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对我最大的意义,除了可以吃冰淇淋,大概就是——
可以用团扇了呢!

团扇,似乎从来就是美人的专属。
羽扇纶巾的是诸葛亮,轻摇折扇的是名士,而手执纨扇的,必然是美人。

唐人王建在《调笑令》里说:“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圆形的团扇半掩珠玉一般的面容,留给人无穷的想象。因为那时候的美人,并不像如今,拼命现于人前,而是“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更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遮掩的是风情,遮掩的也是寂寞。

△清乾隆米色纱贴绢桃树仙鹤图乌木雕花柄团扇
中国人发明了团扇。大约从西汉时候开始,宫中就流行团扇了。最早懂得团扇的美丽,是一个叫班婕妤的女子。她曾是汉成帝的宠妃,却因为赵飞燕姐妹的入宫而失宠,陪伴她的只有一枚合欢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再美的团扇,到了秋天,也要被丢弃,如同爱情。

△ 清乾隆红色缂丝海屋添筹图乌木雕花柄团扇
为什么美人爱团扇?我觉得团扇之美,妙在团扇之形。由圆形而拓展开去,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更有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焦叶形等,不一而足。
但说来也怪,宫中民间,最流行的,仍旧是圆形。

△编草绘楼阁心兰蝶图黑漆嵌螺钿柄扇
圆形的团扇,从三国时期开始流行在扇上题诗作画。到宋代,书画团扇已极为盛行,创作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宋太宗“每当暑月,御书团扇,赐馆阁学士”。宋徽宗则“每御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邻仿,一样或至数百本,其间贵近,往往有求御宝者”。
在圆形上成画,对绘画者是一种考验。亭台楼阁,花鸟鱼虫,需要呈现在圆形的构架里,这需要绘画者,从一开始就予以考量。所以,圆形的画面,往往比方形、长方形更容易体现中国古典美——大概在中国人心中,什么都敌不过“团圆”二字。
对于圆形画面,中国人是不陌生的,我们向来习惯小中见大,管中窥豹。除了团扇,还有拱门、圆窗等中式建筑。人从窗户中看到窗外的景色,有了疏离感,就有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画和景的境界无穷地增多了,从小空间走入了大空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美景,我们从来都是懂得的。

△个园的圆窗中望去
可惜,这种美,已经渐渐不被我们知晓了。
然后,有一个导演,把这种圆形画幅之美,搬上了荧幕。
△《我不是潘金莲》预告片,冯导的说书版真有趣
这就是冯小刚导演的新片,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我不是潘金莲》。据说,范冰冰饰演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前夫说的一句:“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上下求索,和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看过刘老师原著的我不在这里剧透了)
一开始,我以为只有预告片是这样

结
果
并
不
是

“因为这个圆并不是我就在平常拍的影像里抠成一个圆就行了,所有构图都改变了,不适合拍近景,不适合摇镜头,视觉系统全部产生变化。”冯小刚导演又开始挑战自我了。
这不是一个小挑战。

△“左莲右李”海报
圆形画幅,并不是简单地拍了之后做出圆形,而是在拍摄的时候,就要想好圆形的构图,圆形画幅下,构图、运动、光线、剪辑全都得重新设计。虽然19世纪摄影术刚发明的时候,曾经一度流行圆形的画幅,后来才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幅,但从人的视觉观赏角度出发,圆形画幅绝对不是一个讨巧的做法。因为它让人的视野变小了,这肯定会带来很大的限制。


不过,艺术玩的就是限制。
从目前的预告片来看,每一帧画面,从构图、色彩,人物和场景的出现,都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美感,和中国古典团扇上的花鸟鱼虫,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次中式审美的集中检阅。

圆形画幅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很容易让人们的视觉聚焦。如同团扇上的画面一般,所以,这对于演员的演技,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除了预告片,目前还曝光了两款海报。我更喜欢最新的这款“另一个我”海报,画面中,背景的颜色像一幅古画画轴,画面上,红毯风的范冰冰给村妇模样的李雪莲梳头,画面正中圈起一个圆,范冰冰和李雪莲分别身处圆里圆外,一站一坐。这张海报延续了电影所要营造的古典风格,大量的留白让画面更加明确——这和电影本身提倡的美感是高度一致的。
范冰冰之前的角色,大多都是美艳示人,这次甘愿以村妇造型面世,可见范爷的决心。据说,剧组专门为范冰冰定制了不少村妇造型的服装,并特意反复做旧,但范冰冰试装后始终觉得“差点感觉”。最后李雪莲这身衣服,是范冰冰建议下乡去找真正的村民收集十几年前的旧衣服,范爷这次还是蛮拼的。

这部全是圆的电影,作为一个圆脸党,我还蛮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