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王丹穗 编辑|林宏贤 新浪图片 2016-09-26
33名脑瘫患儿的“妈妈”
为什么专门帮助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心要叫做“母亲之家”呢?阿依努尔说:直面疾病考验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尤其是母亲。
被三十多个孩子叫“妈妈”
今年28岁的阿依努尔·哈力克,已经被三十多个孩子叫过“妈妈”,她是新疆喀什市母亲之家的创办人,一家针对3-14岁特殊儿童免费提供服务的民办非企业机构。
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往往伴随他们一生,潜移默化。阿依努尔说“有太多的脑瘫患儿都没有得到专业的康复,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因为(康复时间持久)家长力不从心,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根本不了解这个疾病。”
脑瘫又叫脑性瘫痪,据《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年版)》,“脑瘫是一组持续性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法语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患病率约为每1000活产儿中有2.0-3.5个高危患儿。”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这种疾病的有效办法,只能通过解决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综合康复问题,使脑瘫儿童在智力、运动和语言等多方面发育完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达到身体最优状态。在中国,由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和对这种疾病认知的普及程度不高,导致许多患儿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在后天的康复训练中,又缺乏专业、持续性的康复指导。
辞去村官职务,成立母亲之家
阿依努尔记得自己第一次被叫做妈妈,还是在她很小的时候。
她的小妹妹玛依努尔患有脑瘫,从小离不开家人悉心照料。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则由阿依努尔来照顾妹妹,有一次妹妹在恍惚中叫了她声“妈妈”,这让还年少的她觉得既感动又沉重,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妈妈”二字责任沉重。在阿依努尔记忆中,自从有了妹妹后父亲就很少回家,而妈妈却似乎永远都在家。她每次放学回家都看见妈妈在忙碌着,就像从来没有出过门一样。
“什么时候妹妹能生活自理?那样妈妈就不用这样的忙碌和辛苦了。”年幼的阿依努尔一直想着这个问题。
2012年在乌鲁木齐大学毕业后,阿依努尔选择回到家乡喀什,在离家不远的多来特巴格塔吾古孜村做大学生村官。在日常走访工作时,她惊讶地发现,仅仅这个乡村就有200多个患有脑瘫的村民。这让她十分震惊,原来还有这么多家庭与自己相似。
阿依努尔内心难以平静。
她开始上网查阅所有关于脑瘫的资料,尝试寻找办法。
2013年,阿依努尔瞒着家人,独自一人前往广西。在广西南宁安琪之家脑瘫康复中心创办人王芳的帮助下,接受四个月康复训练的培训和实习,从最初级的康复知识,一步步学习。
这是她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第一次如此笃定想要做一件事情。从广西回来后,她辞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找到了一个免费提供给他们的场地。2014年1月1日,母亲之家正式成立,成为一家针对3-14岁特殊儿童免费提供服务的民办非企业机构。
妈妈终于不用再抱着妹妹上厕所
目前为止,已经有33位脑瘫患儿在母亲之家接受免费康复训练。
“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不同” 托尔斯泰曾写道。这个并不宽大的地方,不仅是孩子们康复训练的场地,也是母亲们相互倾诉、交流的港湾。
因病致贫,她们的不幸却大抵相似。
在母亲之家,逾一半的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孩子不被父亲的家族所承认。遭遇疾病后,患童往往被父亲遗弃,所有重担落到母亲身上。陪护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占据了她们绝大部分时间。尽管康复治疗不收取费用,一个家庭仅生活成本每个月就要1千元左右,这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母亲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至今,母亲之家还只是一棵“小树”,靠公益基金支持其购买康复器材。阿依努尔把每月1500元工资也投入到中心的日常支出,她相信这棵“小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2016年,阿依努尔的妹妹玛依努尔,在母亲之家日复一日的平衡医疗康复训练下,已经能够独立坐在马桶上。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对阿依努尔来说等待已久。
“13年来,妈妈终于可以不用再抱着妹妹上厕所了。”
摄影/撰文 王丹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