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0|回复: 3

[人世间] 《活着》第623期:当清代老宅正在消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1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摄影/程雪力   编辑/王崴  2016-10-31  腾讯网
渐行渐远
撰稿/程雪力

一个人,一座城,一段记忆。

生活在清代大院内的老人们,最幸福的时间就是和年轻人畅聊往事。可时光像风车一样无声地转动着,老人有言,岁月无声,让彼此之间已渐行渐远……

在云南省建水县的清代老宅内,很多关于历史、家庭、亲人的记忆,还未有人来得及诉说,就已烟消云散。

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尤其明清两朝时,更成为了管辖滇南的临安府。民谚曰“金临安,银大理”。

追溯其历史,可以至南诏国时期,距今约1200多年。随着江南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来,建水逐渐形成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独具特色的边地文化。

如今,老街、老寨、老院子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让我恍若纵身世外桃源,忘却了来自都市的烦躁与不安,唯有宁静与泰然。随手轻叩一扇闭合的木制大门,便能叩响古城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人文故事。


三家清代时期的老宅院

建水的老宅院有着独特的标签,是这座古城难得的文化遗产。

沈家大院蕴含着两个家族衰落与崛起的历史,与时代政局有着紧密联系。

大院坐落于小西庄,这座建于清代同治七年的大院,是郭姓大户所建。郭家受建水西庄周云祥起义失败的株连,刚建好的大院被悉数充公。此后,沈家人于光绪二十九年,花费2500两白银,从政府手中买来,郭家大院便姓了沈。

后来房子相应被分成六份,再往下传时,人就越来越多,人均房子面积便越来越小。

今年80岁的沈绍恒曾是建水县政府秘书,1995年退休后便和儿女住在这里。当前,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修订家谱,给后人留下念想。

洪家大院饱含着族人背井离乡、迎难而上的悲愤与激情,彰显了一个人乃至一族人生生不息的奋斗足迹。大院同样建于清代,占地近1400平方米。房屋的建造者,与太平天国的风云人物——洪秀全有关。

清同治三年,因参与族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本居于南京应天府、长年在香港做生意的洪氏一族惨遭灭门之灾。洪家大院的缔造者洪寿山那时还是一个孩子,在其父好友的庇护下,辗转滇南临安府。数十年过后,当年逃难而来的洪氏一脉,在古临安渐渐崛起,买地盖房,安居置业,欣然间成为大族。

洪家大院于光绪三十四年动工,历时三年完工后,洪寿山将从南京逃难而来的族人一一请来入住,多达十一支之多。64岁的洪勇林是洪寿山之孙。老人过惯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儿子尽快成家。

孙家大院则是经济崛起与慈善的代表。

大院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是建水众多百年老房中的佼佼者。大院的建造者孙海杭和建水很多名门一样,无外乎做矿、经商发家。他还捐银修路、资助贫困,在建水老一辈人中提起来人尽皆知、交口称赞。孙海杭的独子孙荫祖育有三男三女。
如今,84岁的孙家二女婿杨应生独自一人住在孙家大院前院里。这几年来,因为腿摔伤过,老人已经多年没有走出过孙家大门了,院子是他生活的全部范围。


两对患难见真情的夫妻

不管是建造大院的人们,还是居住于此的人们,数百年来,大院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刘瑞荣坚信爱情是治愈重疾的特效药。

今年63岁的刘瑞荣和60岁的周发珍是数十年的幸福夫妻。四年前,妻子周发珍得了脑梗塞、糖尿病。医生说,最多只能活半年。刘瑞荣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相信爱情可以天长地久。

刚回家时,老伴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全由刘瑞荣帮忙处理。刘瑞荣不离不弃,四年如一日精心照顾老伴,每天陪着周发珍散步两公里,周发珍不愿走,或走不动,但又想去远方看看时,刘瑞荣就用最笨的方法,背着周发珍去她想去的地方。同时,不忘四处求医,帮助老伴治病。

“老伴比四年前好多了,血压也正常了,自己也能走路了。”刘瑞荣对目前的现状很满意,他一辈子没有对周发珍说过关于爱情的誓言,却一直做着关于爱的事情。

刘瑞荣五代同堂,有一个母亲,四个孩子。他希望自己平安、健康,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洪勇林为照顾老伴,始终没出过县城。

老伴田兴珠因病瘫痪25年。洪勇林与老伴两人相依为命住在洪家大院的前厅。洪勇林年轻时忙于打工,老伴瘫痪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没有离开过这个家,他在建水县城生活了60多年,但因照顾老伴,却从来没有出过县城。

洪勇林用全家之力帮助老伴就医拿药,就连自己的生活上一日三餐都很少吃上肉了,仅靠几百元低保过日子,20多年来,每天晚饭过后,他一直耐心地搀扶着老伴在不到50平方米的天井里来回走路,保证老伴腿脚有知觉。对面生活的困境,洪勇林没有抱怨,更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在一起。

洪勇林有一子一女,在外打工。洪勇林夫妇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小儿子尽快成家。


一个对我无微不至的人

“一定要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要做到极致,即使失败了,你所付出的点点滴滴会在下一次派上用场……”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外婆的这一句话一直反复持续的激励我前行。

外婆叫李兰芬,今年81岁,在老院子生活了一辈子,我是在外婆无微不至的关心下长大的,尽管她没有读过书,但却比我有文化。她对每一个姑娘、儿子、家孙和外孙都是一视同仁,她对世俗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早已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小时候,我是在她的怀里学会了爬行走路;长大成人,我又是在她身上懂得了为人处世,我童年记忆大部分都是老院子的生活景象。

一路走来,我面对所有包括学校、专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在亲朋好友反对时,外婆始终是和我站在一边,并全力支持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外婆的这个年纪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些年我休假回家,一定会去外婆那里住上几天,在她身旁听她聊聊关于家、关于人、关于她的经历和对人情世俗的感悟……

就这样,我带着相机步行在建水古城的每一条老街,试图通过镜头记录清代老院内的市井百态。在这里,我看见了与子偕老的幸福,听到了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及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和即将逝去的时光,仿佛这儿的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但又距离昨天太远;我看到更多的是我们年轻人老去的那天——

就像水木年华演唱《当我老了》一样:当我老了/有什么愿望/我希望孩子们能在身旁/大家会该有多快乐/贝贝乐乐叫我爷爷/我会给他们讲一讲故事/孙悟空米老鼠或唐老鸭/或许那时他们只喜欢哈利波特和魔法石/bangbang……/我只是有一点一点担心/孩子们不能在我身旁/他们已去了遥远的国度/留下我一个人孤独。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每天晚饭后,79岁的马在荣都会到自家门口的小道上散步。马在荣说,这已经是他几十年来保持不变的一个生活模式了。云南省建水县的清代老宅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而这里的老人们也似乎一直留驻在过去的时光里。




2.jpg
猫在老宅院内打哈欠,老院里的老人们几乎都会养猫和狗。这些年来,猫和狗已经从以前单纯猫抓老鼠、狗看门,到如今转变成为老人们晚年亲切的“伙伴儿”。




3.jpg
每天下午,老人们在自家门口安静地坐着,有时甚至连话都不说,坐得时间长了,就睡着了。




4.jpg
西门大板井犹如建水城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古城的历史兴衰,记录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岁月。因为有众多水井相伴,古城保存了古老而传统的“市井”生活。这口水井孕育了一代代建水人,并不是说村里面没有自来水,而是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用这口水井的水,许多老人每天都会习惯性的来这里打水、洗菜。




5.jpg
今年80岁的沈邵恒在自家的石缸前面,他是大院的第三代人。古时候,每户院内都会有一个大石缸用来装生活用水,沈家仅天井就有12个。当年,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整个院落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如今,院内从几十家到只住了七家人,许多门都锁了好几年。




6.jpg
沈邵恒从小就生活在院子里。他曾在县政府当过秘书,正准备修订家谱。“当年老太公把沈家大院分给了八个儿子,并立下规矩:把最好的房子分给小儿子。沈邵恒的父亲是小儿子,他也是小儿子。” 沈邵恒说,“希望把自己经历过的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这样生活过。”




7.jpg
洪家大院占地约1400平方,房屋的建造者与清太平天国的风云人物——洪秀全有关。因太平天国起义,本居于南京应天府、长年在香港做生意的洪氏一族惨遭灭门之灾,大院的缔造者洪寿山那时还是一个孩子,在其父好友的庇护下,辗转滇南临安府,也就是现在的建水县。65岁的洪勇林是洪家后人,他一直照顾着瘫痪25年的老伴田兴珠。




8.jpg
洪勇林说:“自己在建水县城生活了60多年了,是地地道道的城市人,但从来没有出过建水县城,一直在家里待着。”老房子是经过了六代人,兄弟姐妹多了,已经讲不清到底房子属于多少人的了。洪勇林的母亲分了一间房子,他最多能分一半,就给孩子处理了。洪勇林的一子一女,儿子住在廉租房里,女儿已经嫁人。




9.jpg
由于老宅院归于多家,是买、是卖、是合并,背景复杂,产权难清,一旦大家意识到了老院子的存在价值,里面的每一块砖瓦,每一道门窗,便都贴上了财产的标签,纠缠不清。在修建古城中,目前仍然还有许多没有“谈拢”的问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今年84岁的杨应生有一手裁缝好手艺,退休后,经常帮孩子们修补衣服、鞋。去年左腿骨折后,他就没有出过大院了。虽然儿孙们没有和他一起住,但每天都过来给他做饭。当地旅游局这几年都来找老杨谈过几次,都没谈成。一方面他们价钱给不上,另一个方面是老杨希望出租,以后留给儿孙。老杨还有个心愿,就是把自己的老房子修缮好。




11.jpg
建水县临安镇朱家花园,游客穿着清朝服饰体验清代的文化生活。朱家花园位于古城的翰林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目前,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精品景点。




12.jpg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水县朝阳楼下,已经成为老人们活动的中心。朝阳楼又叫建水东门城楼,这里是建水县城的标志,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比天安门建成还早28年。




13.jpg
张荣伟住在这间杂乱不堪的小屋里,他每天带着音响在朝阳楼下放音乐,让古城的老人们可以尽情地跳广场舞。能给他人带去欢乐,这也让他感到很开心。




14.jpg
一个小朋友在老院内“调皮”。虽然小孩们都随父母搬进了新房子居住,但是孩子们周末假日时常会来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老人们不喜欢城市里的环境,觉得“还是住在老院好,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大家很熟悉,互相都有照应。”




15.jpg
65岁的李云开,在昆明市工作,退休后住在昆明,每年孩子们放假,李云开都会带着孙子来老宅院内住上几个月。




16.jpg
虽然在昆明工作很多年,也吸收了许多生活的新理念,但是李云开一直保持着固有的思想观念,非常怀念老宅院的生活。李云开说,这些年他和子女相处下来后,最大的感受是饮食、睡觉、出行等方方面面都与儿女们不同,住在一起极度不适应。




17.jpg
张继刚一个人在老院内,没有人和他说话时他烟瘾就特别大。抽抽烟,解解乏,已经是他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了。曾经座无虚席、济济一堂的老院内,现如今人已去、院已空,只留下张继刚一个人。




18.jpg
张继刚从小就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而74岁的他却一次都没有离开过建水县。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志愿者,拿着天安门广场的画布,为张继刚拍摄了这张纪念照,在这些年里,张继刚就像护宝贝一样的护着它,把他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




19.jpg
今年92岁的“三寸金莲”任罗仕是建水县临安镇人,极度不适应高楼里的生活,他们家五代同堂,外孙42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任罗仕在女儿家中住了半个月后,自己悄悄的往老宅院方向走去,72岁的女儿任美英追了两公里才找到她。外孙刘庆元说:“外婆现在生活完全能自理,但她不习惯在楼里住。”大多年轻人睡得晚,起得晚,生活习惯与老一辈人格格不入。许多老人说:“我们可能就是在清朝老宅院内保持传统生活习惯的最后一代人了。”




21.jpg
今年31岁的明金是一名坚持全手工做陶,追求陶艺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明金除了自己做陶时在老院子,其他时间都是生活在楼房里。明金说:“上小学一直在老房子住。但是长大后就总觉得老宅子里差了些什么。”年轻人不愿在老院子住的原因主要是老鼠、蚊子、卫生间、澡堂、隔音效果等生活不习惯,如果自己想住的话,要把这些时代冲突处理好。




22.jpg
两只假鱼儿在盆里“游动”着。老院内现在还有很多以前留下来的东西,这些生活设施如今仍然使用着。




23.jpg
范钦和吃完晚饭后,一个人去家门的老街道上,与老人聊聊叙叙旧。这个曾经门庭若市、熙熙攘攘的院子里,现在只有范钦和一个人住着。人们保持老宅院生活的状态在逐渐消失,一个人最可怕的是没有记忆,一座城市也同样。




24.jpg
老人每天聚在一起时,常聊起的话题无外乎就是家长里短和他们年轻时所经历的苦难与幸福。就这样,时光一天一天在流失,但似乎他们总有说不完的往事。但这些关于清代老宅内的历史、家庭、亲人的记忆,还未有人来得及诉说,就已快烟消云散了。




25.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5 05:55 AM , Processed in 0.0995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