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山计划停了,乡建运动呢?图/阿灿/新周刊
文/赵渌汀
“村庄并不需要门,一切都是开放的,雨水从天井落下,鸟声可以穿墙而入,而在水泥丛林里,我们连天空都看不见。”
2011年,碧山计划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改变碧山,重塑乡村生态;如今,它被按下暂停键。这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实验的再次发问:碧山计划停了,乡建运动就静止了吗?
白底绿字的第一届“碧山丰年祭”宣传海报上,在“碧山”与“年祭”中间,特意写成繁体的“豐”字独当一面。与这个“豐”字相呼应的,是碧山村内宗祠里挂起的一个“藝”字。

“碧山丰年祭”宣传海报。 图/腾讯文化
以“藝”(艺术形式)促“豐”(丰富乡建),在过去五年里成为碧山村挥之不去的主题。五年前,艺术家来了,他们为碧山村带来酒吧、路灯、书店和艺术理念,收获了赞誉、掌声、揶揄和嘲讽。
五年后,试图借艺术改造农村、丰富乡建的“碧山计划”被按下暂停键。“藝”字条幅被撤下后,那个象征着乡村传统和历史文脉的“豐”字还守得住吗?

碧山计划发起人欧宁。 图/腾讯文化
开书店、开艺术展、办丰年祭,碧山计划走的是三个路向。
碧山计划策展人欧宁在碧山村看到了一个“乡村乌托邦”的影子。
出生在农村的欧宁,年少时痛恨贫瘠的土地、了无生趣的稻田和毫无生机的农村。长大后他逃离农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城市。在经历冰冷的城市人际关系群、快速不待人的高速城市化和生硬的水泥钢筋写字楼后,他转而憧憬缓慢自由的农村生活。再到后来,“改造我们的农村,加速乡村的建设”成为他的目标。2005年,他开始钻研乡村建设理论。在读罢晏阳初关于乡建的思考后,他挥手告别城市,拖家带口来到碧山。
2011年起,他和一干艺术家怀揣“碧山共同体”“碧山丰年祭”等美好愿想,在“共建一个美好碧山村”的希望大道上狂奔,所有人都看到了他对乡村建设的那份执着。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说:“用艺术的方法改造和重塑碧山,欧宁是头一个。”

仿若水墨画的美丽乡村碧山。 图/站酷
位于皖南黟县的碧山村是典型的徽式村落。在欧宁的印象里,“徽州农村是中华乡土文明沉淀深厚之地”。碧山村在商业气息浓重的西递、宏村的包夹下,氤氲出一份罕见的遗世独立。电影《小花》中,漳河浅浅流过云门塔那一幕,第一次把碧山村的开放与包容呈之于世。“这里很开放。”欧宁说。
不过,远离商业开发的碧山村也有所有农村的痛点:空心化严重。“当这地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整个乡村死气沉沉,几乎没有任何公共设施和空间的时候,我是很痛心的。”钱小华说。
2011年8月26日,第一届“碧山丰年祭”展开帷幕。开书店、开艺术展、办丰年祭,三条腿走路的碧山计划在被植入文化和艺术的细胞后,吸引了广泛关注。
在正式开始碧山计划前,欧宁做足了功课:除了请各类专家学者到碧山做田野调查,如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音乐人朱哲琴、平面设计师小马和橙子、服装设计师马可等,他还对黟县的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手工艺、历史资源等逐个进行梳理、调研。他所倚重的,是基于田野调查而做的乡村文化实验,期待以文化滋养乡村,用艺术重塑碧山。

在碧山,原先的祠堂改建成了书店、图书馆,出版和交流中心。 图为“碧山书局”。
“在水泥丛林里,我们连天空都看不见。”
如果把碧山计划比作一出主题为“挽救乡村文化和弘扬民间艺术”的大戏,那么“乌托邦论战”就是这出戏中不可忽视的转折点。
碧山计划推行的第四年,哈佛大学博士生周韵的《谁的乡村,谁的共同体?——品味、区隔与碧山计划》一文让碧山计划备受质疑。文章对碧山计划的目的和方式进行质疑,引发了一场关于精英与大众、先锋与落后、知识分子与普通农民的新世纪乡建大讨论。
外来中产谈理想,本地“土著”重实利;精英阶层需要夜空来畅想乌托邦,本地住户要求安装路灯来照亮农耕路;台上的知识分子引经据典谈乡建,台下的碧山村民聚集围观不知所云……到底是按照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重建碧山,还是遵从本地村民的态度拥抱商业开发?谁也说不清碧山该走哪条路。与此同时,碧山计划受到干预,碧山丰年祭办到第二届,被当地叫停。

英国女艺术家Sigrid Holmwood关于种植与颜料的讲座。 图/腾讯文化
尽管饱受质疑,但欧宁对于碧山计划的推动还是收到了广泛称赞。中国乡村建设研究家、《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表示,欧宁尽最大可能让自己融入当地文化,尽管个人的趣味难以立刻让当地村民适应,但他在推动碧山计划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多元的乡建方式,把现代艺术和文化的理念慢慢注入碧山。“这很了不起。”梁鸿说。
专题纪录片《先生》曾在介绍晏阳初的开篇中,由欧宁和他的碧山计划,引出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去”的乡土情怀。其实不仅欧宁,梁漱溟口中“在九地之下的农民和农村”,吸引了一大批投身于这场名叫“新乡村建设”的运动的知识分子。
比如邱建生,这个把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研究》奉为圣经的年轻人,如今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总干事。“我原来是个很‘激进’的青年,读了晏阳初以后,就来了个急转弯。在乡村建设方面,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改良主义者了。”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核心团队,邱建生任总干事。 图/网易新闻
在邱建生那篇《为中国找回晏阳初》中,他引述了美国作家赛珍珠关于乡村建设的文字:“这是一个宏伟而永恒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无比正确和晏阳初及其同事制定的实用的计划的确令人信服。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一个已经成熟的思想观念那样有力量。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们必须以更大的热情和决心向前迈进。”
“村庄并不需要门,一切都是开放的,雨水从天井落下,鸟声可以穿墙而入,而在水泥丛林里,我们连天空都看不见。”被迫暂停碧山计划后,欧宁留下这样一段文字,离开他生活了五年的碧山村。
写满“藝”字的条幅也从碧山宗祠撤下。碧山丰年祭被叫停后,没人知道那幅“碧山豐年祭”海报被安置于何处。那个卓尔不群的“豐”字,会伴随碧山计划的暂停,在碧山彻底消失吗?时间将会检验一切。
百年乡建实验录
晏阳初
项目:河北定县乡村建设
时间:1920年代

上世纪30年代的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梁漱溟、晏阳初等各地乡建团体负责人合影留念。 图/搜狐网
理念:晏阳初认为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有更好素质的人。他总结中国农村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提出“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强健力;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生产力;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团结力”。
他同时认为,要“化农民”,需先“农民化”,主张和农民打成一片,虚心向农民学习请教,与农民共同生活劳作。他开创 “平民教育”,并系统整理了“乡村建设理论”。总体来说,晏阳初的思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他主张以西方公民社会的理念去治理乡村,让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相结合,“除文盲,作新民”。
卢作孚
项目:重庆北碚乡村建设
时间:1920年代末

设在北碚文星场兴隆湾的天府煤矿公司办公地(1934年) 图/新浪网
理念:民生兴邦,实业救国。认识到“依靠军阀救乡村不现实”后,卢作孚开始提倡“实业下乡”,在乡村注入资本,兴办企业,从而刺激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他积极提倡乡村自治,倡导基层民主,建立直选制度。
卢作孚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发展经济来实现“乡村现代化”上:修铁路、开煤矿、办纺织厂、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等。他对乡村老百姓非常有信心。“谁说中国人无办法?最有办法的乃是老百姓!”
梁漱溟
项目:山东邹平乡村建设
时间:1930年代

梁漱溟。
理念:梁漱溟的乡建思想继承了梁启超“新民说”的济世观。他不希望依附政权去做乡建,而是以礼俗代替法律,更广泛地依赖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并推动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或文化运动,从而敦促农村中的大多数人自觉养成“新政治习惯”。
梁漱溟更看重的是底层的“自醒”。“让多数人从被动地位转到主动地位,从散漫消极变为积极团结。”他认为农村乃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近百年史即一部乡村破坏史,西洋文明的输入使儒家思想丧失了独尊地位,破坏了伦理本位的礼俗秩序。”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博纳百家所长,对农村进行新文化教育。
陶行知
项目: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实验
时间:1930年代前后

陶行知。
理念: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长久以来存在误区:“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们从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他提出“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乡村改造宏大目标。他的乡村建设思想核心,是“教育救国论”。
温铁军
项目:河北定州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时间:2003年前后

河北定州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图/搜狐网
理念:温铁军和几家单位建设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此前曾实验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他特别强调组织的重要性。“高度分散的小农什么事也干不了,所以一定要组织起来;只有组织起来,它才有自我赋权的能力。”
在乡村建设方面,温铁军主张渐进的改良,不能照搬西方的经验,“要在城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欧宁
项目:碧山计划
时间:2011年

欧宁乡村建设的目标地碧山。
理念:通过碧山计划、碧山丰年祭、开办书店这些活动和工作,持久地和村庄发生关系。反对极端商业化,但能接纳对农村环境友善的良性商业活动。
他期待碧山计划能充当一个协调人的角色,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并对碧山的发展模式产生更多元的影响。不过随着各项活动被叫停,以及自己在当地生活的诸多限制,欧宁对碧山计划的思考开始发生改变。
2015年接受采访时,欧宁承认自己当初在碧山的计划和策略有些操之过急。“文化在乡村经济建设差不多的时候再进入,可能效果会更好。”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4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