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2

ZT: 广东话才是正宗的汉语,“普通话”其实是被胡人奴化的语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3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来越多人在广州只讲普通话,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也不愿讲广东话,
这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事情。首先,粤语并不是方言,它并不属于普通
话语系,这跟其他属于普通话语系的所谓“方言”、“土话”有本质的
区别,其他方言也许只是变一下音调就可以学会普通话,但粤语是完全
不同的。粤语是一套有完整的发音体系和标准的语言,如“广州音字典”
所见,每一个字都有发音标准,而且粤语的历史比普通话长得多,用字
范围也比普通话(特别是1949年以后被简化的普通话)广得多。因此,
把粤语和方言混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普通话仅仅是五胡乱华的产物,相对来说粤语等所谓
的“方言”比普通话历史长得多,正如很少人知道广州2200年的历史比
北京那900年长这么多,那因为广州一直都不是首都,一切的历史遗迹都
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拆你一个总比拆一个皇家建筑容易得多。北方汉
语被外来民族稀释、简化以后成为一种混杂的语言。相对来说,粤语等
语言则更少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保留了更多汉语的发音和语法成分。
很简单,许多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很多词汇都来自汉语,所以其发
音和粤语更接近,而绝不是跟所谓的普通话更接近。甚至,粤语的词汇
也影响着全中国人民,比如最常用的“埋单、“老公”、“搞定”、
“犀利”,还有股市的“企稳”,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粤语词汇。

   昭君当国,汉匈40多年和睦相处。直到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咱们不定谁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完全有可能。北京
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了明朝,辽金元清全是少数民族,所以北京
这个地方自古胡汉杂居,胡人统治的时间可能比汉人还要长。你说我是
最正宗的华夏民族,不可能。孔子说的都可能是闽南话,因为北京话是
满语、蒙语跟北方方言的混合语,是胡音。1928年国民政府定国语的时
候,北京话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广州话,广州话差点成了国语,其实那才
是汉语。

   有人只要一问中国人说什么话,只想到“中国人说中国话”!其实
细想一下就知道,中国有这么多人,你喜欢吃咸的,他喜欢吃辣的,口
味都有千百种,语言又怎么可能只说一种,这本身就是过分简单化的思
想,与文GE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所以,去了国外千万别说I speak Chinese,
因为Chinese不代表你说普通话,Chinese包括了Mandarin(普通话)、
Cantonese(广东话或广州话,Canton不是广东而是广州的意思)、Hakka
(客家话)、Hokkien(闽南话)等等。相对而言,广东话在国外的影响
力远比普通话要广,许多词汇都来自于广东话,比如bok choy(白菜,
粤语确实是这样读的)、dim sum(点心)、lychee(荔枝)等等都是来
自于粤语。这一方面说明广东人移居国外的历史更悠久,另一方面说明
广东人和国外接触的机会相对更多,当初推翻清王朝,主力就是靠这些
经常和国外接触的广东人们,孙中山以及他的同盟会、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说的都是广东话,那有什么要感到羞耻的呢?

   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读英文时会有发音困难,是因为普通话只有4个
音调,而不像粤语有9个音调,所以很多音是发不出来。比如最常见的M结
尾的单词,如Beckham,粤语翻译作碧咸,普通话翻译作贝克汉姆,是因
为普通话没有发m这个音节的音调,而粤语则有。又比如F、H、L、M、S、X
这几个字母在被发成“捱抚”、“捱齿”、“捱咯”、“捱姆”、“捱死”、
“捱克死”等等都是因为普通话的发音系统过于简单,导致很多音没法发
出来。反过来说,普通话可以发的音调,粤语却全部可以发出来。另外,
粤语和普通话对比起来,只要用更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比如
“多吃一些”,粤语只需要“食多啲”就足够,或者”这么多人“,粤语
只需要”咁多人“,“我的房子”,粤语是以”我间屋“就足够。因为这
是没有被五胡乱华消灭掉的汉语成分,所以看香港的电影会觉得他们说话
节奏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粤语用更少的音节完全可以表达同一个
意思。

   我前上司是捷克人,捷克和斯洛伐克现在是2个国家,但是90%语言都
是十分相似的,一个捷克人完全可以不经训练就和斯洛伐克人用各自的语
言对话。同理,他以为我们广东人说的话能被东北的同事听懂,我跟他解
释说他们是听不懂的,我的上司感到不解,不过他也没多说。那也是,捷
克才是一个1000万人口的国家,也能有自己的语言,占据了地球1/5人口
的中国,居然只有一种语言,那真的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我们有什么值
得自豪?历史书上一直歌颂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功力,其实有
人知道不统一就有什么问题吗?美国的高速公路上标着的是英里,车里写
的是公里,这样就会出车祸了吗?美国仅仅一个国家有4个时区,一旦跨
了时区就乖乖的调自己的手表,夏令时又再调一次,又有什么大问题?为
什么没人觉得,这些历史课本上所谓的“功绩”只是统治者为了更好统治
的宣传手段,让人省去反思的余地?再说,直到汉朝之前的历史都是发生
在中原地带,和广东没什么直接关系,当时广东是南越国统治,完全是另
一个国家,难道当时的人就跟原始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围着篝火跳着求雨
舞了吗?恐怕不是吧,而是某些人刻意的隐瞒了这上千年的历史而已,实
属司马昭之心。

   世界本身是多样化的,每个人说家乡都只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而不是
说我的家乡是中国!那把这个人送到新疆乌鲁木齐去省亲得了!我不会仅
仅因为自己没有感情,就简单的把别人上千年的特色以“莫须有”的罪名
消灭掉。同理,也希望别人不要来广州施以同样的暴政。如果要做中国人
就不能说广东话,那我宁愿不做这个中国人。

   现在普通话与汉语相去甚远


  其实现在普通话与汉语相去甚远实际早就是汉语语言学的共识。这个不是新闻,常识而已。比如,现在普通话只有平上去三声四韵,实际上汉语为平上去入四声八韵(每声分阴阳两韵,而现代普通话只保留了阴平阳平,上去二声阴阳韵均被合成一韵)。还有,汉语无卷舌音,但有大量闭音节字,而普通话则有大量卷舌音,而少闭音节字。

  为什么有学者认为广东话更接近与汉语?其实孙大炮不是白说的,因为广东话韵律包含了汉语完全的四声八韵,受岭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实际不大),入声一韵由阴入阳入演化而多了一个中入之韵(为什么说影响不大,就是因为中入在广东话中比例非常小,主要还是古代汉语的四声八韵律)。这是活生生的证据之一。

  而且,广东话里面由大量的闭音节字,声母韵母相同的读音,有无闭音节就突显得很大差别了。比如,大达二字,在普通话里除了韵不同,发音一致,但在广东话中发音则前者开音节,后者闭音节,区别就很明显了。前者发音dai,后者发音为dat(t在这里只是表示闭音节切音作用,实际发声时不发声)。广东话无卷舌音,也与古代汉语同。再看中国之外的两个国家,越南与韩国,均为古代受汉语影响,虽然有其本民族语言,但在读汉字的时候(仅仅就读汉字,不时因其表意来以本民族语翻译之),居然有如广东话。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韩国品牌"三星",韩语对这两个汉字的读音为"samsung",与越南语读此两汉字及广东话何其相似。考虑到唐时期新罗始学唐文化,而越南则在宋前为中国属土,广东话发源于秦之50万军民以政治人数之强势殖民岭南(那里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华夏-汉人),不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以关中古秦语为基调之官话,直到唐尚未衰亡。期间汉语所变不大至少到以长安为都城的唐帝国根据地的关中,与汉人拓殖之地及受其影响之地的汉语差别不大。(因为在周时期吴越已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虽历千年而未大改,故为慎重计,仅言唐帝国根据地的关中,与汉人拓殖之地)。

  即使在南北朝时期,随大量华北汉人为避兵祸而迁居南方,以至隋文帝不得不感叹"衣冠南渐"南朝为"华夏正音"的时候,幸好北魏鲜卑贵族全面汉化融入汉族,华北(至少关中山西之一部分)仍保留了近似的古代汉语。

  所以窃以为到唐一统天下,华夏正音重整旗鼓,尚无如今日之差异。故盛唐影响,今越南韩国读汉字之音,与广东话(注意,我只说的是当时广东话韩语越南语对汉字读音很相似,非常接近于当时唐帝国的官方语言),也就不难解释。

  而汉语大分化时代从何开始?

  唐末五代,少数民族再度驰骋沙场,北宋原保中国本土,而燕云十六州尽入契丹之手,也开始了契丹的汉化。契丹本操阿尔泰-蒙古语支(旧本说法为阿尔泰-通古斯语支),却与鲜卑等十六胡不同。契丹占据汉地前已有长久之文明史,却仍想保留契丹旧制,故分契丹汉两大部分而治之。而其本民族语言时为帝国国语,有其文字,虽文化渐汉化,而两制下语言仍不若鲜卑,以其政治之强势渗透入华北汉语,为华北汉语发音阿尔泰之始。且汉语更善书面表达,不必强求口语之同,故汉语同化它族之力,为别作用于以有语言文字且居于政治强势之契丹语之上。故虽契丹人读汉字发音有别于中国人,然字面意思彼此皆晓,发音则不可强求。

  估计也旧从这时候起,作为大辽帝国南都的北京,其汉语口语因为顺从大辽帝国皇帝-官僚计,开始了华北汉语的阿尔泰化。阿尔泰语系卷舌音(包括弹舌音)甚多,于此,从华北北部,阿尔泰语系开始渗透汉语。金灭辽,尔有天下之半,一如辽之故制,汉室南迁,华北汉语又来了新的入侵者: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大量卷舌音的入侵,闭音节的消失,这时候就开始了。

  其实,金立国之时,西辽耶律大石立国于新疆中亚,对契丹汉人称皇帝(西迁之部属),对回鹘则称汗,其世袭汗号汉译"菊儿汗"或"古儿汗",我们可以认为在南宋前期,"菊"于"古"读音在至少皇室官僚的汉语中读音相似。而懂得广东话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两个现代普通话发音已经非常差别的汉字,在广东话里的发音仍然十分接近。同样的例子是,英语中的"turkish"汉字中的"突厥""土耳其"三者的发音在广东话中发音仍然非常相近。

  回到上文,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后,此时皇帝官僚世家开始了受原本从春秋之前就存在的统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吴越汉方言的影响,对于南北两大朝庭,汉语这时候开始了分化。华北汉语通古斯化,山区可能例外(现有证据表明山西山区仍有村落保留汉语之入声),而南宋帝国皇室与官僚口语向吴越方言转变(毕竟1500多年的历史,加以通用汉字,想同化别人的口语也难),而南岭以南,因山岭阻隔,仍然操原来秦始皇时期的古关中汉语,变化不大。汉语的变革从北方随游牧民族的骑兵入侵,到江南华南,因丘陵地带,其影响已开始减弱,更何况岭南阻隔。

  蒙古帝国征服了金国,再次为华北汉语(杀了90%华北人口,剩下的应该听话了)带来了新的口语入侵。此时华北的新统治者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支。有兴趣看元朝史的应该知道政治上的强势这时在这个落后民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上层汉族官僚不习蒙古语者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而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江南汉民进一步移居岭南,成了"客家人",而他们那已经吴越化的(或者本身就是吴越语的)语言,经过当地汉人的影响,就成了岭南一带的"客家话"。最终大元大蒙古国不考虑你说什么方言,只要不动摇大元大蒙古国的统治就行。这个时候,经过阿尔泰蒙古语支和通古斯语支先后入侵和影响的华北,首先在元朝大都形成了元大都话,这就是普通话的始祖。

  明推翻了蒙古人的殖民统治,原本建都于南京,但作为诸塞王之一的北京燕王朱棣夺权而还都北京,留南京为陪都,却改变不了了华北汉语胡化的命运了。最终明还是以定型了的大都话为官方语言。

  而之后以明附属领地之身起兵的通古斯语支之满洲人征服了中国,但其全面汉化,文化上影响了中国,但同样也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方言,最终,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现在的普通话-mandarine,其实这个词对汉人有极大侮辱,因为其本意为"满大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就是"满洲大人的话"的意思。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发表于 2017-3-13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粤语有啥好的,“搞定”听起来像“搞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4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山 发表于 2017-3-13 06:12 PM
粤语有啥好的,“搞定”听起来像“搞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2 04:31 AM , Processed in 0.0488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