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6|回复: 1

[好摄之徒] 【图话】那个给毛主席照相的人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4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4 10:58 AM 编辑

腾讯网  2015-03-10
那个给毛主席照相的人走了

2015年3月9日凌晨,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吕厚民曾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在中南海担任摄影师期间,吕厚民记录了许多罕见的领导人日常生活的画面,在他的镜头下,领导人不光是挥斥方遒的伟人,更有作为父亲、长者和同事的普通人一面。


1.jpg
2015年3月9日凌晨,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吕厚民曾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950年,21岁的他被组织安排到中南海担任摄影师,前后12年里,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瞬间。除了日常的官方报道摄影,吕厚民还记录了许多罕见的领导人日常生活的画面,在他的镜头下,领导人不光是挥斥方遒的伟人,更有作为父亲、长者和同事的普通人一面。图为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人工湖边留影。




2.jpg
在吕厚民的中南海拍照生涯中,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毛泽东的生活影像只有少部分有选择地通过报刊杂志对外发表,大部分照片都第一时间进入了档案室。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留档的照片才得以逐渐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图为吕厚民在1960年拍摄的毛泽东在天津欢度五一劳动节的画面,这是那个年代常见的标准毛主席挥手形象。




3.jpg
“第一次见到主席是个会见活动。我感到很幸福,甚至激动得有些紧张,似乎把照相都给忘了”,“接触多了,就感觉主席也是个普通人,就像身边的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吕厚民的心态变化反映在了拍照上。在“宏大叙事”之外,他更多地关注了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图为1952年5月,从朝鲜归国的女战士解秀梅向毛泽东献花。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1950年在朝鲜牺牲,遗体也没有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表面上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但内心伤痛难掩。吕厚民拍下的这一幕也是毛泽东少有的悲伤镜头。




4.jpg
在这张拍摄于1955年的照片中,毛泽东戴着眼镜,兴致勃勃地参观全国美术展览的一组孩童雕塑作品。要知道,毛泽东和普通的老年人一样,当时已年逾60岁的他眼睛自然会老花。可毛泽东不喜欢戴眼镜,平时看书他习惯用放大镜,只有在看节目、看戏时才偶尔带上眼镜。




5.jpg
1956年2月初,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后,内蒙古诗人赛音朝克图得知晚间毛泽东要参加宴会的通知之后,抱着对新社会领袖人物的无限崇敬和激动之心,写诗歌《握着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的巨手》,在宴会上朗诵,并在同毛泽东拥抱时大哭起来。反应敏锐的吕厚民及时抓住了这一瞬间。1973年5月13日,这位中国蒙古族新文学奠基人、漠南文化先驱在文革中不幸被迫害致死。




6.jpg
1956年,毛泽东试戴少数民族参观团送上的富有民族风情的帽子,双手护着帽沿儿,乐呵呵的,眼光似乎还在搜索其他礼物,随时准备再试上一把。




7.jpg
作为长期在中南海工作的摄影师,吕厚民照片里有许多反映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他们褪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展现出普通人富有亲情和放松自在的一面,这些画面在过去的官方报道摄影中很难见到。吕厚民曾回忆说,“我为毛主席拍照,他从来没说你哪个能拍,哪个不能拍,哪个能发表,哪个不能发表。包括游泳以后,他没穿背心,上来以后,在那儿晒太阳。我拿相机对着毛主席,他还笑眯眯地看着我。在那个期间,虽然任务很重,但心情很舒畅。”图为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人工湖边留影。




8.jpg
“主席也是人,他也要生活,家庭、孩子也在一起。这里面有一些和孩子出去散步的照片,我们知道他出去散步就跟过去,或者赶上去跟主席见见面、握握手,他也不管。”图为1953年5月30日,毛泽东与李敏、李讷、刘思齐在玉泉山散步。




9.jpg
1954年,毛泽东和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在北京郊区的新六所。这天毛远新抓了一只小兔子给毛泽东看,李敏、李讷便也都围了过来。




10.jpg
除了生活中的抓拍外,吕厚民也毫不避讳自己曾经“摆拍”过的一些照片。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1962年毛泽东去上海视察工作时,吕厚民和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共同“策划”,让毛泽东散步回来时不走原来的门,在经过健身房内的乒乓球台时邀请他打上几拍。毛泽东在扣杀了第一球后等待对方发球的瞬间被定格,之后进入了千家万户,也造成了全国人民关于“毛主席喜爱打乒乓球”的印象。




11.jpg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的心情很不好。上庐山后,几天几夜不见走出房门。一个晴朗的上午,毛泽东终于出门,登上含鄱口。他在山上凝神了很长时间。吕厚民看到此景,抓拍了多张不同角度毛泽东坐在石椅上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照片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时代背景、自然背景和毛泽东的心境,获得了国内外摄影界的高度评价。




12.jpg
吕厚民和江青之间也有一层渊源。江青很喜欢摄影,拍摄的作品多有发表,署名李进。而作为毛泽东随行摄影师的吕厚民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图右这张《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拍摄的技术问题,如角度、光线和速度等,就是经过吕厚民的指导,再由江青手按快门成像的;图左则为吕厚民自己拍摄。




13.jpg
在吕厚民拍摄的大量照片中,除了毛泽东,许多周恩来少见的生活照也留存其间。图为1954年,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在北戴河海滨。




14.jpg
1955年,周恩来在颐和园的凉亭边休息时,翘起一条腿让吕厚民拍照。




15.jpg
195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游览八达岭长城。




16.jpg
吕厚民后来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吃了些苦,还被扣上“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的罪名。但他认为那是个人的事,要客观地看待整个历史。毛泽东逝世后,每年的9月9日毛泽东的逝世纪念日和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有时间他都要去毛主席纪念堂表达哀思。图为2004年12月24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11周年吕厚民摄影展》在京开幕,吕厚民陪同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右一)观看展览。中新社




17.jpg
“以前没有摄影,只靠文字记录,历史人物以及事件、场景都是抽象的。有了照片,人们对历史对伟人的感受不光靠想象,它变得非常直观真实。”吕厚民生前曾这样说。事实也的确如此,历史不会随着人的故去而消逝,吕厚民拍摄的这些照片也会作为珍贵史料一直流传下去。图左为吕厚民1958年与毛泽东合影(他生前曾先后五次与毛泽东合影),图右为吕厚民晚年照片。

摄影师 : 吕厚民        图片编辑 : 西西 陈若冰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吕厚民:不只是毛泽东的御用摄影师
文字/王爽 苗锦锦

2015年3月9日凌晨,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在京去世,享年88岁。他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曾用镜头定格下许多经典瞬间。但这并不是他摄影作品的全部,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说,“大家平常总是注意他拍的毛泽东的照片,把他拍的其他方面的照片忽略了。”

5次单独和毛泽东合影留念

吕厚民生于1928年9月9日。1948年3月任小学教师,同年7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被分配到照相科。1949年11月,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1950年初春,21岁的吕厚民接到组织通知,前往中南海警卫处工作,主要是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拍照。

接受媒体采访时,吕厚民曾说到”在主席身边工作,从个人来讲是非常荣幸的。虽然是组织上分配的,但不像现在人想象的那样,审查一定要求很严格,很正式。其实,当时我也没感觉到有什么严格,反正让我去就去了。从我们摄影记者的眼光来看,毛主席无论拍哪个角度,都让人感觉到非常魁梧,真是和一般人不一样,自然中透露出伟岸。”开始给主席拍照的时候,吕厚民感到很矛盾,一个是在党务和国务活动中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的毛泽东。经过不断的接触,吕厚民开始以职业化的状态面对这位开国元勋。这时,在他的眼里出现了两个毛泽东。

吕厚民曾多次回忆,在毛泽东身边拍照的那些年,毛泽东从来没说过哪个能拍,哪个不能拍,哪个能发表,哪个不能发表。就拿拍过的不少毛泽东光脊背、穿泳装的照片来说,拍摄时毛泽东都知道,但从不阻止,对他非常信任。事实上,在跟随毛泽东拍摄的日日夜夜中,他们很少用语言交流。镜头前和镜头后,这对年龄相差35岁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在中南海工作期间,吕厚民曾五次和毛泽东合影留念。

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在办公》、《毛泽东在庐山》、《毛泽东打兵乓球》、《毛主席畅游长江》、《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一张张著名的领袖照片,都是由吕厚民同志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背后也都有其故事。

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结束了,代表们开始有秩序地离场,吕厚民有意识地等着。这时,他往主席台扫了一眼,眼看着周恩来起身,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但没有朝外走……“快!周总理正向毛主席走来!”一个闪念之间,吕厚民举起了相机。再一次采访中提到这张照片,吕厚民说到“ “我当时用的是美国的闪光灯泡,每照一次就要换一个灯泡,换一张底片。拍照时,先要把片子上好,装好灯泡,然后把片盒拉开,把距离调好,再按快门。这中间要有一系列程序动作,不像现在全自动。那时就能拍一张,拍第二张两个人就离开了。如果你不等,不准备好,这张照片就拍不到了。”

1961年夏天在庐山,当时主席连续工作好几天了,日夜操劳,很辛苦。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国际上反华势力也很嚣张。上午主席出去散步,登上了一座小山。上去了,先是站着,右手叉腰,表情有点疲惫,而且愁眉不展,然后就在山顶上来回走动。主席出去散步的时候,也不停地思考,心里也想着国家大事。过了一会儿,大约有半个小时,他又坐下了,坐在一条长凳上,一只手撑着凳子,表情还是那样凝重,望着远方,在沉思。这个时候吕厚民就给主席拍照了,就是《毛泽东在庐山》。

1962年毛泽东在上海打乒乓球。吕厚民曾接受采访说“这张照片也可以说是“抢”出来的。那次是在上海,我看到主席正在散步,就动员身边的人,主席散步回来以后,从另一个门进去,经过乒乓球案子,可以请主席打一下,留个影。因为主席过去打过乒乓球,但一直没有拍到照片。那次,果然就拍到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了。”

1961年至1964年间,吕厚民担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他拍摄了大量广为人知的主席照片。而与那些会议、讲话中的历史瞬间相比,吕厚民更喜欢他拍摄主席日常生活中的照片。

不只是毛主席的御用摄影师

吕厚民镜头下的伟人形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既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领袖气魄,也有朴实亲切的父亲慈爱。但拍摄毛主席的照片并不是他摄影生涯的全部,在拍摄日常新闻方面,他也很有成就。在“新华典藏”图库中,陈小波挑选了10幅吕厚民的作品,但毛主席的照片入选的只有两三张,其他都是他拍摄的日常新闻图片。“他是在影像上非常有天赋的一个人。大家平常总是注意他拍的毛泽东的照片,把他拍的其他方面的照片忽略了。”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廖承志主持编辑出版大型画册《中国》,“当时廖承志主编看到这个画册的时候说,不仅仅要反映成绩,还要有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遇到的困难。当时正好广东有一场水灾,说让谁去呢,就想到了吕老,吕老效率极高,三天就回来了,第二天照片就送到了廖承志手里,他非常满意,赞叹‘好!到底是新华社的速度’。后来我也收藏了他拍的水灾的照片,拍的非常好。”

一生从未停止过拍摄

“他能从几千人里被选出来做毛主席的摄影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吕老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原来是个小学老师,他做了摄影以后做得很好。有很多人都拿摄像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拍的像他这么好。”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说,吕老的很多作品都入选了她做的“新华典藏”图库中。

在朋友的印象中,吕厚民从未停止过拍摄。在器材匮乏的胶片时代,吕厚民为了拍好照片,动了不少脑子,为了随时抓拍到精彩瞬间,直到去世前几个月外出拍摄时,他还自己背着重约几公斤的摄影包,从不让别人帮他拿。李树峰说,每次和吕厚民一起外出时,他总是背着很重的摄影包,爬高走低,与年轻人一样,而且不愿意别人背他的摄影包。“有一次在黔东南一个村子旁边,我又抢背他的包,他说你不要抢,包必须我自己背。不然这次你背,下次他背,慢慢地我就背不动了。我自己背着,就一直能背下去。”

(文/王爽 苗锦锦 综合光明日报、深圳晚报、中红网等报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7:58 AM , Processed in 0.0420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