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0

[史地人物] 《新青年》:我手中的泥巴会唱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2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浪图片  2016-05-10


1.jpg
我叫宗华,今年35岁,是一名纯手工制埙人,小时候《西游记》中的一段埙演奏的背景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直到2013年,我在古玩市场偶然间听见有人在吹奏儿时的那段旋律,才知道原来那种特殊的音色属于埙。摄影:白石 蒋盛松/新文化报




2.jpg
2014年初,我通过各种渠道买了一些几百元不等的埙,可吹奏出的声音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于是我四处寻找,查询资料,自己摸索着开始制作,后来经朋友介绍我拜师宁夏第一代制埙人李蕴林,开始系统学习埙的制作和演奏。




3.jpg
制埙是建立在吹埙的基础上的,因为制埙的过程要边吹边听音色,再进行精细调音。以前我在城里经营一家饭店,每晚闲暇时间都要在店里吹奏,经常会影响到邻居休息。为了不间断练习,后来我经常上山苦练,直至凌晨才返回。




4.jpg
为了潜心研究埙的制作和演奏,我出兑了经营三年的饭店,回到农村老家,把钱全投到了制埙上。很多人认为我这是不务正业,就连父母也不太支持。




5.jpg
纵然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但妻子却非常支持我制埙,她经常会在哄睡小儿子后,帮我打下手制埙。每次制埙失败后,也是她安慰我,鼓励我。




6.jpg
埙友圈子里的爱好者经常会来找我制埙,一般一个埙的价格在七八百到三四千元不等,平均算下来一个月收入能有5000元左右,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足够我养家糊口。




7.jpg
这些刚出窑的埙对于我来说都是珍宝,因为出窑时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烧出的是极品,也有可能是残次品。




8.jpg
虽然埙这种乐器表面上看着很简单,但其制作过程却十分复杂。一般传统手工制作一个埙大约需要连续工作72小时。




9.jpg
到山上取土的路并不好走,每次取完土后,我还得扛着袋子走近半小时的路程。




10.jpg
我每天清早7点起床,一直到凌晨2点才能休息。由于东北天气寒冷,晚上看窑基本要靠眼睛观察温度,经常蹲守一夜,最后也没能制作出成品。




11.jpg
每次出窑时,看到烧裂的埙,我心中都不免有些失落。历经无数次失败,我现在制埙的技艺在国内已经排到前五,不过破损率还是在40%左右。




12.jpg
纯手工制作埙淘汰率非常高,烧制时出现裂纹或变形都是“家常便饭”。一个埙的音色要连续调7、8个小时,调到最后也有可能报废。




13.jpg
经过2年多的摸索,我的演奏水平在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还经常网上给多人同时授课。




14.jpg
埙是中国八音之中唯一的土乐器,我希望为埙的制作和演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埙,知道埙,懂埙,让这个古老的乐器和它的文化能世代传承下去。




1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9:11 AM , Processed in 0.0620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