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95期:烂尾楼和它的房客们
凤凰图片 2016-10-27
1994年,合肥火车站对面,环形的“新鸿安商城”拔地而起,一度被人们寄予成为合肥新地标的希望。20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烂尾的它,有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号——“合肥第一烂尾楼”。它和它的住客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繁华背面的“独立王国”。
这座大型商城曾经是当年合肥新火车站建成时站前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商铺在1996年就卖出了8000多元一平米的“天价”。因为一直未通过经消防验收、产权结构复杂等问题,尽管这座商城坐拥着合肥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却从未享受过繁华。图为透过新鸿安商城损坏的窗玻璃,可以看到对面的合肥火车站,两者之间就隔着一条站前路。
站在新鸿安商城内部较高楼层的围栏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座楼的“生态”:负一楼和一楼聚集着众多价格低廉的小饭店小旅馆,二楼的房间用来出租,三楼以上则大多空着,极少数租给附近的商家做仓库。
潘孝坤一家可能是这座“合肥第一烂尾楼”里住龄最长的房客之一了。他和妻子在一楼通道边的一间门面房隔成的房子里住了差不多10年,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也是在这幢烂尾楼里出生长大。图为2011年11月15日中午,潘孝坤在忙完手里的事情后,和妻子一道给双胞胎儿子穿衣。
2014年1月15日,新鸿安商城通道里,潘孝坤的孩子在纸箱里玩耍。三年过去,潘孝坤的儿子已经从婴儿变成了幼童。家里窘迫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童年注定没有太多的玩具新衣和糖果,好在孩童无邪,只是一个简陋的纸箱,他们也能开心雀跃地钻进钻出,玩上半天。
这一年,潘孝坤结束了自己的小生意,在新鸿安里开了一间廉价小旅馆。吸引他的不仅是这里极低的房租,还有身处火车站和汽车站之间的便利的地理位置。旅馆开了起来,但并没有出现潘孝坤想象中的客满盈门的状况。很多个白天,他都是这样,睡在门口的床上,等着不知何时会上门的客人。
也有不甘寂寞的同行“主动出击”,跑到街头“拉客”。这也是一门学问,遭受白眼和冷遇是很正常的事。
夜幕降临,烂尾楼底层的小旅馆小饭店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临近车站且价格低廉,这里吸引了很多在夜晚中转歇脚的旅客
新鸿安一家廉价旅馆里,21岁的周舔舔躺在床上看着手机。周舔舔在广西做厨师,从广西回巢湖老家过年,在合肥中转,准备第二天回家。一晚住宿费30元。
新鸿安商城一家小旅馆里,张士勇坐在旅馆的床上给女友发短信。他来自黄山歙县,本来打算和女友一起乘车去北京打工,却突然有事落了单。因为没有买到黄山直达北京的票,必须在合肥中转,张士勇只好在站前路找一家便宜的小旅馆住一宿,第二天再去乘车,一晚住宿费4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