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26 10:51 AM 编辑
腾讯网 2014.08.13
缓解旱情的追雨人
本期作者:西部网 贺桐
有这样一群工作者,他们总坐着飞机在云中穿梭,他们不是“空少”更不是“空姐”,而是总是在向老天爷索水的“追雨人!”(贺桐/图 秦振/文)
“久旱逢甘露”,这是在干旱的时候很多人都盼望的事情,尤其对于农民来说,雨水就像是他们的“救命法宝”。如果没有,那么来年的收成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谁又能与“老天爷”较劲呢?大多数时候,下不下雨,我们也只能听命于他。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增雨”被寄予厚望。进行这项工作的一群人:他们总坐着飞机在云中穿梭,他们不是“空少”更不是“空姐”,而是总是在向老天爷索水的“追雨人!”(贺桐/图 秦振/文)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是专门负责全省人工防雹增雨这项工作的,每年一到夏季,但凡有增雨任务,他们就会全员出动,机场几乎成为了他们“第二个家”。
郭强,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业务科工作人员,今年47岁。1999年第一次坐上增雨飞机,用他的话来回忆,“自己的反应算小的,最起码没吐。”
因为往往只有在云层较厚、天气相对恶劣的情况下才会有“增雨”的条件,所以不同于普通飞机,人工增雨飞机就是这样的“逆势而上”,义无反顾的在云中穿梭,为人们“求雨”。过程可想而知,因为飞机较小,颠簸很大,一般人想不晕、不吐确实很难。
“每次知道自己要上飞机作业的时候,我都必须深吸上一口气,心里想着,上!”郭强开玩笑说道。相较于普通飞机的舒适,增雨飞机因为要带很多增雨、观测设备,所以机舱内会显得相对拥挤,乘坐环境更没有什么可比性,几乎没有舒适度可言。
而对于郭强他们而言,最难忍受的并不是什么“舒适度”,而是每次飞行时的煎熬。“可能说煎熬有点过了,但每次飞行最少都在3个小时左右,有时候一天要飞两三趟,几乎一天就在飞机上度过了,对于心理和生理都是很严峻的考验。”郭强说。
虽然飞行的过程相对煎熬,但每次一下飞机之后,对于飞机的检修工作其实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飞到天上,什么恶劣的情况都可能遇到,但那种情况下我们都很被动,所以在底下把能检查的都检查到。”郭强说。
除了检修,对于每次作业时使用过的碘化银催化剂,郭强都会和同事一起进行更换。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催化剂的位置卡好,真要是上天了,就什么也变不了了。
在郭强看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很渺小的。虽然自己做的是“增雨”的事,但他也知道人影的作用不可能和大自然“对着干”,最多也只是让“老天爷”大方一点,在人们需要雨的时候多下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