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6.26
80后古乐坚守者
本期作者:蒋盛松 白石
宗华今年35岁,爱上埙源于1986年《西游记》中的一段音乐。后来通过查资料,对埙进行深度了解,自己摸索开始制作。(图/文 新文化报 蒋盛松 白石)
在吉林省白山市榆木桥子村的河边,一位小伙手里拿着泥制的乐器深情地吹奏着。小伙今年35岁,名叫宗华,手里拿的乐器叫做埙(xun)。爱上埙源于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段背景音乐吸引住了他,那种特殊音色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直到2013年5月,宗华路过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时,偶然间听见有人在吹奏儿时的那段旋律,他才找到了勾起儿时记忆的这个“旋律”。(图/文 新文化报 蒋盛松 白石)
2014年年初,宗华陆续通过各种渠道买了一些几百元不等的埙,开始在家练习吹奏,可是吹奏出的声音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寻找,查询资料,对埙进行深度了解,自己摸索开始制作。后来经朋友介绍,他师从宁夏第一代制埙人李蕴林,开始系统学习埙的传统制作与演奏。图为宗华到山上取制作埙的泥土。
传统手工制作一个埙大约需要连续工作72小时。主要分以下几步:取土、揉泥、拉坯、压光、开孔、调音、晾干、烧制、精调、手工抛光等。制埙的泥需要取3种不同的土调配。宗华从山上背着重达30斤的泥土步行20分钟,再骑20分钟摩托车才能到家。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早出自母系氏族,用以狩猎时传信的工具。埙是极具个性的乐器,各种材料和各种形状的埙,音色各有不同,是中国八音之中唯一的土乐器。图为宗华在准备揉泥。
宗华的职业被称为“让泥巴唱歌”的艺术家。他每天7点起床,凌晨2点左右才能休息。图为宗华在拉坯塑造埙的形状,拉坯需要精准的手法才能成型。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看一晚上窑,靠眼睛观察温度。蹲守一夜,最后也不一定能制作出成品。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淘汰率很高,一个埙的音色要连续调7、8个小时,调到最后也有可能报废。
宗华将每个埙入窑烧制,这个过程长达28个小时。
出窑时宗华吹出埙里的炉渣。
宗华看到烧裂的埙很失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如今破损率还在百分之四十左右。烧制时,出现裂纹或变形都是“家常便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