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第517期:不老“球星”
网易图片 2016-06-22
在美国,篮球更似全民运动里的一项,不分男女老少。NBA更是凭借强大的商业运作能力走红全球。纽约就有这样一群甚至早已头发花白的老人,时常聚在一起打球,虽然体育馆不断搬迁,城市发生巨变,但他们却一直相伴、永不言“老”。 摄影/Claire Chen 编辑/刘书琪
现代篮球运动1891年起源于美国。自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后,篮球逐渐风靡世界。图为纽约一家体育馆,刚来的球队成员phill和等待上场比赛的球员一一握手打招呼,因为球场球员太多所以大家一般都是轮流上场,每一局输掉比赛的那一队退场,轮换等待的球员上场。
威廉·迪安在《美国的精神文化》里写道:“美国的精神是通过橄榄球,而不是宗教组织和神圣活动呈现出来的。”橄榄球作为美国的第一大球,自然有它独特的地位,但因为橄榄球对于身体素质要求高、场地受限等,群众参与度反倒不如篮球。加上NBA独特的造星模式,利用文化的传播,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让更多地域的美国人和外国民众接受和认可拥有“球星”的这一篮球文化,导致篮球更似全民运动里的一项。图为phill正在进行赛前的热身运动, 他是一个乡村音乐歌手,每次队里有人生日开趴就会叫他去party上表演。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精神也随之诞生,关键词包含:永不言弃、团结、拼搏、自信等。图为Bob ,一名房地产经纪人,77岁,是队里第二高龄的球员,也是这支老年球队的粘合剂。除了年年自掏腰包组织聚餐,Bob也常年负责篮球队的供给,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昵称,Basketball Bob(篮球鲍)。Bob 是球队里唯一一个坚持每场比赛都做拉伸的人。有时剧烈运动后,Bob的腿还是有可能出现疼痛状况,若实在疼得厉害,Bob会问体育馆的工作人员要一些冰块,咬咬牙,继续上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将篮球运动规则多次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但老人玩的这个球场却有自己特殊的规矩。在正式比赛中,如果球员走步按照篮球运动规则会被处罚,但在这里大家对这些都不在意。理由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能健步如飞已经是一种福气,至于可不可以跑起来,那得听天由命”。
图为Brian正在带球过人。60岁的Brian可能是场上伤病最多,却又最积极活跃的球员,有时还会活跃过头,大家戏称他为“crazy Brian”(疯狂的布莱恩) 。
在这个体育馆小小的球场里同时存在两个Harry,83岁的老Harry和61岁的小Harry。图为小Harry阻截(左,61岁) Steve (右,55岁)勾手投篮。
图为老Harry正在紧张地关注着球场里球员的动向。83岁的老Harry是球队里年纪最大的,也是球队的灵魂人物。由于年龄所限,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只传球,很少投篮。但球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老Harry出手投篮,谁也不能拦截。这并非轻视,而是一种特殊的敬意。
图为Mitch(最右)和球员在过场时开玩笑打趣。受体型所限,Mitch不是场上最能打的球员,但大家都说他是“Trash talker”,球场上最爱开玩笑的人非他莫属。他笑说:“别人都担心身体受伤没法打球,我担心我喉咙哑,如果哪天我喉咙哑了,那我就没法在球场上混了。”
篮球的团队精神孕育了球员之间独特的兄弟情谊,将这群纽约老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图为Roger和Bob在比赛间歇讨论周末要组织大家一起参加的活动。Roger的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和球员之间的社交生活便成为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