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21 07:35 PM 编辑
腾讯网 2015-04-22
中国人,你会几种外语?
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百余年外语学习史,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的语言学习热潮:俄语热、世界语热、日语热,以及持续了30年的英语热。外语热潮在时代背景下各自兴起和衰退,不变的是国人学习的热情和自强的渴望。
图片编辑 周维 赵月
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百余年外语学习史,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的语言学习热潮:俄语热、世界语热、日语热,以及持续了30年的英语热,期间有国家政治的影响,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夹杂着不可阻挡的文化冲击。外语热潮在时代背景下各自兴起和衰退,不变的是国人学习的热情和自强的渴望。图为2005年11月22日,北京出租车司机为2008年奥运会学习英语。封面图:Getty Images 编辑:周维 赵月
近现代的中国,外国语言的学习热潮可以追溯至清末的洋务运动。对于彼时封闭而落后的中国来说,外语学习热潮几乎是踏着国门开放的节奏而来。清末,在“师夷长技”的自强口号下,中国第一个外语学习机构北京同文馆于1862年成立,最初设英、法、俄三班。此后又相继在上海、广州设立“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图为清末学生跟洋教头学外语。
【世界语】20世纪30年代,世界语开始在中国兴起。世界语是一种人造语言,旨在消除各国间语言障碍,平等、和睦共处,有“国际普通话”之称。而在彼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世界语所渗透的人类一家的理念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逐步传播开来。上海、北京、广州、汉口成为当时世界语运动最活跃的城市。图为1922年5月,鲁迅(前排右三)、周作人、爱罗先珂与世界语学会同人聚会合影留念。李鹰(傅俊明提供)/FOTOE
建国之后的80年代,在官方“以世界语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世界和平服务”的政策鼓励之下,中国刮起一阵世界语旋风,学习班遍地开花。据统计,当时全国学习世界语的人数达到四十万。图为1988年6月5日,北京紫竹院公园的“世界语之角”,近百名世界语爱好者冒雨参加活动。
尽管由于强势的英语以及世界语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世界语在中国热了几年后逐渐降温。其一度承载了中国人“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如今中国仅有数百人精通世界语。图为2001年,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优秀礼仪引导员选拔决赛”晚会上,世界各国大学生用世界语共同高歌《我们是朋友》。中新社发 史利 摄
【俄语】建国之后的十余年,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中国掀起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浪潮,而语言无疑是重要学习对象之一,政治意味明显。1959年,苏联有个“刘胡兰中文小组”,而中国则相应有个“卓娅俄语小组”。图为“刘胡兰”小组给“卓娅”小组寄的照片,小组成员们举着刘胡兰的照片和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索契市街上游行。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等19所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俄文科系;中央以及各地党政军系统也相继开办俄文学校和训练班。图为1960年,北京大学俄语系学生在写中俄双语黑板报。新华社记者顾德华摄
1960年2月,在“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上,中国儿童李阿新(左二)在旅途中结识了三个苏联小朋友,“玛利娜,你教我俄语,我帮你学中国话,好不好?”,孩子们相互学起了外语。新华社记者黄景达摄
伴随着两国关系的起伏,脱离了政治意味的俄语逐渐回归理性,从全民热潮中冷却,又在中俄边境贸易地区形成热潮。图为2006年11月5日,在中俄经贸、旅游人员往来频繁的黑龙江黑河市,俄罗斯教师为下岗职工讲授商业俄语。中新社发 邱齐龙 摄
时至今日,不少经历过中苏亲密时期的老人仍会回忆起那段俄语学习潮,俄语情结挥之不去。2005年,70岁的浙江仙居县村民王金德边放牛边钻研俄文。王金德早年服役期间,在中苏友好协会开办的俄文夜校学习了两年,退伍后被下放回老家务农。2000年,已无生活压力的他重新开始了俄语生涯,无论时田头劳作,还是晚上空闲时,王金德都会拿出当年保存下来的俄文杂志、书刊来看。中新社发 华文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