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皇后”祁红 百年沉浮谁能解救
搜狐图片 2016-5-4
“你们祁红世界有名。”这是1979年邓小平视察安徽黄山时对祁门红茶的评价。这个在101年前(1915年)拿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的中国名茶几经沉浮。如今在祁红的故乡,安徽省祁门县,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已渐失当年辉煌,逐渐沦为商业竞争之地,它所承载的历史,也在商业市场中只剩下败落身影。图为2016年4月10日,祁红老茶厂一片荒芜。 图:晓先 江雨 摄 文:综合中国茶网 合肥商报 中国知识产权咨询网
祁红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誉。祁门红茶得益于祁门当地的红黄土壤和云雾缭绕的气候,酝酿了这种持续而绵长的香气。英国人对于茶内蕴涵的香气无法命名,干脆就以产地名之,“祁门香”成为世界红茶香味的一种。图为2016年4月10日,祁红老茶厂办公楼的门楣上依稀还可以看到“祁门红茶责任有限公司”的印记。
那时的祁门红茶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享有盛名,美称“红茶皇后”,被尊为红茶中的极品。祁门红茶虽产自国内一个小县城,但自1875年问世后的就主要销往英国。很多古今外的文人雅士和政治枭雄对祁红的赞誉和垂爱都深入骨髓。作为国礼茶,祁红流传甚广。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夫人的家族从前在上海经营华茶,经常将祁门红茶输往美国销售。因此,罗斯福总统特别喜爱祁红。
现在,祁门老茶厂虽然破败,但依然能够从现有的建筑和配备中窥见当年的盛况。图为2016年4月10日,祁红老厂区,虽然春意正浓,但厂区里荒凉破费,一股寒意,除了瓦砾就是断垣残壁,一片荒凉。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祁门红茶也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击。特别受国际市场影响,祁红产业一度出现萎缩,产销疲软。由于放开市场准入,大大小小的民营茶厂和个体茶商也逐渐兴起,祁门茶厂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以往,销量也随之频频下降。祁门茶厂只能迎合市场,主动求变。和当时的众多国有企业一样,改制成了祁门茶厂的唯一出路。2004年,祁门茶厂的改制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2005年,安徽省祁门茶厂及所属的平里茶叶初制厂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浙江嵊州大鹏茶业有限公司以2520万元将祁门茶厂收入囊中,并获得“祁山”牌祁红商标使用权,浙江华茗园茶业有限公司则以172万元成功收购平里茶叶初制厂。
当时,著名的“祁山”牌商标花落浙商,曾引起较大反响。由于该商标不得自行转让,也不得在祁门县以外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商标所有权仍属祁门县政府,一度曾经让当地人看到振兴祁红的希望。但江浙资本的注入并未给“祁山”牌红茶带来业内人士所说中的预期效果。“如今的祁门茶厂已经被拆,现在变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祁门茶厂原厂长何胜利透漏。图为2016年4月10日,祁红老茶厂里已经竖起来售楼字样的牌子,茶厂原来的医疗室也已经被翻盖成开发商的售楼部,新一轮开发即将开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85年,祁门红茶厂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红茶加工厂,占地面积近24万平方米。生产设备约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部从国外进口。最繁荣的时候,有将近4000人在这里拣茶、制茶,而那时,祁门全城也不过3万人。祁门茶厂,曾经创下祁门历史上三个三分之一:正式员工占全县三分之一,税收为全县财政三分之一,产值为全县工业产值三分之一。图为2016年4月10日,沿街的小瓦房曾经是茶厂职工的宿舍,现在一些老工人依然还居住着。
老茶厂职工介绍,祁红辉煌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县内鲜茶叶都会以统一收购价流入这个全县唯一的红茶厂,省茶叶公司等商贸企业承揽了厂里95%的销量。“取消统购统销后,特别到上世纪90年代茶厂就不行了,每年大概要亏70万元!”图为2016年4月10日,80岁的叶万好老人从茶厂废墟上走过。他的儿子也是老茶厂的工人,但现在已经都不在人世了。
祁门老茶厂荒废的办公楼背后,85岁的曹继丰拿着一把锄头,弓着身子,吃力地刨着自己开垦的菜园地,脚下的这块地曾经是茶厂小花园。看着旁边乱石瓦砾和堆满杂物的花园亭子,曹继丰老人一声叹息。他解放后进入祁门茶厂一直没有离开过,眼睁睁地看着厂子从红火走向衰落,厂房被推倒,机器被切割,他除了惋惜只剩无奈。“该拆的都拆了,只剩下这栋办公楼、食堂和家属区,医疗室已经被改成的售楼部了。”茶厂的老员工回忆,在红火的那个时代,甚至连卫生纸厂里都发,基本不用自己花钱买什么东西,福利待遇特别好,谁都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局。
图为2016年4月10日,原来茶厂的花园亭,现在堆满了杂物。
图为2016年4月10日,在老茶厂仅存的办公楼立柱上遗留着落款2005年3月22日的一份致全体茶厂员工的公开信,尽管经历11年风风雨雨,但字迹依然是那么清晰。
图为2016年4月10日,祁门茶厂的传达室已经被改成一个古董收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