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图片 2014-12-19
锯腿后 “硬汉”找不到未来
摄影并撰文:梁千里 责编:庹润翔 监制:闻道刘
2013年10月,一条“农民没钱做手术,在家自锯双腿”的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锯腿硬汉”郑艳良一时成为热议人物。新闻人物如同扔进池塘里的石子,一夜知名,但终究再回归平静,成为普通人。时隔一年之久,我们的记者再访郑艳良,一窥他这一年来的生活变化。(除特别署名外,均为梁千里摄影并撰文)
2013年的这个时候,郑艳良正被众多的媒体环绕着、询问着甚至质疑着,因为生病无钱医治而锯掉右腿的这个河北农民身上突然代表了许多的东西。然而现在,当募捐来的钱所剩无几,当老家的房子渐成危房,当年迈的父母还要靠小生意贴补家用时,他却很少见到记者来访了。“这阵子就你一个来过。”郑艳良对记者说道。对于未来该怎么办,郑艳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钱花完了,我还得找媒体。”图为2013年10月10日,河北保定清苑县臧村镇,郑艳良在向来采访的记者演示自己锯断右腿的过程。摄影:冯中豪
郑艳良的右腿是2012年4月14日自己锯断的;左腿则是2014年2月被北京友谊医院后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引发血栓后截肢的。他仍然记得锯断右腿前,妻子还跟他吵了一架。因为大面积栓塞,他的右腿已经溃烂到露出骨头,甚至有了蛆虫,尽管妻子一直担负起了为他擦拭伤口的工作,但是当他提出锯腿时妻子还是强烈反对,最后妻子跑到另一个屋大哭一场,这时候他就把腿锯断了。图为2014年1月21日,北京友谊医院,因自锯右腿而闻名全国的郑艳良因血栓复发来京求医。只要稍微动一下臀部,郑艳良便痛得面部抽搐。摄影:尹亚飞
2014年10月20日,当记者再次见到当年的“锯腿硬汉”,是在北京南苑机场附近,南三营门的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顶层,为郑艳良提供假肢的公司锻炼房间就在这里。在屋里和郑艳良一起锻炼的还有其他的康复者,他每次都挑选最靠近窗户一侧的那组齐腰双杠锻炼,面对镜子矫正自己的姿势。2013年末,郑艳良作为一个讨论农村医疗问题的典型人物,被媒体追逐一段时间。但是这个热潮在2014年春节后就过去了,查询最近的报道可以发现,郑艳良更多地成为讨论医疗问题和政府责任的例子。
图为2014年10月20日,北京南苑机场附近的假肢公司锻炼房间里,郑艳良给记者展示他的新假肢。在北京那段时期,郑艳良生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吃住都在那家假肢公司,每天除了锻炼就是由妻子照料。“身上的病吃药控制着呢,现在就是锻炼,快点锻炼好就能走路了。”郑艳良说着点起一颗烟,这是他现在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娱乐”。
2014年12月7日,记者突然接到郑艳良的电话,原来他已经悄悄的回到了保定的家里,并约记者去看看他。3天后的12月10日,记者再次来郑艳良的家里,郑艳良床前放着他从北京复健时带回来的两件宝贝:假肢和电动车。图为2014年12月10日,河北清苑县臧村镇,郑艳良坐在家中的床上,假肢就“站”在床前。
时至今日,郑艳良说他仍然不后悔锯断了腿,“锯腿之前有医生跟我说还能活3个月,我这都活这么久了。”为此他不止一次地表示对媒体、网友和医院的感谢,“要不是媒体和网友,我早死了。” 跟记者聊天时,他也会发愁未来的生活,如今捐赠的善款只剩了两万多。图为郑艳良坐在床上刮胡子,回到老家之后他有条件更“讲究”一些。
2014年10月,记者为了解郑艳良说的家庭情况,曾去了一次保定郑艳良的老家。郑艳良在河北保定的家曾经是个5口之家,现在已经76岁的郑艳良老父母只能独力支撑着。记者到访时,郑艳良的父亲到附近的村镇赶集,而母亲则在家掰刚刚收获的玉米棒子。两位老人的午餐非常简单,仅有烙饼生菜和一个纯素的热菜。说起儿子锯腿的事情,郑母的眼圈就红了,念叨着“他疼啊,就给锯了。”
在10月份的那次探访中,郑母还给记者展示了郑艳良锯腿时留下的那把小钢锯,现在依然收在屋里的柜子中。
令人意外的是,郑艳良锯下的腿骨居然还被保留在院子的一口破缸中。当着记者的面,郑母翻开缸口落着的各种杂物,瞬间飘出一股异味,只见一个黄色的袋子躺在缸底,“这里边有第一次锯腿的骨头,还有后来医院截肢的骨头。”说着郑母将袋子拎了起来,”我平时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都不敢看,害怕呢啊!”看到记者十分惊讶,郑母笑着说“我们农村人,讲究将来入土的时候要留个全尸咧!”
保定的冬天要比北京更冷一些,屋里虽然有暖气却不算暖和,郑艳良家里的危房还没有修缮,窗户用塑料布罩了起来,老郑的妻子偶尔把边角再整理一下。图为2014年12月10日,郑艳良家的窗户用塑料布封住来保暖,老郑的妻子将边角掖好。
据假肢公司的人介绍说,即便郑艳良将来恢复了一部分行动力,参加工作也基本上不可能了。因此,对于郑艳良来说,现在基本上就是坐吃山空。“日子怎么过下去呢?”郑艳良反复念叨着“不行我还得靠媒体啊。”图为在妻子的帮助下,郑艳良穿上假肢向记者展示他的“成果”。
不过回家还是给郑艳良带来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也可以出门活动。但他其实并不爱穿上假肢,因为“磨得慌”,而且也不太方便。记者采访当天,他跟朋友约了一起去吃饭,他就让妻子帮忙用轮椅把他推上了朋友的面包车。
不过等吃完饭回来,郑艳良又决定还是要出去再转转,这时候那辆从北京买回来的电动车就派上了用场,“不用脚,用手就能开了。”郑艳良同样让妻子帮忙把自己“安置”到了车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开着出了门。这辆车他开的很慢,目测时速也就五六公里的样子,但是这样看上去,他倒好像恢复了一样。
钱的问题仍然最让郑艳良忧心,此前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捐助,他有了一笔30万的善款。“光住院看病就花了25万,现在还剩下24000多了。”郑艳良表示,他还希望通过媒体寻求社会的援助。“我媳妇也有血栓,再说她现在还得照顾我。家里老人身体也都不好。我闺女从初中辍学了,在保定打工。挣那点钱刚够她自己花的。”郑艳良狠狠吸了一口烟说:“我家的房子也都漏雨了……谁知道呢,走一步算一步吧。”郑艳良说。图为记者给老郑的家人拍合影,父亲帮他把帽子扶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