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7.27
百年砖窑成活遗址 女窑工耗尽青春
本期作者:沈志成
浙江嘉善干窑镇的沈家窑,烧制“金砖”200多年,依然烧着火、冒着烟。这里的窑工大多从事窑活40多年,在这里耗尽青春。(图/文 沈志成)
一两黄金一块砖。传说,古代帝王的宫殿里,地上铺满金砖。其实,金砖用泥土烧制,敲之作金石之声,故称“金砖”。又因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又称“京砖”。如今,烧制京砖的土窑墩大多已熄火。在浙江嘉善干窑镇,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沈家窑,却依然烧着火、冒着烟。(图/文 沈志成)
浙江嘉善砖瓦烧制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自明清以来,其窑域之广,窑墩之多,蔚为壮观。《申报》曾载文:“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每当三、四月间旺销之际,自浙境入松江府属之黄浦,或往浦东、或往上海,每日总有五六十船,其借此以谋生者,不下十数万人”。下辖干窑镇曾以生产“京砖”而闻名,史称“千窑之镇”。据记载,以前干窑有近千座窑墩;而如今,大多窑墩已熄火。
2009年,京砖烧制技艺成功列入浙江省非遗普查十大新发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嘉善县干窑镇的沈家窑是一座独特的双子窑,它作为“活遗址”被评定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据窑主人、第六代传人沈刚介绍,沈家窑200多年来一直烧制不同规格的京砖和瓦当。
京砖烧制作为一项手工工业,窑工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窑工分为盘窑工、烧窑工、出窑工、装窑工等。每个工种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盘窑工是负责建砖窑,烧窑工是专司烧制,装窑工是把泥坯装进窑内,出窑工则负责把烧好的砖瓦运出窑。
装窑、出窑工是窑工中最主要的工种。装窑必须要有技术熟练的装窑师傅来完成,装窑装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窑货烧制的质量,一般装一窑京砖坯需要装窑工14人。
装窑、出窑是既脏又累的活,特别是三伏天出窑,余火未却的窑体,炙热的砖块,再加上较高的外部气温,此时的古窑礅如同一个密封的蒸笼,五十多度的高温逼得窑工汗流浃背。
上世纪五十年代,嘉善干窑镇还有七十多支窑工队伍,2000多名窑工,而如今只剩下一支队伍,30多名窑工。他们大多数人都从事窑活40多年,然而年过花甲,体力不及当年,随时都会回家养老。
当年的姑娘在窑墩里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女工们守候在窑门口,等候搬运烧制好的京砖。一窑京砖大概有7000多块,出一窑金砖要连续劳累近10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