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1

[人世间] 《网易视觉精选系列》:昔日煤都衰落 下岗潮后的矿区民生镜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0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7-13 11:27 PM 编辑

昔日煤都衰落 下岗潮后的矿区民生镜像
网易图片  2017-03-14


1.jpg
1999年,抚顺龙凤煤矿破产倒闭;那一年,付师傅下岗;那一年,和许多老矿工一样,他们的生活滑向了供给侧……付师傅今年42岁,1999年在抚顺龙凤矿下岗,之后在商场修过手机、干过零工、在个体煤窑还当工人,每月收入2千多元。2005年棚户区改造后,他得到了56平米的回迁房。42岁的他去年才结婚,妻子没有工作,目前已怀孕5个月。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他借款3万多元买了小货车承包快递业务,却发现抚顺的低需求和低消费仅仅够他养车。



2.jpg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的产能结构调整还没有“供给侧改革”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学术语,一种更为直观、更为粗暴的称谓记录在民生词典里:下岗。抚顺“煤都”之美誉曾叫响全国,曾是一个拥有220万人口的繁华城市。然而,抚顺的煤炭的预测储量是15亿吨,目前已开采了三分之二,令昔日的“煤都”走向资源枯竭、地质损坏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困境。图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抚顺龙凤矿于1999年破产,只剩下一座64米高、千疮百孔的竖井——据当地老年人说,这竖井曾印在旧版人民币的背面。



3.jpg
1995年我国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高达1.13亿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9.14%;与此同时,亏损国企的占比则高达40%左右,两者结合,导致1999年年末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440万人。那时的东北无疑是下岗的重灾区,之后的很多年,石油、煤矿、钢铁等领域的下岗工人拿着微薄的买断补偿金,开始了自谋生路的征程。图为抚顺胜利矿旧址的选煤车间已破败不堪,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4.jpg
随着煤矿倒闭,大批矿工下岗,以及人口外流,矿区的许多中小学也跟着废弃。图为随着胜利矿的倒闭,胜利中学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5.jpg
抚顺电铁建成于1904年10月,2009年7月1日客运全面停运,历尽百年沧桑,咣当咣当的电车声从此只能留在抚顺人的记忆中。图为大批废弃的电车油漆剥落,车体锈迹斑斑。



6.jpg
曾经让抚顺人引以为荣的电铁客运目前已全面停运。每天上下班时间,总有许多矿工穿行于电车铁轨之间。



7.jpg
昔日为矿工业余文化生活立下汗马功劳的露天矿文化宫,已破败不堪改为他用。



8.jpg
东露天矿与老虎台矿之间的有轨电车站已废弃多年,旧站台附近经常有捡拾废钢铁的妇女经过。



9.jpg
如今的抚顺矿区居民对“下岗”这个称谓谈不上淡漠,属于他们的生活,是宿命,也是承受,更是一种习惯。徐凤英今年53岁,1998年的一天,矿上领导一句“你们回家放假吧,等矿上有消息了再回来。”作为集体制工人,她拿不到买断金,这“假”一放就是十几年,矿上再也没有传来开工的消息。2000年,她在千台山半山腰盖了间平房开小卖店,一直把女儿供到读完大学;她的老公目前还在露天矿工作,每月2千多元工资。



10.jpg
徐会祥今年64岁,2003年在老虎台矿退休,每月1700元退休金,现在与老伴儿在三十多年前所建的、一间20多平米违建房中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桃贵福今年86岁,丈夫早年去世,家人将千台山工人小区35平米的房子改成3间小屋,她与两个儿子和儿媳同住。桃贵福每月退休金不到2000元,没工作的三儿子也要靠她的退休金生活。如今,小区北面的西露天矿的油母页岩炼油厂仍在生产,北风将白烟刮向小区,刺鼻的气味连年不断。



12.jpg
多年来,在抚顺矿工集中的低收入居住区,自发形成了很多集市,每周从周一至周日按照固定顺序轮流赶集。每天早上,一支绝大多数由下岗矿工组成的赶集大军,辗转于不同矿工居住区;他们以这种农业社会的交易方式,用低廉的生活用品服务大片矿工居住区。



13.jpg
莫地沟曾是抚顺著名的棚户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矿区职工,下岗失业与贫困人口众多,生存环境恶劣。当年,李克强就任辽宁省委书记后,一年内三入莫地沟视察,并当场表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解决好棚户区问题”。一年后,作为辽宁省最早实施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莫地沟居民们喜迁新居,“辽宁棚改经验”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世界奇迹”。截至2014年底,41.3万昔日棚户区居民住上了新楼房。



14.jpg
目前,抚顺千台山地区的露天矿职工家属区,仍有100多栋老旧楼房亟待改善。由于地质变化,该家属区中的几栋老楼墙体已出现裂痕。



15.jpg
在千台山露天矿家属区南侧,还有一片破旧平房进入拆迁改造环节,但截至3月13日为止,仍有8户居民因拆迁款问题没有搬迁,生活用水只能去平方附近的水管去接。



16.jpg
马志铭今年55岁,2002年在西露天下岗。下岗之初,两口子给别人加工煤晶和玛瑙等工艺品。2005年家里的房子棚户区改造,就到古城子矿区附近租房专职开煤晶琥珀工艺品加工,勉强维持生活。他的儿子今年30岁,在长春打工,目前还没结婚。



17.jpg
“小凉快”(电动三轮车)是抚顺矿区的特殊产物,也是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由于下岗矿工没有一技之长,这种不需要驾驶证,而且廉价、简易的载客交通工具成为大批下岗矿工的首选职业。59岁的赵师傅开着自制的“小凉快儿”穿梭在各个集市间拉客。他是龙凤矿的下岗工人,下岗后用“小凉快儿”拉客为生,每月收入近2000元。由于没有驾驶证,违章也非常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干啥没有点风险啊,放心吧,爷们,俺小心开就是!”



18.jpg
朱连友今年61岁,2002年在胜利矿买断下岗。下岗之初干临时工,每月500多元。他患有肾脓肿等多种病,老伴儿早年去世。当年,为供儿子上学卖了房子,现在住进个体养老院;养老院每月费用750元,主要由儿子和外甥等亲属资助。



19.jpg
谢新今年58岁,曾是抚顺西露天矿的工人。2002年4月1日,他响应矿上减员增效的号召买断下岗,得到了1.66万元的买断补偿费。下岗后,从事过很多行业,勉强够维持生活。由于下岗后自己继续缴纳养老保险,2013年8月终于熬到特殊工种的55岁退休年龄,每月能领到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生活逐渐稳定下来。虽然他离开西露天矿十几年,但对它的那份情感始终没有减弱,一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煤矿的发展、辉煌和衰落,到现在已经拍了30多年,而且“会继续拍下去,一直拍到死。”



20.jpg
于师傅今年53岁,是龙凤矿的下岗工人。下岗后,一直在抚顺干各种零活。几年前,他和媳妇开始辗转于几个矿区的大集:周一搭连小区,周二茨沟小区,周三莫地小区,周四新太河小区,周五员工街小区,周六阿金沟小区,周日新屯小区,专卖农家鸡蛋,生意越做越有起色。



21.jpg
董玉春今年55岁,龙凤矿倒闭前在矿里的幼儿园工作。下岗后,她自谋职业开办家庭式幼儿园,并越办越大,如今幼儿园已有56孩子,解决了10名矿工家属就业。



22.jpg
李星晨今年29岁,2012年从矿务局技校毕业分配到煤矿开电铲车,月收入3千出头儿。李星晨的爷爷、姥爷、父亲都曾在矿上工作,但现在煤矿工人的地位不如从前,连找对象都很困难,到现在李星晨还没有女朋友。如今,他与父母住在48.24平米的老工人宿舍,手中的画是他9岁时姥爷画的。



23.jpg
“人不能总仰脖看日头,太刺眼。看好脚下的路,别摔跟头,就中了。”二十年前的下岗潮让矿区的人们过上了各自迥异的人生,但无论日子好与坏,矿区都成了他们最特殊的记忆。刘女士已定居法国多年,但曾经在西露天矿工作的她难舍煤矿情怀,回抚顺探亲时,特意找到儿时伙伴到西露天矿矿坑前拍照留念。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11:19 PM , Processed in 0.0646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