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5-8 09:45 AM 编辑
腾讯网 Oct 20, 2015
2015年 第41期 | 总41期
本期编辑:陈若冰
新时代生态农民
我们每天生活的食物体系变得越来越破碎,食物来自哪里?谁种植了这些食物?它们当中含有多少有害的物质?后工业化代的食物高度机械化,种植方式单一,大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和转基因技术,农民变成了工厂流水线工人,生态多样性也遭到了毁灭……不过,依然有一种有机的生态农业系统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绿色和平历时十个月,横跨五大洲,在6个国家记录了那些践行生态农业的农民们的事业、生活和与人们的美好关系。
食品安全和雾霾无疑是中国人最担忧的环境问题。吃到安全的,健康的,有童年味道的食物,是很多城里人的梦想。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股力量在回应这样的需求。图为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新兴的有机市场大受欢迎。Peter Caton/ 绿色和平
座落在北京延庆山沟里的“山间别薯”农场,就更是一幅室外桃源的景象。从2009年开始,农场的主人苏文为了“吃上健康、无污染的食物,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地的污染”而从一个城市白领变成了农民。图为苏文在用她自己做的紫薯粉进行茶艺表演。
“山间别薯”执行着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紫薯旁边就有盛开的野花,小虫和小鸟没有被赶尽杀绝而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3/4的土地养着各种牲畜,来供给天然的肥料。这样的农场除了出产食物,也是能让孩子们安全玩耍和进行环境教育的所在。
在北京郊外的“山间别薯”紫薯生态农场,一些生态红辣椒在被晾晒风干。
使用有机食材,并在家做饭,邓女士和她的两个孩子就是这个城市新潮流中的一员。“分享收获”农场的主人石嫣,应该是中国学历最高的农民。这位清华大学的博士一手组织学术交流,一手下田除草。“分享收获”农场现在有着400余个订菜的会员,上百亩土地,几十个大棚,种植着各种有机蔬菜,同时也养着鸡和猪。而像这样以会员预付来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的“社区支持农场”在中国已经有500余个。
广西柳州的一批年轻人,在2004年创建了“爱农会”。他们组织柳州周边的农民不使用化肥农药,保留土生种子、土生品种的农作物和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生产的食材,比如家传土鸡,香猪,用本地小黄豆以土方法加工的腐竹、豆芽,用本地品种小麦做出的自然风干面条,还有用本地大米做出的土米粉等等。图为广西柳州市合力村的生态稻田的诗意画面。
广西柳州市合力村的生态农民老付和她的妻子说:“我们想吃得健康一点,也想看到我们的孩子能够吃得好,茁壮成长。”
广西柳州农夫秋哥的农场,一位农民正在收割莲藕,准备送往广西爱农会的生态餐厅。
爱农会在广西开了两家餐厅,用这些农民生产出来的食材制作健康美味的菜肴,同时也出售这些土特产。通过爱农会的倡导,城里的消费者用自己的购买在推进一个良性系统的形成,不只保证安全和环境的健康,也保护了地方传统的饮食文化。
这些“新农人”在填补着中国长期城乡分化带来的鸿沟,重建着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信任。而这些城里的消费者,也通过购买支持生态产品,跟土地建立了连接。正如一个消费者所说的那样“小小的一个吃,就是挺俗的一个吃,那连接了生态、自然和环境,还有人的情感,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