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0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 | 这个名校毕业生,烧了钞票、身份证、驾驶证,死在阿拉斯加荒野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0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名校毕业生,烧了钞票、身份证、驾驶证,死在阿拉斯加荒野中。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2016-11-28 乌鸦 乌鸦电影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io_unread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idth: 18px; height: 25px; vertical-align: middle; display: inline-block; -webkit-background-size: 18px; background-size: 18px;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2:39 ▶ Guaranteed 来自乌鸦电影


1992年9月6日,美国阿拉斯加荒野,几个猎人在一辆废弃的公车内里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死在这里?

 

在尸体旁边,留着一个笔记本,以及一些零零散散的照片。人们用这些残存的信息,拼凑出了死者的故事…


这是死者[克里斯托弗]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温暖的笑容,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表情。


1990年夏天,克里斯托弗从埃默理大学毕业,这是美国亚特兰大的一所精英私立大学,素有“南哈佛”之称。

 

克里斯托弗家境优渥,名校毕业,成绩优异,他本该拥有似锦的前程。但他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他把存款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改了名字,还烧掉了身上所有的现金、身份证、驾驶证…

 

他成为了一个社会边缘人,游走于北美大陆,寻找原始、超然的生活体验。他彻底的消失了,直到人们在阿拉斯加发现他的尸体。



再见了,世界


24岁的他,搭了无数顺风车,走过茫茫荒野,邂逅了奔腾的野马、凶残的狼群和灿烂的晚霞。最后,他又冷又饿,死在一辆废弃的公交车里。

 

他的故事被写成传记文学《荒野生存》,同名电影也于2007年上映,并获得金球奖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一个年轻而优秀的生命,在一段“自杀式旅程”中消逝了。这个故事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激烈争论,时至今日,依旧没有结论…



这部《荒野生存》在IMDB上得分8.2分,豆瓣得分8.5分。只从得分上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高分电影。

 

但是,我们在豆瓣评论里能看到大量截然相反的评论。例如,有网友说:我能给这片子零分么?太傻逼了,做作得无以复加,我实在受不了了!

 

同时,又有网友如此评论:为什么没有十星选项?这电影是我心目中的人生最高境界!

 

一部电影,为何会有完全相反的两极评论?大家的观点为何出现这么尖锐的分歧?这正是乌鸦对这个故事如此着迷的原因。



[克里斯托弗]年轻的生命,埋葬在这座废弃的巴士中


壹|为什么流浪?

 

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家人,孤身走进茫茫荒野?

 

有人说,是因为克里斯托弗不和谐的家庭,以及不快乐的童年?不对,虽然他的家庭有很多问题,但家人都深深的爱着他。

 

发现克里斯托弗的尸体后,父母不远千里找到荒野里的那辆巴士,妈妈说公车里还留有他的味道,爸爸给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坟墓。最后,妈妈还在公车里留下一些食物和一张纸条,提醒今后来这里的人:珍惜生命,打电话给父母。




从某种角度去看,克里斯托弗是一个“为叛逆而叛逆”的小孩。比如,父母想为克里斯托弗买辆新车,他不想要。不要就不要嘛,他偏要歇斯底里的怒吼:我不需要一辆新车,我不需要一辆新车,物质、物质、物质,我不想要任何东西。

 

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认为他“装逼”,是个“傻逼”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当我们剔除所有的个人好恶,当我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灵,我们很容易理解克里斯托弗的流浪。

 

有一些时候,我们也会忍不住幻想:在办公室拍案而起,大吼一声“去他妈的”,然后用木头制成一条小船,漂向远方。


纽约摄影师[托德·西里]花了多年时间,记录了一帮当代嬉皮士的生活。他们到处乱跑,热爱篝火,建造奇怪的船只。他把这些照片集成了书:《明亮的夜晚:另一个纽约》。



只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而言,人际关系、家庭责任,物质欲望… 将我们牢牢的捆绑在自己的位置上,动弹不得。

 

这一切,不仅仅是束缚,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是我们不能摆脱、不愿摆脱、不想摆脱的羁绊。


这么美好的姑娘也没能留住找死的[克里斯托弗]


但是,克里斯托弗不这么认为,他说:快乐不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帝将快乐放置于我们周围每一件事物中,人们灵魂的精髓来源于新的经历。

 

所以,克里斯托弗彻底的自由了。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为此付出了生命,并对爱他的人造成了终生的伤害。

 

有人说:克里斯托弗是个极度自我,过度自负,并且对家人极不负责的无知青年。这话虽然有些偏颇,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贰|如何度过这一生?

 

曾经有人问乌鸦: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说: 有一天,当你准备喘下最后一口气时。回想这一生,你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对自己说:“老子这辈子,值了!”这就是意义。

 

对于一些人而言,克里斯托弗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按自己的意愿而死,他死于24岁,而他短短的生命,比绝大多数为别人而活的人精彩一万倍。

 

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将自己的所谓“精彩人生”,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

 

有趣的是,无论是《荒野生存》的书还是电影,都没有对此做对错判断。在电影的最后,走向死亡的克里斯托弗泪流满面。但我们不会知道那是悔恨的泪水,抑或是功德圆满后激动的泪水。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曾经对宝玉说,你也腾出点时间读一些正经书吧。宝玉回道:林妹妹就从不会说这样的混账话!

 

薛宝钗说错了什么吗?一个公侯家族的子弟,难道不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

 

是贾宝玉错了吗?好像也不是,哪怕出家当个和尚道士,按自己的意志,顺从自己的心意,活过这一辈子,有什么不对吗?


摄影师[托德·西里]拍摄的美国流浪青年的生活


当《荒野生存》这本传记文学出版后,作者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这些信件表达了两种尖锐碰撞的观点:有些读者非常欣赏这个男孩的勇气和高尚情操;而另一些读者则强烈谴责他是一个鲁莽的傻瓜、一个怪胎和一个死于傲慢和愚蠢的自恋狂。

 

而作者说:我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读者能对克里斯托弗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评价。




叁|镜子。

 

我喜欢克里斯托弗的故事,因为他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对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在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类似克里斯托弗似的故事:有人放下前程似锦的工作,去他乡做义工;有人放弃读万卷书,选择行万里路;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去搞危险的极限运动…

 

种种选择的背后,留给我们一连串疑问: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自称很迷惘?为什么他们不认同父辈定义的成功?为什么他们漠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为什么他们以出走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理想主义? (摘录自《荒野生存》小说后记)


摄影师[托德·西里]拍摄的美国流浪青年的生活


距今10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中国处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有七个疯疯癫癫的人,躲在竹林里吟诗作对、喝酒聊天,他们没有抱负,也不伟大,更没有救民于水火。

 

但“竹林七贤”的故事,深受人民喜爱,以至于流转千年传到今天。这是不是证明了渴望 “活出自己”的愿望,早已根植在我们的心中?

 

关于克里斯托弗,你可以反对他,批判他,声讨他,但你无法漠视他。因为,在你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天人交战:忠于自己还是肩负责任。




坦率的说,乌鸦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我绝不忍抛开一切羁绊的去“做自己”。在“江河湖海”与“亲人爱人”之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克里斯托弗说:我想那么年轻,干净,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毫无防备的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我讨厌克里斯托弗的自私与偏激,但我尊重他的选择,也佩服他的勇气。因为,偶尔我内心也会有一个小小声音悄悄的说:老子今天不写推送行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5 10:58 AM , Processed in 0.0485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