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Kung Fu(功夫)。 如果你还停留在这样的想法,那真的是图森破。 与其说 Kung Fu 是一个被打上好莱坞烙印的词汇,不如称它为西方用中国视角理解世界的标签。比如 Kung Fu Panda ,功夫熊猫,一个普通又柔软的胖子如何逆袭,又如何参透成为大师。 但 Kung Fu 不能替代真正的“武学”。自然本能与人为因素的交织、感情世界与理性世界共处,李安的《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要表达的“武学”,都是这个意思。 在1971年李小龙接受加拿大主持人皮埃尔·伯顿的采访视频里,他昂着头,又暗藏着一股劲儿,正视对方的眼睛,试图用哲学的理念来解释关于武学的一切。 “灵活,无形,像水一样。你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瓶子,它就变成瓶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也可以撞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回忆起选择读哲学的初衷,李小龙在《我为什么学哲学》一书中有详尽的解答。他自觉这与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联。但赢过以后,他开始问自己:胜利了又怎么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 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时,导师协助他选课程时,建议他修习哲学:“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他听从建议,却震惊了周围所有人。每一个人都会以为李小龙会去学体育。因为从童年到初中毕业,他唯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就是中国武术。 而事实上,武术和哲学虽看似对立,但李小龙认为,中国武术的理论与哲学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 “每个动作都应该有它的缘由和来龙去脉。中国武术应该有一整套有用的理论。我希望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所以我坚持学习哲学。”他开始从中体会到一种乐趣,领会到从前不曾有的慰籍。 1975年,根据李小龙武学和哲学遗稿《武道释义》编辑整理而成的《截拳道之道》一书,由美国奥哈拉出版社正式出版。很快,这本书被译成9种文字畅销全球,被欧美武术界奉为“武道圣经”。到1999年时,已经前后重印了40多次。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各大论坛里那些武学迷的提问:李小龙的战斗值到底怎样?和某某比起来呢? 许多年前,也总是有人跑来问他这样的问题:“李振藩(李小龙的本名)——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