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图片 2013年07月25日
中国人的一天第1318期:秦腔挽歌
图/文 王潇婧
秦腔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青海地区已经唱了数千年,是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其高亢的唱腔,丰富的曲牌,众多的剧目,不知迷倒过多少痴情的观众。然而进入现代,人们已不像过去那样痴迷秦腔,秦腔越来越小众化、地域化,似乎成了黄昏艺术。
每到过年过节祭祀的时候,村民们就会凑钱置办演出用品,大伙一起把戏唱起来。化妆师是村民,演员也是村民。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其中享受到了“艺术家”的乐趣。
农村的秦腔演员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节唱秦腔。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秦腔演员和戏台,这是村里难得的艺术盛宴。
秦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等。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等特点,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一位村民正在帮助要上场演出的村民化妆。
一位村民扮演的旦角,化上妆后,她显得端庄秀美。
要上场演出的孩子在化妆。
村里的孩子从7、8岁就开始接触秦腔,耳熏目染。
村里的每一次秦腔表演都是当地孩子们童年的美好回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将上场的演员正在一遍一遍的检查妆容与着装。
唱秦腔的人越来越少,听秦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青海也没有专业培训秦腔的学校,只能师傅教徒弟口头传承。
昏黄的灯光,简陋的舞台,没有齐备的道具,没有经费的支持,有的只是村民们的热情、观众的喝彩。但仅有这些就够了,就够他们继续坚持对秦腔的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
如今秦腔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秦腔的路越走越窄,别说让秦腔走向全国,怕连青海都走不出去。随着它的困守乡村、偏安一隅,秦腔无法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相结合,艺术创作面临着枯竭。社会城市化的脚步不停,秦腔的将来也越来越令人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