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17期:在农村长大
凤凰图片 2017-06-01
2008年7月,山东省肥城市潘庄村,四个男孩躲在草丛里架着木棍玩“枪战游戏”,他们或者配合战斗装死,或者嘴里发出“突突突”的“枪声”。在潘庄,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在自然和泥土中度过他们摸爬滚打的童年,享受着最原始的快乐。刘磊/摄(本栏目由华夏银行特约)
潘庄村不大,只有300多户人家,这些人家绝大多数姓刘,上溯二十代就是一家人,大家互相熟识,论辈相称,这让潘庄村变得更小了。所以,村里的家长们对孩子出门玩耍很放心,即便孩子回家晚点,出门见人问一问也能知道去向,在街上喊一喊就能找回家。图为2008年7月,在河坝里“探险”的两个小男孩。他们在干涸的河道里发现了各自的宝贝,两根山鸡羽毛和一个废灯泡。
当孩子们还在咿呀学语时,大人们就带着他们聚在一起乘凉或者晒太阳。图为2010年4月,看孩子的妇女们席地而坐,聚在一起拉家常。
再大一点,孩子们就可以玩在一起,一起扒沙子,一起上幼儿园。大孩子们点子多,小孩子喜欢跟着大孩子一起玩。很多大孩子也乐得当“领导人”,收跟班,把小朋友带进自己的年龄圈。小孩子跟着大孩子拓展了活动空间,长了见识,熟悉了自己村子的角角落落,为以后自己的独立“探索”做好了准备。图为2008年3月21日,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在一片空地上玩“木头人,不许动”。
上小学以后,即便兄弟姐妹多,村里的孩子们也会按照性别和年龄逐渐扎堆结伴,形成自己稳定的伙伴圈。1998年前后出生的刘英超、刘爽、刘春莹、胡斌、刘宗栋、刘衍栋、刘衍新、刘超就是这样一个伙伴圈。图为2009年2月28日,寒假,小伙伴们在胡同里进行着疯狂的骑车游戏,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角色。自左起分别是:刘春莹、刘英超、路庆坤、胡斌、刘爽、刘宗栋、刘衍栋。
这群小男孩之间的辈分有叔侄,但是年龄相差不过2岁。他们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在学校里不一定被分在同一个班级,所以他们更多的时间是一起在村里玩耍。图为2008年3月,放学后,刘英超和小伙们聚在一起玩耍,他们一起攀爬废旧猪圈旁边一棵斜倒的杨树。
2008年3月,刘衍新、刘超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
刘爽家一直是小伙伴们的聚集点,大家常常搞得刘爽家里乱七八糟,令刘爽的父母哭笑不得。图为2009年2月,一群小伙伴聚在刘爽家用砖瓦木头搭建了“公路”,玩遥控汽车。
因为孩子的关系密切,他们的家长之间的关系也比一般的乡亲亲近。孩子们常常抛下一句“我出去玩了”就没了踪影,家长不用问去哪儿也心里有数。图为2008年7月,玩渴了的刘超在刘春莹家厨房门口喝凉水。
2009年2月,刘春莹坐在刘爽家门口写作业,家里的小狗在一旁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