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6|回复: 1

[人世间] 【存在】第143期:离家农民工的行囊:行李满了村子空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8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7-02-16
第144期—【存在】离家农民工的行囊:行李满了村子空了
本期编辑:刘静
摄影报道/刘飞越


0.jpg




1.jpg
2017年2月8日,摄影记者刘飞越走进甘肃陇南的深山里。这里的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乡亲们告诉他“初五初六就有人走了,初十走的都差不多了,剩下的在正月二十也都走了。”一周内,他走访了十几个村庄,挨村寻找那些还没来得及走的人,请他们打开进城携带的行囊。王晓明,16岁,初中刚毕业就去北京打工,2016年下半年已在北京当保安。元宵节后他准备回京。他说,每天看监控,周围电子设备辐射很大。他每月工资2000元,出门时,开小饭店的父亲给他的行李箱里装了一罐亲手做的山野菜酱,还给他拿了350元钱。




2.jpg
李英子,40岁,正月十六跟随23岁的大儿子一起去北京。两个儿子在一家连锁麻辣香锅店工作,她在饭店后厨打杂。她的两个儿子均未娶妻,因为本地姑娘在外地打工,外地女孩不愿嫁到当地,她很为儿子的婚事担忧。去年,她脑部做了肿瘤切割手术。正月十六,她和大儿子一起出门,丈夫在为她办完医药费的报销之后也将前往北京打工。




3.jpg
老徐今年52岁,常年在内蒙做建筑工,他的儿子在兰州打工,做钢筋工。他们只能过年团聚。他们出门的行囊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我们这穷,没什么特产可带。出去打工都在工地上吃住,一年也难得出去逛几次,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够了。”打工者跟记者说。




4.jpg
李霞,34岁,过去的一年她在内蒙工地上做小工靠体力赚钱,以前做过保姆工作,觉得不自由就去了工地,和男人们干着一样的体力活儿。她一天的工资是130元。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目前都在上小学。出门的行李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几双她亲手做的鞋垫。




5.jpg
21岁的刘小兰,结婚生孩子之前,她一直在青岛打工,前年怀孕之后回老家待产,现在她的孩子刚满十个月,但已经决定跟老公一起出去打工。她的婆婆觉得孩子还太小,不太乐意她出去打工。




6.jpg
老李夫妇常年在新疆的建筑工地打工。他们有一双儿女都在上学,儿子在上小学,女儿上初中。他们离家的行囊里除了些换洗的衣服外还有几双老李妻子亲手做的布鞋,她说自己做的布鞋穿着比较舒服。




7.jpg
李红夫妇,常年在新疆打工。行囊里有换洗的衣服和几双李红亲手做的布鞋。他们2016年在工地上干活的工资还有30000元没有收到,他们很担心工地不给他们工钱。“要不是家里太穷,留在家里没有收入,我们也不会出去的。”打工者对记者说。




8.jpg
老李常年在新疆工地上打工,他的妻子是哑巴,他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在上小学,他的妻子负责照顾孩子们上学,他出门打工赚钱。他的行囊里依旧是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妻子做的布鞋。村里剩下的女人不多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9.jpg
42岁的老杨,去年跟妻子一起在新疆建筑工地打工。今年2月底,把孩子们开学安顿好后,还要去新疆,孩子们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们说,每次出门,只带自己的一些换洗衣服,夫妻两人一个行李箱就足够了,妻子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包,重要证件装在里面。




10.jpg
老杨和村里的几位农民工都去新疆打工,他的妻子留在家照顾上小学的孩子。他的行囊里装满了换洗的衣服,还有一双她的妻子给他秀的鞋垫。“为了生活,我们还是得出去打工。”听着他们质朴的语言,面对再次离家的进城打工者们,记者心绪复杂。




11.jpg
老杨今年32岁,尚未娶妻。每年,他都会出去打工,先后去过新疆、兰州、北京等地。去年,他在北京一家餐馆做厨师,腊月二十五回家,正月十六一大早就出门走了。在他的行李里,除了衣物,还带了几个衣架和两副手工鞋垫。他说是朋友特意绣给他的。但这个朋友并不是女朋友。




12.jpg
22岁的黄江明,他和哥哥在北京一家餐馆打工,过年哥哥没有回来。他给哥哥和在北京的老乡特意捎回一些茶叶回去,还带了妈妈亲手给做的鞋垫。




13.jpg
老黄今年44岁。他和妻子原本预定了正月十四在去北京的车票,但是妻子膝盖受伤在家治疗,只好退票。还回原来的工厂上班,他们所带行李并不多,只有家里过年做的腊肉,以及妻子给他做的布鞋,还有路上要吃的一些食品。




14.jpg
老王今年44岁,他与40岁的妻子同在北京一家摩托车头盔厂连续工作几年了,两个儿子也在北京打工。过年孩子们没有回来,他们俩回家十天之后,正月十六一大早回北京。他们的随身行李里只有换洗的衣服。去年,他们用多年的积攒的翻新了家里的房子,准备给儿子们张罗亲事。




15.jpg
王顺来,47岁,没有娶到媳妇的他和69岁的母亲一起生活。前两年他出去打工没有赚到钱。今年3月,天气转暖以后,他将和母亲一起去后边的大山上帮人挖草药,一斤7毛钱,一天能挖一百六七十斤。每次,她和母亲出门的带的东西很简单,一两个编织袋,一把菜刀,几个馍馍和一些水。干上几天后,他们会回来一次,补充一些食物然后再上山。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工者的行囊
刘飞越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假期结束,返回乡下老家过年的城里人大包小包的回到了城市里。他们的包包里装满了家乡特产:母亲腌制的腊肉、父亲亲手捶打的年糕、家里自养的土鸡土鸭……每一个人风尘仆仆的回去,每个人都满载而归。这种满载不只是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对于常年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回家尤其是回老家过春节就好似一次寻根之旅,看看生养自己的土地,回来之后整个人像是被充了电一样满面春风。

由此,我想到另外一些常年在外的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春节,他们也回了家。节后,他们将再次告别自己的家乡到别人的城市里打工。他们的行李里会带什么,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再度离开家门。

带着这些疑问,2017年2月8日,正月十二,我走进了甘肃陇南的深山里。这里的人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夫妻甚至全家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

一周之内,我走访了十几个村庄。我原以为他们会过完元宵节才会出门打工,结果在我抵达的当天就被告知来晚了:“初五初六就有人走了,初十的时候走的都差不多了,剩下的差不多在正月二十也走。”

一周里,我挨村寻找那些还没来得及走的人,请他们打开了进城携带的行囊。起初,大多数人拿出他们收拾好的行囊给我看时,我心里稍微感慨一下:他们的行李也“与时俱进”了。大多数人开始使用万向轮的拉杆箱,虽然价格只有百元左右,但图案和色彩都很漂亮。这改变了我传统印象里的一条编织袋走天下的农民工的形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我面前打开了离家进城的行囊,我真正的吃惊才开始。他们的行李简单得出乎我的想象: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外,几乎别无他物。只有个别人会带上妻子或者母亲亲手给做的布鞋或者鞋垫。

“我们这穷,没什么特产可带。出去打工都在工地上吃住,一年也难得出去逛几次,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够了。”当我将自己的疑惑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如此回答我。

“要不是家里太穷,留在家里没有收入,我们也不会出去的。”很多人说,尽管一年家里没人已布满尘土,回来一次路途劳顿,颇多花费,还是乐意回来看一眼。

“为了生活,我们还是得出去打工。”听着他们质朴的语言,面对再次离家的进城打工者们,我心绪复杂。

出门千日好,不如在家一日安。摄影师下快门,将他们简易的行囊和他们定格在丁酉年正月即将离开的的家门前。

【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2:11 PM , Processed in 0.0589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