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第606期:纽约八大道的中国迁徙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2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摄影/顾欣然  编辑/王崴  2016-08-22 腾讯网

八大道——布鲁克林最大的华人聚集区

文/顾欣然

初次认识八大道是因为在那里有很多华人家庭旅馆提供短期暂住。于是这里成为了我这次来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就读的最初落脚地。后来时间长了,接触发现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90年代初期移民到纽约的福建人。 他们许多人原本居住在曼哈顿中国城,但是由于曼哈顿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租金居高不下,自1986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中国人搬迁到租金相对便宜的布鲁克林八大道附近安家落户,做生意。近些年,八大道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中国人聚集区。相较于曼哈顿中国城或是法拉盛(Flushing),中国人聚居区八大道更新也更陌生。所以我的拍摄计划就从这里开始。

八大道的过去

八大道是一条坐落于布鲁克林长约1.6千米的主干道。在二十世纪初,八大道主要是挪威人的聚集区。 自17世纪卑尔根家族(Bergen family)移民至纽约开始,挪威人陆陆续续开始移民至此。最初他们落脚于下东区(Lower East Side),后来搬迁至雷德胡特(Red Hook),一座位于西布鲁克林的半岛上。从这里可以看到曼哈顿的天际和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直至20世纪中期,一部分挪威家庭向南搬迁至日落公园(Sunset Park)和湾脊(Bay Ridge)附近。上世纪70年代,布鲁克林的挪威人口达到了3万人左右。如果行走在当时的八大道上,随处可以看见挪威餐馆、酒吧和超市,听见挪威语对话,所以当时的八大道又被称作“小挪威”。每年的5月17日这一天,挪威人会沿着八大道游行来庆祝国庆和宪法纪念日。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挪威人渐渐被华人取代,近些年据统计仅有不到4千挪威移民依然居住在这一带,其他人或是搬回了挪威,或是离开了纽约。但是当时挪威人建造的医院、学校和公园依然惠及后来移民到此的中国人。像这样每隔几十年旧移民离开、新移民到来的故事,在“大熔炉”纽约不断地上演着。

八大道的现在

自1986年第一家中国杂货店在八大道开张以来,相对廉价的租金和便捷的交通吸引着越来越多住在曼哈顿中国城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移民。在曼哈顿中国城东百老汇大街(East Broadway)以西被称作“小福州”的地方聚居着大量福建移民。他们往往是80-90年代移民至纽约,很多人从餐馆打杂、抓码(注:配菜)、炒锅(注:炒菜)一步步做起,凭借着勤劳和节俭,最终拥有一家自己的餐馆。

我在八大道的道教寺庙“三清宫”遇见了我的第一个拍摄对象丘道长。丘道长于1996年从家乡福州市独自一人来到纽约,做过餐馆,直到近些年餐馆竞争压力大,转回老本行,把自家的一个房间改造成寺庙,为来到这里求助的人祈福保平安。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福建有着广泛的信徒。福建移民也将这一部分传统宗教文化带到了新的土地,生根发芽。丘道长身上既有着热情好客的一面,又有福建人勤俭、坚韧、接地气的一面。待我如亲人的他把我引荐给他的亲朋好友,使我的拍摄计划由此一点点展开。他和许多第一代华人移民一样,当年怀揣着改变自己和后代命运的“美国梦”,人到中年踌躇于返乡和留下的两难中。

随着拍摄计划的逐步深入,我在元宵节晚会上结识了一群在八大道舞蹈学校上课的女孩们。这群女孩年龄在14-16岁之间,在八大道附近的初中上学。由于近些年中国人的大量搬入,八大道附近的学校有着很大比重的中国学生。她们之中身份认同很不一样。有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的,直到5、6年前来到美国,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依然是中式的。有的出生成长一直在美国,对美国文化有更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对舞蹈的热爱和对韩国流行文化的追随将她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近些年,福建移民的搬入带来了周边地区的繁荣。每日早市上新鲜果蔬、海鲜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傍晚时分,人们结束忙碌,四散回家,处处是生活气息。在近十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我既感受到年轻移民“回不去”的淡淡乡愁,也感受到了第一代移民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无论是从海上来的挪威人还是福建人,八大道正如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见证着一代代世界性的人口变迁。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1970年代,纽约布鲁克林八大道居住着3万挪威人,被称为“小挪威”。至今街道上还保留着许多挪威人建造的住宅楼、医院、学校和公园,这些建筑惠及了后来移民到此的中国人。




2.jpg
自1986年第一家中国杂货店在八大道开张以来,相对廉价的租金和便捷的交通吸引着越来越多原本住在曼哈顿中国城的中国人搬迁至此,尤其是福建移民。他们多从事餐饮业,很多人从餐馆打杂、抓码(配菜)、炒锅(炒菜)一步步做起,凭借着勤劳和节俭,最终拥有一家自己的餐馆。




3.jpg
在生活方式上,第一代移民都保留着浓浓的中国习俗。家里面供奉着观音像和贡品。





4.jpg
丘吉通道长在除夕夜上香,祈求来年一切平安。丘道长于1996年从家乡福州市独自一人来到纽约,做过餐馆,直到近些年餐馆竞争压力大,转回老本行,把自家的一个房间改造成寺庙“三清宫”,为来到这里求助的人祈福保平安。




5.jpg
三清宫弟子为庆祝太上老君千秋诞辰吹蜡烛。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福建有着广泛的信徒基础。福建移民也将这一传统宗教文化带到了新的土地,生根发芽。




6.jpg
丘道长家的门厅墙上挂着他与儿子在福州老家的照片。他和许多第一代华人移民一样,当年怀揣着改变自己和后代命运的“美国梦”来到纽约开疆拓土。人到中年,却踌躇于返乡和留下的两难中。




7.jpg
华人女孩Jennifer liu在自己的卧室中。她在福建老家度过童年,2008年来到了美国,从此之后就在八大道定居,现在在湾脊(Bay Ridge)上高中。在14-16岁的华人女孩中,身份认同往往很不一样,有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依然是中式的;有的出生成长一直在美国,对美国文化有更强烈的认同感。




8.jpg
一群女孩在向日葵艺术教育中心的舞蹈教室做着课前热身活动。无论出生在哪里,以舞蹈爱好为纽带,这些孩子渐渐融合在一起。




9.jpg
元宵节时分,八大道举办新年晚会。来自向日葵舞蹈学校的小演员们在日落公园活动中心演出。




10.jpg
来自向日葵艺术教育中心的三位中心舞者在元宵节晚会上表演。她们曾经登上过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在日落公园的庆祝活动中,既有穿传统服饰的“洋”财神爷,也有中文流行歌曲的演出。




12.jpg
一位舞者在后台补妆。他们都是来自八大道社区的华人居民。




13.jpg
新年最热闹的项目是新春醒狮大游行。2016年2月21日,12点左右,在八大道岔路口,人们在防护栏外等待着游行狂欢的开始。




14.jpg
舞龙舞狮是醒狮大游行中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在纽约唐人街开设武馆“温馆”的温志明来自广东宝安,随后又自香港来到美国。教授功夫将近46年,今年他的弟子们为八大道居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表演。




15.jpg
其他族裔也加入到舞狮表演的队伍中。




16.jpg
伴随锣鼓声响,舞狮队挨家拜访街边商铺。商家会派发红包以示感谢,并祈求来年生意兴隆。




17.jpg
在游行中,小朋友们穿着传统服饰表演舞蹈节目。他们往往是福建或广东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




18.jpg
在新春游行结束后,一名来自温馆的醒狮小舞者卸下行头。




19.jpg
人们沐浴在节日的彩带和欢乐中。一些居住在三、四大道的拉美移民会来到八大道兜售一些庆祝用品,并且与华人一起庆祝这个节日。




20.jpg
三十年时间里,八大道已经成为纽约华人规模发展最快的聚居区。乘坐地铁线是生活在八大道华人出行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如今由于经历百年的地铁站陈旧不堪,以及大批华人迁入对地铁的需求量增加,自2016年1月起,八大道地铁站点将进行为期四年的翻修。之后八大道居民将会享受到更加现代化和安全的交通设施。




21.jpg
同时,随着人口膨胀,八大道的地产也重复着水涨船高的规律。一些华人又开始新的迁徙脚步。有的家庭搬迁到房租性价比更高的史丹利岛(Staten Island)。每隔几十年,旧移民离开、新移民到来的故事,在“大熔炉”纽约不断地上演着。




2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6:27 PM , Processed in 0.0761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