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8|回复: 2

[人世间] 《活着》第646期:从此他乡是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0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摄影/王晴  编辑/邹怡  2017-01-20
离家的时候并不知道,再不能回故乡
撰稿/王晴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时期,斯大林苏维埃政府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了军事支援,派遣俄罗斯红军进驻伊犁。其中一群年轻的女战士受命来到中国,她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穿上军装个个英姿飒爽。

在残酷的战斗中,有的姑娘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姑娘收获了跨国爱情,但又被无情的战火摧毁。

战争后,她们中活下来的,把根和血脉留在了中国。

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一名城市姑娘,上大学读的医科专业,毕业之后毅然投身革命,在部队做了一名女军医,与革命队伍中的福特.伊万诺夫相恋结婚。1933年,阿厉山德罗娃与丈夫和孩子来到中国,参与到新疆的革命战斗中。

很不幸,在小女儿拉丽莎刚刚足月时,丈夫在战场中牺牲。

随后的生活中,阿厉山德罗娃受到中国军官的关心和照顾,并与中国人军人再次组建家庭。

家庭的温暖,幸福的生活是人人想要的,但普遍人民的获得往往是无数仁人志士牺牲奉献的。在战争面前,作为个体人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

阿厉山德罗娃再次失去丈夫。

当战争结束迎来和平,政府征求她的意见,是回俄罗斯还是留在中国。

阿厉山德罗娃说,我的两任丈夫躺在这片土地上,我就留在中国。

1999年,阿厉山德罗娃那年86岁,走完了这一生,曾经的战火硝烟,生活磨难也随着苏维埃世界完结而告终。

如今小女儿拉丽莎已经69岁,和丈夫生活在新疆的伊犁。拉丽莎一生没有生育,这对俄罗斯夫妇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

“父亲是汉族人,我们按照中国习俗立碑铭文,我们会两国语文和文字,在新疆长大的中俄混血通常都是这样。”

在新疆伊犁还有许多像拉丽莎一样的俄罗斯红军后代,他们自发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活圈,成员人间互助友爱,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一起兴建了东正教堂,修葺美化了墓园。

彼得罗是俄罗斯红军烈士的子孙,他和有着四个民族血统的妻子托妮娅管理教堂工作。原址上清代就有的东正大教堂在历史的变革中被毁,广大俄罗斯族同胞强烈呼吁重建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彼得罗以纯粹的俄罗斯血统和慈善的为人行事被推选出来做教堂司职人员。目前,彼得罗正在为取得“神父”资格而努力研读《圣经》,学习教规礼仪,尽心尽力为每一位俄罗斯同胞送上内心关怀。

教堂和墓园紧紧的依偎在一起。

“我们在教堂旁和墓园里种着丁香、紫薇,春夏时,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我们来到这里相聚,来到这里思念母亲和故乡……”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拉丽莎在自家院中,她今年69岁,生活在新疆伊犁,平时除了照顾生病卧床的丈夫,拉丽莎还喂养了两只猫和两条狗。拉丽莎一生没有生育,和同为俄罗斯人的丈夫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




2.jpg
拉丽莎深深地亲吻着母亲的照片,她的母亲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毕业之后毅然投身革命,1933年和丈夫一起带着很小的孩子,作为军医被派来了中国。




3.jpg
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女战士。她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穿上军装个个英姿飒爽。在残酷的战斗中,有的姑娘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姑娘收获了跨国爱情,但又被无情的战火摧毁。




4.jpg
阿厉山德罗娃加入中国籍证书,战争夺走了她两任丈夫的生命,其中第二任丈夫是一名中国军官。在战争面前,个体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




5.jpg
在新疆伊犁还有许多像拉丽莎一样的俄罗斯红军后代,他们自发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活圈。拉丽莎的朋友彼得罗这天携教友同胞来探望拉丽莎丈夫,祈祷他早日康复。




6.jpg
彼得罗与父亲亚历山大在家中。彼得罗是红三代,爷爷是苏联红军烈士,现在他负责街区里东正教堂管理工作。




7.jpg
为了方便教堂的工作,彼得罗一家就住在教堂院落的平房中,这里也成为同胞们经常相聚畅聊的地方。




8.jpg
这所东正教堂教堂位于伊宁市六星街区,最早始建于清朝,但在历史的变革中被摧毁。2003年,在众多俄罗斯后裔的呼吁下,中国政府协助他们重建了这个教堂。街区内还居住着有多个民族,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9.jpg
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的伊万,今年八十岁,会说俄语汉语维语哈萨克语,流浪歌手的生涯,磨砺出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晚年,他住在福利院,仍然为孤寡老人们弹琴唱歌,无忧无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休息日,苏联红军后裔们来到教堂礼拜,礼拜中亲吻主的画像是重要的仪式。




11.jpg
拉丽莎打开俄罗斯文的《圣经》,其实她也会中文。这些革命后裔,基本都同时精通中俄两种语言。




12.jpg
彼得罗在教堂点燃油灯,当时教堂重建好后,同胞们推选了彼得罗来做教堂司职人员,因为他不仅有着纯粹的俄罗斯血统,并且为人善良,热衷慈善。




13.jpg
彼得罗在诵读《圣经》,他正在为取得神父资格而努力学习和造福教徒信众。




14.jpg
伊犁的俄罗斯人墓园紧邻着教堂,墓园看守人亚厉山大,从小热爱音乐,十五岁开始收藏手风琴,目前已收藏三十多个国家,八百多个手风琴,品种最多的还是俄罗斯制作的老琴,借此以抒发思乡之情。




15.jpg
在墓园中,来祭奠的拉丽莎拥抱亲吻着同胞姐妹。1999年,阿厉山德罗娃那年86岁,走完了这一生。曾经的战火硝烟,生活磨难也随着苏维埃世界完结而告终。阿厉山德罗娃曾得到过政府重返俄罗斯的机会,但她说,我的两任丈夫躺在这片土地上,我就留在中国。




16.jpg
菲多斯娅女士和中国丈夫姜树科之墓。通常后裔们会按照双方传统习俗立碑铭文,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中文,母亲则是俄语。




17.jpg
拉丽莎和彼得罗父子祭奠母亲和先烈。这里埋葬的人们,起初离家的时候并不知道再不能回故乡,最后,中国成为了她们新的故乡。




18.jpg
彼得罗站在教堂屋顶望向远方,视野前方便是墓地与他和同胞们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把中国当做家的俄罗斯人说,“我们在教堂旁和墓园里种着丁香、紫薇,春夏时,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我们来到这里相聚,来到这里思念母亲和故乡……”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1:58 PM , Processed in 0.0625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