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0

[人世间] 我看到了一个开放中的朝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30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到了一个开放中的朝鲜 

 2017-04-30 胖叔 世界说

世 界 说

胖 叔

发自 辽宁 丹东


视频:平壤一日游



4月25日,在平壤金日成广场旁,朝鲜导游和我们“一不小心地”聊起时局。她睁着大眼睛直视我,平静而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开放了啊。这句话吓了我一跳,也着实让我有些惊喜。随后几天的参观,虽然我依然能感受到种种限制,但与既有的经验与印象相比,朝鲜的开放程度的确远远超乎预想。

 

我完全想不到,此行会在平壤郊区的山上和普通野餐的朝鲜人一起跳舞,互相拿着相机拍来拍去。又或者在平壤“中关村”夜游,上逛街拍照,在地铁里给邻座的朝鲜大妈看我手机里女儿的视频等等。这些细节和街头的平静让我看到了朝鲜的另一面,真正体会到了一个认识,长期的市场化与对外主动和被迫的交流一定会撕开观念的墙壁。朝鲜人的观念和行为与10年前相比有很大不同。这种感觉多少有点像老布什总统第一次来中国时候的那种感慨——他们开始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了。


△ 在山上野餐和拍照的朝鲜人


来朝鲜前,亲朋好友的劝阻不绝于耳。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我甚至只说在丹东逛一逛。这也是赶巧。旅行团的行程是在4月下旬。这大概是自金正恩成为领导人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最紧张的时刻。4月中旬起,美国航母的动向与朝鲜丰溪里核试验场的活动持续不断地刺激着外界的神经。按照原计划,朝鲜将在4月25日建军节举行金正恩时期的第六次阅兵,我们原本有可能去参观。在当代世界,很少有哪个国家像朝鲜这样高频率的阅兵。频繁的阅兵意味着朝鲜对备战与战争动员的重视程度。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此建构了对朝鲜的想象。在路上我们自然也会开玩笑说,万一打起来可怎么办,会不会像半月前那些外国记者在平壤机场焦急地等待无限延期的返航航班。


△ 4月15日朝鲜阅兵画面(图片来自网络)


△ 阅兵时进行报道的外国记者(图片来自网络)


到朝鲜的第一站是在新义州。我们在火车里接受各种搜查。手机、相机、电脑都可以带进去。但为了保险起见,我删除了手机里可能敏感的照片,并把电脑留在国内。3年前,我曾去过朝鲜的罗先特区。海关人员拿着我的手机一张张翻看照片,至今记忆犹新。但这次似乎要顺利得多。

 

4月24日,我们抵达平壤。注意看了下周边街区的楼房,和我既有印象一样,这依然是一个军营审美的街景,干净整洁,楼房的开放式阳台上摆着整齐的花朵但绝对没有晾着衣服。人们的穿着以黑灰色系为主调,女性的个性主要还是靠高跟鞋、手提包和发卡的样式展现。

 

让我意外的一个发现是,经常能在楼房窗台旁看到太阳能板,似乎是在暗示着平壤的电力供应不足。不过,当晚在酒店顶楼餐厅吃饭时,我发现电力不足的问题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严重。

 

在酒店高层眺望窗外夜景,虽然仔细观察也能发现外面的灯光流明显偏暗,但并没有完全停电。高楼林立,每一栋楼的大部分窗户都透着灯光。最亮的地方是万寿台那片,尤其是仓田大街的建筑群。其实仓田大街是此次行程安排中我最期待的地方。它看起来和北京SOHO建筑公司的楼房很像,由成排的落地窗和白色墙体组成外立面,时尚前卫,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里都是时髦的象征。在朝鲜的边陲城市罗先特区,那里的照相馆用仓田大街作为拍照的背景。可见外地的朝鲜居民也把它看作首都都市文明美好生活的象征。


△ 仓田大街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当晚,酒店电视频道的内容让我感到有些荒诞,海外英语频道和凤凰卫视在讨论着朝鲜半岛的危险局势。而有一家朝鲜电视台,到了晚上九点突然出现了Let’s Study English的画面,接下来是带英文字幕的纪录片,一条鱼水中向上吐水枪,把虫子从叶子上打下来吃掉。画外音很像是BBC纪录片中常出现的那个老爷爷的声音。

 

第二天4月25日,我们来到全球知名的金日成广场。这里竟然空空荡荡,没有看到任何大型集会和庆祝活动。在现场看,广场规格并不大,比中国的广场小很多,甚至在平壤也不见得排的上号。战争胜利纪念馆和太阳宫的广场就比它大不少。广场的地上每隔1米标记着一个白点,以确保列阵与演出的整齐划一。


△ 4月25日空荡的金日成广场

 

广场旁的公路车站上则有展现平壤都市生活的海报,以仓田大街为背景。在他们对面的江边体育公园里,人们在打排球,为每一个球的输赢欢呼。


△ 平壤的公交车和以仓田大街为背景的车站


不时有穿着鲜艳传统服装的中年女性穿过广场,她们的目的地是主体思想塔或者其他的纪念性建筑。这些建筑旁都有宽阔的广场,可以供上百人跳舞。这些女性和在万景台游乐场门口演出妯娌关系喜剧的演员几乎承担了平壤这一天在公共场所的所有纪念演出。而很显然,平壤市民们对喜剧的兴趣要大得多,因为只有那里才有围观群众。


△ 身着传统服装的女性在广场跳舞


从主体思想塔的顶部环视平壤很让人兴奋。主体思想塔在大同江对岸和广场遥遥相对,二者的连线构成了平壤的中轴线。塔顶150米有观景台。从上面看下去,平壤市区高楼林立,规模看上去比南边的首尔小不了太多,装下上千万人绰绰有余。但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只有300万左右的人口。


△ 在主体思想塔的顶部俯视平壤,远处尖塔状建筑是已经建了30年的柳京饭店


当天下午,我们跑到一家剧场去看朝鲜的杂技表演。老实说,进场后我吓了一跳。满剧场坐着一排排的朝鲜人民军战士。有的穿着迷彩服,有的是绿军装,还有穿着蓝色海军服的。剧场内弥漫着一股味道,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在大学的军训岁月。在我前排的战士把帽子放在膝盖上,有一个帽子里还有几块饼干。

 

据说朝鲜的杂技演出是世界顶级的,曾在摩洛哥行业比赛拿过世界冠军。不过对我来说,杂技本身对个体身体的挑战与压榨还是挺残忍的事情。演出中,演员们在高空中飞来飞去,展现着人类身体可以抵达的极限。基本上每10到20秒,战士们就会为演员鼓一次掌。有个节目包括了秋千、跳跳板和单杠。其中有个演员是女性,年轻、漂亮,最重要的是,裙子竟然是超短裙,让人意外。


△ 剧场内的杂技表演


除了一些超级惊险的节目外,有一个节目很有趣,讲的是朝鲜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的朝鲜居民如何嘲弄吓唬喝醉了的美军士兵。美军士兵的表演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中国看过的那些老电影,总之又坏又蠢,丑态百出。自然,战士们看得哈哈大笑,掌声不断。

 

和人民军战士一起退场的感受说实话有点难受。这些士兵看面孔大概20岁不到,身形普遍不高,很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苦难行军导致的结果。在我们坐车离开时,有的战士以我们为背景照相。我们离开时,也和他们互相招手微笑致意。那一刻,我觉得战争和意识形态都显得有些荒诞。

 

整个旅途,最颠覆我原先认识的有两件事,一是在平壤郊区的山上吃烧烤。赶上郊游的平壤市民喝酒跳舞。我跑过去,旁边有个大叔举起半截矿泉水瓶子做的纸杯给我,我拿起喝了一口,是米酒。到了山坡上,跳舞的当地人拉着我们一起跳,听起来节奏像迪斯科。一个大叔大概是喝的挺high,过来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中国好,朝鲜好,中国、朝鲜、朋友。我们和朝鲜人拿着手机互相拍照,有个穿军装的上来制止,但好像听他的人不多。


△ 在户外野餐和跳舞的朝鲜人


老实讲,此前我听到太多不许照相,不能交流的故事。基本上,自己离开酒店出去遛弯在平壤都是可以回来吹嘘的事情。所以,这样开放的交流,简直不可想象。

 

让我惊诧的第二件事是未来科学家大街,也就是平壤的中关村夜游。大街上灯火辉煌,商店门口闪着LED的宣传牌。这里有平壤第一家披萨店,据说很正宗但并不好吃。大街的居民楼据说是给科学家们修建的,也就是按照职业和功能来规划设计城市的空间,很有柯布西耶时代的味道。这种设计思路并不考虑一个具体的个体如何选择居住环境。


△ 未来科学家大街夜景


△ 未来科学家大街俯瞰图(图片来自网络)


大街很宽,大概有120米,双向车道后面,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规划在一起。我们竟然看到一个人带着宠物狗在散步。


视频:夜游平壤“中关村”



马路一侧有个大屏幕,放着类似相声的电视节目。对面的饭店门口聚集着普通居民,看一眼着装不难发现那是婚礼的现场。街旁的公交车到9点半,之后当地人可以乘坐2美元起价的出租车。这个起步价堪比北京。

 

这条大街与朝鲜其他城市的街道差距至少有30年。不知道哪些外地人来到平壤这个大城市,会是什么感受。

 

平壤的物价水平让人搞不懂。我们后来去了平壤的商场超市,物价和东北的省会城市差不多。当然90%的商品都是进口,主要来自中国,也有日本货。我买了营养快线和一瓶看上去很像本地可乐的饮料,尝了一口,浓郁的香精味道仿佛让我回到童年时代。

 

我非常怀疑未来科学家大街的建成是举国之力,就像仓田大街和新建成的黎明大街一样,首都平壤居民是受益者,但平壤之外的朝鲜人呢,不得而知。


△ 金正恩4月13日为黎明大街剪彩


为什么平壤会变得这么开放?哪怕是相对的,这已经超越了外界的既有想象。我想这和几年前朝鲜经济与社会的变化关系密切。实际上,90年代朝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濒临崩溃,没有原材料和能源,工厂无法开工。粮食生产不足,配给制度无法保证供给。黑市成为朝鲜绝大部分人口的生活用品乃至收入来源。金正日时期,权力部门有限度地接受了市场,但也在不断打压。直到2009年货币改革失败,打压的路再也走不通。


△ 光复商业中心门口与两美元起步的出租车


与此同时,权力也被市场严重渗透。种种迹象表明,在2011年之前,朝鲜内部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远远高于外界认知,譬如从丹东进口的自行车,可以在一个月内被贩卖到朝鲜的东海岸。而在金正日末期,对华贸易的跳跃增长,有限市场的活力被激活。平壤近几年的高楼大厦背后,来自市场与外贸的不断输血。

 

这些景象之外,是朝鲜观念的改变。此次旅行,我们参观各种纪念建筑,在导游的目光中不停鞠躬,“感受”朝鲜民族的战争苦难。但我同样也感受到他们的另一个共识:开放与谋求好的生活。每一个清晨,都能看到街头行走的市民一边看书一边走路。有些人的步伐速度,甚至可以和香港中环的白领一样快。


△ 平壤街景(图片来自网络)


导游一路上介绍说他们相信刺刀上才能有和平,但她的棕红色皮包则指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平壤的权力精英而言,他们必须接受社会对挣钱的欲望和更富裕生活的追求,但同时又要通过各种宏大叙事、纪念建筑和战争回忆来凝结共同体。这项任务能否完成我们不得而知,朝鲜会走向何方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朝鲜和上个世纪90年代苦难行军时期的朝鲜完全不同,甚至和2010年以前的朝鲜都已不同。当我们在想象和思考朝鲜时,已经不能再局限于《我们最幸福》里的故事。


我们对朝鲜的认识,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


△ 出版于2009年,《我们最幸福》包含对六位脱北者的访谈


(感谢朝鲜市场、In朝鲜对此次旅行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1:11 AM , Processed in 0.0716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