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1-12 10:02 AM 编辑
腾讯图片 2013-07-15
中国人的一天:渔岛仁医
17年前张波刚从医学院毕业。原本能在城里谋求一份令人羡慕的医生工作,但他却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微山湖畔的小渔村。17年弹指一挥,张波凭着对父老乡亲的仁心成为微山湖畔声望最高的人。齐鲁网 孙长征/摄 付莹/文
微山岛上的14个村子4000多户村民已经习惯了先看病,再付费。
岛上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看完病、打完针、拿完药,等家人挣钱回来再还。一次,张波去北京学习,一位医生送给他一个“高科技”仪器。这个宛如手机的仪器放在心脏病人的胸口,就可以将检测到的数据远程传递到北京。分析完数据,结果再反馈回来。这个检测仪已然成为卫生室最高档的医疗器材。
在张波的村卫生室里,看病不用带钱。理疗、包扎——免费;“五保”老人来拿药——免费;节假日来微山岛观光的游人医治头疼脑热,免费。
张波喜欢用心理疗法。他从未告诉过一位胃癌患者他的真实病情。每次病人来,他都会说,“你的病已经好了。”“两个月后他就会再来找我,”张波告诉记者,给他开的药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药,但病人在“病好了”的暗示下,已奇迹般地撑过了两年。
而张波和妻子王翠萍是卫生室仅有的两名医生。他们接诊量极高——最多一天来看病的有300多人,少时也有几十人。
人手不够,张波只好兼任了卫生室的护士。推拿,按摩,他必须样样精通。
张波对每一位病人都悉心照顾。渐渐地,张波成为微山岛上的活“村民健康档案”。
因条件所限,张波还会带上钱,亲自护送病人到大医院。此时,张波一般都会垫付医药费。一位杨村的病人患了甲状腺瘤,张波将妻子的银行卡给了他,里面有三千块钱。抽不开身的他嘱托一位打点滴的病人出岛后帮他打钱。
几年来,拿张波的钱转到医院治疗的病人已有数百例之多。张波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诊室的抽屉里放上几千元钱,以备病人不时之需。
岛上其他村村民纷纷舍近求远,慕名而来。即便没有不舒服,村民们也要来张波这里坐坐,拉拉家常。晚饭过后,张波的卫生室就会变成村民活动室。
距离张波家不远处的湖岸边,通常还会停着一艘旧渔船,张波常常撑船出湖。只要一个电话,他一定会带着急救设备准时出现。
湖区渔民外出看病不方便,在卫生所里行医远远不够。除了渔船,张波还有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将他带遍岛上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这辆车也在8年前带来一次车祸。出诊路上,张波被撞,伤势严重。村民闻讯后排着长队到医院看望。张波心急如焚,因为他正准备翻盖卫生室。等他痊愈归家,竟然看到卫生室已经被义务出工的村民们建好了。
因为工作比较忙,平时张波吃住都在医院。夜间出诊也是常有的事。
张波坚持给老人做颈椎护理。老人总爱对张波说的一句话是:“你比我儿子强多了。”
因为出诊量太大,张波忙不过来。现在,他的心愿是把一座曾经旅游开发遗留下的烂尾楼改建成老人护理院,“孩子养不过来的,我替他们养。”张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