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6|回复: 3

[人世间] 《活着》第674期:长寿之乡的隐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8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8-2 01:01 PM 编辑

腾讯网 摄影/冯海泳   编辑/杨深来  2017-05-17
巴马之旅
撰文 | 高龙

60岁那年,巴马村的黄松文第一次穿鞋。

那是2009年,巴马村开始迅猛地成为城市。

68岁的黄松文是当地少有的赤脚医生,他家世代行医,此前一直保持着赤脚的习惯,偶尔去县城,也赤脚穿越30公里山路。

直到2009年,身边的好多人劝黄松文穿上鞋。他明白自己无法继续以前的生活了。

这个广西西北的古老村寨和她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巴马村巴盘屯,颀长的居民楼和酒店拥挤在原来瓦房占有的地方。入夜后,霓虹灯点亮了原本静谧的夜色。天气转凉时,大批各地的养生者来到巴马,租住在这些居民楼或酒店内。他们后来被称呼为“候鸟人”。这个称呼流传至今,留存在一座寺庙的功德碑上。

巴盘屯原住民只有五百多人,但外来的候鸟人达到数倍。“‘候鸟人’高峰在10月至次年4月,高峰期有五六万人,平时有万人,他们中的40%为癌症患者。”巴马村一家养生机构估算。该机构目前有数十名癌症患者。


癌症病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口口相传的神秘性渗透到巴马村的每个角落。在社交媒体时代,巴马村能医好癌症的传闻在各种养生圈里扩散。虽然,巴马村环境与癌症治疗的效果,目前并无定论。巴马的国际标签和天然质素,仍极大迎合了人们追求康复的心理。在癌症患者眼中,巴马是人间的终极希望。

巴盘屯盘阳河畔的广场上,有一座2012年落成的盘阳公主像。当地神话中,来自天庭的盘阳公主为拯救苍生而化身甘霖,洒落巴马。

盘阳公主成了巴马村养生群体的神话具象。每天下午五六点,在雕塑旁边,各地来的养生者列队在广场上做养生操。他们中的很多人为癌症患者。“这里的磁场强度当地最强,磁疗效果最好。所以在这里建了一个广场。”一位癌症患者这样介绍。

在巴马坡月村一间养生馆里,66岁的魏东虹正在做针灸。退休前,魏东虹在河北邯郸一所中学教计算机。2015年2月查出胰腺癌以来,疾病在这位瘦小的女人身上施加了一连串惊人的数字:化疗6个疗程、放疗35次、身上扎过22针……原来108斤的她,如今体重只有84斤。

2015年10月,魏东虹听一个病友讲述了巴马村的神奇。她随即和丈夫过来了。

查出癌症时,魏东虹身上的肿瘤标记物CA199血清含量超过2000U/ml,正常人的数值为<37U/ml。如今,这个数值为180U/ml。

很难准确描述巴马村给魏东虹的疾病带来了什么。

在巴马村,她既疗养,又躲开了老家严重的雾霾。她丈夫描述,冬天雾霾严重时,邯郸整个城市被笼罩着,看不到稍远处的楼。

十多年前,魏东虹皈依佛教,时常看《阿弥陀经》。佛教让她看淡了生死。她笑眯眯地说,“我是带瘤生存。”

癌症让安徽蚌埠人、51岁的杨春红重新反思人生。

2012年9月,杨春红被诊断为乳腺癌。当发现诊断结果后,杨春红头脑一片空白。

做手术之前,杨春红穿着手术服绝望地往手术室外跑,两个护士死死拽住。4个多小时后,她的左乳被切除。她哭天喊地,一度想自杀。经历放疗、化疗,杨春红不敢照镜子,为此家里把所有的镜子封存起来。

杨春红四处求医问药。2013年,一位中医医生告诉她,有个叫巴马的地方挺“神”,杨春红就和姐姐来到了巴马养病。开始时,家里不同意她远出,要强的杨春红不想有被伺候的感觉,坚持要去。在巴马,杨春红发现疗养情况不理想,就去了东北一家养生机构疗养。之后,她再次来到巴马,目前在当地一家养生机构坚持辟谷等疗法。

杨春红在安徽蚌埠有一个殷实的家庭。她家是个体户,做鲜海带生意。生病前,杨春红每月有一半时间在外出差。在身体付出沉重代价后,杨春红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她和老公目前抛弃了生意,在巴马一家养生机构做义工。

癌症也改变了任盈盈的人生观。她是北京一家媒体的编导,此前经常熬夜剪片子、喝酒。直到患肝癌并做手术后,她颠覆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如今,她远离拼命工作的节奏,专门在巴马村经营一家养生机构。


养生“大跃进”

2010年左右起,全国各地大批养生者季节性地涌入巴马。大规模的人群往往从秋季到来,次年春夏之交离去。“候鸟人”的提法就此产生。

来自吉林的崔学东在巴马创建了公益组织“蓝色纽带”,会员为常驻巴马的癌症患者,如今会员数已增至1500人。崔学东此前患肝癌,做过手术。“每天五六点起来,在盘阳河堤练功的,基本都是癌症患者。”崔学东说。

清晨和傍晚,巴马村的河岸、广场等地被养生者占据。在盘阳河畔的一棵巨树下,有人在打坐,旁边一些癌症患者在练气功。

养生者让养生市场大热。坡月村和巴盘屯的街道上,多数门店是养生商品店、养生馆和养生特产摊位。大部分巴马村特产都被贴上了养生标签,人们将巴马村的水成吨成吨地寄回老家,销售巴马瑶山祖传土膏药、巴马灵芝茶和火麻仁油的摊位随处可见。

在巴盘屯两栋楼房中间,悬挂着一个红色条幅,写着“百岁寿星黄妈干欢迎您”,参观这些长寿老人成为巴马村游客的固定项目。1905年出生的黄妈干坐在客厅中间,游客排队合影,送上红包。

打广告的还包括癌症患者。在巴马常住的癌症患者包括高治楼,他74岁,此前是陕西榆林的一位兽医。

2004年,高治楼查出膀胱癌并做了手术。13年来,高治楼一直未发病。2015年,高治楼从一个老朋友那里听到巴马的名字,他决定来这里养生。家里都反对,说七十多岁了,不该出门了,高治楼执意要去。2015年夏天,他来到巴马,并喜欢上了这里。老伴不愿意过来,高治楼一人租房子住,月租600元。为防不测,他记了一些当地出租车号,以便遇到紧急情况能把自己送到医院。

高治楼心态达观豁达,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觉悟回头,为时不晚”。

由于高治楼患癌存活多年的经历,他被商家请去做广告。当地一家公司曾聘请他和另外八位癌症患者去深圳旅游,宣传该公司在巴马村的项目。

此前,巴马有位癌症患者,出版了《活在巴马》一书。这本书出了很多版,前面几版的核心观点是巴马村不可复制。但在最后一版,作者认为巴马的环境可以复制。该书作者已经去世。生前,作者找到高治楼,想以每月1500元聘请他,一天上三小时班,工作内容是喝茶聊天,目的是通过他的个案,扩大影响多卖书。但高治楼没有去。


巴马仍然很美,但已残缺

养生大潮的背后,是生态剧变的巴马。

巨型洞穴的经历让93岁的蒙妈花难忘。那是数十年前,离坡月村两公里的百魔洞还没有开发。它原始、瑰丽而阴森。1987年,中英探穴队花了9天时间考察,此后该洞名声大震。

蒙妈花是巴盘屯人,如今住在儿子经营的酒店里。蒙妈花和妹妹两次穿过百魔洞,到山上的瑶族人那里去。洞穴长达四公里,平均有二十多层楼高。洞窟黑暗,散布着墓地。他们穿行时,带的手电筒没电了,摸黑离开。第二次,他们举着火把行走。

那时的洞穴是蝙蝠的乐园。人一进去,看到蝙蝠成群腾飞。

2007年,百魔洞被开发成大型旅游项目,墓地被迁走,群居的蝙蝠消失了。阴冷的巨型洞窟被布上各式灯光。开发商修了道路和栈桥,还开辟了几个磁疗区域。当地广泛流传,洞穴一带是当地磁场强度最高的地方。当地一家地产广告上写着,“百魔洞旁,地磁比全球其它地区高一倍”。有人躺在洞内的凳子上休息,更多的人坐在台阶上。这些区域据说磁疗效果好,但没有确切依据。

百魔洞的生态变迁是巴马养生开发的一角。事实上,在巴马周边,数十年来生态沧桑巨变。

雨后的巴马,白云点缀在山腰上。在很多人看来,巴马仍然很美,但已残缺。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当地原始森林几乎毁灭殆尽。目前山上的植被主要是人工林,华南虎在这场“浩劫”中消失。1968年,巴盘屯村民发现两只老虎互相残杀,这是华南虎最后一次出现在巴马。

如今,高密度的人流量和养生开发,是巴马新的生态考验。

首当其冲的是巴马的母亲河盘阳河。高治楼租住在坡月村一幢高层楼房中。他的窗边就可以看到盘阳河。他介绍,去年夏天,这条河污染较大,一度发臭。

傍晚时,高治楼会去河边散步。河对岸,居民楼的污水管直接排到河中;一家养生馆的污水从地面流出,沿着旁边的台阶流入河内。

“大约十年前,水不好了。”蒙妈花说。十几年前,盘阳河水可以直接饮用。盘阳河、坡月村至百马村一带河段对环境敏感的特有物种油鱼,已经很少看见。

盘阳河畔一个台阶下,丢弃的垃圾漂浮在水面。公益组织“蓝色纽带”有一项活动就是捡垃圾。

城市和乡村在巴马缠裹在一起

环境问题与巴马数十年来形成的国际品牌强烈冲突。

1981年,西德召开第十二次国际老年学会,中国老年人医学会将巴马长寿考察资料进行交流,引起国际关注。1983年,第一批外国游客来到巴马。此后,陆续有西方学者、记者和游客来到这里。1990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伊格内修斯在巴马吃惊地发现,林肯当选总统时出生的罗乜政仍然在世。罗乜政活了130岁,于1990年无疾而终。

在巴马村的成名过程中,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作了重要推动。这是一家推广长寿乡的公司,并非国际官方机构,其英文网站写着,“我们是一家养生专家组织,专注于用自然疗法,推动个体和全球的健康。”2003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三年后,巴马当地推出了“长寿文化”旅游战略。巴马这个偏僻的乡村开始快速城市化。

2000年,坡月村的街道两侧还是大片墓地。如今,已被大片商铺占据。

如今,国际标签仍是巴马村招徕顾客的方式。一家养生房的销售广告里提到,“美国人也喜欢住木楼”。在巴盘屯,一家公司正着手打造“全球高端养生旅居目的地”。

官方政策文件显示,当地采取开发和治理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要打造长寿休闲国际旅游胜地,着力建设盘阳河流域休闲旅游经济带,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另一方面,当地提出加快赐福湖、坡月、甲篆村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不过,规划严重滞后于现实,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坡月村村屯规划(2010—2030),坡月村的生态环境人口容量为1.69万人,建议管控下的远期人口规模为1.5万人。但当下,高峰期的居住人口远超这个数字。每年秋季,当地出租房和酒店爆满。

人口激增,医疗设施却难以满足需要。在人口集中的坡月村,只有一个县医院的医疗急救站。急救站有三间医务室,输液区设在一个简易的遮阳篷下。“急病叫救护车,半个小时也来不了。”巴马的一位针灸医生介绍。


城市和乡村在巴马缠裹在一起

在巴马巴盘屯的盘阳河北岸,是间距很少的楼群、街巷,对岸是大片田地,种着蔬菜、人造灵芝等。河上仍有一座浮桥,午后,天热时,孩子们从浮桥跃下游泳。凌晨四五点,在现代化的酒店里,可以听到周围此起彼伏的鸡叫声。

几个养生房大项目正迅速扩展,最终将吞并山坡上的墓地。这意味着巴马村残存的农村痕迹也将消失。

消失的还将包括古老的传统。在巴马传统中,一个人六七十岁时,棺材做好放在家里。死亡恐惧的消失是生存的基础。这或许是巴马最好的解药。

翡翠色的盘阳河在巴马村巴盘屯向东流去。在临河的街道上,黄松文租有一间门店。他如今销售“过江龙”、灵芝等药材。十年前,黄松文每年纯收入四五千,目前能达到两万元。物流方便了,黄松文将贴上巴马logo的药材寄往各地,有五六个外地来的癌症患者找他看过病。他说自己有一张能治疗癌症的祖传秘方。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距离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南宁150公里,巴马县坐落在桂西北的山水之间。其政府官网评价自己为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每年大批养生者慕名前来,租住于此,大规模的人群往往从秋季到来,次年春夏之交离去,被称为“候鸟人”,而他们中的近半数人为癌症患者。



2.jpg
百魔洞位于巴马县坡月村西侧,这座石灰岩溶洞内山泉水、地磁场和高负离子含量的空气,被认为是当地珍贵的长寿资源。2007年,百魔洞投入开发,洞内的墓地被迁走,蝙蝠被赶出栖息之所。阴冷的巨型洞窟被布上了各式灯光,修建道路和栈桥,还被划分为各类养生区域。



3.jpg
地磁是百魔洞重要的养生概念之一,前来养生的“候鸟人”每天都会结群成队地在洞内的磁疗区内休息,他们认为地磁带来的磁疗效果好,但这并没有确切依据。



4.jpg
一些老年旅行团将百魔洞设为养生旅游线路中的必经之地,巴马的长寿奥秘被包装后展示在这些游客们面前。



5-compressed.jpg
百魔洞内的吸氧区吸引着众多患有心肺疾病的老人在此休息,也有人因为逃离北方的雾霾气候而来到这里。



6.jpg
除了地磁和空气之外,山泉水也是当地的卖点。人们提着各式容器到几个取水点取用山泉水。因为水质好,大多数人都是直接饮用。巴马村的矿泉水品牌也因此成为了一门生意,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销售,以吨为算的订单数不胜数。



7.jpg
百魔洞的门票每人80元,这对于很多前来养生的人而言并不便宜。有人会选择在洞口休息,以此达到“接近磁场”的效果。



8.jpg
巴马当地的公益组织“蓝色纽带”会长崔学东带领“病友”一起高歌。每天,在这个通向百魔洞景点的平台上,都会有“候鸟人”的聚会,他们在养生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间把城市的文化生活习惯带进了乡村。



9.jpg
巴盘屯盘阳河畔的广场上,有一座2012年落成的盘阳公主像。据当地神话,来自天庭的盘阳公主,为拯救苍生而化身为甘霖,洒落巴马。盘阳公主成了巴马养生的神话具象。每天傍晚,各地来的养生者列队在广场上做养生操,其中一位癌症患者称,这里的磁疗效果最好,所以在这里建了一个广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长寿老人黄妈干接待着一波又一波前来探望她的养生旅行团,每位游客都会送上一个红包给这位115岁的老人以表慰问。参观这些长寿老人成为来巴马村的游客的固定项目。



11.jpg
92岁的蒙妈花身体依旧健康。她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八年前投资两百万,在“长寿村”建起了一家宾馆,并交由母亲和妻子打理。和蒙妈花一家类似,不少村民借助“长寿村”的名声,而发展起了自己的生意。



12.jpg
李泓康曾是一位在广州执业的中医医生,如今他把诊所开到了巴马。魏东虹是诊所的常客,她每天都会去到诊所针灸以调理身体。这位66岁的河北老人在2015年2月底查出患有胰腺癌,化疗6个疗程,放疗35次,身上扎过22针。2016年春节,魏东虹和丈夫来到巴马,他们将在这里住到今年的春夏之交。



13.jpg
刘秀芬也是一名胰腺癌患者,这位退休的医护人员经人介绍,和丈夫一起来到巴马接受疗养。



14.jpg
丈夫的手里攒着一串念珠,旁陪伴着妻子刘秀芬接受针灸治疗。他希望妻子在巴马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以提高生活质量。



15.jpg
广西南宁的石秀珍是一位肺癌患者,经历过两次化疗之后,她不得不置办了一顶假发以遮盖稀疏的头发。目前,石秀珍在巴马的一家养生机构内疗养。



16.jpg
石秀珍在该养生机构内,尝试一种只喝蔬果汁的断食疗法。每月数千元的疗养费用,令这位退休教师把退休金几乎全数付给了养生机构。



17.jpg
74岁的高治楼在2004年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手术后至今13年没有复发。尽管有家人的反对声音,高治楼在2016年还是来到了巴马,成为了“候鸟中的一员。如今,他每天游走在各类聚会间,成为了“候鸟人”中的活跃分子。



18.jpg
尽管拥有“长寿之乡”的美誉,但巴马当地医疗条件落后,每当有在业界较为知名的医生前来举办讲座,很多癌症患者都会抓住机会问问医生自己目前身体状况。



19.jpg
在一场关于癌症治疗的讲座上,“蓝色纽带”会长崔学东分享了自己的抗癌故事。他因患有胆管癌已经进行了两次大的手术。作为治愈率极低的胆管癌患者,崔学东已在巴马生活了七年,言至动情处,他激动地抱起了为其主刀的医生谢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据统计,来到巴马县坡月村养病的癌症患者占“候鸟人”的40%以上,他们不断尝试各式疗法抗癌,试图在“长寿之乡”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而养生机构也不失时机地向这类人群推介诸如“断食疗法”等癌症治疗方法。



21.jpg
养生的概念在“长寿之乡”巴马大跃进式地散开。坡月村和八盘屯的街道上,多数门店是养生商品店、养生馆和养生特产摊位。大部分巴马村特产都被贴上养生标签。



22.jpg
地产开发商也在巴马嗅到了商机。楼盘、酒店等投资项目纷纷于“养生”概念捆绑。在巴盘屯,一家公司正打造“全球高端养生旅居目的地”。在坡月村,一家养生房地产项目以“0.58高斯地磁”为卖点销售养生房,一套34平方米的住房,售价40万元



23.jpg
每晚6点,坡月村的小广场上总会准时响起各种广播声,大多数癌症患者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来进行集体锻炼。而在他们眼前,曾经安详的巴马正在大跨步扩张,以容纳下更多的“候鸟人”。



24.jpg
然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并未跟上“超速”城镇化的脚步。在百魔洞附近的河道,一家养生馆的污水从地面流出,沿着旁边的台阶流下,最终被排入巴马母亲河盘阳河内。



25.jpg
广场上的人渐渐散去,当他们回到各自养生馆、出租房后,坡月村的施工场景更是随处可见。似乎多少候鸟人进来都能被消化,秋冬旺季时,出租房和酒店时常爆满,一房难求。



26.jpg
十多年前,盘阳河水可以直接饮用。现如今,盘阳河坡月村至百马村一带河段的特有物种——油鱼,对因水质环境敏感,目前数量已经很少。



27.jpg
在巴马县巴盘屯的盘阳河北岸,是楼间距很小的客栈、养生馆和住宅楼。残存的乡村痕迹正被城市所吞噬。同时消失的还将包括巴马古老的美德。在巴马传统中,一个人六七十岁时,棺材做好放在家里。死亡恐惧的消失是生存的基础。这或许是“长寿之乡”隐疾的一副解药。



2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11:46 AM , Processed in 0.0759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