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摄影/王晴 编辑/邹怡 2017-01-20
离家的时候并不知道,再不能回故乡
撰稿/王晴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时期,斯大林苏维埃政府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了军事支援,派遣俄罗斯红军进驻伊犁。其中一群年轻的女战士受命来到中国,她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穿上军装个个英姿飒爽。
在残酷的战斗中,有的姑娘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姑娘收获了跨国爱情,但又被无情的战火摧毁。
战争后,她们中活下来的,把根和血脉留在了中国。
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一名城市姑娘,上大学读的医科专业,毕业之后毅然投身革命,在部队做了一名女军医,与革命队伍中的福特.伊万诺夫相恋结婚。1933年,阿厉山德罗娃与丈夫和孩子来到中国,参与到新疆的革命战斗中。
很不幸,在小女儿拉丽莎刚刚足月时,丈夫在战场中牺牲。
随后的生活中,阿厉山德罗娃受到中国军官的关心和照顾,并与中国人军人再次组建家庭。
家庭的温暖,幸福的生活是人人想要的,但普遍人民的获得往往是无数仁人志士牺牲奉献的。在战争面前,作为个体人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
阿厉山德罗娃再次失去丈夫。
当战争结束迎来和平,政府征求她的意见,是回俄罗斯还是留在中国。
阿厉山德罗娃说,我的两任丈夫躺在这片土地上,我就留在中国。
1999年,阿厉山德罗娃那年86岁,走完了这一生,曾经的战火硝烟,生活磨难也随着苏维埃世界完结而告终。
如今小女儿拉丽莎已经69岁,和丈夫生活在新疆的伊犁。拉丽莎一生没有生育,这对俄罗斯夫妇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
“父亲是汉族人,我们按照中国习俗立碑铭文,我们会两国语文和文字,在新疆长大的中俄混血通常都是这样。”
在新疆伊犁还有许多像拉丽莎一样的俄罗斯红军后代,他们自发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活圈,成员人间互助友爱,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一起兴建了东正教堂,修葺美化了墓园。
彼得罗是俄罗斯红军烈士的子孙,他和有着四个民族血统的妻子托妮娅管理教堂工作。原址上清代就有的东正大教堂在历史的变革中被毁,广大俄罗斯族同胞强烈呼吁重建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彼得罗以纯粹的俄罗斯血统和慈善的为人行事被推选出来做教堂司职人员。目前,彼得罗正在为取得“神父”资格而努力研读《圣经》,学习教规礼仪,尽心尽力为每一位俄罗斯同胞送上内心关怀。
教堂和墓园紧紧的依偎在一起。
“我们在教堂旁和墓园里种着丁香、紫薇,春夏时,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我们来到这里相聚,来到这里思念母亲和故乡……”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