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6|回复: 0

[休闲时尚] 草间弥生70年来最大型的回顾展,我们替你看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间弥生70年来最大型的回顾展,我们替你看了 

 2017-03-01 浅子 一晚美学

好几年前,草间弥生展第一次来上海,浅子也去凑过热闹,当时中山公园里为了这些奇妙的波点排起了长队。翻出了一张当年在Ins上po的图……(这个装置会在后文出现)



今年,草间奶奶即将迎来自己的88岁生日,却仍高调地走在艺术创作的最前线。在六本木的国立新美术馆,最近在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草间弥生回顾展「我们永远的灵魂」。这也是她70年的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展览——可以说凝结了草间弥生的全部精华。


△ 六本木的展厅里,草间弥生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坐在轮椅上。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之一。从小患有精神病,被大量幻觉困扰,因此她眼中的世界也带上了独特的颜色。她标志性的波点是一种生命的象征。


让我们试着去看看隐藏在这些绚丽波点下的,草间奶奶真正想对我们表达的东西。




草间弥生的波点

从国立新美术馆的外面就已经开始蔓延


△ 展厅外的这只南瓜是这次展览的合作方秋田县的FOCA美术馆的永久馆藏,这次的展览可以说集中了全日本的草间弥生藏品。


△ 这幅巨大的富士山画挂在展览入口处的墙上,它的名字似乎暗藏着草间弥生想要表达的世界观。


△「生命无限,向着宇宙燃烧之时(生命は限りもなく、宇宙に燃え上がって行く時)」


进入主展厅后,首先会被满墙壁的巨幅画作包围。它们每一幅都有半人高,整个空间有很强的冲击力。这些就是草间弥生从2009年开始全力创作的「我们永远的灵魂(わが永遠の魂)」系列。人的侧脸、眼睛、显微镜下的小生物,在草间弥生独特视角的演绎下极具冲击力,好像有一种要溢出的生命力。中间的装置是乱舞的花朵,被无数的波点簇拥着。它的名字叫「明日之花」。


△「明日之花(明日咲く花)」


艺术评论家们都认为「我们永远的灵魂」系列是草间弥生70年艺术人生的集大成者。她花了七年为这个系列创作了500幅作品,从中可以推算出来她惊人的创作速度,除去双休日,她平均每2~3天就得完成一幅。这次展厅内共精选了其中的140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首次公开。


△「我们永远的灵魂(わが永遠の魂)」系列


草间弥生说,她不希望自己的艺术风格能概括为某种单一的倾向,因此一直希望创作出更独特的作品。「我们永远的灵魂」对她来是走过了漫长的艺术之路后,一次新的挑战。


草间弥生在「我们永远的灵魂」系列之前创作的是用黑色马克笔描绘的「永恒之爱(愛はとこしえ)」。这个系列也是浅子几年前在上海展中见过的。


△「永恒之爱(愛はとこしえ)」


但相比「永恒之爱」系列中的50件作品,这次的不仅块头大了一倍,数量更达到了10倍以上。草间弥生说,她将继续创作,直到「我们永远的灵魂」达到1000件。这种创作热情令人赞叹。这一系列里每一幅画的标题都耐人寻味:「星星在说(星は語っている)」、「爱情的开始(恋のはじまり)」、「被花朵包裹的地球正等待和平(花に包まれた地球は戦争のない平和をまっている)」、「想在战斗后的宇宙尽头死去(闘いのあと宇宙の果てで死にたい)」……每一幅画中都暗藏着草间急切地想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她说即使自己死去,自己的艺术仍然会在一百年、甚至两百年后留存。


浅子挑了几张,我们一起仔细看看。


△「爱情的开始(恋のはじまり)」 2010年


△「人类之爱的全部(人類の愛のすべて)」2015年


△「星星在说(星は語っている)」2013年


在「我们永远的灵魂」系列隔壁的展示室里,按年代陈列着草间弥生更早期的作品,是对她这70年的艺术作品的一次系统性回顾。其中有很多她绝少对外展出的初期的作品,因此异常珍贵。无论是最新的作品部分还是初期作品回顾的部分,草间弥生都尝试着把强烈的思考传递给观者。


△这间展示室里的是草间弥生1957年赴美前的初期作品。当时她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伯乐——精神科医生西丸四方。后者是她一生的知己。


这里有一幅草间弥生十岁时(1939年)画的母亲肖像,上面同样布满波点。她从小被这种幻觉困扰,为了从这份恐惧中逃离出来,草间弥生找到的方法是画画。

从她的早期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一种在抽象和具象中不断往返的实验性,以及她与生俱来的,细腻的观察力。



在草间弥生纽约时期的展示室里,充斥着各种形态的、细密的网眼。草间弥生在纽约的时候痴迷于这种网眼,它们在画布上扩散至无穷,她当时甚至出现了巨网侵蚀了整个房间的幻觉。她当时还在纽约举办了一个以网眼为主题的个展,大获成功。


△仔细观察草间弥生作品,每一个网眼都细腻地令人惊叹。


在1960年代Action painting全盛的背景里,草间弥生一边忍受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一边执拗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画面。她的画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我们或许能透过她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到她当年的那份固执。


△「驶向死海(死の海を行く)」是草间弥生纽约时代的一个软性雕塑装置,素材是布。这种“重复”的艺术手法后来甚至影响了安迪沃霍尔。它是草间弥生当时为了逃脱对性的恐惧而创作的。


△之后这种元素还被运用到了家具中:(从左至右)「The Man」「无题」「Traveling Life」


△(从左至右)「被困住的Danny La Rue」「最后的晚餐」「太阳的雄蕊」


△「黄树的客厅」,里面的沙发是和家居品牌graf的合作款。


1970年代,草间弥生因为身体原因从美国回到了日本。这之后她开始创作大量小部头的拼贴画作品。


△(从左至右)「水中影(水に映った蔭)」「当我自杀后(自殺した私)」


之后则出现我们熟悉的这些可爱的主题。诸如南瓜、蝴蝶、鸟、鱼……还有这个草间弥生展中标志性的互动房间「Obliteration Room」,和草间弥生在美期间的挚友——家具设计师Joseph Kosuth合作。



在展览开始之前,这是一个纯白色的房间。



在参观时我们会被发到各种颜色的波点贴纸,可以在屋子里随意乱贴。「Obliteration Room」,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会自己消失的房间,随着展览的展开,这里所有的家具和陈设都会被溶解在草间弥生的波点里。




这个暗室也是草间弥生展的惯例之一,这个装置的名字叫「被生命的光辉充满(生命の輝きに満ちて)」,像是一个有无数星星眨眼的微型宇宙。在草间弥生的画中用来象征生命的波点,在这里闪着红色、蓝色、黄色……用草间弥生的话来说,无数的星星在黑暗中相互呼应,无数的爱在诞生。



△「被生命的光辉充满(生命の輝きに満ちて)」是由无数的迷你灯泡组成的作品,以草间弥生1960年代在纽约的创作为原型。


浅子之前对草间弥生上海展中那些天台上的铝球印象深刻,这次东京新美术馆的展中果然又见到了它们。草间弥生的波点元素把美术馆冷清的庭园子装点得很热闹。


△装置作品「那喀索斯之庭(ナルシスの庭)」



循着展览的引导音乐进入会场的各个部分参观,其中穿插着许多对草间弥生本人的采访,即使是不懂日语的人,也能从她的言语间感受到这位87岁的艺术家的满腔热情。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次的音声导游里,你能时不时地听到草间奶奶的歌声。


总之,浅子认为这次东京的「我们永远的灵魂」展,对于感兴趣草间弥生的艺术的人来说,是一次很值得尝试的温故知新。


本文部分图文参考外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4:09 PM , Processed in 0.0507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