事方式让人很容易想起之前的《白色圣诞节》,它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也确认了此前黑镜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宇宙之中。

在第四季《黑镜》一次性放出的当天,Netflix 也发布了另一段宣传视频,将《黑镜》前三季的内容与一些 2017 年真实的新闻素材混剪在了一起,视频却几乎没有违和感。很多剧集在慢慢过时,现实却在和《黑镜》的故事慢慢并轨。现实也能让我们越来越能理解 Charlie Booker 所说的:《黑镜》不是反科技,而是思考科技的力量,和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控制这种力量是的危险性。

欢迎阅读我关于第三季的两篇观后感:

《黑镜》San Junipero: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黑镜》Nosedive:未来就像现实披着新装

去他的世界 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去他的世界》就像是你向从没看过美国公路片的英国编剧和导演介绍完“什么是公路片”之后,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拍出来的电视剧。它讲述了“一名‘初出茅庐’的精神变态少年和一名渴望冒险的叛逆少女”莫名其妙地在一起,以及此后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公路旅行。全剧几乎都是在两位主演非正常人类的眼光中来回切换,用一种古怪精灵的语气讲了一个残酷的故事。英式幽默和英式丧也贯穿始终。

推荐剧评:英剧「去他妈的世界」:有一种剧叫“中二丧” by @陆小鸟

王冠 Crown 

2017 年出品了大量优秀作品的 Netflix 在这一年投资最高的剧集不是拥有大量特效的《怪奇物语》,而是精致、优雅的《王冠》。第二季的《王冠》十集的预算据说高达 1 亿英镑,这甚至不少于《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的经费。充足的经费也让《王冠》剧组能像拍摄电影一样,花钱搭好下面的场景里,却只拍几个镜头:

饰演伊丽莎白二世的 Claire Foy 尽管外形和女王不同,却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女王的神态与语气特征。饰演菲利普亲王的前任神秘博士 Matt Smith 则是从外形与性格上都还原了亲王年轻时代的样子。

《王冠》计划拍摄六季,讲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结婚至今 70 年的历史。就像我去年说的,《王冠》从没有让窥探王室成员私生活成为故事的焦点,第一季的《王冠》聚焦于一个衰老帝国在战后的沉重与创伤,第二季则更有关女王本人,和王室的意义。它的核心不是王室成员的,而是所有人共同的幸福、孤独、烦恼与痛苦,也因此能能将诸如“玛丽公主应该嫁给谁”,“查尔斯王子上哪所中学比较合适”这些我们毫不关心的故事讲得很生动,也在无形之中让你理解了女王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工作的艰难。

当然,如果你并不了解英国现代史的意义,《王冠》虽然帮你梳理了历史的脉络,却不是一个帮你自动补课的老师,很多发生在温莎城堡之内的故事都来自编剧原创,剧中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比如肯尼迪是否给妻子下药)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第 16 部:你来决定

就像我在一开头说到的那样,大家的大家的爱好原来越分散,这个榜单也越来越难总结。15 只是个武断的数字,但因此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一些剧集排除在外。

还有哪部你喜欢的美剧没有被提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年度十佳单集

《无为大师》New York, I love you (可以单独看,与之前的剧情关系不大)

《守望尘世》The Book of Nora

《权力的游戏》The Spoiler of Wars

《奔腾年代》Ten of Swords

《马男波杰克》Time's Arrow

《大群》 Chapter 5

《风骚律师》Chicanery

《瑞克与莫蒂》Ricklantis Mixup

《美国罪案》Premature Theories

《双峰》Part 8

欢迎你读到最后。


欢迎关注 @圣狗子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最让你难忘的东西是什么?

为期两周的「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被述说的物和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它们的想法,以及这一年来你的所见、所感。

2017 年国内外有什么让你眼前一亮的 App?

 少数派,高品质数字生活消费指南,公众号:sspaime

作为长期关注 App,一直大家推荐好应用的少数派,我们当然也不会缺席今年的这个问题。2017 年有很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App,我们将从应用和游戏中各选出 10 个来为大家进行介绍。

1. 应用

2017 年的 App 圈有很多新趋势,根据这几个新趋势,派君选了 10 款心目中的年度 App 推荐给大家。

  • 实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个需求
  • 体验:设计细节要足够出色
  • 口碑: 要在专业或大众领域有影响力

先来说派君心目中的年度 App。

Gudak Cam:又掀起了复古摄影的潮流 [iOS]

复古这个话题可以说是永不过时,Gudak 的出现让复古摄影又火了一把,你的朋友圈肯定也被这种复古的色调,漏光风格的照片刷屏了吧。

Guadk 拍摄出来的照片偏青色,有种「古早味」,像 LOMO 一样暗色调。但拍摄出来的照片十分自然,没有刻意做旧的那种感觉。人像与实物拍摄的效果都非常棒。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模拟拍立得相机的 Instant。

当然 Gudak 成功把 Vsco 扳倒成功成为了派君心目中的年度摄影 App。

Price Tag 2.0:限免冰点 App、发掘优秀 App 它都包揽了 [iOS]

Price Tag 一直是我 iPhone 里的必备 App 之一,它可以用于发现限免应用和关注自己喜爱应用的价格变化。Price Tag 2.0 的更新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更新,从关注价格变动到「发现好应用」它都可以帮你做到。

记账城市:让你的习惯养成也变成一件轻松又愉快的事情 [iOS/Android]

「从开始到放弃」大家的记账之路应该都是这样的吧[doge],记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记着记着就忘了。如果你跟我一样,那你可一定要尝试一下「记账城市」,它把记账变成了一种愉快的小游戏,我们需要不断记账来建造新建筑、合成高级建筑、吸引游客、邀请市民定居、指派市民去店里工作以赚取金币。当你玩上记账城市后,不仅不会嫌麻烦,还会主动进行记录。

Things 3:今年颜值最高的任务管理 App(不接受反驳 [iOS]

今年跳票近三年的 Things 3 终于上架了。它依旧保持了开发团队高水平的设计功底,无论是在界面还是交互上,无处不给人惊喜。

采用了大量精美而不失稳重的交互动效,这里通过动图直观地感受一下吧。

Cosmos:一款能让你好好刷微博的第三方客户端 [iOS]

微博官方客户端大概是今年最烂的应用了吧,而 Cosmos 这款第三方微博客户端的出现真的让大家都「眼前一亮」了。

没有广告,没有「微博故事」,就是你的时间线就是你想要的正常的时间线。除此之外它的交互设计和功能也非常的出色。这款应用将新浪微博平台最基础的元素「微博」以一个个小卡片展示。每个卡片都用简单的阴影与背景形成对比,极简却又不失层级感。

一闪:比 Instagram 还出色的图片分享社区[iOS/Android]

说起图片社交,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Instagram,而一闪的出现则让图片社交变得更加有趣。

一闪聚集了一群真正有意思的人,有着较高的活跃度和质量。从一闪当前「发现」页面也能看出,社区的动图质量确实维持着较高的水平,你能在这里探索不同人对 GIF 动图不一样的理解与诠释,更会惊叹:「原来动图还可以这样玩」。

SleepTown:一款能让你乖乖准时睡觉的 App [iOS]

和记账城市相似,SleepTown 也是希望通过游戏让你愉快地养成好习惯。我把这款应用定义为日常小游戏

每按时完成一次目标,该周的地皮上就会多一座随机的建筑,目前一共可以解锁 52 种建筑。每周发展完成的地块又通过道路连接成更大的区域。日积月累,你就能见证一座网罗了住宅、餐馆、警局等设施的城市的崛起。而这些建筑就是你创收金币的资本,且连续按时起卧的次数越多,金币创收的加成也就越高。花费金币可以用来在睡前指定建造一座已经解锁了的建筑。

Picsew:轻松拼出优雅的长截图 [iOS]

把多张图片拼成好看的长截图应该是不少人的需求。 Tailor 、Piiic 等一系列优秀的长图 App 后,我们又发现了一款新的长图 App 可以满足你的各种需求,它就是 Picsew 。而且 Picsew 在进行大量截图拼接时,处理速度相当快,可能在图片处理算法上要优于其他 App 。

Fabulous:开启你的「健康挑战之旅」[iOS/Android]

Fabulous 与其他健康应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并不会「填鸭式」地告诉你怎么做有益身心健康,而是将健康建议全都融入到「游戏」当中,它将喝水、吃早餐、运动等对健康有益的项目都转变成了一项项挑战,每 19 天都是一段旅程。当你完成一项挑战,这段旅程便前进一些,你还会收到「信件问候」。

Focos:手抖也没关系,这款应用是先拍完再对焦的 [iOS]

iPhone 的「人像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手机摄影的更多可能性。而 Focos 则是让这个可能性增色不少。Focos 可以提供比 iPhone 自带的「人像模式」更加专业的虚化效果,还可以定制各种参数,带来更好的成像表现。

2. 游戏

不得不承认,「吃鸡」和「农药」是 2017 年手机游戏的代名词。

但是,除了这些来自大牌厂商的作品,依然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独立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独立手游在今年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不少类似「元气骑士」和「Abi」这样的口碑作品。

我们从今年的手机游戏中选出了 10 个设计、画面和玩法上让我们能「眼前一亮」的作品,让我们来一一为大家介绍:

纪念碑谷 2:三年后的再次惊叹「太棒了」[iOS/Android]

尤记得派君第一次玩纪念碑谷是的心情「这游戏太 TM 棒了」「怎么会有这么精妙绝伦的游戏」,三年后的 WWDC 最让我惊喜的不是 iOS 11 的推出,而是纪念碑谷 2 的正式发布。

纪念碑谷 2 与前作保持了高度一致的设计风格,简短的楔子关卡转瞬间就将你带回到那个世界颠倒错乱,惊喜四处环生的迷宫之中。纪念碑谷 2 全新设计的精妙关卡定然会再一次让你叹为观止。

Splitter Critters:苹果官方的年度游戏 [iOS/Android]

Splitter Critters 的故事非常简单:一群萌系生物迷失地球,它们要乘坐飞船回到母星,然而悬崖峭壁道阻且长,只能来回走动却不会跳跃攀爬的它们犯了难。好在它们带有撕裂空间的技能,你要做的就是帮它们将屏幕里的完整世界切开,然后重新组合,让可爱的小生物们找到回家的路。

FRAMED 2:开创了解谜游戏的新玩法 [iOS/Android]

论起解谜游戏的创意设计,Framed 叙事重构的巧妙绝不输给纪念碑谷的视差错位。游戏的核心玩法是重新调整多宫格漫画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而改写整个剧情,帮助主人公利用各式道具躲避警察阻拦与追捕,进而逃出生天。你不得不将各个镜头移来移去,直到顺序正确,剧情继续。重新再来的按钮依旧位于左上角,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你总能成功,就像主人公总能逃离。

To the Moon:能让我哭泣的游戏并不多,它是其中一个 [iOS/Android]

我没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告诉你剧情有多么棒,所以我建议你找一个没人的下午,花上四小时一个人静静的从头到尾的完成它,这才是我心中正确打开《To The Moon》的最佳方式。

回忆之旅:每张图都可以当壁纸的游戏[iOS/Android]

Old Man’s Journey 苹果设计奖得主,作为一款十分简单解谜冒险游戏,有着清新的画面和悠扬的配乐。讲的是一位曾是水手的老人在收到了一封信之后展开的冒险之旅,途中你会遇到各种选择,老人的旅途也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即使没有一句对白,你仍然可以体会到游戏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Iron Marines:手机上最好的塔防游戏[iOS/Android]

即使你此前完全没听过 Ironhide 或是 Kingdom Rush 的名字,这上架短短一周即获得中区一万多个五星好评的神作。你也绝对不容错过。

Causality:操纵时间来解谜的小游戏[iOS]

它易于上手,却又无比烧脑。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游戏中,你所作出的一切行动都会与下一步有所关联,你需要帮助遭遇障碍物、死胡同,甚至是触手怪的宇航员达到指定地点。

Abi:国产治愈解谜游戏[iOS/Android]

我最喜欢的一段情节出现在游戏开篇不久,俩人走进一家废弃的餐厅,餐厅里只有一个服务员机器人和一个坏掉了一只「眼睛」的厨师机器人。餐厅的主人叫扎克,他也像所有的人类一样早已消失。Abi 在里屋找到另一个坏掉的「眼睛」,给厨师机器人装好,机器人感激地说道:「谢谢你,扎克。」

Hidden Folks:魔性的抓迷藏游戏[iOS]

Hidden Folks 共有 4 个世界超过 15 片区域可以探索,森林、旱地和城市、工厂,都是采用黑白简约手绘风格设计。每个世界的细节均相当丰富,如工厂里密密麻麻的女工超过百名,办公桌、电脑、货梯、监视器还有盆栽一应俱全,简直是一个真实的工厂原型。

元气骑士:能让你玩上一整天的打怪兽游戏[iOS/Android]

Soul Knight 的游戏方式非常简单,只有一个目标——击败所有的怪物。尽管是老掉牙的玩法,但是 Soul Knight 却创造了不一样的爽快。

一款好玩的游戏不一定需要充实饱满的剧情,Soul Knight 的全部剧情只有一句话「世界危在旦夕,时间处于剑和魔法的时代,维持世界平衡的魔法石被拥有高科技的外星生物抢走了,你能否夺回魔法石拯救这个世界?」可能是开发者自己也觉得太敷衍了。App Store 的剧情介绍后还加了一句「故事我们实在编不下去了,就是想做一个丧心病狂打怪兽的游戏!」

以上。是派君觉得 2017 年让我眼前一亮的应用和游戏。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3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最让你难忘的东西是什么?

为期两周的「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被述说的物和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它们的想法,以及这一年来你的所见、所感。

 PentaQ刺猬电竞社,志在电竞未来。品质、趣味、硬核。

先打一剂预防针,《英雄联盟》的赛事不等于整个电竞。

但因为目前只关注《英雄联盟》的电竞赛事,所以本回答只包含《英雄联盟》赛事的 2017 大事记。

2017 英雄联盟颁奖盛典,官方给到场的玩家赠送了一本《2017LPL 典藏纪念册》。

这本册子的后半部分由大量图片和文本组成——大部分图片出自 LPL 官方御用摄影师一村之手,记录了 2017 全年 LPL 的点点滴滴。文案和序言则由 PentaQ 撰写,最终制作成册。这个回答我们想以《2017LPL 典藏纪念册》为主干,但由于颁奖典礼在全明星之前,所以我们会增加全明星赛的部分。

(献给 LPL 的所有支持者们)

2016 年 11 月 13 日,武汉体育中心。作为 2017 全球总决赛入围赛 & 小组赛的举办场馆,一年前的这里,是德杯总决赛以及年度颁奖盛典的举办地。EDG 在这里拿下了他们的第五座德玛西亚杯冠军奖杯,在颁奖典礼上,作为外援选手,Deft 被评选为年度最佳 MVP。

图中的 EDG 五人,可能是众多粉丝心目中最为经典的 EDG 形象——他们拿下了 2015 年 MSI 季中冠军赛的冠军奖杯,他们是 EDG 最强实力的象征。2016 年年底,外援 Pawn 和 Deft 宣布回国,EDG“经典五人”不再。

除了 Pawn、Deft,同样离开的还有诸如 Mata、Looper、Marin 等一大批知名韩援选手。这些选手的离去象征着 LPL 韩援热潮的逐渐冷却,也为 LPL2017 新赛季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在大量韩援回国的前提下,这一年出现了 OMG、RNG 两支全华班,他们就如同 2017 年年初的 LPL 一样,不被大众所看好。


2017 年 1 月 19 日,上海陆家嘴,正大广场。这里毗邻东方明珠,面对外滩,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这一天,2017LPL 春季赛首日的比赛在正大广场九楼正式开打,大楼外印有红色“LPL”字样的广告牌分外显眼。从虹桥天地到正大广场,2017 年的 LPL 再上一个档次,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创造了更加优秀的观赛体验。


同样是 2017 年 1 月 19 日。这一天,在 LPL 新赛季比赛正式开打之前,官方给老将 Clearlove 颁发了 LPL 首张职业证书,编号 001。这张证书象征着对于 Clearlove 这样多年坚持选手的尊敬,也象征着整个联赛体系的愈加规范和成熟。


2017 年 2 月 12 日。Doinb 率领着队员从 LSPL 重回 LPL,接着续写 QG 战队的辉煌。春季赛开场,QG 前两周三场 BO3 全部胜利,在 2 月 12 日时战胜了强敌 WE,比赛结束的瞬间,性格外放的 Doinb 通过肢体语言肆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2017 年 3 月 4 日,LPL 春季赛第四周的比赛中,EDG 教练阿布登上解说台,与苏小妍以及记得同台解说,并在之后的春季赛比赛之中也成为常驻嘉宾解说。在 2016 年全球总决赛 IM 与 WE 生死决战的解说经历之后,阿布解说时清晰的思路以及对于局势的准确理解和判断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好感,2017 年新赛季阿布作为嘉宾解说的登场,也同样让比赛的观赏性更上一层楼。


2017 年 3 月 11 日,LPL 春季赛第五周。Snake 在经历惨痛的五连败之后终尝一胜,赛后的中单姿态十分开心。在 2017 年,姿态大胆地做出了从上单重新转型为中单的选择,并离开 IG 加入 Snake,转型之路并不简单,但姿态初心依旧。


2017 年 3 月 12 日,LPL 春季赛第五周的比赛中,由于 QG 方英雄出现偶现 bug 影响了比赛的正常进行,最终官方判定重赛。在漫长的比赛结束之后,LGD 输掉了这一场比赛,这对本身就战绩不佳的队伍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赛后,队伍辅助 Pyl 发布微博“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迅速成为流行语。


2017 年 3 月 24 日,相比于以往的比赛,LPL 赛场上多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Uzi 终于拿到了自己在去年全明星赛上的 1v1 solo 赛冠军奖杯。对于已经在赛场上征战四年的 Uzi 来说,这个奖杯是对于他实力的最好证明,也激励着他想着更远方前进。


2017 年 4 月 6 日,LPL 的解说台上出现了一位新面孔,Rita。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的她拥有姣好的面容和优美的声线,同时还具有绘画等众多才艺。凭借着极高的个人魅力,Rita 的出现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和粉丝的注意,并成功融入 LPL 的大家庭。


同样是在 2017 年 4 月 6 日,在当日的比赛结束之后,WE 在积分上超越 EDG,来到了小组第一的位置。对于一支在 2014、2015 年陷入颓势的队伍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经过了 2016 年一整年的磨合,WE 在 2017 年终于重回强队行列。


2017 年 4 月 20 日,LPL 春季赛季后赛中,OMG 和 IM 的 BO5 对决中被现场硬件问题打断。导致比赛重赛。OMG 中单 Icon 在期间发出微博:“正义必胜”,引得众多粉丝议论。

最后的结果以 OMG 让二追三取胜 IM 而告终。OMG 时隔两年再度打进 LPL 季后赛前四,比赛一度引起粉丝热议,OMG 的不轻言放弃以及坚持韧性让这只老牌电竞战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

事后,众多粉丝给予 IM 电子竞技俱乐部极大的舆论压力,并提出“IM 故意弄坏鼠标制造暂停”的观点。但不久后官方给出解释,并非是 IM 选手的鼠标问题,而是现场的其他硬件出现问题。


2017 年 4 月 21 日,LPL 春季赛升降级赛中。VG 以 1:3 的比分负于 DAN,成为历史上首支在升降级赛之中负于对手而遭到降级的队伍,而 DAN 也相应的成为首支通过升降级赛晋级 LPL 的队伍。赛后,VG 上单 loong 伤心万分。


2017 年 4 月 29 日,LPL 春季赛在南京奥体中心迎来最终对决——WE vs RNG。赛前似乎势均力敌的对决最终以 WE 的单方面碾压而告终,3:0 击败 RNG——这支以红色为主基调的队伍在 2017 年春天建立新的王朝。在获得春季赛季后赛冠军的同时,WE 也获得了前往巴西参加 MSI 季中冠军赛的资格。


2017 年 4 月 30 日,英雄联盟官方在春季赛总决赛之后召开发布会,宣布了 LPL 即将迎来的更加深度,更大程度的改革。官方宣布在明年将会取消上降级制度,转而采取联盟化的管理方式,另一边,主客场的推进也即将在 2018 年展开。


2017 年 5 月 21 日,巴西里约。获得了 MSI 季中冠军赛资格的 WE 以极佳的成绩小组出线,但却在半决赛之中以 1:3 负于对手 G2——经过休赛期的调整,G2 充足的赛前准备和极强的韧性在比赛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 WE 在小组赛之中表现出色,但也在淘汰赛之中为自己的年轻付出了代价。


2017 年 6 月 8 日,LPL 夏季赛的赛场上出现了场间的拉拉队表演,将传统体育中拉拉队的概念引入电竞赛场之中,青春靓丽的拉拉队员以及她们充满活力的舞姿,丰富了观众的观赛体验,也让赛事本身更具观赏性。


2017 年 6 月 17 日,在春季赛升降级赛之中脱颖而出的 DAN 连续击败了 EDG、Snake、IM 三支俱乐部,被称为“灵石路杀手”。在击败 VG 晋级 LPL 之后,DAN 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告诉观众——他们还能创造更多奇迹。


2017 年 6 月 18 日,在传统电商节日“6·18”的背景之下,JDG 和 SNG 两支分别拥有京东和苏宁电商背景的队伍之间的大战也拉开序幕。在那一天的现场,出现了许多举牌为两边电商加油的新观众。不管是电商入驻电竞,还是这些新观众的到来,都让 LPL 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2017 年 6 月 25 日,童扬身披 RNG 战袍出现在赛场上,连续使用两局加里奥帮助 RNG 以 2:0 迅速战胜 JDG。童扬是 RNG 在夏季赛之中引入的上单,这名曾经 EDG 的功勋老将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了赛场上。


2017 年 7 月 1 日,JDG 在夏季赛第四周快结束时终于拿到了自己的首场胜利。赛后,Doinb 在舞台上痛哭。夏季赛之中 QG 改名 JDG,但成绩一直不甚理想,作为队伍中的核心,在拿下首胜之后,Doinb 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


2017 年 7 月 9 日,台湾高雄。EDG、RNG、WE、OMG 四支队伍合力捧起了洲际赛亚洲对抗赛的冠军奖杯。短短四天的赛程,LPL 经历了从低谷到辉煌的转变,而赛程之中四位主教练放下隔阂,齐心协力分享信息的故事也让人感受到了 LPL 赛区的团结。这一战,四支队伍和 LPL 赛区赢得漂亮!


2017 年 8 月 25 日,LPL 夏季赛季后赛之中,RNG 在半决赛中以 3:2 战胜 WE,进军决赛。比赛过程之中 Uzi 始终保持着用“奇妙”的戴耳机方式,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尽管征战多年,但刚刚年满 20 岁的 Uzi 仍然保持着一些可爱和稚气。


2017 年 9 月 1 日,LPL 夏季赛总决赛中,EDG 以 3:2 的比分,让二追三战胜 RNG。比赛之中,EDG 新人 ADC iBoy 以及中单 Scout 发挥出色,成为最终奠定胜局的关键点。

夏季赛总决赛的现场,官方公布了 2018 年第一批的主场名单,他们是 Snake——重庆;LGD——杭州;OMG——成都。


2017 年 9 月 3 日,2017 全球总决赛 LPL 赛区区域选拔赛中,WE 和 IG 上演了惊天动地的 BO5 大战,最终 WE 在决胜局之中取胜,获得了参加 2017 全球总决赛的最后一张门票,时隔五年再次重返全球总决赛赛场。尽管 IG 在赛季后半段的实力上升明显,但最终仍然功亏一篑。图中,赛后 WE 和 IG 队员相互握手,IG 辅助 Megan 难以接受落败的现实。


2017 年 9 月 29 日,2017 全球总决赛入围赛,WE 作为首支登场的 LPL 队伍战胜越南队伍 YG 入围赛出线,与其他两支 LPL 队伍会师小组赛。


2017 年 10 月 15 日,全球总决赛小组赛最后一天。在经过三场艰苦卓绝的大战之后,EDG 最终还是不敌 SKT 而遭到淘汰。小组赛第一轮的三连败让 EDG 在第二轮需要连胜三场,而尽管在休赛期之间调整好了状态,但最终 EDG 仍然功亏一篑。


2017 年 10 月 21 日,广州,2017 全球总决赛八强战,RNG 战队以 3:1 战胜 Fnatic 挺进四强。赛后,Uzi 在台前接受采访,Fnatic AD Rekkles 仍然久坐在座位上。


2017 年 10 月 22 日,继 RNG 之后,WE 以 3:2 击败 C9 晋级四强。赛后 WE 的经理 M1ka 拥抱了打野 Condi,教练 Homme 一个一个鼓励着队员:镜头捕捉到的 Homme 正在对 xiye 竖起大拇指,WE 的三个下个队员——Mysitc、Ben、Zero 相视而笑,沉稳的 957 走在 xiye 后面——他刚刚使用纳尔 Carry 的比赛。


2017 年 10 月 28 日,RNG 在全球总决赛中遭遇 SKT。面对强敌,RNG 在 2:1 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追两局,最终输掉比赛。在面对 SKT 这样的世界顶尖霸主时,2013 年的皇族被 3:0,2016 年的 RNG 被 3:1,而 2017 年的他们又追回了一分。Royal never give up.


2017 年 10 月 29 日,WE 在全球总决赛中遭遇 SSG。在率先赢下一场比赛之后,SSG 以更加稳定的发挥连追三把击败 WE,也获得了进军鸟巢的门票。作为一支在 2017 年刚刚崛起的队伍,WE 在全球总决赛之中以小组第一出线,并顺利打进四强,创造了这支老牌队伍新的历史。


北京时间,2017 年 12 月 11 日清晨,全明星赛,Uzi 和 Bjergsen 的 Solo 赛决赛打响,两人战满 3 场,最终由 Uzi 利用卡莉斯塔击杀 Bjergsen 使用的瑞兹,蝉联全明星 Solo 赛项目冠军。Uzi 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蝉联该项目的选手。


北京时间,2017 年 12 月 11 日,中午,全明星赛赛区对抗项目,头一天以 2:1 战胜 LCK 赛区的 LPL 赛区与 LMS 赛区展开最终大战,最终由 LPL 赛区以 3:2 战胜 LMS 赛区获得冠军,这也是 Uzi 的第一个 5V5 项目的冠军。

2017 已经结束,但英雄联盟,传奇不止。

To be continued……

 王弘烨,别喷我我是混乱中立

作为一个普通的 DOTA2 观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年一些精彩的 DOTA2 对局。

非 DOTA2 观众有闲心的话也可以看看,说不定看了以后你也会对这款游戏 / 赛事产生一些兴趣呢。

PS:精力有限看不了所有比赛,如有遗漏还请谅解。

比赛按时间顺序排序,数据来自 DOTABUFF、DOTAMAX、LIQUIPEDIA。

1、ESL ONE 云顶 Newbee VS Wings BO3 G2 

newbee 几乎全程掌控比赛,但在后期 wings 凭借团战先是打出 newbee 多人买活。紧接着在一次团战中,sccc 的圣堂凭借恐怖的爆发先手连斩 wings 的 2 员大将,但在此期间 shadow 的水人利用幻象磨掉圣堂的折光,并在圣堂 BKB 结束的瞬间抓住折光真空期的机会二连秒掉圣堂。这场团战以 2 换 2 结束,但由于上一波团战 sccc 用掉了买活,这次出乎意料的死亡直接让 newbee 陷入大哥缺席 110+ 秒的绝境。最后 wings 破掉 newbee 一路后直扑基地,抓住 newbee 人员不齐的缺陷,围点打援连续击杀 newbee 多人并推掉基地,完成了这次翻盘。

2、ESL ONE 云顶 Newbee VS Wings BO3 G3 

在 wings 刚刚完成一场精彩的翻盘后,不甘示弱的 newbee 也用了一场漂亮的翻盘来回敬对手。这场比赛双方的阵容十分相似,中单是强有力的炮塔(影魔 - 美杜莎),大哥是辅助炮塔输出的光环怪(VS- 小黑),辅助需要各显身手为大哥创造输出环境,两边的团队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各自的远敏炮台(当然 wings 的阵容还有推进的味道)。而两边的三号位(蜘蛛 - 发条)在这其中显得至关重要,担负着冲脸限制对方远敏输出的重任,哪边的三号位发挥更好哪边就能取得胜机。最终的结果是 kpii 更胜一筹,因此 NB 完成了这场翻盘。在下面的视频节选中可以看到,发条 1 人在下方吸引 2 人火力,newbee 其余 4 人在上方追击 wings 的 2 人,之后通过勾爪逃出生天的同时毁灭了上方 wings2 人的逃生希望。团战残局中,美杜莎爆发出的战斗力往往高于 wings 剩下的影魔 +1~2 名英雄,其原因就在于发条精准的保护和切割。

3、SL-I 群星联赛第三季 Wings VS DC BO2 G1&G2

不多说,神奇的吃饼干套路(卡尔灵动迅捷 + 酒仙土元素 300% 对建筑伤害秒拆高地)。

4、SL-I 群星联赛第三季 VG.J VS Liquid BO5 G3

从经济曲线可以看出本场比赛的曲折。VG.J 选出这套正面战斗力极强的阵容,并在前期取得了较大的团战优势。但 liquid 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带线牵制的艺术,通过带线将 VG.J 的优势几乎消磨殆尽。

最为经典的是视频所示的这波。29 分钟,VG.J 决定打盾,liquid 的兽王、水人、精灵趁此机会开始偷拆 VG.J 下路高地。VG.J 立即从肉山附近后撤,猛犸和军团 TP 回防。于是精灵大招带水人飞往肉山,以人数优势对 VG.J 剩下的人进行围剿,同时水人不忘在肉山边上留下一个幻象。猛犸和军团急忙重新往肉山赶去,但在他们堪堪赶到之际,大招倒计时结束的精灵又带着水人回到下路高地继续拆家。VG.J 再次向下路赶去,但跑步无论如何赶不上水人拆家的速度,大部队还才走到一半,下路近战兵营已破。正当 VG.J 彷徨之际,水人又替换幻象回到肉山洞拿下了肉山。这波团 liquid 血赚,把经济曲线直接拉爆。而 VG.J 相对笨重的阵容面对这套战术时的表现用 8 个字可以形容——左支右绌,焦头烂额。(个人感觉把 VG.J 这套阵容换给 IG 或 VP 能赢,除此之外,当时全球应该没有队伍能在面对相同情况时取胜)

5、DAC 预选赛 EHOME VS FTD.A

这场比赛乍一提可能大部分观众都没印象,会觉得看这对阵双方就知道是菜鸡互啄。

好吧它就是菜鸡互啄,但由于互啄得十分欢乐,所以我把它放了进来(绝对不是因为以前做的视频没人看想强捞一波→_→)。

看两边的经验曲线就能知道,这场比赛的走向是多么跌宕,多么诙谐。

而比赛中 FTD.A 的军团连续 2 次把自己决斗死的场景更是无比地令人捧腹——

完整版地址:IMBATV 看比赛 Season2 第六期 皇城 PK 一秒刷爆 经典战役 惊喜不断

6、DAC Liquid VS EG BO2 G2

这场比赛出奇的地方在于,gh 说他手痒想玩小娜迦,于是 miracle- 临时转四操刀沙王,全队打架 4 保 1 让 gh 玩。不是 15 年 EG 那种 4 号位小娜迦带球转 1,而是由 gh 直接玩 1 号位。虽然 liquid 的打架 4 人组很强势,但是在 EG 的攻势下还是节节败退,经济差一度来到 1 万 +。然后 EG 就被 gh 一个人用小娜迦带死了。过程中幻象断兵、多线操作等等都行云流水,把三条兵线处理得滴水不漏。近年的比赛里已经不怎么见得到小娜迦的膀胱荣耀了,但这把 gh 的发挥一度让 OB 众人觉得液体这套打法简直无敌,根本找不到破绽。

当然后来这套看似无敌的打法还是被制裁了,败者组第一轮 BO1 的比赛中,液体妄图故技重施,无奈新疆人 Black^状态神勇,一手小鱼人犹如附骨之疽,将小娜迦折腾得死去活来,往往即使 gh 藏到树林里开分身,也会被如影随形的小鱼人逮住杀掉。事后 miracle- 痛苦地说,都怪 gh 突然想玩小娜迦,以后再也不这么玩了……

7、DAC Liquid VS Newbee BO2 G2

23-0-13,令人窒息的卡尔秀。

8、DAC 总决赛 IG VS OG BO5 G1

这是一场双方队伍水平都极高的比赛,两边都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进攻,不管之前看没看过,都很值得把整局比赛拿来重温。赛场局势几度翻转,甚至于在观看直播时,直到最后 2 分钟之前都无法确定比赛的最终结果。比赛看点颇多,有 B 神节奏凶狠的剑圣,XXS 每每在对手稍稍放松之际释放完美大的猛犸,机枪兵热血智障送的蓝猫(?),Boboka 无限骚扰又花式逃生的 SA,让 IG 得以与当时 OG 的最强体系(炼金 +TB 的幻象流)斗个难解难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幕在这里。44 分钟的一波团战,双方一番激烈交战后,IG 阵亡 1 个辅助,OG 阵亡 2 个辅助但立即买活了一个,局面上是 4V4,双方状态都残了,看似是一个互相撤退的局面。而就在 OG5 人外加全场观众都忘记了 XXS 的存在时,猛犸乍然匕见,推推跳刀扭头大接拱,把已经撤退到高地上的 OG 三人重新送回战场,剑圣蓝猫跟上瞬间将 OG 毁灭。但 OG 作为当时全球排名第一的战队可不是省油的灯。ANA 的炼金几乎在被杀的同一时间就买活了,随后在泉水使出摇摇乐,飞鞋飞往高地塔,而 IG 在消灭了 OG 总共 5 人后有了一丝松懈,借此机会,炼金卡视野丢出了提早准备的摇摇乐,击杀了刷新后手握第二个大的猛犸,随后又配合队友完成了对术士剑圣的追杀。几乎在观众以为 OG 将要落败的下一秒,OG 通过雷霆般地反击将局势扳了回来。而这样的局势翻转在这场比赛中还不止一处,本场比赛的精彩程度可见一斑。

9、DAC 总决赛 IG VS OG BO5 G2

这把只要把聚光灯都打在 BOBOKA 身上就行了,让你们知道天鹰战士的可怕!

咳,其实这局的 BP 是值得一说的。在双方胜者组决赛时,第一把 OG 拿到炼金,之后两把炼金都是被 IGban 掉,OG 的态度是炼金这英雄无敌,你不 ban 我就选。

而在这总决赛第二把里 OG 却选择 ban 掉了自己最强体系的核心炼金,浪费了一个自己的 ban 位,同时也为 IG 省下一个 ban 人名额。那么 OG 为什么会自废武功呢?开玩笑的说法是上一局 ANA 的炼金使用摇摇乐自爆了几十次,队友都受不了了,所以赶紧 ban 掉不让他玩。

认真解释的话,我就想夸一夸 Q 高瞻远瞩(或许是歪打正着?)的 BP 了。IG 在下午与 NB 的败者组决赛中使用了一场炼金并拿下了那次胜利,而在胜者组决赛败于 OG 前,IG 一次炼金都没有用过。我有理由相信,这场炼金是特意表演给休息室的 OG 看的,目的是告诉 OG“我 IG 也会炼金,别以为我只能 ban 不能抢”。OG 是整个 DAC 炼金用得最好的队伍,因此他们也是最明白炼金可怕的队伍,这使得 IG 这手炼金出奇地有效,让 OG 在决赛第二局 IG 先 ban 先选时乱了阵脚,选择 ban 掉炼金——他们害怕先选的 IG 一手抢下炼金。

“浪费”掉的一个 ban 人名额随后造成了连锁反应,让 OG 这场比赛的 BP 乱成了一锅粥,珍贵的一二手 ban 位没 ban 掉猛犸——IG 一抢猛犸——OG 自认打不过 IG 的猛犸剑圣体系——OG 以选代 ban 抢下剑圣——IG 游刃有余地拿下自己三板斧里另一个配合猛犸的英雄幽鬼——notail 的剑圣玩得很差——OG 的 BP 被爆了。

OG 这局 BP 被爆的原因确实是因为 IG 下午用了炼金,唯一无法确定的就是下出这步妙棋的大 Q 到底是江流儿还是虚竹了……一方面败者组决赛第一场就在为总决赛做铺垫,听起来太过难以置信,但 IG 整个系列赛都没用过炼金,忽然来了个一选的炼金确实很突兀,突兀到让人觉得这个选人暗藏玄机……总之我是想不出结果了,你们爱信哪种原因就信哪种吧……

10、基辅 MAJOR IG VS OG BO2 G2

不是冤家不聚头,正如 LGD 屡屡撞死在 IG.V 的城墙下,2017 年上半年的 OG 和 liquid 应该是万万不想见到 IG 的,因为见到了十有八九要被锤。OG 刚在 DAC 上被一顿胖揍,转眼到了基辅 MAJOR 又要被锤了……

这局不必说太多,只要知道这是近几年数量十分稀少的 Burning 的敌法秀就够了(16~17 年 B 神总共也没玩几把敌法,大赛上的更少),可能是 B 神职业生涯最后的敌法荣耀了,小火人且看且珍惜。

这场比赛敌法最终打出了 1040 的 GPM,位列历史前三。整个流程中敌法刷钱 - 避敌 - 带线融合得极为完美,凶狠的 OG 虽然在 20 多分钟就打出了 20:4 的人头比,仍然没法拉开经济。最后敌法出山,只用了 10 分钟内不到就把 OG 斩于马下。可以说是完美的敌法节奏,以至于赛后国外纷纷流传这样一句话——OG, It's 10:40 AM!

大家可以根据经济图中的人头 / 时间分布来想象这场比赛的节奏——

11、基辅 MAJOR Random VS VP BO3 G2

Wings 最后的波纹!一场精彩绝伦的翻盘,在 42 分钟落后的经济达到 2 万时,random 以一波完美的团战,1 换 6 毁灭 VP,拉开了翻盘的序幕。此后的 10 分钟里 random 再没有丢过任何一个人头,一波 10 比 0 的高潮将 VP 带走。

12、基辅 MAJOR Secret VS SG BO3

这个 BO3 系列赛我没看懂,云里雾里的。

SECRET 是这次比赛新晋的大魔王,瑞士轮 3 个 2:0 拿到头名,轻松出线。

SG 是此次比赛前根本没人认识的巴西队伍,得益于 V 社把南美单独划为一个赛区的新政策,才能够冲出美洲来到基辅,瑞士轮三连败全场垫底。

小组头名和小组垫底,全场实力差距最大的一组对局,SECRET 怎么就翻船了呢?

我见识浅陋,根本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在第一盘 SECRET 以 39:9 的比分把 SG 屠杀并且虐泉之后,全世界应该没有人会觉得 SG 能赢吧?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SG 回头两套勾拳,42:15,40:15 直接把秘密大魔王搂成了傻逼。

实力这么差的 SG 到底为什么能赢?

如果你也好奇的话,不妨看看 Highlight,自己参详参详。

SECRET vs SG e-sports (巴西) - 最刺激的时刻! - KIEV MAJOR DOTA 2

这帮巴西小伙在淘汰赛的第一轮就带上国旗来打了,打完直接披着国旗冲了出来。我还挺好奇他们是报着怎样的心情在第一轮带上国旗的。

13、基辅 MAJOR VG.J VS VP BO3 G3

Combo 界的荣耀——

14、基辅 MAJOR EG VS SG BO3 G2

SG:请问你知道巴西桑巴吗?

15、基辅 MAJOR EG VS SG BO3 G3

EG:滚,老子不想知道!

一个回答只能插 10 个视频,后面更精彩的 TI7 插不了视频了。

后面的更精彩的比赛如果光写字没视频,和前面有声有色的几场比赛比起来很不公平啊。

前面的视频我也不舍得删,看样子是没法公平了。

要不后面的比赛不写算了……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4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最让你难忘的东西是什么?

为期两周的「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被述说的物和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它们的想法,以及这一年来你的所见、所感。

 雷空桑,克莱登大学 猹科动物行为学 教授

中国的消费升级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这里我只说几个与吃相关的吧。

1.种植业升级。

现烤的面包店增多,欧包更流行。这不止意味着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更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升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小麦产量过剩,用于制作面包的小麦却基本依赖进口。缤纷多样的烘培面包店背后,是严谨机械化生产的麦田。

2.进口源多样化。

牛羊肉价格降低、部位细分,进口源更加多样。我国牛羊肉曾经分类粗糙,只分黄牛水牛,羊肉只分山羊绵羊,现在部位、种类细分明确,之前直接跟高档餐厅签单的肉品开始向精品超市供货。进口肉类多样则体现在加拿大、乌拉圭、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诸多国家的稳定供应量增长,居民牛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最近的消息是美国牛肉也开放进口了,牛肉价格还会降低,品质还会提升。

3.生产品类升级。

食用油品类不断丰富,智商税逐渐消除。曾经我国因为食用油品类单一,基本只有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厂商产品同质化严重只好加收智商税,压榨方式、配比调和(多掺棕榈油)、非转基因这些概念都是他们重点宣传的内容,现在消费者们明白了,压榨浸出差不多,怎么调和都比不上混吃几种原榨,转不转基因没啥区别,现在食用油的新方向是:橄榄油开心果油核桃油椰子油葡萄籽油巴旦木油……当然,这只是风味多样,考虑健康的话参考下图。

是的,饱和脂肪酸不是好东西,椰子油并不健康。

4.产品求异倾向明显。

冷柜冻货一度是穷人的蛋白质来源,冻虾冻鸡胸鸭架冻鱿鱼冻巴沙鱼片,5 块钱能维持 1 天的蛋白质。现在冷柜产品则被各种小海鲜占领,常见如三文鱼金枪鱼犬牙鱼海参鲍鱼,新奇如鲥鱼真鳕鱼各种虾贝海肠,曾经的淀粉丸子也变成了追求 Q 弹的鱼蛋,就连罐头也不只是沙丁鱼鲮鱼,而有烟熏牡蛎蒲烧鳗鱼。冷柜现在的形象不再是穷人天堂,而是体验派的日常。

5.信息逐渐透明,专业度升级。

牛排是否原切,澳洲蜂蜜麦卢卡等级,国产蜂蜜是否可溯源,酸奶灭菌方式及菌种,猪肉是约克夏还是黑山猪藏香猪,榴莲不同品种身价相差数倍,巧克力是否代可可脂,果汁榨取方式原汁含量……这些曾经劣币驱逐良币的猫腻,消费者开始有意识的甄别。

6.饮食审美升级。

包装简约、口味清淡、卖点有创意,成了零食界的“话少胸小表情屌”,曾经红极一时的国民级零食产品,方便面喜欢把汪老师放在封面对着大鱼大肉痴汉笑、饮料喜欢把糖精色素往死里放、德芙喜欢在超市里插一块巨大的买一送一减价牌、旺旺集团喜欢在售卖区循环轰炸洗脑宣传词……现在他们都卖不动了,方便面包装要去明星化、巧克力要突出纯度和可可豆来源、曾经被当黑暗液体的东方树叶成了白领新宠、谁循环播喜庆音乐谁自寻死路……

7.烹饪工具升级。

烤箱在知乎被奉为“相见恨晚的商品 top3”,一个 300 元出头的电烤箱就可以胜任绝大多数的美食阿婆主教程,一方面这是中国工业产品白菜价的体现,另一方面,一个烤箱背后是:电动打蛋器和和面机、专用模具与裱花、优质面粉与酵母、黄油、烘焙纸等等配套用品,烘焙是一种高单次成本的烹饪方式,我甚至觉得烤箱就是烹饪界的航母,如果一个家庭能保持烤箱不闲置,说明家庭“生活体系”发达。

8.调味品升级。

狼与香辛料告诉我们,稀有调料就是软黄金一样的存在,现在厨房必须单独开辟一片区域,囤积各种奇怪的调料,他们担任着异域菜品烹饪的重任,得益于电商和网络厨房课堂的普及,普通消费者也知道了它们该怎么用,搭配什么食材,即便懒得细究,迷迭香百里香炒腊肉也没什么不可以,我试过,真的还行。

9.食物本质回归。

一些曾经的“高端”商品去光环化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10 年前,波士顿龙虾都能在酒店卖到近千元,法餐厅真的会拒绝衣冠不整者,吃个寿司还要讲究芥末怎么蘸,随便一个台湾人开的西式简餐就能让食客满脑子“左叉右刀”生怕犯错……现在大家都知道网购波士顿龙虾什么价了还没一盆麻小贵,也可以要求法餐厅别磨叽上菜顺序了快点端上来,寿司是上班族们迅速充饥的选择,拿着筷子搓牛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食物回归食物,卸去了装比光环,说明居民对这种消费习以为常了。

10.地方菜品营销能力增强

国内商圈大量出现北疆餐厅、西贝莜面村、九毛九、皖厨、拾味馆等系统性经营地方菜的商业实体,之前的地方菜总以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东北饺子馆的形式出现,给人的感觉是流民逃难过来开馆子糊口,而现在这些地方菜餐厅且不说“正不正宗”,至少在营销态度上是端正的。

这里特别说一下火遍大江南北的潮汕牛肉火锅和潜江 / 盱眙小龙虾,这两种地方菜非常特殊,它们不但口味受消费者欢迎,还基本不用厨师,在劳动力成本提升的今天,它们给餐厅把厨师班子的费用都省了,地方菜真的值得深度挖掘。

11.采购链完善

电商就是实体经济,它只是挤掉了中间商的生存空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这不止体现在工业产品,也体现在生鲜食品。更先进的采购链让世界各地的新鲜食材更快出现在消费者的冰箱里,我预言丹麦泛滥的生蚝三年内将被中国电商飞速发展的采购制裁成人工养殖物种。

12.快手菜崛起

一个阿里 p5 级程序员的时薪大约是 100 元(10 小时工作制),用来打荷未免奢侈。时间成本的上升决定了食材天生就要是精修的,刀工、调味、腌制这些步骤能省则省,这就造成了快手菜的热销,如 Joyfish 等品牌将食物加工成半成品以供厨房爱好者取用,食物为不光为味觉服务,更为生活服务。

 西西,微信公众号:剑桥思客

个人认为中国消费升级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同一类消费品品质和价格的提升,二是消费和需求层级的跃迁,即从某一类需求跃迁到另一类需求。有些行业的消费升级,同时融合了这两点。从这两方面进行划分,个人认为比较有意思的消费升级案例有以下:

1.生鲜类行业的重新启动

生鲜类(比如海鲜,水果,鲜花)行业一直是创业和投资者的禁地,因为这一块确实不好做。难啃的硬骨头在于供应链,大家都知道,生鲜类的供应链俗称冷链,就是因为货物对保鲜度要求极高,所以一旦供应链上存在大的不确定性,整个供应成本就会大大增加。然而消费升级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重新启动这一块创业新风口?就是因为需求端开始对此类价格比普通产品贵的生鲜产品有了稳定而大量的需求,所以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说白了就是此类生鲜公司会有比较多而稳定的订单了,而不会再有了这顿没下顿。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侧的成本。当然,生鲜创业风口的兴起跟 2016-2017 中国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来举一些例子吧,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应该没少见一些海鲜、生鱼片创业的例子了。这里举个鲜花创业的例子——花点时间,说不定你也订了他家包月的鲜花。他们家最近已经拿到了 B 轮上亿的融资了。这个创业案例很有意思的点在于,他们同时契合了很多个巧妙的点:正好赶上消费升级的浪潮,包月的商业模式设计形成稳定供应链,把鲜花的消费场景从节日转移到日常生活,巧妙的利用了用户喜欢发鲜花作为朋友圈的心理免费做了推广……当然他们的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个人甚是佩服。

此类消费升级,应该基本属于我说的第一种,就是对某一类消费品品质和价格的预期提高了(从以前的防腐剂食品到新鲜食品)。

类似的还有有机食品、有机蔬菜超市的出现,也是类似的此类消费升级。

2. 网红餐饮

我不说你都知道有谁,喜茶、鲍师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红餐厅,比如局气、大董。你可能会觉得这和第一类生鲜类没什么区别,都是大家对食物的追求更高了呗。但仔细想想是这样的吗?可能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觉得喜茶和别的奶茶味道有太大区别,也没觉得鲍师傅的糕点和自己家门口的面包店有什么区别吧。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此类店的出现,我认为属于我说的第二种,就是需求层级的跃迁——人们从以前吃东西为了填饱肚子和好吃,到现在吃 / 喝东西为的是社交网络分享,为的是一份情调和心情,目的已经完全发生改变。你或许觉得喜茶很扯,但它的火爆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人们对餐饮美食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餐饮店推出一个新的饮品或菜品,注重的完全是包装。比如之前必胜客出的什么水果茶,广告词并没有强调此款果茶多么好喝,而是在强调它拍照多么好看,你拿着自拍多么的显脸小!不得不说商家们真的对市场的变化太敏锐了。

3. 教育行业

教育行业是一直都有的,或者说大家可能有种错觉,教育行业一直都做的不错。但其实以前,可能只是传统教育部分(比如培训班)做的还不错,但是现在教育行业是全面铺开,尤其是在线教育和海外短期教育两块。从这个角度,这类属于我说的第一点,消费品还是教育,只不过对教育的质量需求更高了,即所谓‘高端教育’;然而从整个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教育行业的新增长也可以解释成人们从对基本温饱的需求更加的转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需求的跃迁,也可以解释成第二点。

在线教育上,现在很多在线教育创业公司已经成为大 VC 资本追逐的对象,成功案例有作业帮、VIPKID 等等。

海外短期教育上,是答主从个人经历感觉到的。剑桥每年夏天来旅游的中国人很多,但今年尤其多,并且多半是来参加暑期学校的,大部分是国内来的大学生,来剑桥上为期两个星期的课程,听各种讲座,参观一些企业和剑桥的历史古迹,然后拿一个证书。虽然有点贵,但大家都很愿意来,觉得开阔了眼界,很值。答主还跟国内来这边负责暑期学校的中介聊了聊,他们表示完全不缺学生,‘缺的是剑桥这边的容纳量’。所以个人感觉(只是感觉,完全没数据),海外短期教育这块的市场是呈指数倍在上升。

另外一种海外短期教育,就是很多国内中小企业家来国外参观考察顺便听几节课,这种消费升级,也正契合了‘一带一路’政策的大环境,国内很多中小企业老板比以前对海外更感兴趣,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的同时,没准还能看看哪个楼哪个公司适合投资或者收购了呢。。

并且,个人认为教育行业赶上的这波风口会持续的更久,因为上面两种属于快速消费品,来的快去的也快,公司、行业的更新换代速度都会比较快。然而教育属于相对更稳定更持久的一种需求或者消费品。

——延伸: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放在这里算是教育行业升级的一种延伸吧!其实就是人们对碎片化的知识比以前更有需求,而且现在愿意花钱去买这些了。例子大家很熟悉了,比如得到、知乎 live……当然,不可否认知识付费行业被撬动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消费升级,而是移动支付的普及。

4. 医美行业

数据显示我国医美行业 2017 年比 2010 年增长了 140%,而在未来十年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因为市场渗透率目前仍然很低)。当然这个增长一部分是因为供给侧的医疗改革,比如政府之前允许医生多执照上岗,还有刚刚允许医生自主创业,这使得整形医生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得到了释放。然而答主认为和需求侧人们对美的需求的增长,以及对整形、医美的认识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以前人们把整形看成一种小众、特定的需求,甚至遮遮掩掩,然而现在人们对医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当然,答主认为医美里主要增长的还是微整形(比如打个针,做个激光护肤,拉个双眼皮),而垫鼻子垫下巴的可能会随着人们审美上的升级而逐渐变成一些人的特定需求。

5. 奢侈品行业的全面年轻化

最近看到知乎上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问为什么现在奢侈品牌都年轻化了。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消费升级的表现。消费升级往往的结果,就是某类消费品不再成为一小部分人的‘奢侈品’,而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大众商品。以上的所有行业都表现了这一点。奢侈品行业其实也想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然而以前,年轻人的消费观并不怎么喜欢买这种特别贵的包和衣服,可是现在年轻人对此类的需求上升,大牌们此时再稍微调整一下产品线和价格,使其更适应年轻人,就完美的对接上了。例如所有大牌包都喜欢出的 wallet chain bag 链条包,一般 1 万元左右,不大,可谓奢侈品里最适合年轻人买的系列(没那么贵)。

你可能会说大牌一般都有大牌的操守,他们有时是不愿意大众化从而破坏自己的品牌形象的。确实是这样,这也正印证了大牌朝年轻消费群体的转移是年轻人本身消费的升级而非大牌的强行转移,因为这样做并没有‘太多’的破坏品牌形象。所以最终结果就是奢侈品牌在这其中取了一个平衡点。

以上。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最让你难忘的东西是什么?

为期两周的「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被述说的物和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它们的想法,以及这一年来你的所见、所感。

2017 年,科学界发生了哪些大事?

 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年底发布的 2017 年度十大科学新闻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2017 年,世界科学带给我们许多美好和惊喜:全新天文学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加令人激动的发现;全球首个 CAR-T 疗法获批上市,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强大的抗癌武器;50 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横空出世,使量子计算机朝着实用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也有遗憾。特朗普决定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勒索病毒在全球 150 个国家肆虐,造成重大损失。但是,美国的退出不能改变全球治理气候变暖的决心;勒索病毒也让人反思,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世界。

2017 已经离开,让我们一起重温科学所留下的那些美好和遗憾,那是人类社会前进的足印。

1 引力波开启多信使天文学时代

入选理由:2017 年成为多信使天文学的元年。

在陆续探测到数次黑洞并合发出的引力波后,2017 年 8 月 17 日,LIGO 与意大利的引力波天文台 Virgo 又探测到了来自双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与黑洞不同,中子星合并时除了产生引力波,还会发出电磁波。就在 LIGO 和 Virgo 捕捉到引力波信号 2 秒之后,费米望远镜也观测到了来自同一源头的 γ 射线。之后的几天,全球 70 多台望远镜在射电、红外、可见光、X 射线和 γ 射线等各波段对引力波的电磁对应体进行了观测。引力波和电磁波的联合观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让研究者获得了更多发现,这也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了多信使时代。

2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入选理由:给全球气候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7 年 6 月 1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因为该协定对美国非常“不公平”,“危害”了美国经济。《巴黎协定》于 2015 年 12 月 12 日通过,2016 年 11 月 4 日正式签署生效,被认为是世界各国联合制定全球气候新秩序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以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退出可能导致《巴黎协定》的执行效果受到影响,严重削弱全世界对抗全球变暖的努力,给全球气候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3 CAR-T 疗法 Kymriah 获批上市

入选理由:医学史上首个获批上市的 CAR-T 疗法。

2017 年 8 月 30 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重磅消息,瑞士制药巨头诺华集团开发的 CAR-T 疗法 Kymriah 获批上市,用于治疗 25 以下人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种疗法也成为医学史上首款获批上市的 CAR-T 疗法。CAR-T 疗法的原理是,从病人体内提取 T 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 T 细胞后,重新注入病人体内,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CAR-T 疗法在多种癌症治疗中都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随着 Kymriah 的上市,一个全新的抗癌时代正在到来。

4 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公布首批研究项目

入选理由: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大科学项目正式启航。

2017 年 10 月 16 日,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公布了首批拟资助的 38 个项目,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张学工教授负责的研究项目。这项大型研究计划由陈·扎克伯格基金会(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CZI)发起和资助,致力于建立人体所有细胞的参考图谱,包括细胞类型、数量、位置、相互作用、分子组分等,从而加深对疾病诊断、监测、治疗的了解。首批 38 个项目只是这个宏大计划的开端,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研究铺路,为计划所需的各种技术和工具建立基准参照。

5 IBM 研制出 50 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

入选理由:量子计算领域的一次飞跃。

2017 年 11 月 10 日,IBM 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工业峰会上宣布,成功开发出了世界首台 50 位量子比特的原型机,并把相干时间从之前的 50 微秒提升到目前的 90 微秒。量子计算机用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一位量子比特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因而会有更快的处理速度。量子比特越多,处理能力越强。而相干时间越长,则量子计算机越稳定、越成熟。用 IBM 的话来说,它正在重新发展计算科学。未来,量子计算可能为化学、最优化和机器学习等领域打开新的大门。

6 全球首例人体内基因编辑试验

入选理由:将推动基因疗法时代到来。

2017 年 11 月 13 日,一次革命性的医学试验在美国奥克兰的一家医院开展,目的是为 44 岁的美国人布莱恩·马德(Brian Madeux)治疗亨特氏综合征。这是一种致命的遗传疾病,因为基因缺陷,患者体内缺乏一种能分解多糖的酶,导致细胞代谢废物在组织中积累,最终产生机能障碍。为了治疗马德,美国 Sangamo Therapeutics 公司把基因编辑工具输送到马德的肝脏细胞中,从而把有缺陷的基因替换成正常基因,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人体内开展的基因编辑试验,可能推动基因疗法时代的全面到来。

7 卡西尼号结束探索之旅

入选理由: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重要篇章画上句号。

2017 年 9 月 15 日,为避免污染土星的卫星,美国航空航局的卡西尼号探测器主动坠入土星大气,结束了成就卓越的探索之旅。卡西尼号于 2004 年 7 月 1 日进入土星轨道,此后通过多次调整运行轨道,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测,得到了很多重要发现,这使得土卫二成为搜索地外生命的重要候选目标。就在使命终结之前,卡西尼号还充分发挥余热,多次穿越了此前从未踏足的土星环内侧的狭窄缝隙,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图片和宝贵数据,为它的探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 转基因三文鱼公开销售

入选理由:转基因动物产品第一次进入人类食物链。

2017 年 8 月 4 日,美国 AquaBounty 公司宣布,他们已获准向加拿大销售了1万磅(约合 4535 千克)转基因三文鱼,这是转基因动物食品首次在公开市场完成销售。这种三文鱼属于大西洋三文鱼,被转入了两种基因,一种是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另一种是大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与未经改造的同类相比,转基因三文鱼的生长时间缩短一半,并且个头更大,可为人类提供更可控、可持续的三文鱼来源。转基因三文鱼的成功开售,也意味着受挫 20 多年的转基因畜牧业迎来转机。

9《肿瘤生物学》撤销 107 篇中国学者论文

入选理由:单次撤稿数量的最高记录。

2017 年 4 月 20 日,国际出版机构施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 2012-2016 年刊发的 107 篇造假论文。这批撤稿论文全部来自于中国作者,主要撤稿原因是论文提供了虚假的评审人邮箱,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次撤稿创下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最高记录,引发业界对学术诚信和第三方论文服务机构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中国科技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的高度关注,并对撤稿事件进行了彻底调查。这一事件有助于反思如何改革国内科研工作管理和职称评定,营造更加健康的学术生态。

10 勒索病毒全球爆发

入选理由:约 150 个国家遭到病毒攻击,凸显信息安全日益重要。

2017 年 5 月 12 日,勒索病毒开始广泛传播,感染了全球很多运行 Windows 系统的设备。当用户打开计算机时,会看到一则英语告示,通知受害者至少支付 300 美元才能恢复计算机的访问权限。短短几天内,大约 150 个国家遭到攻击,很多高校、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被感染,极大影响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甚至一些医院也遭到攻击,手术被迫取消,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勒索病毒的大范围爆发在全球敲响了警钟,让各类机构和政府部门意识到,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该提升保护级别。

如何解读 2017 年 Science 杂志公布的十大科学突破?

 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科学》10 大年度突破公布,华人学者抢眼

编译 | 刘天霖、梅宝

责编 | 叶水送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每年年底,《科学》杂志都会公布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些突破往往预示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2017 年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科学突破?

除了我们熟知的 LIGO、冷冻电镜技术外,基因治疗入选年度突破发现,最近美国 FDA 批准了基因治疗用于治疗眼疾。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杂志介绍冷冻电镜的年度进展,主要来自国内数个科研小组的工作,如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艳丽团队等。

另外一个亮点是,美国 Broard 研究所的 David Liu 的工作。之前我们对该所的华人天才科学家张锋非常熟悉,如今另一位华人学者将被更多人了解。四日前,David Liu 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后在《自然》发表重磅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小鼠的听觉系统。2017 年《科学》杂志又将他开发的“碱基编辑器”技术评为年度科学突破之一。2017 年可谓是他的 Big Year。

1

双中子星合并

2017 年 8 月,全世界 953 个研究机构 4156 名科研人员,观测并研究了 1.3 亿光年远的两颗中子星并合及后续事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捕捉到该事件的细节,他们检测到了宇宙中极微小的涟漪,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在并合之前放出的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早在 27 个月前,科学家利用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来自两个黑洞并合的宇宙震动,如果上次的研究是吹响了引力波探测的号角,那么这次则是演奏出了交响乐。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比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频率更高,持续时间也更长。引力波产生后,研究者还观测到了短时γ射线爆。这次探测也支持了 25 年前的一个假说:中子星并合会产生短时γ射线爆。不过这次中子星并合的数据也让人困惑,如产生的短时γ射线爆非常弱,科学家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事件,从而有助于对目前数据的阐释。

2

发现新的类人猿

最近,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一片濒危的树林中找到了一类属于人科(Hominidae)的动物,命名为Pongo tapanuliensis,其以地区 Tapanuli 来命名。这个新物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通过基因组对比分析发现,该类人猿的祖先几百万年前就遍布印度尼西亚及其周边海岛,大概在三至四百万年前,北方的苏门答腊与南方的苏门答腊、婆罗洲分离,直到 67 万年前,南方的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分离后,形成了如今的Pongo tapanuliensis。但至于什么因素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目前还不清楚。7 万年前,这里的火山爆发或许加速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目前,该物种的生存形势比较严峻,仅有的 800 多个个体栖息在独立的岛屿森林中,而且这些森林正因非法砍伐而逐渐减少。

3

在原子水平观察生命

冷冻电镜技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在科学领域的声誉不断攀升,这种技术能让科学家在复杂的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定格的图像,从而为分子间的互作提供多样的视角。冷冻电镜使用液态乙烷来快速冻结水中移动的分子,然后研究人员在电镜下观察,并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图像分类,再将它们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结构。2017 年,这项技术为研究者观察剪接体如何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它使得研究者对细胞中重塑细胞膜蛋白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帮助研究者对酶修复 DNA 中的断裂,也有了新认识;此外它还展示了 CRISPR 系统是如何捕获和编辑 DNA 等。

4

生物预印快速发展

以前生物学家的文章都是同行评议过后再在线发表,但 2017 年生物领域未经评议的文章快速发展起来。四年前,冷泉港实验室创立免费生物预印服务器 bioRxiv,刚开始只有计算生物学的文章,后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领域的文章也多了。很多研究者也倡导大家去该网站发文章,这样能够加速科学交流过程,给年轻研究员建立好的学术记录。2017 年 4 月,陈 - 扎克伯格基金会(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对 bioRxiv 公开投资,加速了预印在学术界的发展势头。当然对于 bioRxiv 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物类摘要数据库 PubMed 每个月约有 10 万篇新文章上传,而 bioRxiv 每个月只有 1500 篇左右的新文章。生物学家 Ronald Vale 评论说,“这在交流上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改变。”

5

精准定位的基因编辑

目前,超过 6 万个遗传突变和人类疾病有关,其中 3.5 万个是由小的错误造成,即基因组中一个特定位点上 DNA 碱基的变化。2017 年,研究人员宣布了一项名为碱基编辑(base editing)的新技术,以此来纠正 DNA 甚至 RNA 的这种点突变。这项技术最终有可能会在医疗上应用。Broard 研究所的 David Liu 是这项技术的研究先锋,他修改了 CRISPR 的编辑工具,创建了一个碱基编辑器,可解开 DNA,但不会在目标位置切割 DNA,而是用化学方法替换一个碱基。2017 年,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在人类胚胎中更正了一个疾病点突变来证明碱基编辑的力量,虽然修复并不总是成功,但这个壮举证明了碱基编辑有“巨大的潜力”。

6

广谱抗癌药获批

2017 年 5 月,美国 FDA 批准了 Merck 的一款广谱抗癌药派姆单抗(KEYTRUDA,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带有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实体瘤患者。这是 FDA 首次基于生物标志物而不以癌症类型批准的药物。获批之前,Keytruda 已被用于黑色素瘤以及其他肿瘤类型。此举,也体现了 FDA 在药物审批上非同寻常的一面。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尽管肿瘤在不同部位发生,但它有时比那些长在同一位置的肿瘤更为相似,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即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早在 2015 年,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 Luis Diaz 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时他用派姆单抗治疗结肠癌患者,令他震惊不已的是,13 名患者中有 8 位错配修复缺陷患者治疗后,肿瘤有所减小,但另外 4 名患者无反应。另外一项试验印证了这一结果,无错配修复缺陷的结肠癌患者对派姆单抗治疗无反应,于是研究者发现,携带有这些缺陷往往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进而对其进行杀伤。

7

270 万年前的地球气候

冰封在世界底部的是通往另一段时光的入口:古代地球空气的气泡。2017 年 8 月,普林斯顿大学和缅因大学宣布,他们挖掘出了在南极冰封 270 万年之久的冰块。这次发掘的冰块比之前的要古老 170 万年,这也将直接的气候记录向前推到一个对地球历史非常重要的时期。早在 2015 年,科学家发掘出最古老的冰芯,它形成于最初的几次冰河世纪期间,那时的冰河世纪每 4 万年发生一次,而不是像现代每 10 万年发生一次。为了追寻气候变化产生的线索,研究人员测量了冰芯中的气体。解释这样的气体记录极具挑战性,前期的分析表明,在冰河期开始之时,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在百万分之 300 (300ppm) 以下——远低于今天的 400 ppm。但这个结论与来自那个时代的间接记录存在矛盾,后者显示二氧化碳的比例应该更高。但这一分析结果(浓度为 300ppm)验证了气候模型的预测——只有这样的低浓度才能使地球进入冰河期的周期循环。

8

智人更古老的起源

一个摩洛哥山洞里被长期忽视的头骨,将智人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的更早了,这也为 2017 年的现代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原动力。研究人员认为,这块头骨有着令人震惊的 30 万年历史,比埃塞俄比亚出土的最早被认可的智人遗骨还要早 10 万年。这块头骨于 1961 年由矿工们发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是非洲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因为它具有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的一些原始特征。其中一颗牙齿的放射性测试显示,它的年龄为 16 万年。然而这块头骨也显示出一些现代人的特征,如脸是盖在头骨下面而不是向前突出的,这引起了来自德国莱比锡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 Jean- Jacques Hublin 的兴趣。他想知道这块头骨是否属于早期智人。他的研究小组认为 Jebel Irhoud 人是早期智人中的一个大型杂交种群的一部分,后者早在 33 万到 30 万年前就在非洲繁衍,并演变成现代人类。这使得我们的非洲根基比以往认为的更深且更广泛。

9

基因治疗的胜利

一个小型临床试验的成功,使 2017 年基因治疗得到推动。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在脊髓神经元中添加一个缺失的基因,拯救了患有致命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婴儿的生命。如果不进行治疗,婴儿会在 2 岁左右死亡。此项技术的成功打开了使用基因疗法治疗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大门。该技术的关键是一种被称为腺病毒(AAV)的无害病毒,它被广泛应用于将基因转运到靶细胞中。 目前,研究人员在注射携带其他基因的 AAV 来治疗严重的遗传性脑病。在此之前,为了给这些孩子提供基因治疗,研究人员不得不在他们的颅骨上打孔,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作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很快批准第一种治疗罕见遗传性疾病导致失明的基因疗法(编者注:目前已经批准)。

10

探测最“羞涩”粒子的微型探测器

2017 年,物理学家以一种新的方式轰击原子核,发现了最难以捉摸的亚原子粒子 ——中微子。这一项成就实现了一个长达 40 年的目标,并且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硬件,而后者往往是探测中微子时必需的。研究人员用了一个和微波炉重量差不多的便携式探测器,便取得了这项成就。中微子在某些核过程中产生,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少,以至于无数中微子束穿过地球。但有时候,中微子会撞击原子核中的中子,将其变成质子,同时自身变成可检测的粒子,如电子。2017 年,COHERENT 合作团队使用了一个 14.6 公斤的碘化铯钠晶体的大型晶体探测器,当它内部的原子反射时,探测器就会闪光。他们把它放置在了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散裂中子源所产生的中子之中,这些中子的能量足够低,可以产生相干散射,但也足够高,可以产生出可检测的反冲。也许有一天,这样的小中微子探测器可帮助我们监测核反应堆,如它可确保核反应堆按照核不扩散规则运行,或者它可帮助我们寻找更难以捉摸的“惰性中微子”。

注:本文图片来自 Science,内容来自《科学》的“2017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制版编辑: 许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最让你难忘的东西是什么?

为期两周的「2017 年度盘点」专题将带你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被述说的物和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它们的想法,以及这一年来你的所见、所感。

2018 年做什么好赚钱?互联网下一波红利在哪里?

 地心引力新媒体工场,覆盖百万新媒体人的学习社区

什么好赚钱,这个不好说。但是我们可以分析行业的趋势。从内容,流量,平台,变现这四大部分进行剖析,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内容 

用户喜新厌旧,做内容更要耐住寂寞

1.认真做内容依然有出路,不过需要极其优秀而且耐得住寂寞。

夜听从 0-10 万粉丝花了一年,从 10-1000 万只花了半年,现在已经拥有 2000 多万的粉丝体量。

去看夜听的排版或者标题就能发现,朴素是电台的本质逻辑。

2.新媒体将逐步告别草根时代,传统纸媒的人才基本上 “回流” 完毕。

传统媒体人凭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嗅觉,用真正的好内容霸屏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新榜的数据,今年超过 10w+ 点赞的 48 篇与 2015 年的 17 篇相比,搞笑段子,情感鸡汤和耸人听闻这些明显减少。

某种程度上,《脑梗,心梗的先兆和预防!短短一篇文价值千万》这种类型的文章,你爸妈给你的几率也会大幅下降。

3. 人们将加快喜新厌旧的速度。

很多去年还风生水起的号今年阅读量遭遇腰斩。“Papi 酱”今年的位置被“办公室小野”取代。依靠单纯的某个人生产内容难以高产。

自媒体要么走平台化,要么矩阵化路线。

① 平台化。参考 Papi 酱做的 papituibe,以及咪蒙举办新媒体大赛吸引写手,这在国外叫做 MCN 模式。不过国内的 MCN 对内容的制作会介入更多。

平台化相对难度较大,但是想象力大。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会有更多类 MCN 机构冒出来。

② 矩阵化。就是多账号并存,类似视觉志旗下的她刊,蛙哥漫画等。矩阵化抗风险能力较大,但导流形式在明年难度会大点。

4. 少数大号掌握引导舆论的风向,同时其自身也变得危险。详情请参照毒舌电影,关爱八卦的案例。

5.内容从文字,到图文及音频趋势化明显。

从视觉志 “谢谢,你爱我“ 4000 万的阅读量,百雀羚长图广告,以及夜听长期霸屏可以看出,大家越来越追求感官化和碎片化阅读。

6.短视频依然是少数企业的游戏。

短视频的风口刮了一年了,腾讯领投了快手后,也偷偷复活了两年前的微视。各类 10 万 + 榜单里面短视频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地方类方言,比如粤知一二,以及社会话题类短视频,比如炮爷出击等,明年会有更多冒头。

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想好怎么做短视频。因为制作成本,以及回报周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勇气去搭建短视频团队。所以就算是明年,短视频依然是少数企业的游戏。

二、流量 

流量价格上涨,线下流量获取回归

1.流量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随着监管的变严,2018 年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

2.腾讯依然不会允许大规模获取极低价格流量的事件出现。

类似星座匿名,左右脑这些小程序迅速被封,大家似乎摸不准腾讯的脾气。

其实从营收的角度可以理解,要是大家都这么大规模获取极低价格流量,那谁还去投广点通呢?

3. 处罚标准不清晰将会导致大家畏手畏脚。

对于腾讯来说,流量这个黑盒子怎么去配比,尤其是对诱导分享等具体判罚非常含糊不清。

有时候它就像《三体》里面的歌者,哪天心情不好,就随手扔一个二向箔出去,对一个普通玩家来说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现在大家是敢怒而不敢言,但长期下去,大家也不敢押注了。

4.个人号营销打击越来越重,注册个人号,养号,以及群发的限制越来越多。

今年 3 月份严打后,群控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便宜的站街粉了。微信不会无止境割掉个人号营销功能,只是大摇大摆的获取流量时代已经过去。

网传截图

5.想要获取最便宜的社交流量,必须抱紧腾讯的大腿。参考拼多多,下文还会提到。

6.线下流量获取可能会重新回归,不同于简单的地推,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围绕着简单流量吸粉变种,根据场景的自动化吸粉,比如说 wifi 吸粉,现在娃娃机吸粉,包括纸巾吸粉也出来了。

但影响更深远的可能第二种,借助小程序,把流量从线下翻转到线上,借助大数据及智能硬件,后续可能是商业模式的一个革新。

7.市场教育周期越来越短,一套打法之前可能适用一年,现在可能会被压缩到几个月。

例如:社群裂变,其本质是一套活码 + 群机器人的系统。但衰变的速度比想象得要快。

最出名的案例就是去年的有书,今年 3 月后又被唐诗宋词这一主题带火了。身边陆续有朋友入坑,还有做完后卖号卖了几十万。但是到 9 月份由于玩家太多,用户已经熟悉套路,整个裂变的速率明显降了下来。

8.纯营销号会越来越难做,广告主方面黑五类彻底失去市场,只残留一批纯流量玩法。小说付费的今年起得很快,但随着某会召开打击得也非常严重。

9.刷量依然存在,价格还会上涨。

广告界里有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了,可问题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费了。很遗憾在新媒体投放里也是,假量依然横行。

虽然每 1000 阅读从去年的 8 块涨到了超过 30 块,但大家还是趋之若鹜。明年刷量价格依然会上涨,但是小玩家纯考刷量存活的会被淘汰。

10. 网易和腾讯等大企业基本上已经垄断了 H5 的制作想象力及精美程度,或者干脆有大渠道的分发,类似于人民日报换军装这种。

所以明年的 H5 要么好好做,要么更多的把钱砸到渠道上。

三、平台 

双微格局被打破,今日头条强势上位

1.微信公众号生态基本稳定,大航海时代基本结束,接下来是通过更垂直的几个农田,进行圈地。

比如深入乡镇,做地方号,或者发现更细的品类,比如给地理控看的 “星球研究所”。但是大块的陆地已经发掘完毕。

目前行业已经符合幂率定律。据腾讯统计 2017 年 1.8% 的公众号粉丝超过百万,还有 76.1% 多的号粉丝数小于 1 万。

这其实是一个稳定的生态,阶级流动困难的本质还是流量太贵。

2.微信公众号格局虽然稳定,但是暗流涌动。

这就像开尔文爵士在 19 实际末说物理学建设一样,整体的大厦已经搭完,但头上还笼罩着两朵乌云。对于公众号来说,这两朵乌云是——

① 来自腰部以下生产者流失:一块是小号,特别是 1 万粉丝以下,腰部以下账号,正在加速的逃离。因为没有流量,要么倒闭,要么跑去今日头条了。

另一块是微信所提倡的去中心化分发模式,但是目前现实情况是,已经变成一座座中心化的大岛,这并不是微信想看到的。

② 来自腾讯平台压力:目前微信的广告收入大多数来自于广点通,朋友圈广告。但这块的营收想象力,似乎比不及信息流广告。

对比来看 2016 年以信息流为代表的 Facebook 的 ARPU 是 16 美元,微信虽然没有直接数字,但有人估算出人均 ARPU 大概是 9 美元。所以这块想象力还是很大。

根据侯斯特的一项文章阅读来源数据显示,2017 年 Q3 订阅号中会话入口打开占了 72.20%。而微信大力推的 “看一看”、“搜一搜” 这些入口都归于其他,只占了 7.00%。

所以大家期待的订阅号入口的改版,从营收模式上也是成立的。

3.围绕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的融合,明年会出现更多的形态及可能性。

订阅号的改革除了营收方面,在产品方面也是趋势。

我们评判一个分发的好坏一般看分发效率(用户触达所偏爱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及操作复杂程度)以及信噪比(用户偏爱内容与不偏爱的内容的比例)。

算法分发基于大数据打标签,效率高,性噪比适中。但会出现“回音室”效应,就是只会展示给你想看的。社交分发基于关系链,但是效率偏低,性噪比不稳定。

4.订阅号改革会成为明年公众号最大的亮点,但预计最快也是下半年。

此外腾讯不会直接将订阅号的形式改成信息流,既没有创新,也太简单粗暴。应该是一种融合的形态,不管怎么样,这个趋势是肯定的。

不管你的微信粉丝有多少,除非导流到了 APP 上,否则都是微信的。要尝试着去接受这个概念。

5.小程序是个好生态,本身的进化还刚刚开始。

但现在跑通的只有线下,类似摩拜单车,乘车码。除此之外还有电商,以及少部分工具类。

6.“看一看” 和“搜一搜” 在带量上确实一般。

包括微信读书上也接入了公众号文章,但对于整体这个大盘子,似乎效果不明显。目前 “看一看” 表面上融合了社交和算法分发,但是阅读体验也一般。明年虽然还能改进,但感觉留给 “看一看” 的时间并不多。

7.微博活跃要靠中小橙 V 带动。

微博今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 MCN 计划,大 V 能吸的量基本上已经到达极限。

首页的改版,以及信息流的展现机制越来越让人看不懂,总感觉要做的事情太多,商业化程度快到极限了。明年怎么样真不好说,尤其在头条的进攻下,个人持保留态度。

8.双微的格局将会被打破,今日头条强势上位。

头条系的产品及运营能力让人惊讶,无论是抖音,西瓜视频还是悟空问答,每个都跻身在细分领域的前三,包括在海外几场漂亮的收购。要知道头条去年的估值才 100 亿美金,最近听说融资时已经估值 300 亿美金了。

对于阅读类产品,今日头条已经彻底跑出来,并与其他家开始拉开差距,当其他几家正彻底改成算法分发时。今日头条已经开始进入社交分发了。

9. 今日头条的风头从去年的千人万元,向千人万粉转移。

今日头条对微头条以及悟空问答的倾向性流量很强,这两块分别对标的微博和知乎。尤其是微头条,很多科技大佬和企业已经入住,并且刘强东的一些言论已经成为热点。

最近微博 “支付宝” 和微头条的 “支付宝” 也互掐过,从评论数流量方面,微头条明显完胜。所以不必着急把粉丝从今日头条导给微信,头条自己也在跑通。

10.聊天化的阅读的形式开始发芽。不管是国外的小说 Hooked,还是新闻类的阅读 Quartz 都已经成型,中国的门徒也开始进入,甚至吸引了 “国字头” 的开发者。

只不过率先渗透的领域是围绕着 00 后二次元类的内容。之后这种形势能否形成星星燎原之势,有待观察。

11.能够取代微信的平台还没有看到,或者根本不是以“微信”的形式取代微信。之前说的 VR 媒体这种目前来看还比较遥远。但是做好准备,迎接变化。

12.贴吧从之前新媒体的三架马车,被彻底抛开。

帝吧出征的场景还会有,但是越来越少。其垂直兴趣领域被单独的 APP 瓜分,比如足球看懂球帝,篮球看虎扑论坛。

4、变现 

小程序让社交电商回光返照

1、广告变现

① 虽然假量横行,明年的公众号投放市场会依然有巨大增量。但更多的广告费会被头部 KOL 占据。

之前有同学抨击某平台数据造假,说只有傻的广告主才会去投。其实另一个层面,广告主也不傻,这笔钱去投传统广告可能会浪费的更多。

我们要接受新媒体是一种相对现价比高,但是一不小心也可能会玩砸的投放渠道。

② 预计PMP (Private Market Place)形式明年会逐步放量,更多中型企业及号主会完成匹配。

PMP 互选广告去年就有一些苗头了,这种类似直客的销售模式,能够保证流量,同样也能保证效果。

当然目前更多的是存在大号和大品牌间的匹配,在文末的展示位置,或者是小程序插入文章广告。一些大号类似于占豪,一起去 suv,夜听等都已尝试过。

③ 今年是朋友圈广告彻底放开的一年,从之前单一品牌广告,越来越多的效果广告开始出现。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进行了尝试,但效果的话各家因人而异,有些行业标签不太精准。

但没有出现前几年 QQ 空间广点通巨大的价格上红利。腾讯在标签,出价这块明年会应该优化的更好。

2、知识付费

① 知识付费市场化的速度超乎想象。

在罗振宇倒数第 19 场的演讲结束后,其押注的知识付费今年终于迎来了爆发。

不仅是得到,喜马拉雅,千聊,荔枝纷纷融资,甚至成立仅 9 个月的小鹅通都跑了 3.5 个亿的流水。

市场化的速度似乎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就连一向慢吞吞的的豆瓣也入局了,而知乎估计 KPI 定的有点狠。

②庞大的市场下,鱼龙混杂也不可避免。

知识付费本身的交付是非标准化的。衡量内容的好坏一般就看两个率:一个是到课率,一个是续费率。但随着大家购买的内容越来越多,到课率下降明显。据说行业的平均到课率是 7%。

对于得到来说,今年大肆圈地,明年是续费年,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③ 腰部以下的 KOL 能瓜分长尾,但付费大头依然会被头部 KOL 所占据。明年估计会引来第一批洗牌,腰部以下的小 KOL 除非技能过硬,否则会可能第一波清洗出去。

④ 从单个付费产品上,薄荷阅读可能是今年知识付费里最大惊喜,据说月流水超千万。百词斩同时尝试了好几款产品,但只有薄荷阅读跑了出来。

推测其核心爆发点在于——

  • 合适的品类:选择英语名著为切口,同样选择中文类,做的更早的熊猫书院就没有爆火。
  • 个性化教研:根据成员不同的词汇量进行推荐阅读,同时把书中的重难点进行切片。
  • 监督式社群:社群班长监督领读,用打卡完成任务。

从细分上看每一点似乎都没有革命性创新,但是一组合起来威力就很大。从薄荷阅读上我们也可以看到 2 个知识付费的趋势——

1、技能型知识付费会超过纯知识类;2、想要杜绝盗版,以及更好的学习效果,知识付费所附加的服务会越来越重。

⑤ 知识付费远还没有到瓶颈期。

就拿得到来说,从其年初公布的数据来看,营收最高可以达到 2.5 个亿。而早在两年前,刘一秒其线下培训营收就超过了 5 个亿。

之前的 “知识付费” 只是解决老板们的焦虑,现在把中产阶级也搭上了,所以市场想象力要大很多,只是一批低质量的内容会淘汰,同时也会吃掉一些之前线下不规范,低质量的培训市场。

互联网不存在监管 “死角”。从 “小密圈” 到 “知识星球”,中间就只差了一篇行业点评文章。

3、社交电商

① 微商基本上没有什么声音了,传统的微商逻辑是批发逻辑,一层层兜售给下一级代理,最后的个人代理基本上用刷屏的玩法。这套模式过时了。

今年比较火的是环球捕手的模式,其是之前小黑裙的进化版。下半年又迅速的被封掉。三级分销肯定是不行的,但其组织架构值得研究。

② 腾讯押注了社交电商好多年都没有起色,没想到借助小程序的拼团的玩法,拼多多和蘑菇街女装特卖居然跑出来了。

根据猎豹智库 Q3 报告显示,今年 3 季度拼多多的周渗透率已经超过了京东,成为电商领域第二名。

③ 网红于小戈的店,因为借助了小程序的玩法起死回生了。小程序 + 社交电商想象力巨大。

马化腾在前不久的致合作伙伴公开信中,提到了 “窄平台” 和 “宽平台” 概念。他说 “前者遵从零和博弈,后者则坚持共生共赢。”

腾讯希望通过真正让商家拥有自主运营流量与粉丝的能力,破除目前零售行业中的“窄平台”规则,帮助大家从 “二选一” 的困境中走出来。”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周过去,「2017 年度盘点」专题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啦。

感谢你一直读到这最后一篇。回望刚刚过去的 2017,如果有某些你难忘的行业、事件和人物日报未能提及,或者你对某一篇回顾尤其有感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2018 年,日报期待着和各位一起成长。

 楚沐风,微信订阅:cmf2015,酒逢知己么么哒

电影是另一种无限贴近理想的生活。它可以灵动轻盈,也能深刻内敛,人类总在无限地贴近它,为它着迷,为它疯狂。迄今为止,个人 2017 年度佳作如下。

外语片十佳:

1.《寻梦环游记》

导演: 李·昂克里奇 / 阿德里安·莫利纳

编剧: 李·昂克里奇 / 阿德里安·莫利纳 / 马修·奥尔德里奇 / 詹森·卡茨

主演: 安东尼·冈萨雷斯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本杰明·布拉特

意料之中关于梦想、家庭、亲情的故事,情理之外的阴谋与转折。奇幻绚丽的亡灵城,喷涌而出的墨西哥元素。双重死亡的设置,很具想象力。电影完成度很高,却有着动画难得的紧凑感,没有浪废一个多余镜头。皮克斯总能精准戳中,人们那部分叫爱的软肋。

2.《看不见的客人》

导演: 奥里奥尔·保罗

编剧: 奥里奥尔·保罗

主演: 马里奥·卡萨斯 / 阿娜·瓦格纳 / 何塞·科罗纳多

多重反转,没有 bug,叙事流畅,剪辑上佳。电影后半段,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拍出了不一样的悬念,有种东野圭吾小说的感觉。人性之恶,一览无遗。从完美陌生人到看不见的客人,近年来的欧式小成本悬疑片,剧本简直玩出花。

3. 《摔跤吧!爸爸》

导演: 涅提·蒂瓦里

编剧: 比于什·古普塔 / 施热亚·简

主演: 阿米尔·汗 / 法缇玛·萨那·纱卡 / 桑亚·玛荷塔

热血感人的运动片,三傻之后又一部激起强烈共鸣的印度电影。印度的童婚比例极高,看似封建的爸爸辛格,实际给了女儿们追求梦想,寻求男女平等之路。同属亚洲影坛,印度韩国电影都发展迅速,国内啥时能多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好片?

4.《敦刻尔克》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 - 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惊惧的士兵,未知的归途。昏暗的天空,阴雨的天气。《敦刻尔克》并不是那种陈旧的战争片,实质上是一部悬疑片。没有冗长的对白,也没有浪费一个镜头。多重叙事,三线并进,悬疑色彩浓厚。简洁的剧情,精炼的台词。没有用绿幕进行拍摄,进行后期特效合成。而是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视觉效果更为真实。渺小如同蝼蚁的士兵们,无处可逃的绝望。绝望到最后,变成希望。阴暗久了,终于看到光明。活着意味着一切,这亦是一场胜利。不说大人物的传奇,只讲普通小兵们的故事,却是近期来最打动人的二战片。

5.《天才枪手》

导演: 纳塔吾·彭皮里亚

编剧: 汉塔维瓦塔娜 / 皮娅罗姆娜 / 彭皮里亚

主演: 茱蒂蒙·琼查容苏因 / 查侬·散顶腾古 / 依莎亚·贺苏汪 / 披纳若·苏潘平佑

青春不只有恋爱篮球和考试,还有打架逃课抄卷子。节奏紧张,剪辑紧凑。男女主弱鸡版王大陆 + 泰国杜鹃,演技颜值都在线。班克的内心活动 BGM:当初是你要作弊,作弊就作弊,现在却想用真爱,把我哄回来。

6.《海边的曼彻斯特》

导演: 肯尼思·洛纳根

编剧: 肯尼思·洛纳根

主演: 卡西·阿弗莱克 / 卢卡斯·赫奇斯 / 米歇尔·威廉姆斯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不容易。卡西·阿弗莱克演技太赞,把这个丧到极点的男人,演绎的令人感动。好似黄昏的那道微光,张张慌慌,有些悲伤。

7.《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导演:卢卡·瓜达格尼诺

编剧:卢卡·瓜达格尼诺/詹姆斯·伊沃里/沃尔特·法索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米·汉莫/迈克尔·斯图巴

充满青春和荷尔蒙气息的爱情片,镜头底下八十年代意大利的夏天,恬静而迷人。爱是超越性别,超越国籍的。只是你出现的那个时间刚刚好,于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击中了彼此。从犹豫、试探,到喜悦、迷离、灵肉合一,再到挥泪告别。这些爱中的小情感,把握的很到位。

8.《银翼杀手 2049》

导演: 丹尼斯·维伦纽瓦

编剧: 汉普顿·范彻 / 迈克尔·格林 / 菲利普·迪克

主演: 瑞恩·高斯林 / 安娜·德·阿玛斯 / 杰瑞德·莱托

身边有好几个人推荐过,但我还是要在这里继续安利。上半年看过《降临》的话,应该对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并不陌生。科幻电影探讨的主题多半郑重、深刻、宏大,这部也不例外,科技发展、人性挣扎、正邪激战,电影中充满了符号化的镜头和充满哲理的对话。导演把营造氛围也推到了一个极致,画面是不正常的色调,天气不断变换,科技感扑面而来,画面美到惊艳,全片风格偏文艺。

9.《每分钟 120 击》

导演:罗宾·坎皮略

编剧:罗宾·坎皮略/Philippe Mangeot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黛拉·哈内尔/阿诺德·瓦罗里斯

这可能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同志电影,它的主题角度并不新颖,爱、病、死亡,都将被无限探讨。但罗宾·坎皮略拍出了群体和个体的交织,宏大与渺小的对比,他本来就擅长用诗意的画面,沉稳地推动剧情,可以说才华横溢,所以这次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酷儿棕榈奖,我并不意外。

本身故事是极具争议性的,它的切入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对艾滋病知之甚少,很多人误解了艾滋病和同性恋者,在这个背景下,法国成立了一个叫 Act Up 的组织,主要向大众科普知识,内森和西恩是组织成员,他们两个个体与还处于矇昧的社会之间,摩擦出了愤怒、焦灼、绝望的火花。剧情远不止这些,还有更深刻的呈现。另外,可以看到几个主演的演技一直在线,实在不忍错过。

10.《至暗时刻》

导演: 乔·赖特

编剧: 安东尼·麦卡滕

主演: 加里·奥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本·门德尔森 / 莉莉·詹姆斯 / 斯蒂芬·迪兰

叙事很赞,完全被表演吸引,不觉枯燥。加里·奥德曼演技值一个奥斯卡影帝,演出了多角度,形象丰满的丘吉尔。酒鬼,脾气暴躁,却是整个大英帝国反纳粹,最值得信赖的领导者。和《敦刻尔克》结合起来看,别有一番味道。不过英国骨子的劳资天下第一,最后的看门人,让人有些不舒服,难怪老美老法呵呵哒。

特别推荐:《出租车司机》可谓韩国年度最佳。 《爱乐之城》我是 2016 年就看过了,所以放在 2016 年的年度片单里。

国产片五佳

1.《二十二》

导演: 郭柯

类型: 纪录片

理性的纪录片,看似平淡松散,却让人在影院流泪好几次。老人们的叙述回忆,没有特别煽情,没有特别凸显强烈仇恨感,只是慢慢的讲着那些过去。她们是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她们努力的活着。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目的,不是引起民族仇恨。而是让年轻人知道那段历史,不要遗忘过去。

2.《嘉年华》

导演: 文晏

编剧: 文晏

主演: 文淇 / 周美君 / 史可 / 耿乐

不像《熔炉》那么煽情,却更加冷眼看待病态的社会现实。玩忽职守的警察,做假证的知名医生,直面这些黑暗,能过审很不容易。凸显出当代家庭教育问题,让人深思不已。玛丽莲·梦露雕像是电影的重要线索。小米骑车逃离,与雕像擦肩而过也象征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给了绝望世界里的一抹亮色。

3.《相爱相亲》 

导演: 张艾嘉

编剧: 张艾嘉 / 游晓颖

主演: 张艾嘉 / 田壮壮 / 郎月婷 / 宋宁峰

细腻而真实,感人却不煽情。女儿与摇滚歌手的感情好像一杯可乐,清凉爽口,却稍纵即逝。母亲与父亲的感情好像一杯白开水,看似平凡,却不可或缺。姥姥的感情好像一杯白酒,辛辣呛口,回味时却别有感动。这三个女人形象,也是三个时代中国人剪影。

4.《大护法》

导演: 不思凡

编剧: 不思凡

主演: 小连杀 / 图特哈蒙 / 金士杰 / 幽舞越山

质量强于《大鱼海棠》,完成度高于《魁拔》。真·成年人向动画,作者电影风格强烈,对于现实社会的映照,讽刺足够辛辣。本片虽然在转场和节奏感,处理稍有瑕疵,但整体观感在水准之上。走的黑色幽默路线,有种昆汀版血腥暴力美学的味道。

5.《不成问题的问题》

导演: 梅峰

编剧: 梅峰 / 黄石 / 老舍(原著)

主演: 范伟 / 殷桃 / 张超 / 史依弘

有点像《驴得水》,借民国来讽刺如今的人情社会。有本事但为人古板的尤大兴,被处处打压。左右逢源圆滑如泥鳅,却没有本事的丁务源窃居权位。坑蒙拐骗马屁精秦秒斋,得到领导青睐。黑色幽默,忍俊不禁。三个男人一台戏,活生生的大陆职场教学片。

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科技在进步,电影的发展也在不断革新。此后,无数人通过摄影、剪辑、灯光、故事等方式融入它,也有更多的人开始为它着迷和疯狂。电影已经存在了这么久,它创造价值从未减少,反而因为喜欢的人越来越多而不断增加。电影这个造梦机器正在给更多普通人一场美梦。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8 10:45 AM , Processed in 0.0649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