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1|回复: 3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147期:中国的罕见病人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7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7-07-17
2017年 第23期 | 总147期
文:张立洁 本期编辑:倪丽洁

【在线影展】中国的罕见病人群

在我国,有超过1600万的罕见病患者,他们求医过程艰难,平均确诊需要5年,平均诊断成本大于5万,许多人刚生下来就会被父母抛弃。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本组照片来源:张立洁 侯登科摄影奖


1.jpg
2011年4月8日,北京大兴。图中的女孩名叫赵芸,是一个孤儿,患有先天畸形,现在被寄养在一户人家。先天畸形是罕见病中的一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因此又被称为孤儿病。本组照片来源:张立洁 侯登科摄影奖



2.jpg
据统计,在我国已有超过1600万的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出生罕见病患者超过20万。大量的中国患者求医过程艰难,平均确诊需要5年,平均诊断成本大于5万。2016年9月,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统计出了《中国罕见病参考名录》,共计147种疾病,这些疾病普遍存在科研投入少、诊断率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等现象,且药物往往不在医保体系中。像赵芸这样的先天残疾儿童,许多人刚生下来就会被父母抛弃。



3.jpg
陈光,白化病患者,他将头发染成黑色,没过多久发根又露了白。2010年9月7日,北京朝阳。白化病患者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护,皮肤对光线高度敏感,日晒后易发各种光感性皮炎,并可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眼部由于色素缺乏,常有畏光、流泪、眼球震颤及散光等症状。



4.jpg
2010年9月5日,北京大兴。章岳,白化病患者,同时也是一名孤儿。对很多罕见病患者而言,他们就是标准的“少数”,少到已经“罕见”的程度,甚至因为“罕见”所以被理所当然地忽视和放弃。白化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药物治疗无效,仅能通过物理方法,尽量减少紫外辐射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因此这对白化病姐妹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比一般孩子更细致的呵护。



5.jpg
很多人觉得社会资源有限,有些常见病还没人救呢,“罕见的”怎么能优先呢?但这样一种看起来合情合理的“理性”逻辑真的成立吗?图为章岳与养母在一起。



6.jpg
当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得了各样罕见病的人,他们悲惨的生活状况会让我们觉察:这种“理性”立场难以令人信服,难道因为“罕见”就不值得投入了吗?蒋富军,孤儿,成骨不全症患者。2010年8月17日,北京大兴。



7.jpg
患有成骨不全的患者受到轻微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者表现为自发性骨折。成骨不全症患者的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连接。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进一步减少了骨头的长度。蒋富军在寄养家庭学会了几样乐器,图中他正弹着电子琴,与别人合奏。



8.jpg
高国梁、高国庆兄弟,成骨不全症患者,身上有多处伤疤和骨骼变形。2010年5月,山东济南。



9.jpg
社会文明最重要的实质不是多数人意志决定一切,而是能否确保处于劣势的少数人的权益。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黄媛,成骨不全症患者。2009年6月,天津。



10.jpg
崔荣华、肖壮母子,成骨不全。2010年10月6日,北京门头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崔灿灿,成骨不全,2010年5月,山东济南。对成骨不全症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预防骨折,等到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才会逐渐减少,即便这个小女孩再想出去跟同伴玩耍,她也只能躺着,尽量少活动。



12.jpg
陆永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2011年4月14日,重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的身体肌肉萎缩,患病者最终可能丧失一切自主运动的能力。



13.jpg
陆永强与妻子在一起,他处处都需要妻子的帮助。



14.jpg
2014年,一场明星接力式的公益活动“冰桶挑战”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这项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渐冻人症的认识,但是渐冻人症的病因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冯国英,渐冻人症,2011年5月18日,河北唐山。



15.jpg
对冯国英来说,每次睡觉前,吸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6.jpg
王甲,渐冻人症。2011年5年12日,北京海淀。



17.jpg
王甲已经不能再说话和正常吞咽,生活早已不能自理。就目前而言,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和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18.jpg
“罕见病”由于罕见,又较为棘手,能获得的研究资源非常有限,一些药厂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对于投入罕见疾病的药品与食物研发、制造或引进也是缺乏兴趣,这是商家的“理性”立场。王甲需要借助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在每次睡觉前,吸痰也是必不可少的。



19.jpg
蒋开乾,渐冻人症。2011年4月13日,重庆梁平。



20.jpg
站在蒋开乾身边的,是白发苍苍仍要处处照顾他的奶奶杨荣清,罕见病病人的家属也是十分需要关注和帮助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T先生,渐冻人症,2011年6月6日,北京丰台。



22.jpg
朱邵华,渐冻人症,2011年1月13日,福建邵武。



23.jpg
朱邦月正照顾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他们都是渐冻人症患者。朱邦月老人是2009年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1月13日。



24.jpg
牛清,肯尼迪症。2011年5月10日,北京石景山。



25.jpg
游顺辉、游乐成父子,腓骨肌萎缩。2009年6月,广东顺德。一位名叫索克曼的牧师曾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26.jpg
对于人数占多的“多数人”——社会的草根大众,“多”仍然可以成为一种力量,人们需要宽容,其实更需要勇气。



27.jpg
春曼心曼姐妹住在出租屋里,她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由母亲照料。



28.jpg
春曼躺在出租屋的床上。“我们不是害怕死亡,我们只是留恋生命的美好。我们并不害怕等待,我们只是害怕没有希望的等待”,这段罕见病发展中心2013年的活动上的一句话,充分道出每一个罕见病病人的心声。愿我们给他们多一点关注、友好和帮助。



29.jpg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根据已故摄影家侯登科先生遗愿设立的民间项目奖,第六届正在征稿中:https://tuchong.com/events/436636/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jpg    
张立洁1981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硕士。长期从事报道、纪实摄影项目的拍摄。 曾获第二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第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银奖、2013年马格南基金会人权与报道摄影奖、第二届“徐肖冰杯”摄影奖等奖项。 其作品曾发表于《新闻周刊》、《纽约时报》Lens专栏等,并多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丹麦,中国连州、广州、平遥等多地展出。
摄影师网站:www.zhanglijie.com


确保少数人的基本权益是社会文明的及格线
文/张立洁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而当所谓“少数”变得完全没有说话的能力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出于无人知晓的境地,又何谈捍卫?

对很多罕见病患者而言,他们就是标准的“少数”少到已经“罕见”的程度,因为“罕见”所以被理所当然的忽视和放弃。社会资源有限,大多数人都可能得的常见病还没人救呢,“罕见的”就先等等把,这样一种似乎合情合理的逻辑真的成立吗?

说不清假如我自己得上了某种怪病,而有人对我说,你们太罕见了,只能先牺牲你们的时候,我是不是会破口大骂。记得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我,机器人》中,他和一个6岁的小女孩经历了一场严重车祸,一名前来救援的机器人按照电脑计算出的生存几率,选择将生存几率40%的他救出,而放弃12%的小女孩。主人公只能眼看着她惊恐地拍打车窗随汽车沉入水底。因此,活下来的威尔.史密斯极力反对把人类社会变成机器人统治的世界,他永远无法认同由用机器人的逻辑统治有感情的人类社会,“12%的生存几率难道就不值得救吗?”这样逻辑充满“理性”,但却令人难以信服。当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得了各样罕见病的人,他们悲惨的生活状况会让我们觉察:这种“理性”立场同样难以令人信服。

这种理性尤其表现在用于罕见病药品的生产研发上,“没有产出就拒绝投入”这是商家的“理性立场”;公共医疗资源有限,多数人的医疗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罕见疾病的受害群体相对较少,是不是可以再等等,这是社会管理者的“理性立场”。

强者和弱者、多数和少数的对抗是贯穿于整个生存竞争的永恒主题。在自然界,竞争的结果是弱肉强食,然而人类社会的独特性在于,除竞争外,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社会文明最重要的实质不是多数人意志决定一切,而是能否确保处于劣势的少数人、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安全。

“我们不是害怕死亡,我们只是留恋生命的美好。我们并不害怕等待,我们只是害怕没有希望的等待”,这段罕见病发展中心2013年的活动上的一句话,充分道出每一个罕见病病人的心声。愿我们给他们,生而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多一点关注、友好和帮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9 02:12 PM , Processed in 0.0389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