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1314期:与竹共舞的“竹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30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图片  2013年07月19日
中国人的一天:与竹共舞的“竹痴”
图/文 李雨泽


1.jpg
韩凤颖是南京人,出身跟艺术毫不相干。“从小喜欢画画,如今无师自通。”说这话时,坐在老式沙发上的韩凤颖腰杆挺直,眉毛翘起,眼睛瞪得溜圆,这是45年竹雕生涯,给韩凤颖留下的礼物。当他拿起刻刀,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锋锐的刀尖刺进竹子,然后一挑、一抹,一块竹屑就掉了下来,再轻轻一吹,一条细小的松枝就刻成了。



2.jpg
在和燕路附近的胜利三村,韩凤颖的名号远不如在外面响亮。60岁的他语速很快,说话也有点含糊不清,有时让人很难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不过,当他拿起刻刀,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



3.jpg
韩凤颖在竹筷上雕刻的十二生肖图案。



4.jpg
南京梅雨季节过后,赶上个大晴天韩凤颖都会把自己的竹雕宝贝,拿到外面晒一晒去去霉、掸掸灰。“其实那时啥也不懂,就是在毛笔杆上刻字,因为怕丢。”韩凤颖说,自己真正的第一件作品,是在15岁时,拿着一根别人送来的竹筒,雕成了一个笔筒。少年韩凤颖对这件作品很满意,于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哪怕后来成了一名工人,都没能阻断他的“梦想”。



5.jpg
韩凤颖为新作品下料。他的竹雕作品,从选材、下料到雕刻全部都是手工完成。



6.jpg
一片片竹子,被他赋予了灵魂,看着自己雕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也给老韩的人生带来了不少欢乐。三年前,韩凤颖就开始准备《富春山居图》了。常去的竹器店里找不到真正合适的竹子,所以韩凤颖常常让朋友帮他从外地带竹子。韩凤颖背着几根大毛竹回家,选好合适的部分后,开始了“浸泡、绘画、浅刻、深雕、细雕……”的程序。这些程序都是韩凤颖摸索出来的,他已经用类似的程序完成了《清明上河图》《水浒108将》等近千作品的雕刻。



7.jpg
简陋的工作台上,认真的雕刻着作品的每一刀。三年时间里,韩凤颖每天5点半起床后,就趴在里屋的桌子上,在一块已经没有棱角的木块上固定好竹子,用各种规格的雕刀雕刻。一遍一遍,韩凤颖总是圆睁着眼睛,遇到看不清楚的细微处,还要用上放大镜。



8.jpg
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成千上万的雕琢,有些大的作品甚至要作几年才能够完成。



9.jpg
世界上最薄的竹雕作品出自韩凤颖的刀下,这是他对这件作品进行修理。如今的韩凤颖,住在退休前工厂分来的宿舍中,一推门,一股子雅致扑面而来,墙壁上挂着韩凤颖自己的作品,有竹雕的楣联、笔筒,也有风格独特的纸质山水画。



10.jpg
老韩刻起作品来,废寝忘食,常常老婆把做好的饭菜端到他面前,他还要说:“等会儿,马上就好”。



11.jpg
老韩经常看一些关于竹子研究、绘画等方面的书,为自己创作寻求灵感和独特的方法。



12.jpg
家里墙上挂的竹制品都是老韩自己刻的。他时不时把竹雕拿出来晒一晒,每次翻看自己的作品,都要细细品味一番,或者拿在手上把玩一会儿。“现在我就是两个愿望,一是在青奥会和亚青会时,把‘金陵竹刻’的手艺展示给世界看,二是希望能凭借这些竹雕,申请到南京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并把我的这些手艺继续传下去。”韩凤颖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0 02:20 AM , Processed in 0.0669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