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堂,自中世纪诞生之际起,就承载着教徒们的希望与信仰,是他们同上帝对话的窗口。
多数教堂以各种浮雕装潢,大理石雕刻,彩色玻璃点缀而成,极尽奢华之能事,是华丽与宏伟的代名词。
但并非所有教堂都如同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一般富丽堂皇、琼楼玉宇,还有这样一些教堂,它们或梦幻、或新奇,但都浇注着信徒们对上帝的虔诚之心。
| 它就藏在橡树里 |
小时候,你一定也幻想过童话里那些梦幻的树屋,但你一定不曾设想,一棵树本身就可以是一座屋子,甚至一座教堂。
在法国滨海塞纳省的Allouville-Bellefosse村庄,有一棵一千余岁的橡树,当地居民说它自八世纪查理曼大帝时期生根于此,历经了黑死病、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而存活至今,是法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树木。

▲高15米的橡树
1696年,一个风雨交加之夜,这颗橡树被雷电击中,树的中心被烧毁,树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不仅新的枝叶持续生长,还结了很多果实。
当地的神父和牧师将它视作神迹,于是把空心的树干改造成了向圣母玛利亚朝拜的神殿。

后来,神殿逐渐发展成两座小教堂,一座名为“和平圣母(Notre Dame de la Paix)”,另一座称为“隐士居(Chambre de l'Ermite)”。每年8月15日,当地的天主教徒仍在此庆祝圣母升天节。

▲橡树教堂内部
这棵古老的大树内部已经是完全空心的了,整棵树由众多钢架支撑,使用了近三万颗螺丝固定。人们仍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正如他们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自己的信仰。
| 它就在那字里行间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座位于比利时的“透明教堂”就是一首与众不同的空灵之歌。

▲比利时“透明教堂”
它高约10米,用30吨钢材、2000块钢片堆叠而成,墙面斑驳而通透,在夕阳之下,渲染出极为玄幻的光影效果。
从外侧看,这座教堂就像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像素方块,神秘而虚幻。这些方块会随着观赏角度的变化重新排列组合,就如同每个人心中的上帝,各有不同。
这座教堂有一个美丽的名字——“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即“字里行间”,其言外之意即我们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看见的却未必等于真实。信仰如斯,人生如斯。

▲透明教堂内部
| 它就在光的尽头 |
光之教堂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教堂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的代表作,也是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位于大阪城郊的光之教堂,除了墙壁上开凿的大十字架外,再无多余的装饰物。

▲日本光之教堂
当人们迈进被混凝土隔绝的黑暗空间,阳光透过墙壁的十字倾泻而下时,一种神圣之感便会将人们笼罩。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里只有一段向下的斜坡,没有阶梯,因而信徒的座位高于祭坛,这打破了传统天主教堂的惯例,传递出人人平等的思想。
| 它在大地的心脏上 |
埃塞俄比亚的圣乔治教堂是拉里贝拉国王毕生的巅峰之作。它坐落在一个深15米的岩石坑内,由一整块巨型岩石雕凿而成,呈正十字形。从空中俯瞰,这座教堂犹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矗立于大地的心脏之上。
由于拉里贝拉国王当年选择的这块岩石异常坚硬,虽历经几百年风雨,却无任何风化的迹象,因而虽未添置保护性顶棚,游人今日也得以一睹其本真之美。

▲埃塞俄比亚圣乔治教堂
从外观看,圣乔治教堂分为三层,象征《圣经》中三层的“诺亚方舟”,教堂外围的窗户依然采用阿克苏姆的风格雕琢。

一个地下通道连接着它的入口,其内部装饰和陈设都极为朴素而庄严。教堂内部没有任何石柱支撑,整个空旷的大厅上下雕凿贯通成了一体。
| 它就在那王冠之巅 |
巴西利亚大教堂坐落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由奥斯卡·涅莫亚设计,1970年落成。
这座现代化的教堂外形线条简洁,空间宽敞,诉说着巴西利亚这座最年轻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城市的辉煌。
它呈双曲线型,由16根抛物线状的支柱支撑起教堂的玻璃穹顶,远远看去如同一个王冠。

▲巴西利亚大教堂
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都在地下,大厅中的神像,不是立于祭坛上,而是悬挂在空中。

站在厅内仰视,如立云端的天主和众圣徒从天而降,在俯视人间。这种奇特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感。
在阳光照射下,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教堂内外一派金碧辉煌。
| 它在湖心的倒影里 |
在美国纽约的奥奈达,有一座全世界最小的教堂——“十字岛教堂”(Cross Island chapel),它建在一个人工湖中央的木制平台上。
路边的公告牌上写着“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51"x81"英寸(28.68平方英尺)。可容纳两个人。无教派之分。”

▲十字岛教堂
1990年,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在十字岛教堂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由于教堂只能容下牧师和新郎新娘,婚礼的其它仪式只好在附近的小船上进行。岸上的亲朋好友只能想象婚礼的整个过程。

十字岛教堂只有应人们的要求才会开放,唯一能到达那里的交通工具是小船。
你去过哪个教堂令你印象深刻?
●●●
新媒体编辑 / 蒋贝(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