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7|回复: 2

[人世间] 《活着》第657期:水钢淬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7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摄影/工人日报 王伟伟   编辑/邹怡  2017-03-19
水钢淬火
撰稿/王伟伟

一座高炉底座的下方,被截断的钢管和铁皮散落一地,偶尔有人经过,便驻足留影。在高炉的后方,一座办公厂房的拆除工作即将完工,正在作业的破碎机不时与铁质的炉体发出刺耳地碰撞声。在距高炉南侧十余米的空地上,生锈的钢轨一端已经浸泡在了水中,另一端则被拆除下来的碎石砖块掩埋,偶尔一阵大风吹过,扬起大片灰尘。

11月15日上午,贵州省六盘水市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水钢)2号高炉的拆除现场,高中旭和工友正熟练地在对高炉底座进行切割作业。这座1978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前后进行过四次原样大修的高炉,走过辉煌的37年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距2号高炉东侧不足百米的1号高炉则比其幸运得多。1号高炉始建于1919年,1966年“三线建设”时期从鞍钢整体迁入水钢,并与1970年正式开炉,由于其历史悠久,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被保护性拆除,其主体部分也将随着六盘水市的转型发展成为这座西南工业重镇标志性的工业遗存。

水钢集团属于“三线建设”时期的老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企业效率低、生产方式落后,从2012年开始连年亏损。2014年8月,水钢为扭转局面开始制定减产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通过退休、内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渠道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安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开始,水钢职工已从高峰时期的1.6万人缩减至目前的9800多人。

在黄浩母亲的眼里,她怎么也没想到已经做了管理干部的儿子会离开水钢。“现在企业效益差,想趁早出来,换个环境试试”,对于母亲的不解,黄浩给出了这样的答案。2015年,随着去落后产能的逐步推进,水钢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撤并整合,打破干部“铁饭碗”观念,减少管理层级,并出台了相应的职工分流安置措施。面对企业转型,自小就在水钢长大的黄浩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买断。彼时,六盘水的一家公交公司正在招管理人才,凭借着自身的技术和在水钢的管理经验,黄昊成功应聘,成为了该公交公司的一名智能调度管理员,一切从“零”开始。一年过去了,黄浩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并对公交公司即将到来的集团化发展充满期待。

面对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艰难抉择,有人从头再来,有人徘徊观望。

今年是33岁的申朋在水钢度过的第9个年头。2007年,一心想“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申朋大学一毕业便从陕西来到水钢成为了一名炉前工。第一次到生产车间上班,穿着印有“水钢集团”字样的工作服,申朋满眼好奇与期待,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火花四溅的钢水、十余米长的铸造机……眼前的景象对于当时只有24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切都是可以兑现的未来。

2011年,申朋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不安分的他终究还是成为了一名地道的“水钢人”。然而,就在婚后的第二年,水钢开始连年亏损,并从2014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申朋所在的炼钢厂一转炉也在当时封炉停产。如今,看着和他同批入厂的同事买断的买断,停薪的停薪,已为人父的申鹏则不敢轻言离开水钢,“我还有一家人要养活”……

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员增效的过程中,这种“去”与“留”的故事每天都会在水钢上演……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水钢集团2号高炉底座的拆除现场。水钢始建于1966年,属于三线建设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机构臃肿、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低下,水钢集团从2012年至今连年亏损,“失血”严重。2014年8月,水钢迫于钢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惨烈的艰难困境,采取了减产减亏措施,按照350万吨钢产能规模组织生产。




2.jpg
2016年11月15日,申朋透过办公室的玻璃观察钢铁厂的拆除情况,今年是33岁的申朋在水钢度过的第9个年头。申朋所在的炼钢厂一转炉已经封炉停产,但已为人父的申朋不敢轻言离开水钢,因为“我还有一家人要养活”。




3.jpg
午饭时间,走出钢厂的水钢打工者。从2014年开始,水钢职工已从高峰时期的1.6万人缩减至目前的9800多人。




4.jpg
44岁的黄家华去年从炼钢厂分流到连铸车间,现在是该车间的一名组长。




5.jpg
陈禅,今年43岁,是一名有着19年工作经验的冶铁工人,4号高炉停产后来到新的车间,现在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




6.jpg
2016年6月,在水钢工作了20年的廖青宇停薪留职离开了水钢,来到老婆服装店帮忙打理店里生意。




7.jpg
如今,廖青宇的服装店又开了一家女装分店,但廖青宇还是放不下水钢,他相信总有一天水钢还会振作起来。对于自己最终是去是留,廖青宇有着一番打算。




8.jpg
谭正全和爱人张敏于2006年在水钢的炼铁厂旁开了一家餐馆。三个孩子也都在这里上学,从2014年开始,随着水钢去产能的逐步推进,他们的餐馆开始变得冷清。




9.jpg
李靖焘原是水钢轧钢厂的一名操作工,2014年从水钢辞职后到了一家4S店工作。离开钢厂后,喜欢汽车的李靖焘学习了不少技能,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忙活,但他很享受这份工作。




10.jpg
如今李靖焘已是该4S店的一名售后经理。他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多闯荡,只要踏实肯学,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7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下班后,黄昊和女儿在小区院里玩耍。在黄昊母亲的眼里,她怎么也没想到已经做了管理干部的儿子会离开水钢。2015年,水钢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撤并整合,打破干部“铁饭碗”观念,减少管理层级,并出台了相应的职工分流安置措施。




12.jpg
离开水钢也是黄昊做过最艰难的抉择,自小就在水钢长大他在2015年选择了买断。但凭借着自身的技术和在水钢的管理经验,黄昊成功应聘,成为了公交公司的一名智能调度管理员。




13.jpg
黄昊给女儿辅导功课。黄昊的爱人曾是水钢职工,今年她也买断工龄到贵阳的一家食品厂做物流,这是一家人第一次分开。




14.jpg
黄昊和公交公司的同事正在调试新的设备。一年过去了,黄浩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并对公交公司即将到来的集团化发展充满期待。




15.jpg
六盘水的一处煤厂,许多设施正慢慢地随着减能而成为这座西南工业重镇标志性的工业遗产。




16.jpg
随着水钢生产技艺的不断改进,污染也减少了许多,黄会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上了绿色蔬菜。




17.jpg
55岁的黄会已经在这座钢城生活了30多年,爱人刘胜义2015年内退后到县城打工。




18.jpg
“三线建设”中不少工人来到六盘水,参与水钢的建设。如今,40多年过去了,不少老人都融入了这个新的城市。




19.jpg
1970年,老张从黔东南来到水钢支援“三线建设”,并在这里安家落户。46年间,老张见证了这座钢城的成长。




20.jpg
潘玉琴,82岁,1971年“三线建设”时期,在鞍山钢铁厂做幼儿园老师的她跟随丈夫来到六盘水参与水钢建设,45年间只回过老家9次,老伴在2016年过世。




21.jpg
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艰难抉择中,有人从头再来,有人徘徊观望。但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员增效的过程中,这种“去”与“留”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2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6:32 PM , Processed in 0.0475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