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8-3 09:52 AM 编辑
《在人间》第91期:生活在三沙
凤凰图片 2016-08-01
2012年7月24日,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设立。四年过去了,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里,变化纷至沓来。图为三沙市全富岛海边,渔民向游客推销三沙海产品——鱼干。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摄
2016年4月17日,三沙市赵述岛,渔民准备出海捕鱼。在阳光的照射下,湛蓝的海水与天同色,美不可言。目前,三沙市所属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永兴、赵述、北岛、晋卿、甘泉、羚羊、鸭公、银屿和美济等9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岛屿上,约有渔民共700多人长期居住。他们在三沙耕海牧渔,守候着这片祖宗海。
2016年4月20日,三沙市赵述岛,75岁的老渔民麦运潘在海边“行盘”。“行盘”是三沙渔民常见的一种捕鱼方式,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后,在岛屿附近浅海的礁盘上,一边行走一边寻找捡拾公螺和割蚵,由于这种捕捞方式较为轻松,作业方式多数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人。
坐在赵述岛岸边的水里,麦运潘阿公放下小刀,摘下水镜,然后将两个筐里的公螺、红口螺等各种渔获逐一分类。“今天捡的不多,等多一点再卖”,麦阿公将分好的螺放回筐里,又放到海边的浅水里养着。麦运潘长期驻守赵述岛,75岁的他是岛上年龄最大的人。
除了“行盘”之外,三沙的渔民还会采用一种被称作“单气”的潜水方式捕鱼:潭门老一辈渔民从小就练就一身潜水的好功夫,不带呼吸管一个猛子能扎到水下20米或者30米的深度,身手矫捷地抓活鱼、割海参、捡公螺(马蹄螺),这三样被称为“潜水捞三宝”。图为2015年7月11日,三沙市赵述岛附近海域,渔民符名友在潜水捕鱼。“单气”的潜水方式。
2015年7月11日晚,三沙市赵述岛,捕鱼归来的渔民把渔获销售给收购商。在夜晚手持强光手电,潜水到20-30米的水下捕捉渔获则是三沙渔民的另一个“绝活”。渔民们说这个时候的大海里的鱼都睡着了,你用电筒照住它们的眼睛,鱼儿几乎在水下不动,很容易捕捉。
2016年4月16日,三沙市赵述岛渔民捕获的一条5斤多重的红石斑鱼。赵述岛是渔民们重要的渔业基地。每年春天,渔民从海南岛来到这里,在赵述岛的礁盘上打鱼,然后在岛上把鱼晒成鱼干,秋天的时候带回去,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吃菜、喝水、看电视、种树……这些陆地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洋的孤岛上,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图为2013年5月31日,三沙市赵述岛上,渔民用来接雨水的简易装置。过去,三沙岛礁上都没有淡水,岛礁上军民生活依靠收集雨水作为饮用水。
2015年7月2日,三沙市赵述岛,一位居民在门前洗头。2013年5月30日,三沙市赵述岛上海水淡化装置开始出水。这是三沙设市后首个有了海水淡化的岛礁。
三沙市永兴岛,工程师戴世东在维护二级海水淡化设备。据了解,该设备可日产淡水100吨。过去,永兴岛用着“没有办法的办法”,靠地下水解决用水问题。当地的地下水盐分极高,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澡、洗衣服等,且长期取用岛水会对珊瑚礁地质结构造成破坏。2012年11月,包括海水淡化与雨水净化工程的西沙永兴岛供水工程项目开工,到2016年1月,永兴岛的海水淡化设备已经基本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