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24 10:36 AM 编辑
《看客》第525期:拆迁村的异乡人
网易图片 2016-07-19
浙江嘉兴市东面散落着数个拆迁村落,村里的原住民前几年都陆续搬进了新家。如今,接替原住民栖息于此的是一些外乡人。他们有些人合租一栋即将拆迁的房屋,有些人找几块木板在拆迁后的屋角拼成一间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就这样开启异乡生活。摄影/原正 编辑/刘书琪
这一片村落原是浙江省嘉兴市东栅街道的四个行政村,它们都被纳入了嘉兴市第七期拆迁范围,拆迁工程从2007年9月份就开始,2011年初,随着嘉城绿都小区的竣工,原来四个行政村的原住民都陆续了搬进了新家,这儿变成了异乡人的临时新居。
居住在此的异乡人大多来自云、贵、川等地,他们和三五亲戚或者老乡在拆迁区内租下一栋房屋,分摊下来为每间100-200元不等的月租价格。图为2013年2月6日,春节临近,45岁的葛真明背着2岁女儿在准备过年食物,为了节省下路费,他们一家决定不回云南盐津过春节。而2016年春节后,曾是电子厂工人的葛真明失去了工作,赋闲于出租房内。
拆迁村内居住的异乡人以中年人居多,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和少量年轻人以及这些人的小孩。图为2013年2月6日,来自云南的小张在拆迁区上晾晒自制的年货。
这些待拆迁的房子,大多建于七、八十年代。冬天,屋内寒气逼人,夏季则热如蒸笼。图为2013年2月7日,天气阴冷,来自江西的工人包子正裹着被子看手机信息,他的儿子趴在床头写寒假作业。
2016年6月21日,夏至节气,闷热的拆迁村出租房内,35岁的戴虹脸上布满细密的汗水,她快速扒拉完碗中的饭菜,用手抹去嘴边的油辣末子后,便扔下饭碗,蹬上自行车,去上夜班了。
差不多同一时分,来自云南昭通的陈庭现下班回到了出租房,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点燃了一管烟,以此解乏。两年前,他来到浙江嘉兴,在一家工厂上班,每月挣4000多元,但因为两个孩子在嘉兴上学,一学期学费需要6400元,便选择了住在拆迁村内,这儿他一个月房租 130元,相对会节省一些开支。
而拆迁村的马路上,来自贵州六盘水的李荣此刻正扛着大米往家中走着。下班后,他去小店花45元买了一袋大米。45岁的李荣在一家工地上班,每月能挣5000元。
在这片拆迁大村落的马路边上,有一位安徽淮北老杨,支起了一间开水炉房,以每瓶2毛钱价格卖开水,方便左邻右舍的同时,每月能赚2000元,以此来补贴家用。
外乡人异地谋生,除了打工,贴补的家用的方式各种各样。图为拆迁村的一间出租房外,租户找来废弃的广告板围成一圈,养起了家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